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紹興鬥門,總要去那裡的古鎮老街上走走。
也會在古鎮的鬥門大橋上駐足,憑欄遠眺,幾乎將古鎮盡收眼底,大橋旁普濟禪寺,牛頭山、金雞山、城隍山(又稱玉蟾山),以及流經大橋的外官塘河.
外官塘河水與曹娥江水匯合,再一起匯入杭州灣錢塘江,流入東海.
因對那裡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和眷戀
是那裡的一方水土養育了鬥門的百姓
......
不時也會回顧近幾十年回老家的經驗:
六、七十年代,往往要坐上一整天的綠皮火車,而後再坐上小客輪或烏蓬船到達鬥門小鎮,如果趕不上船隻,那隻能走上十幾里路了。
八、九十年代,城市的發展,公路的進一步修建,坐上五、六個小時的客車,然後換乘公車即可,相當的方便。
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由於高速公路、跨海大橋的建成,自駕車二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達老家,已經是相當的快捷了!
以前的鬥門古鎮四周農田環繞阡陌縱橫,古老厚蘊的水利基礎設施,使得江南水鄉小橋流水、沃野連片。
鬥門小鎮也歷經倉桑,趕上了時代快速發展的快車道。美麗鄉村建設,居住環境大幅的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的建成,已今非惜比,面貌換然一新。
城市的發展,所保留的古鎮小街小巷如此完好,古鎮味道以存。
憶當年重現過去,恍惚重返過去那時光,讓人感慨萬千!
鬥門小鎮也被列入了紹興四大古鎮之一,小鎮的原始風貌有效的保護了起來。
那古色古香的街景,更能回想起那個年代。
鹽倉婁社區
去年的下半年,老家親戚微信群,有親戚發送著古鎮上鬥門大橋拆橋和新建的圖片與視頻,故特地將圖片視頻下載保存了,並現在整理成文,而這次再敘述一下紹興鬥門古鎮、老街和大橋,為的是以後可以有個更好的回憶。
曾在2018年自己記述紹興鬥門古鎮
紹興鬥門古鎮、魯迅故裡-20181223-24
https://you.ctrip.com/travels/china110000/3768025.html?isAuthor=true
鬥門位於紹興市北部,是一個瀕海古鎮,距市區約十多公里。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這裡自然條件優越,無論是民居街弄,還是小橋流水,都保留著古樸和典雅的原始風貌。
鬥門老街沿河而築,依山而建,老街上迂迴曲折的巷子、小橋、狹弄和新建的長廊依舊保存著濃厚的江南水鄉特色,老街全長有一點五公里,老街上的民宅一邊後門枕水,另一邊後門背山。狹長幽深,街路由石板鋪設,面寬約二至三公尺。
鬥門老街的形成,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老街由東街、西街、南街、月彎街等街弄構成。
老街上台門
鬥門鎮上的金雞、城隍山(玉蟾山)兩山間的河道原是出海口,最早為二孔閘後修建改成八孔,以此調節河流水位,起著抗排澇、蓄水灌溉的作用。閘的改建,使這塊原本就豐腴的土地更加肥沃,百姓紛至沓來,移居在小鎮上。
相對優越的自然條件帶來了物質和精神上滿足,逐漸形成了鬥門古鎮和老街。
鬥門歷史人文統合,人傑地靈。俞正聲、柯靈、曾培炎、俞大光、湯紹恩等一群著名人物都在於此。
......
對鬥門的古鎮、老街和歷史有了大概的回顧後,還是要回到本文的另一個主題
鬥門大橋就在金雞山與城隍山(玉蟾山)間河道上,外官塘河流經大橋。
鬥門大橋
這次拆除重建前的鬥門大橋建造成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由於年久,加之機動車輛的劇增,大橋處於超負荷的運行狀態,也曾對大橋進行了限行,但越來越多車輛,使得老橋已無法滿足百姓的出遊。
這次的拆除重建從2019年7月19日開始
7月19日封閉橋樑進行拆除
8月15日拆除橋面
9月10日橋跨梁拆除
10月28日橋墩施工
11月4日吊掛橋樑
11月21日吊掛橋面板
12月4日橋面混凝土澆注
12月5日,百姓祈求風調雨順
2020年1月1日小型車輛已可通過
2020年1月15日橋面瀝青澆注完成,新橋施工結束,車輛已可通行。
鬥門大橋原來位置橋樑的一張照片(距今約40多年)
記憶中的石栱橋經過多次修建成了現今的橋
新大橋的落成,讓百姓的出遊更加便捷,生活品質又有了新的提升!
......
讓紹興鬥門古鎮的石橋、老街、寺廟、清山和大橋,留住記憶!
鬥門百姓記得古鎮那裡的山山水水
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
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
鬥門那悠久的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輩出了不少名人和英才(師爺),作為是紹興鬥門人的後代而深感榮幸!
每個人都眷戀著自己的故鄉!
飲水思源
何況那裡是我們的故土呢?
20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