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尋找隱藏的大禹餘韻-紹興塚斜古村。

尋找隱藏的大禹餘韻-紹興塚斜古村。

在紹興吃過早餐,便去一個叫「塚斜」的古村。 “塚”這個字,在字典中的意思就是“墳墓”, 而且這個“墳墓”村還是斜著的,是否有些不可思議。看來還得多讀書啊,「塚」是墓,「斜」是宮人墓,相傳越國宮人多葬於此,墓不正向,故名「斜」,由此而來。還有一種說法,相傳上古時,虞舜有個妃子埋在村子的斜對照,所以叫“塚斜”,據傳,當時越國都城就設在今天的“裡黃現”、“平陽寺”一帶,宮人亡故後埋葬於此,故稱「塚斜」。 「塚斜」古村地處紹興南部30公里的稽東鎮,位於新舊紹甘線之間的東西向狹長地帶。它東依草山、西接象山、北靠大龍山、南面是一片綠意蔥蘢的廣袤田疇,小舜江的南溪如玉帶繞村滋潤著古村的一草一木。整個村子都泛著一股古樸、沉靜的韻味,讓人有遊離時間之外的感覺。置身山水之間,沿著斑駁的青石小路,感受隱匿在江南山水中的古村之美。在餘氏宗祠前的空地上下車,有一點微微的雨絲,步入餘氏宗祠才知道「塚斜」古村己繁衍成七、八百人的大村。一部至少塵封了1000年,歷經8次修訂的《餘氏宗譜》也已再版,原來這裡700多姓餘的居民全是大禹第三子罕的子孫,是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我們的導遊是一位年輕的村支書,當然也是大禹的後代。他告訴我們說:「現在村中八成以上為「餘」姓,餘氏是大禹的後人,大禹有三個兒子,三子叫罕,賜姓為餘,有紀念禹妻塗山氏之意。根據餘氏家譜記載,塚斜村的始祖餘子陵是餘氏第96世,從1401年從山陰縣潘彭塢遷入塚斜,繁衍600多年,至今已有22世」。古村很純樸,老台門、新台門、上大院、下新屋、朝西台門、古祠堂、古廟、古寺、古樹、古石板路,古台門和絕大部分建築的朝向均為坐北朝南,這些古建築佈局考究,建造精良。有眾多的古台門、祠堂、寺庵、驛站、路廊、茶亭等,絕大部分建築建於明、清時期,屬磚木結構建築,白牆灰瓦,連綿成片。閱讀一座座寫滿歷史、滄桑和傳奇的古建築,處處浸潤著悠久歷史和文化,一方寂寥的天空,幾條殘碑斷石散亂點綴的巷道,田裡的苞谷正伸展嫩綠的葉子隨風擺動。歷史的風塵早已湮沒往昔的風光,如今,大台門卻又不甘落寞地穿越了千年悠悠的時光,散發出諸多撩人遐思的韻味,讓後人追憶無限……古村的韻味寄生於每一個地方。塚斜古村有著優美的原生態山水環境。村莊前方有一片廣闊的古田,古田旁有一條小舜江上游的北溪,村北的大龍山與村南的大片山林,隱藏著大小西嶺和馬皮嶺古道,期間點綴著空山礪石、十四缸瀑布、西嶺冷泉、老鼠岩檔、高山水庫、茅坪竹海等許多景點,山野裡升起的裊裊炊煙,牛羊響亮的叫聲,台門裡的石窗雕刻下方,雞鴨爭食齊鳴,還有那些栽種在搪瓷盆裡放在高高磚塊堆積處的蔥和蒜,無不顯示出古村歡樂的象徵。汩江流淌的小舜江南溪水是古村的驕傲,古老彎彎的石拱橋承載著古村的輝煌,那綠油油的蔬菜和金黃的雜交稻,組合成一幅古村美麗的水墨畫。觸摸古村,感悟悠久文化。打開一扇扇映掩著的被風雨剝落的台門,古村落的歷史遺跡、人文景觀與秀麗的山水融合在一起,感到古村帶給我的是寧靜和安祥。在古村用的中餐,喝一杯當地人自製的米酒,吃一頓純綠色的蔬菜和家養的土雞土鴨,屋外是淅淅瀝瀝的春雨,讓我陶醉,留戀忘返。大禹餘韻稽東鎮塚斜村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南部山區,距紹興市32公里。由於村落中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較多,且保存較為完整,歷史文化積淀濃厚,2010年7月,塚斜村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佈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6月,公佈為第四批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塚斜古村人文景觀豐富。這裡是大禹後裔集聚村,是禹妃墓葬地,是早期越國初都。 塚斜古村古建築眾多。塚斜有始建於唐貞元9年(公元793年)的\"永興公祠\"(為會稽山南鎮廟的分支機構,其地位與南鎮廟相當);有始建於清乾隆庚辰年(西元1760年)\"餘氏宗祠\"(其中的古董台聞名全國);有建於明代的\"餘氏老台門\",清代的\"高新屋台門\"、\"下新屋(八老爺)台門\"、\"上大院台門\"、\"朝西台門\"、\"朝南台門\"、\"新台門\",民國時期建設的\"歪台門\"等建築群;有明、清官員來塚斜祭舜妃、禹妃和永興神的驛站\"上道地轎屋\",有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古橋\"永濟橋\";有建於明末清初的\"永濟茶亭\"和通往嵊州、諸暨方向的\"大、小西嶺\"古道;有始建於清代的\"下新屋古井\"。塚斜古村還有建於六、七十年代的\"十八間大會堂\"、\"地下倉庫\"、\"防洪堤\"、\"知青屋\"、\"小板溪水庫\"等建築。這些建築構成了塚斜古村歷史建築寶庫。 整個村子建築中分為南北兩大部分,村落裡的古建築是以起源為中心,逐步向四周擴散,這也正從建築佈局的層面印證了起源屋的傳統格局。村內迴旋通暢,道路四通八達,古村建築也隨之被分割成數個長條形的單元。 