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春節遊紹興。

春節遊紹興。

寫在前面

  2016年,妹妹妹夫來上海過年。他們都不是第一次來上海,而上海過年又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於是我們決定來次週邊遊。研究了一番,最後我們把目的地定在紹興,離上海不遠,我們三個都沒去過。行程時間定為大年初二出發,初四返回。原本表妹夫婦也要同行,可不巧的是,剛過年他們兩個就感冒了,還有加重的趨勢。因擔心旅途勞累會加重病情,只好放棄去紹興。我們在一起過了除夕。

  大年初二上午,我們去往上海南站。因為是臨時決定,我們沒能買到高鐵票,只好改為搭乘巴士去紹興。沒想到春節出遊的人還真不少。我們沒能趕上時間更早的兩趟大巴,最近的一趟車票已經售光,直到中午,我們才終於出發。

  天氣極佳,這班車的乘客又非常少,我們都跑到最前面的座位坐。這裡視野開闊,適合觀景。車過杭州灣,開上嘉紹大橋。這是一座曾創下多項世界紀錄的大橋,大橋全長1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多塔斜拉橋,主橋長2680米,索塔數量、主橋長度規模位居世界第一,蔚為壯觀。杭州灣可比長江寬多了,雖然這裡不是最寬的地方。江面上霧氣濃重,雖然現在是中午,霧仍沒有散,看不清遠處的景色,但已經足夠震撼人心。

嘉紹大橋

大善塔 倉橋直街

  下午,大巴正點抵達紹興客運中心。我們換搭公車去市區。其實從進入紹興地界開始便感受這座城市的特色──水多、橋多。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橋見到了許多座,既有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橋,也有古代的石橋。橋的式樣也多種多樣,除去高架橋,以拱橋居多。古代的石橋自不必說,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橋也多為拱橋,大概是因為它既美觀又實用吧。

  在小旅店安頓好後,我們查看附近有一條叫做倉橋直橋的小吃街,便決定去轉轉,想著連晚飯都一併解決了。

  搭公車在紹興大劇院下車,發現雖然坐了幾站,實際上直線距離並不遠,公車只是兜了一個大圈子。回去的時候完全可以走路。

  紹興大劇院的形狀有點像雪梨歌劇院。

紹興大劇院

  紹興大劇院門前的小廣場上有一座大善塔,始建於南梁。南宋時塔寺俱毀於火災,明代重建,又於清鹹豐年間毀於戰火,僅存塔身。塔高40米,六角七層,出於安全和保護的考慮,已經禁止遊人登塔了。


大善塔


大善塔

  小廣場的地面上,有一幅紹興古城地圖,圖上顯示紹興城河流縱橫,橋樑眾多,是名副其實的水城,可惜那些古橋大都已經不復存在。


大善塔

  我們從紹興大劇院門前經過,來到倉橋直街。這是一條又窄又短的小街,街兩邊多小商鋪,以小吃店居多,令人想起上海的七寶老街。老街的入口處有一座古石橋,已經有點殘破了,卻還結實。也不知橋名是什麼,有什麼故事,難道就叫倉橋?


倉橋直街

  倉橋直街不像上海的老街,一到晚上燈火通明,而是根本沒有路燈,只有一些還在營業的商店的門窗可以通出一些燈光,遊人就藉著這些燈光前行。這裡顯然已經小有名氣,雖然條件不佳,但遊客也不少。也有相當多的居民雖然身處旅遊地點,卻並沒有從事任何經營活動,這裡沒有開發成夜市,可能與此有關。


倉橋直街

  老街上最多的小吃就是臭豆腐,這是我怎麼也不可能喜歡的食物,卻不明白很多人為什麼會喜歡這種口味。南方許多城市都以臭豆腐聞名,不光紹興,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都可以聞見其“香”,長沙更是以此聞名。接著就是賣紹興黃酒的店很多,我們走進了一家,沒覺得有什麼特別,都是些瓶裝酒。妹夫買了一瓶,是我在上海喝過的品種,沒覺得好喝。還有幾家紹興菜飯店,我們進了其中一家,人不少,但那衛生條件令我們沒有胃口,趕緊退了出來。

