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會稽山陰之紹興,秋風秋雨愁煞人。
上海鐵路局,和諧號D3205次,CRH2A重聯型動車組執軌。滬昆高速鐵路接杭深鐵路,經過1小時29分鐘的飛馳、於11點03分,準時到達紹興北站。接駁快速公車「紹興BRT1路」,半小時即到市中心-杭州銀行(紹興分行)對面,搭計程車在起步費之內,下榻預定的銀泰大飯店。
飢腸轆轆之下,方顯飯店方位的便利所在。府山東側,即倉橋直街。這條街雖然不長,卻承載著紹興最古老的煙火氣和悠然生活。小橋流水、老街台門、青石板路、江南水鄉的「三件套」對於我們早已是耳熟能詳,故此也就直奔主題「 蘭亭記·紹興菜」。店名應該是取自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記·紹興菜
農曆兔年,歲在癸卯,立冬之初,會於紹興倉橋之蘭亭,到此一行…。門口一副對聯“沉醉睇劉伶,把盞追永和”,不得不在酒香與墨香的融合中陶醉其中。樓上包廂,名曰「流觴亭」。我等列坐其次,引水流觴,暢敘幽情。越府紹三鮮、樹菇燒鵝、花雕雞、西施豆腐羹、老紹興臭豆腐、徐文長梅干菜扣肉、菌香牛仔粒、上湯奶白菜、紹味三臭、黃魚鮞蒸肉餅、蘭亭記蝦餅、黃酒小籠。地道紹興菜,越酒行天下。
飯後,沿府山橫街西行散步,路之盡頭即是府山公園東門,時值越城建區40週年之際,2023年金秋菊花展在越王台擺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越王台拾級而上,登臨越王殿。一眼清泉,上善若水;清白堂記,丹心照壁;其清有德,官師之規。殿內正中橫匾高懸「於越江山」,殿中間是越王勾踐,文種、範蠡的三尊石刻浮雕像。東西兩側牆繪大型壁畫《臥薪嘗膽》和《復國雪恥》,畫前駐足,吳越春秋的粉墨眾生,縱橫捭閔,叱吒風雲之勢躍然而出。正應了兩側抱柱聯的點題之筆:「生聚教訓功垂於越,臥薪嘗膽志切沼吳」。
三蓬亭,並為紀念文種而建。相傳,文種自刎而死,題跋自敘。死前曾有自策:“後有賢者,百年而至。置我三蓬,自章後世”,再尋階而上數十米,即為府山之巔——飛翼樓。古越龍山望海亭,今之府山飛翼樓。
出了府山南門,便是紹興館。走進紹興的歷史,走進紹興的前世今生。它根據紹興歷史上建立的變更,分\"遠古的紹興、越國、會稽郡、越州、紹興府、近代紹興\"六大部分。從於越先民的刀耕火種,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從會稽銅鏡、越窯青瓷,到浙東唐詩之路;從魏晉風骨,盛唐氣象、大宋集美,到鑑湖越台名士鄉。可謂越地春秋,方寸之間,一覽千年。
府山公園南麓東側是黨史教育基地「中共紹興歷史展陳」。序廳加上一棟三層樓的展覽廳,共展出百餘幅圖片,並配有珍貴實體和影像資料。展陳分為「革命壯歌」、「建設洪流」、「改革春潮」、「時代新篇」四個篇章,場館的佈局契合了「四史」學習的主線。 2021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室印發《關於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對「四史」宣傳教育作出安排部署。 2021年「七一」前夕,建黨一百週年之際展陳落成開館。若有所思,知所從來, 思所將往, 方明所去。
「古軒亭口”,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義之地。辛亥革命後,此處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紀念碑”,碑身錒刻大字為張靜江書,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於右任書的《秋先烈紀念碑記》 。才會成功,從容就義為了喚醒麻木的民眾。了茶餘飯後的談資。子裡黑暗的一道光,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之處,他們常走,然而忘卻了。 ”
DAY 2
魯迅故裡尋故人,寄意寒星荃不察。
越地文化傳承千年,由名人賢士輩出。但來這裡的人幾乎都是帶著朝聖般的心來拜諭魯迅故裡。魯迅故裡由百草園、三味書屋和魯迅故居三部分組成。一堵石牆,上刻巨幅版畫「魯迅先生半身像」及魯迅故裡整體外觀和街景,前置幾組銅人雕塑。
東首是魯迅祖居,並沿街第一進頭門,六扇黑漆竹絲大門。儀門上方懸掛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第二進“大堂前”,正上高懸“德壽堂”匾,兩側抱柱聯:“身無半文心通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周家老台門是目前紹興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台門建築之一。