因與大禹有了關係,塚斜村的歷史顯得格外厚重。如今名聲在外的塚斜村,更是擁有了「中國歷史文化古村」「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等多個響噹噹的頭銜。據介紹,該村現有保留完整的老台門有8個,有200多間老房子。餘氏宗祠村口不遠處便是餘氏宗祠,它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坐北朝南,由前後兩進和東西看樓組成,內置一個古戲台,這座古戲台建築考究,雕飾華麗。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村裡祭的日子,地點就在餘氏宗祠裡。 餘氏宗祠,裡面供奉著始祖餘子陵、兵部尚書餘煌、河南布政史余炳燾等塚斜餘子陵、兵部代尚書餘暉、河南布政史余炳燾等塚斜餘。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2a12000gicnm7r3E56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餘氏宗祠前後二進,四合小院,畫棟樓簷,石柱古牆,內有雕戲台,保存良好。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0k12000gicn8gfC6F1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塚斜名人統合,塚斜餘氏祖先大禹、本支37世始祖由餘、本支69世唐朝國子監博士餘欽、本支100世明朝天啟年間乙醜科狀元餘煌、本支1 08世河南布政司餘炳燾、本支112世北平市長餘晉頤,還有許多官宦、鄉賢等等,都是塚斜古村人文歷史的精英。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6t12000gicn5y0A99F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這座古董台的建築考究,雕刻華麗。戲台上的表演場景。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3s12000gicmje98B58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戲台兩邊都有看樓,後台有供演員化妝的廂房,而台頂中央藻井置鬥拱十三行,旋轉疊壓,是戲曲舞台上最早的擴音設備。建築樣式也是參考此戲台建造的。trip.com/images/1mf4r12000gicn7gsD76E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塚斜古村的選址合理,古建築群在青山環抱,綠水環繞之中,體現了風水思想精要所在的理想人居環境。格局保存良好。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2212000gicngv46EFB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村史陳列館在塚斜村行走,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眼望去,滿地都是古建築,幾乎每一座都有它的歷史淵源或故事。塚斜的悠久人文史必然蘊含著悠久的古建築群,可謂是古建築「活化石」。乾隆庚辰年(西元1760年)「餘氏宗祠」有建於明、清的餘氏老台門、高新屋門、下新屋門、上大院門屋等6座;有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古橋「永橋」;有建於宋、元、明、清官員來塚斜祭奠舜妃、禹妃和永興神的驛站“上道地嬌屋”和關馬及馬夫住的“馬廐”,有聞名全國的「塚斜古戲台」;有建於明末清初的「永濟茶亭」及通往諸暨大、小西嶺的山區古道;有建於清代的「下新屋古井」和大龍山麓的木瓜塘、刺菱塘和下塘灣塘等等。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6312000gicnc9c21E0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塚斜自古以來崇尚書香,明清和民國初年,村內就已有了私塾、書院、學堂。 如塚斜學校的中山亭,曾進行“天下為公”的辛亥革命新思想教育。 img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0k12000gicndg93E57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在文化領域,除了耕讀傳風之外,還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中,形成了種類繁多、風格獨特、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井茶、珠茶等傳統手工技術;保留了祭禹、祭祖、廟會等傳統民俗和越劇、蓮花落等民間文學。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2112000gicmjel708A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當時塚斜學校很有名氣,附近四方學子到塚斜新式學堂讀書。