  穿過了整條小街,也沒有找到一家像樣的飯店,只買了一盒茴香豆,乾的那種,嚼起來挺費勁,但味道真不錯。

  離開倉橋直街,找到了一家川菜館,我們飽餐了一頓。過年期間這裡營業的飯店太少,吃飯都成問題。還好找到了這家菜館,而且菜的味道相當不錯。

  酒足飯飽之後,我們抄近路,穿過魯迅故裡步行回旅店。

大禹陵

  紹興不是旅遊熱點城市,但旅遊相關服務做得很好。這裡有免費的旅遊大巴,有好幾條線路,每隔固定的時間發車,串聯起魯迅故裡、會稽山、蘭亭、東湖等主要的旅遊景點。任何遊客都可以登上任何一輛大巴,不需要任何票據和證件。大巴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是直達,中途不停車。

  我們購買的是旅遊聯票,有十幾個景點,包括大禹陵、蘭亭、東湖、魯迅故里和一些名人故居紀念館等。

  會稽山的主要景點是大禹陵、百鳥樂園、香爐峰。我們購買的紹興旅遊聯票上有大禹陵和百鳥樂園兩個景點。這三個景點的入口都在一進入景區的地方,再無別的道路相連。也就是說,如果游完一個景點,想去另一個景點的話,必須原路返回才行。這樣一來會很花時間,也很費體力,三個景點都游到顯然不大可能。大禹陵是一定要去的,另外兩個景點看情況再說。

  大禹陵入口處不遠是個很大的鼎形的壇,實際上是個噴泉。噴泉由電腦控制,會忽然噴出水來,發出嘩嘩的響聲,形成陣陣水霧,逆著陽光看去,水霧中會出現小小的彩虹。繞過噴泉,可以看見一個挺氣派的牌坊,上書大禹陵三個字。這是通往大禹陵墓道路的起點。牌坊朝西。此刻是上午9點多,太陽升起還不夠高,陽光從牌坊背面照過來,使得那三個字處在陰暗面,無論用手機還是相機拍照都無法看清。牌坊後面的道路兩旁有相對而立的神獸石像,都是在大禹治水過程中助過大禹一臂之力的神獸形象。


大禹陵


大禹陵


大禹陵

  穿過神道,來到一片廣場。看旅遊地圖,這裡的地面有一個大型的太極八卦圖,但是卻鋪蓋著紅布,沒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太極圖的正東方向是一個祭壇,祭壇的對面是一片水面。祭壇的東北角和東南角分別是鐘樓和鼓樓,鼓樓裡的大鼓也用紅布蓋著,沒有示人。鐘樓則有人在進行商業經營,敲一下鐘需要花幾塊錢,敲幾下還有說法。用這個來謀利恐怕不是好事。太極圖的正西方向是一面弧形的牆,牆上立著九個方鼎,中間一個最大,兩邊的稍小。據說這九個鼎象徵著九州。這情景自然會讓人想起那條成語──一言九鼎。


大禹陵


大禹陵


大禹陵

  這一帶景色不錯,天很藍,水很清,水面霧氣蒸騰。


大禹陵


大禹陵


大禹陵


大禹陵

  大禹的陵墓位於山腳下,看不出有墳墓的形狀,只是在一個亭子下面立了一個碩大的石碑,上面有「大禹陵」三個大字。石碑看起來非常古老。


大禹陵

  禹陵南側是禹祠,內有大禹雕像和與大禹治水傳說相關的圖片資料。禹陵北側是禹廟,是祭祀大禹的地方。另有一些配套建築。


大禹陵


大禹陵


大禹陵


大禹陵

  繞過石碑,便走上了上山的石階。石階共900多級,每逢50級會有標記。我們都登過不只一座高山,900多階對我們來說是小菜一碟,何況這山並不陡。但隨著氣溫越來越高,已經走到半山腰的我們也不禁氣喘吁籲了。現在是冬季,很多落葉樹木沒有長葉,山頂的視野極佳。在半山腰回望紹興城,景色很好。