魯迅祖居正對面立一照壁,錒刻「民族脊梁」四個鎏金大字。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細雨如絲,淅淅瀝瀝,打濕了佈滿青苔的青石板橋。壽家台門(三味書屋)與周家老台門(魯迅祖居)隔河相望,中間狹長的水道三三兩兩停著一排烏篷船。自古越人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但在這些船中,最奪目的就數這「青山綠水烏篷過,翠碧叢中一點墨」的烏篷船了。頭戴烏氈帽,船夫起搖櫓。白牆黑瓦間,穿梭水道中。成了紹興獨特的文化符號。
第一進,即台門鬥,隱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文魁」匾,昭示此乃累世經學的書香門第。第二進為大廳前,上懸「思仁堂」匾一塊,兩側對聯:「君子處事有忍乃濟;儒者屬辭既和且平」。穿過天井即第三進,有一間壽鏡吾先生的書房,內置《二十四史》專用書櫃,額枋上懸一塊「三餘齋」匾,取義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此生有味在三餘。
三味書屋是魯迅幼年在紹興就讀於壽鏡吾先生的私塾,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旁邊擺的是壽鏡吾先生的畫像。魯迅的課桌緊鄰左邊的牆,課桌上刻的「早」字,謹以自勉。
走進魯迅紀念館,走進了魯迅偉大而不朽的一生。序廳一尊魯迅座像,神色凝重,目光深邃。似乎在咀嚼他的《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孿牛」。主廳分兩層,按時間順序展示了魯迅先生的人生軌跡。
第一部:魯迅在紹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混沌初開;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第二部分: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思想進化,脫胎換骨。走異路,求新知。赴日留學,有一種茫漠的希望;棄醫從文,改造國民之精神。立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以此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教書育人,投身辛亥革命運動。第三部分: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五四」新文學的誕生,《狂人日記》的發表,在鐵屋裡吶喊,只為驚醒夢中人。地上本無路,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廈大閒居,兩地相思,青鳥傳書,轟轟烈烈的革命和熾熱的愛情在廣州召喚;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一同走吧,這裡已無可留戀。第四部分:魯迅到上海定居,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我從別國裡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我在悲憤中沈靜下去了,不料積習又從沈靜中抬起頭來,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二樓北大廳,第五部:民族魂。中間是魯迅半身像,背靠「民族魂」三個鎏金大字。左邊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魯迅的評價”,右邊是“黨中央蘇維埃中央政府致許廣平的唁電。”
不遠處,且是魯迅故居,走進周家新台門,便走進了魯迅的童年。新台門形制與老台門差不多,也是南北向,前後六進深宅大院。第一進“竹絲台門”,掛“翰林”匾,過儀門,長廊間是四方形石板天井,即“桂花明堂”,兩旁原各種一株金桂,故此得名。第二進“大廳前”,上懸“德壽堂”匾,兩側抱柱聯:“持其志勿暴其氣,敏於事而慎於言。”過磚雕門樓,石板天井。第三進“香火堂”,現為輔助展示廳,展廳內容分為“周氏房族興衰”、“魯迅與周作人”和“魯迅與周建人”三部分。樓下西側為魯迅先生的臥室,裡面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第四進為兩開間樓房,樓下東首前半間稱為小堂前,是魯迅家用餐、會客的地方。後半間是魯迅母親魯瑞的臥室。樓下西首前半間是魯迅繼祖母的臥室,後半間是走道;第五進是灶間;第六進為三開間平房,中間有門通往百草園。
那個承載了魯迅先生童年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其實就是一個菜園子。是魯迅小時候和夥伴們玩耍的地方,成年後專文寫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恨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不必說一碧綠的菜畦,也不必說高大的皂莢樹,單是面對那塊刻著“百草園”名字的石頭,就有無限的遐想:“只要從來如此,便是寶貝。”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從來如此,便對麼?
