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城內的八字橋被譽為我國最早的“天橋”,我一直想到紹興看個究竟。 2024年10月4日中午,我遊覽完紹興書聖故裡後,就搭車前往八字橋遊覽。
搭車到倉弄附近,沿著倉弄西行,見到一口古井,井水清澈,井壁上有「天啟貳年」字樣,頓覺這是一口明代古井。明代天啟二年是西元1622年,距今已經400多年了。
繼續前行,轉入八字橋直街,街上很是熱鬧,不少遊客在排隊乘坐烏篷船遊覽。
沿著八字橋直街南行不遠,就看到了八字橋。
根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八字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公元1201-1204年),南宋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重建,「八字橋在府城東南,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
八字橋為石樑橋,建在三條河道的匯合處,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鑑湖之水,北達杭州古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近前而觀,八字橋為三街三河交叉的四向落坡設計,主橋呈東西向,為石壁石柱墩式石樑橋,三向四面落坡,由主橋和輔橋組成,共有四組落坡台階,五處出口,連接三條道路。橋東為南、北向落坡,成八字形。橋西為西南、南向落坡,成八字形。橋兩端的南向兩落坡也成八字形。
八字橋東西長27米,橋面寬3.2米,橋高5米,淨跨4.5米;橋麵條石並列,長4.85米;橋東的南北向落坡各為12.4米、17.4米,橋西的南向落坡為l4米,西南落坡17公尺。
橋上置欄,望柱頭雕覆蓮。
橋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過小河。
八字橋有三個層面,橋洞近水處的層面是供纖夫通行的纖道,石壁轉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跡至今歷歷在目;副橋橋面是一個層面,南北往來的行人可以從這一層經過;主橋橋面最高,只有東西交通才需要登上這一層。
站在橋上南北眺望,兩岸古民宅保存較為完整,商業化氛圍還不算濃,可以感受紹興土著居民的日常生活氛圍
結構簡潔、建築穩固的八字橋,體現了南宋時期紹興地區建橋技術的成熟,是研究宋代橋樑建築技術和中國橋樑史的重要實物例證,也是紹興歷史文化的一個象徵和縮影。
離開八字橋,沿八字橋直街西行,途徑紹興天主堂。紹興天主堂又稱天主教大聖若瑟堂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教堂坐北朝南,外觀採用羅曼式風格,外壁呈粉紅色,內壁呈乳白色,建築面積380平方米,可容700餘人做彌撒。教堂內置約瑟祭台,約35平方米,左右兩壁鑲14幀耶穌基督畫像。教堂一度被紹興市劇團佔用,1988年7月復堂,屬寧波教區。
搭車到魯迅故裡,遊人如織,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魯迅故居、魯迅祖居和三味書屋,我以前都到過,這次紹興決定再重遊一下。
過水巷小橋,小河上時有載著遊客的烏蓬小船徐徐駛過,河邊馬鞍形水橋邊也有不少遊客體驗水巷風情。
排隊進入三味書屋,重溫了當年看過的陳設和場景。
出三味書屋,過水巷小橋,前往不遠處的魯迅故居。
周家家道中落後,將新台門週宅賣給朱姓人家,朱家拆去週宅大部分建築改建成花園等,所幸魯迅生活過的院落未拆,才有保留和恢復魯迅故居原本場景的可能。
到了百草園,這片尋常的菜園兼花園曾是童年魯迅的樂園。
故居旁的園林應該朱家在周氏宅院基礎上改建的,現在成為魯迅故居的附屬配套區域,園林樹木、假山、樓台精緻。
來到魯迅祖居,庭院深深,有點大戶人家的樣子。
離開魯迅故居,我前往附近的沈園。時過下午5時,沈園已閉園。沈園因南宋陸遊的釹頭鳳故事而聞名,多年以前我曾到過沈園。本想再看看,如此作罷。
日落時分,魯迅故裡依然熙熙攘攘、絡繹不絕,這是魯迅先生對紹興故裡的遺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