大禹陵


大禹陵


大禹陵

  一路上都有音樂播放,內容是經過海選確定下來的紀念大禹的讚歌。歌詞和曲譜就刻在半山腰的一塊大石頭上。歌詞是漢語古風的,曲調和編曲卻怎麼聽都像西方教堂唱詩班唱的讚美詩。這可太離譜了!歌頌大禹的讚歌怎麼會用西洋曲調?這海選也太沒水平了。

  山頂是一片平地,這裡有一座亭子和一座高大的大禹銅像。銅像呈現黑色,陽光從銅像的背面照過來,形成強烈的光線反差,使得我們無法看清大禹的真面目。拍照也只能留下一個剪影,很遺憾。


大禹陵


大禹陵

  這裡的視野好極了。整個紹興城盡收眼底。紹興的面積比我想像的還要大,城市規劃​​得還不錯,街道整齊有序。會稽山東邊的山腳下是一片別墅區,能清楚看到裡面有高爾夫球場和網球場。更遠處有一片水面,不知道是不是東湖。看方向應該是的。


大禹陵


大禹陵

  下山就快多了。來到山腳下,從出口方向出去。看到一個小水塘裡有一個石像,是個既像龜又像龍的傢伙,應該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它的名字我叫不上來。石像前立了塊木牌,寫著用錢打中龍頭、丟進龍嘴和停在龍背都會有相應的好事發生。我們每人拿了三枚硬幣丟向它。我第一枚就打中了龍頭;第二枚扔進了龍嘴,卻又彈出來;第三枚打中龍背,可惜沒能停在上面。妹妹妹夫可沒有我扔得準,他們有的硬幣扔了個“三不沾”,直接扔進水里。不過我們每個人都打中龍頭了。這算是過年討個好彩頭吧。

  因時間關係,我們放棄了去百鳥園,乘旅遊大巴回到魯迅故裡,吃過午飯回旅店休息,下午再出發去蘭亭。

蘭亭

  蘭亭景區雖然離市區遠,可因為名氣大,遊人也不少。這裡在古代也是個偏遠的地方,卻因為王羲之父子聲名遠揚。王氏父子都是著名的書法家,也因此,這裡是以書法為主題的。我的字寫得不好,又不太喜歡書法,因而對這裡的興趣不大。這裡有鵝池、蘭亭和曲水流覷幾處古物,其餘幾乎都是現代建築。蘭亭碑已經損壞得較嚴重,上面的字都不清楚了。新建築中,有一座廊橋很漂亮,也很實用,既可以遮風擋雨,又可以避免陽光曝曬。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iclass=\"poi_icon05\">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這裡有一處正在建造的亭蘭碑林。還有書法博物館,陳列了不少書法作品,還有王氏及歷代書法家的介紹。可惜我這些興趣不大。這個景點適合喜愛書法的人來遊玩。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景區中有處小吃店和旅遊商品店集中的區域,不過現在是春節期間,很多店沒有開門營業。回程還需要很長時間,晚上我們還要去參加沈園之夜,因此太陽西斜時我們硬擠上巴士返回市區。車上的人太多了,十分擁擠。


