★旅遊地點:浙江紹興諸暨博物館
諸暨市立博物館位於城市廣場東側,佔地20餘畝,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於1998年10月8日對外開放。博物館主體建築依山而建,採用高平台方屋頂的集結漢建築造型,內以九曲迴廊相連,曾被評為浙江省縣級博物館的樣板工程。博物館收藏文物3836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41件/套。
走過一段弧形的緩坡,就看到了博物館的大門。再登上階梯,「諸暨博物館」五個大字是啟功先生題寫的。停車場不大,幾乎已經泊滿車了。這裡地勢比較高,理論上可以俯瞰城市廣場,只是因為樹木茂盛,視線被阻擋得嚴嚴實實。不過對面山巔的寶塔,卻似乎正遙相呼應。
我選擇往左側的主展廳,這也是諸既博物館最精華的部分。想要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自然是歷史館最適合的了。雖然我在周邊看展的時候,第一時間首選臨展,那也是因為有的是機會再遊覽。諸暨雖然距離不算太遠,但估計不大可能常來常往的。於是,在保全的指導下,在微信上現場預約,刷碼進入,不用拿身分證登記。
大廳的牆壁上,有一幅壯觀的銅版畫,是西施一生的故事,把夷光出世、西施麋紗土城學藝、西施斷纜、姑蘇館娃、笠澤之戰等故事串聯起來。
第一單元“浦陽江畔 文明之光”,對諸暨的史前歷史作了系統的介紹。諸暨因越國古都、西施故里而出名,地處浙江中部偏北,早在6500年前就有先民活動的遺跡。
我們在西施故裡遊覽的浦陽江,是「吳越三江」之一,在歷史上曾經獨立入海,上游有距今10000年的上山文化,下游有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次塢鎮樓家橋遺址屬於河姆渡文化,其後良渚文化遺址在境內多個地點都有發現。例如陳宅鎮的沙塔尖山灣遺址,璜山鎮的流霞坂豇豆山遺址、讀山水口山遺址,東白湖鎮的琴弦長龍崗遺址,探討東街的瑯山湖沿山遺址、黃家墩湖燕山遺址,陶朱街的望洩趙家園遺址。
樓家橋遺址位於浦陽江支繫凰桐江畔的次塢鎮樓家橋村,分佈在廟後山周圍,是諸暨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最早年代距今約6500年,晚期包括良渚文化及商周時期的遺存,分佈面積約2萬餘平方米,經兩次發掘,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等大量文物,可辨器物約1000餘件,石器主要以有孔石斧、石刀、石錛、石鋤等磨製石器為主,陶器有鼎、缽、釜、豆、甑、罐等,以夾砂陶為主。
在遺址文化層的孢粉組合中,也發現了大量禾本科植物花粉,顯示那時諸暨的氣候就適合耕作和生活,其中粳稻是當地先民栽培品種的主體,可能存在水田遺。事實上,大量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也顯示樓家橋的先民已經開始了農耕生活。
遺址還出土了一批動物遺骸,有鹿、犀牛、黿、亞洲象、家豬等,以家豬最多,說明當時豬已經被馴養。犀牛、黿是繼河姆渡遺址後的另一個發現,說明犀牛和黿在浙江生存並非偶然,雖然我們今天難以想像犀牛居然還能生活在華東地區。而亞洲像如今生活的區域要更南,卻不知道原來華東曾經也是亞洲象的棲息地。
根據樓家橋遺址的發掘,當時的先民居住的建築居然是「吊腳樓」式的乾欄建築,因為在遺址前坡地兩列平行的柱洞。而在東發掘區南側發現的4個深坑,推測是塔樓式的建築,可能是村莊中的瞭望台遺跡。
「祭石」遺跡由大坑與小坑兩部分組成,小坑內有圍石,西側豎直放置著一塊不規則的長石,背後有石塊,背山而置,據推測,可能是祭祀用的。石器工坊面積大約有三百平方米,還殘留了一些沒有加工的原始石料、半成品和加工工具,顯示當時的石器加工已經頗有些規模了。
遺址出土的陶器,以帶扉棱凸脊的柱足陶鼎最具特色,器物外壁大多有多種刻劃紋和堆塑等裝飾,在陶片上發現的龍形圖案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龍形紋飾之一。
良渚文化在諸暨境內分佈很廣,大多還沒有進行考古發掘,但已經採集到了大量的文物。例如穿孔石斧、石鉞、石錛、石鑿、石犁、石刀等,以長方梯形的穿孔石鉞、長方圓角穿孔石鈸製作最為精美,已經具備禮器的特徵。
尖山灣遺址屬於典型的廣富林文化遺存,位於陳宅鎮沙塔村南的低山谷地,出土了木槳、竹籃、石錛、石鑞等,可見當時就已經開始竹器的編織了。遺址出土了二十多件編織物,堪稱同類考古發現之最。這些編織物的編織技巧,幾可與近現代的竹篾工藝相媲美。
西施故裡會稽郡,兩美吳宮強笑顏。
於越古都佳麗地,舊朋相聚話千言。
——七絕
自由行:浙江紹興諸暨博物館
5月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