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遊嵊州 訪越劇之鄉。

遊嵊州 訪越劇之鄉。

嵊州位於浙江省東部,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被譽為「越劇之鄉」之美稱。這裡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還有美麗的自然風光。特別是令人心痴神往、流光溢彩的中國歌劇~越劇就是發源於浙江嵊州,而後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 2006年,越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如果對越劇有興趣的,值得去嵊縣城隍廟一次,登「溪山第一樓」看看。溪山第一樓位於嵊州市區內,為清朝中期建築,登樓可全攬剡中之勝。該樓借宋代大理學家朱熹遊嵊州登鹿胎山時讚語\"溪山第一\"為樓名。溪山第一樓主要建築有:八字形照壁、月台、溪山第一樓、城隍廟儀門、戲台等。建築以精美地磚、石、木雕聞名。

溪山第一樓及城隍廟整體佈局貫穿一條縱軸線上,根據自然地形,南低北高層遞升。現存建築有八字形照壁,月台、溪山第一樓及東西廂房、城隍廟儀門和戲台。月台設在照壁與溪山第一樓之間,比照壁地面高出3.6米,南緣施石板。因其設有別緻高大的台基,中間開設奇妙的洞門,飛簷挑角,氣勢昂然,形似北京天安門,故稱之為小\"天安門\"。

與儀門相連的古董台坐南朝北,重簷歇山頂,青灰筒瓦,正背飾龍吻,歇山頂上飾瓦將軍,飛簷翹角飾鏤空木雕件,戲台四柱為\"亞\"柱冠,戲台桁枋柱雕刻精美,台柱\"雀替\"飾笑容可藹的《劉海戲金蟾》,戲台藻井上下由十六斗拱組成,雕刻精美的八條遊龍鑲嵌其間,戲台東西北施美山靠,戲台總高為14.2米,寬深為5.18米。三雕之精湛可稱全省第一古戲台。

溪山第一樓也與嵊縣城隍廟也與惠安寺緊鄰。城隍廟和溪山第一樓是現存較為少見地集磚、石、木三雕藝術於一體地古建築。廟內古戲台不但建築高大氣派,世屬罕見,還是早期越劇藝人們演出的重要場所。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施銀花……都在城隍廟獻過藝。在越劇史上有光輝的一頁,故被史家稱為\"越劇藝術的搖籃\"。

嵊州越劇博物館與嵊縣城隍廟相鄰,作為專業戲曲博物館,著重介紹越劇發展的歷史。越劇博物館於1990年10月18日落成開放。 嵊州不僅有古代文明的輝煌,而且是“越劇之鄉”,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王文娟等都是嵊州人。 1962年建成的「越劇之家」培養了數以百計的越劇新秀輸送到全國各地的越劇團體。在此興建的一個越劇博物館陳列80多年來越劇發展的珍貴史料。博物館已收集、整理、展示、珍藏著數以萬計的越劇發展史料和文物,為研究越劇的歷史,促進越劇的發展,提供了詳實、完整和系統的資料。

遊覽「越劇之鄉」嵊州還有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越劇小鎮。這是國內首個以戲劇劇種命名的特色小鎮。越劇小鎮坐落於浙江省嵊州市施家嶴,小鎮深受「萬年文化小黃山、千年剡溪唐詩路、百年越劇誕生地」的人文滋養,是以山水為承載、戲劇為核心的文化旅遊小鎮,是浙江省第三批特色小鎮。

女子越劇發源地施家嶴是中國越劇誕生地。嵊州越劇小鎮是在原有的古村落旁,以宋代為主基調,融入現代、明清及民國的建築風格建造而成,四周青山屏列,剡溪江水如練,兩岸古蹟迭續。

1923年7月,在上海經營戲班的嵊縣施家嶴商人王金水回家鄉辦了越劇史上第一個女子科班,招收13歲以下的女孩二十餘人。後來陸續培養出了李艷芳、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張湘卿、週寶奎、王杏花、尹桂芳、袁雪芬、傅全香、尹樹春、竺水招、范瑞娟、張桂鳳越王文娟等一大批劇的中流砥柱。她們從剡溪出發,沿著曹娥,經錢塘,下黃浦……把越劇播向了大江南北,繁榮全國,流傳世界。

小鎮古戲樓出自蘇州香山幫之手,仿故宮暢音閣而建,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是戲迷們心中最好的越劇金色大廳。 《追魚》《十八相送》《桑園訪妻》等越劇經典折子戲就在這裡上演,每一折戲都情意綿綿地訴說著愛的美麗和天長地久,令人動容。 

小鎮還開設了竹編館、古沉木雕館、剡藤紙書法館、輝白茶館、圍棋館等非遺體驗館,讓各方越劇愛好者來小鎮遊覽後,在了解越劇發展史的同時了解嵊州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也可以透過「展示+體驗」的形式參與進去。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