蘭亭景區


蘭亭景區

魯迅故裡

  魯迅故裡我們去了三次,因為離得近,又是紹興最重要的景點。

  第一次是大年初二,剛到紹興的那個晚上,從倉橋直街步行回來,特意走了近路,穿過魯迅故裡。

  半路上經過大名鼎鼎的鹹亨酒店,這一帶遊人不少。飯店前有一座孔乙己的銅像,許多人與銅像爭相合照。妹夫特地去店裡買了一份茴香豆,說是嚐嚐與先前在倉橋直街買的有什麼不同。這裡賣的茴香豆是濕的,較軟,容易嚼碎。據當地人說,這種叫做老人豆,乾的那種才是茴香豆。飯店對面有賣臭豆腐的小攤,妹夫也去買了一份,我嚐了一塊,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吃,但還是不喜歡吃。


魯迅故裡景區

  進入魯迅故裡,兩邊多是賣黃酒、小食品和旅遊紀念品的小店。魯迅故居、紀念館和祖居都關門了。這裡不像倉橋直街那樣昏暗,但也不像上海的城隍廟和田子坊那樣燈火通明。

  我們從景區的正門出去,這裡有一家黃酒專賣店,其中一進門的那些酒壇裡都是手工釀造的。我們嚐了一下,那種價錢最貴、甜味的非常好喝;價錢第二貴,不甜的,跟之前買的瓶裝酒味道差不多。我和妹妹都愛喝甜味的,妹夫愛喝不甜的,於是我們每樣買了半公斤,回到旅館。

  在旅店,我們邊喝黃酒邊吃茴香豆,味道還真是不錯,難怪紹興人都愛這樣的搭配。

  第二次是大年初三,從蘭亭回來,魯迅祖居門前排隊的人很少了,便進去轉了一圈。原來是因為快到閉館時間了,所以遊人還變少了。

  魯迅祖居面積不大,和大多數祖屋結構陳設一樣,沒什麼特別,我們只是匆匆一過。


魯迅故裡景區

  第三次是大年初四。一早細雨濛濛,天氣預報還挺準的。

  吃過早餐,我們去了當天的第一個目的地-魯迅故裡。因為是雨天,遊人不算多。昨天走馬觀花地進魯迅祖居逛了一圈兒,今天就不進去了。我們直接去了魯迅故居、三味書屋和魯迅紀念館。

魯迅故裡景區


魯迅故裡景區


魯迅故裡景區

  先去了三味書屋,這裡的遊人也不算多,但還是排起了隊,好在隊伍不長,沒用多久我們便得以進去參觀。因為三味書屋的面積不大,遊客雖不算多還是顯得有點擁擠,我們只好快進快出。見到了三味書屋,跟在照片上看到的一樣。魯迅先生的書桌位於書屋的角落裡,現在已不讓近前參觀,我們沒能親眼看到書桌刻著的「早」字。這裡不只有三味書屋,還有個三餘書屋。


魯迅故裡景區

魯迅故裡景區


魯迅故裡景區

  魯迅紀念館的面積比三味書屋大多了,但比不上上海魯迅公園裡的那個大。紀念館主要是介紹魯迅先生的生平和家族狀況,其中也有他的兩個弟弟的展廳。因為參觀過上海的魯迅紀念館,這裡對我來說就沒什麼好看了。

  魯迅紀念館的匾額居然是由郭沫若題寫的,有點雷人。

  雨一度下得有點大,我們躲進了紹興黃酒館。以為是博物館或展示館之類,結果就是個賣酒的地方。在裡面轉了一圈,雨小了便接著參觀。


魯迅故裡景區


魯迅故裡景區

  魯迅故居的建築比祖居少,但因為有百草園,總面積卻比那邊大。可惜百草園已經名不副實,據說是因為遊人太多,把草都踩禿了。於是管理部門在園中圈出來四塊地,種上了菜。百草園變菜園了,這真有點搞笑!為什麼不在百草園中直接開出幾條供遊客行走的小路呢?園中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百草園」三個字,遊人都在這裡拍照留念。另外還有個月亮門上有百草園的字樣,我也拍了照,以此作為紀念。