莫因半壁忘全壁,最愛詩園是沈園。
沈園又稱為“沈氏園”,並建於南宋。分為古蹟區(北苑)、東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彼此相連,相對獨立。過了「放翁橋」就是「沈氏園」的石牌坊大門。迎面一塊“斷雲石”,有意無意地點明了沈園的主題——陸遊和唐婉的千古絕唱。
落葉知秋,霜降冬來。園內錯落有致的亭台樓軒、小橋流水,曲水流覷。荷花池旁,寒鴉戲水,鯉魚擺尾,生趣盎然。滿眼池中之物,獨憐秋之殘荷,頓生一絲清冷「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分佈於北苑池塘周圍的景點,並從「詩境石」、「問梅門檻」、「八詠樓」、「六朝井亭」、「閒雲亭」、「釹頭鳳碑」、 「宋井亭」、「葫蘆池」、「春波橋」、「如故亭」、「孤鶴軒」、到「冷翠亭」、這些詩情畫意的名字,無一不是按照陸遊和唐婉的故事情節而來。香消玉殞釵頭鳳,沈園就此成為陸遊終生魂牽夢縈的相思地,深情不能自遣。寫下沈園懷舊詩二首,其中一句:“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可謂是紹興獨有的至極浪漫。
從雙桂堂再向東,過兩園間的夾道“宮牆怨柳”,即進入東苑部分。入口出置一太湖石,「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首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被金庸大師借《神鵰俠情侶》中李莫愁之口,多出了一個「人」字,而被世人所熟知。連沈園的一塊石頭也不能倖免,影響力可見一斑。主要建築均環水而建,池畔假山堆疊,高低錯落。四周樹木掩映,亭台相映。琴台識音,廣耜觀魚。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相印亭,瓊瑤池。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故鵲橋歸路。
牌記曰:「紹興二十一年,春,兩人邂逅於沈園,陸遊重憶往事,感慨慫然,題《釷頭鳳》詞於壁間,極言「離索」之痛。後人不忍讓唐琬的才情埋沒,依斷句補擬了一首《釷頭鳳》。 真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現在的《釷頭鳳》題壁牆,是用沈園考古挖掘出來的舊磚砌成。沈園相遇、無言以對,留詞相望,殘壁遺恨。當年陸遊覆水難收,情不可遏,走到牆壁信筆而書,寫下了《釹頭鳳·紅酥手》,悵然而去。唐婉觸景生情,以淚相和,一首《釹頭鳳·世情薄》作為答詞。一唱一和間,盡識人間愁滋味。故而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欲休還說,卻話沈園題壁時。而今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似舊時。相愛不能長相依,此情綿綿無絕期。
從「如故亭」抬眼望去即是靠牆的「半壁亭」,亭前有楹聯:「莫因半壁忘全壁,最愛詩園是沈園」。亭壁上鑲嵌「重建沈園碑記」石碑,記述了沈園的歷史變遷。一條羊腸小徑,通往一牆之隔的南苑-「陸遊紀念館」。主要由安豐堂、務觀堂、碑廊和雕塑組成,集中表現了陸遊生平事蹟和文學成就。第一進展廳“務觀堂”,主要陳列陸遊的手跡複製品及碑刻、拓印等。後面庭院,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雕塑。東邊名為「孤村夜雨」;西邊名為「鐵馬冰河」。第二進展廳,「安豐堂」為陸遊史蹟陳列,三個主題分別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壯志、「卻恐他鄉勝故鄉」的愛鄉赤子、「沈園非復舊池台」的愛情悲歌”,展示了“壯心未許全消盡,恆古男兒一放翁 」的英雄本色。顯眼處,一尊陸遊雕像,背襯毛澤東手書陸遊詞——《訴衷情·當年萬裡覓食封侯》,表達了陸遊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不平之情,及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
地方菜是紹興文化的一部分,而我等食客也是遊客的一部分。沈園附近的“小紹興家宴”,入園前預定,出園時入席。在紹興這個最具風骨的地方,一個「小」字則更顯江南的柔情。
小紹興家宴
可能是景區的客流量較大,且點菜區的食材都是預製盆菜。但是看起來很新鮮,所見即所得。千島湖魚頭皇,乾菜排骨,燉豆腐,特色粉絲煲,尖椒牛柳,紹式酥魚,雪菜馬蹄小炒,芋艿豆腐皮,醃篤鮮,乾鍋花菜,紹興印糕。菜色很精緻,糕很別緻。一念秋風起,一念花辭樹。塵世裡有多少美麗的遇見,尋找覓食不如不期而遇。
沈氏小園,牆邊廊道,偶得一詞,求闕補缺。嘗題小闍於此間,待得雲開見月明。
未完待續…
2023年12月3日 梁
首次種草攜程個人主頁,排版格式默認,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梁言訥語」微信公眾號供稿,2024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