湧現出不少風雲人物,像明代狀元、兵部尚書餘煌,清朝名臣、河南布政史余炳燾,民國時期任北京市長的餘晉齢等均出生在塚斜村,這三人分別寫入了明史、清史和民國史,在《塚斜餘氏宗譜》都有完整記錄。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0o12000gicn7wr8AEC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新中國成立後,出國留學的也大有人在,他們靠自己的高學歷、高智商為社會做出自己的成績和貢獻。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2x12000gicmjen84D3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八老爺台門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造的6座古台門:老台門、新台門、上大院、下新屋、朝西台門、高新屋台門,這些古台門如今依然是村民們的寄居之所。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5u12000gicn4x2FCF8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八老爺台門。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2912000gick9otF70C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塚斜如此完整的古村落建築群,如此眾多的建築類型,令人嘆為觀止,建築裝潢精緻、典型、活潑,木雕、磚雕、石雕技法嫻熟、精湛,雕刻題材廣泛。文化,像富貴大氣的「福在眼前」「滿園春色」「八仙過海」;吉祥美好的「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書香濃鬱的「琴棋書畫」「漁樵耕讀」「梅蘭竹菊」等。地看到對稱和平衡,變化與統一古老美學法則的脈絡,也讓人近距離感受到濃縮的古韻。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5d12000gicldf6CCD4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大龍山多墓,明、清多有文武官員來村祭祀。範仲淹《餘氏族譜序》以及《塚斜餘氏宗譜》記載,餘氏系大禹後裔。大禹賜第三子為餘氏,有紀念其妻塗山氏之意。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6q12000gicnm81A8CB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永興公祠永興公祠建於唐朝,是始紀念唐代書法家書法家,保存於唐人文化內涵豐富。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6a12000gicn9zq0011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塚斜古村中最年長的建築還屬永興公祠,當地村民更喜歡把它叫作永興廟。為清代重建。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0h12000gickdux1BBB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田野風光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農田,呈現出一派美麗的田野風光。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0k12000giclcnp9D51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村北大龍山,氣勢磅薄,層巒迭翠。 。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5y12000gicmarfBC80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北有大龍山,西有像鼻山,南有轟溪山,群峰拱衛,高低錯落。溪水蜿蜒、流水潺潺。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3912000gicn8h12133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村里還有大小西嶺古道、岩屋、仙人洞、十四缸瀑布等10多個景點,風景優美。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mf5812000gicnc9q1907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