魯迅故裡景區

  離開魯迅故里前,我們見有賣紀念品的,便每人買了一個鎮尺。實際上我們都不會書法,根本用不到鎮尺。三個鎮尺上分別有「百草園」「三味書屋」和「魯迅故裡」的字樣,我挑了個「百草園」的。這是我第一次在景點買紀念品。

沈園

  沈園我們去過兩次,第一次是大年初三的晚上,專門去看《沈園之夜》演出的。

  沈園離魯迅故裡不遠,走路過去也用不了多久。沈園門前是幾家賣字畫的商店,其中一家正在舉行拍賣會,參加的人不算多,拍品成交量還不錯,不過成交價格較低,有的也就是個裝裱的成本。


沈園

  沈園雖然有夜場,可公園裡面卻是黑咕隆咚,缺少燈光。我們費了點勁兒才找到演出的小劇場。我們的位子在很偏的地方,但開演後我發現中間有空座,於是我們都換到中間的座位。

  演出的內容是越劇片斷,演的就是陸遊與唐婉的愛情故事。後面還有演員對唱了一首專為沈園寫的歌。兩位演員的演唱水準還是相當不錯的。可惜整個演出的時間太短,只有區區半小時。如果單買夜場的門票需要40元,真是不值。好在我們買的是聯票。


沈園


沈園

  第二次去沈園是大年初四,游完魯迅故裡後,特意去的。因為前一天晚上除了演出什麼也沒看到,想看那裡白天是什麼樣子。

  沈園始建於宋代,因最初的主人姓沈,因此得名沈氏園。使沈園名聲大噪的是南宋大詩人陸遊,他年青時娶了青梅竹馬的表妹唐婉為妻,兩人感情極好,卻被陸母以無後為由強行拆散。十年後,陸遊在沈園遊玩時遇到已嫁為他人婦的唐婉,往日情愫湧上心頭,於是他提筆在粉紅牆上題了一首《釷頭鳳》,其中有「山盟雖在,錦書難托」的句子,表達了萬般的無奈,感慨萬千,成為千古絕唱。第二年,唐婉再遊沈園時看到陸遊的題詞,回想起二人往日的幸福生活,不禁悲從中來,也和了一首《釷頭鳳》。但這並不能平復她的心情,以至於憂鬱成疾,日漸憔悴,最終香消玉隕。而陸遊對這段感情依然念念不忘,此後又寫過多首沈園詩。陸遊與唐婉互相唱和的兩首《釹頭鳳》,就錒刻在一處牆壁上。


沈園


沈園

  沈園屬江南園林,分為古蹟區、東苑和南苑三部分,有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門檻、釵頭鳳碑、琴台和廣耜齋等景觀。陸遊紀念館也在其中。聽起來裡面的名堂不少,其實面積不是很大,用不了多久便可逛完。那些景觀多為後建,真正的古物很少。


沈園


沈園


沈園


沈園


沈園


沈園


沈園

沈園


沈園

  倒是園中的綠化不錯,除了青青翠竹,此時正值蠟梅和梅花的花期,花開得極好,甚至還引來了蜜蜂。


沈園


沈園


沈園


沈園

  感覺這裡的景緻一般,也可能是季節的關係,也許換個季節來會更好。

東湖

  中午天氣轉晴,我們決定去東湖。因為時間有點緊,我們沒有吃午飯,而是在沈園附近的超市買了些零食之後便上了旅遊大巴。

  東湖位於紹興城東,號稱「天下第一水石盆景」。

  東湖景區的門口有一塊直立的巨石,上書「東湖」兩個大字。因為天氣轉好,遊人漸多。我們隨著人潮進入景區,沒走多遠就先找到涼亭坐下來吃午餐。午餐就是之前在沈園附近的超市買的麵包、飲料、小食品。我發現許多遊客也和我們一樣套路,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東湖


東湖

  走過一小段路,過了一座橋,才來到湖邊。橋頭有幾株梅花開得剛好。這幾株梅花彌補了我們在上海沒能看到梅花的遺憾。可惜的是,這裡的梅花只有白色的,品種太少了。


東湖

東湖

  紹興東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另兩個是杭州西湖和嘉興南湖。整個東湖風景區的地形是狹長的,湖的形狀也是狹長的,面積不太大。湖的一側是峭壁,山並不高,但因為這筆直的峭壁,給人很高的錯覺。湖本身沒什麼特別,倒是湖邊的峭壁給風景區增色不少。要不怎麼說湖光山色呢,沒有山襯託的湖太單調了。


東湖


東湖


東湖

  這筆直的峭壁上居然有攀岩用的支點,看來常舉行攀岩活動。真佩服這些攀岩愛好者,這樣的峭壁別說爬了,就是站在下面向上看我都覺得頭暈。


東湖

  有石階小路可以上山,我很想上去看看。可妹妹妹夫顯然對湖的興趣更大。想到昨天剛登過會稽山,也只好作罷,跟他們一起遊湖。

  沿著湖邊的小路,隨著人群往景區深處走。路很窄,有時會遇到從對面返回的人,雙方都得側著身子才能通過。湖面景緻不錯,不只山有湖,還有亭台樓閣和小橋流水。峭壁上多摩崖石刻,內容和書法都不錯。可惜現在的季節不好,不然一定更美的,相信「浙東盆景」的稱呼不是白給的。


東湖


東湖


東湖


東湖


東湖


東湖

  氣溫越來越高,我們走到接近景區盡頭的地方就不願意再往前走了,於是決定回程乘船。買了船票後,居然等了好長時間才上船,期間有多艘船來碼頭送客,卻空著船走了。後來才知道,幾個碼頭的經營權分屬不同的老闆,在一個碼頭賣的票不能上另一個碼頭的船。這管理也太差勁了吧!

  很久沒有泛舟湖上了,感覺蠻新鮮。我們搭乘的就是紹興著名的烏篷船,這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多次出現。船的形狀跟我想像的不大一樣,我以為是一個大篷車扣在船中間,其實是兩個小篷分別扣在船頭和船尾,空間顯得很局促。船夫的年紀不算很大,但感覺很有經驗。他不緊不慢地把帶到仙桃洞,這是遊船必到的一個景點,是一處突出湖中的較薄的峭壁,天然形成了一個方形的大門,小船可以穿“門”而過。大門的上方還有一個小門,位置太靠近山體,面積又小,那些可以穿越張家界天門山的翼裝飛行者也不可能從這個小門穿過去。

  峭壁上有幾處石刻,乘船看得更清楚。不知道這些石刻的年代,感覺有的應該是近年才刻上去的。


東湖


東湖


東湖

東湖

  遊船的速度看似不緊不慢,還是比走路快多了,很快我們就被送到離岸區入口不遠的地方,我們在這裡離船登岸,離開了景區。

尾聲

  從東湖回來,還有些時間,我們又去了周恩來祖居和秋瑾故居。兩家都是大戶人家,特別是前者,絕對是家境殷實。不過參觀的都不是很仔細,走馬觀花而已。


周恩來祖居


周恩來祖居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

  聯票上還有多個名人故居和紀念館,我們都沒有去,除了時間不夠外,關鍵是太累了。大年初四當晚,高鐵票仍然買不到,我們搭乘綠皮車返回上海。整個紹興站連我們三個在內,只有不超過十個乘客。

  紹興之旅是我第一次以去外地旅遊的方式過年。總的體驗很好,尤其是會稽山和東湖,不僅風景優美,還有文化底蘊。紹興是文化名城,觀光業也確實在打文化牌,只是開發力道似乎不夠。旅遊服務的某些方面做得比較差,免費旅遊巴士和聯票還是不錯的。進一步加強文化體驗和旅遊服務,紹興成為旅遊熱點城市是完全可以的。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