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去富有水鄉特色的安昌古鎮過年吧。

去富有水鄉特色的安昌古鎮過年吧。

安昌是紹興有名的古鎮,是江南為數不多的保持著水鄉特色的地方,古鎮免費開放,不需要門票,從紹興市區坐118路公交車,大約1小時20分鐘到達安昌大飯店下車,對面就是古鎮。

安昌古鎮

古鎮

古鎮外面新修了好長的通道,旁邊全部是售賣土特產和食品的小店,大部分還都空著,估計以後商業化也會越來越嚴重的。

安昌古鎮

進門正對的是清風第一廊,經由長廊進入古鎮是城隍廟和古戲台,實際上,我採取的遊覽方式是從河對面開始遊覽,一是只有在對面才能更好地觀察對岸,方便拍照,二是遊覽完後再購物吃東西,方便攜帶。

清風第一廊

 

進古鎮的通道

 

城隍廟

 

旁邊的烏篷船

 

古鎮老街入口

城隍廟建於明末,殿宇軒敞,飛簷翹角,浮雕精細,氣勢恢宏,對面是依河而建的戲台,上有清雍正年間「古今鑑」匾額,這兩座建築與水閣橋全部是明黃色的牆壁和朱紅的廊柱,在白牆黑瓦的民居裡面分外醒目,倒映在水中色彩也格外漂亮。

城隍廟

 

古戲台

 

水中倒影

 

色彩明麗的建築

水邊是錯落有致的民居,全部依水而建,白牆斑駁,黑色小瓦、木質長廊,長滿青苔的石橋,盡顯滄桑,在初春嫩綠的樹芽和粉紅色的花苞映襯下形成鮮明的對比,引來大量的美術生前來寫生。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古鎮民居

 

寫生的學生

 

安昌古鎮

 

古鎮民居

 

安昌古鎮

 

古鎮民居

 

古鎮民居

 

古鎮民居

 

古鎮民居

安昌古鎮始建於北宋時期,後因戰亂多次焚毀,於明清時期重建,歷史上的安昌曾經是商賈雲集、經濟發達的重鎮,也是連接方圓百里的產品集散地,南岸民居,北岸貿易,兩岸之間古橋相連,其建築風格傳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至今也幾乎沒有經過太大的改變。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古鎮的道路全部用青石板鋪就,古樸厚重,小巷逼仄幽深,現保存有翻軒騎樓、店鋪作坊、拱橋石梁、台門弄堂等,各種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錯落有致,鱗次櫛比。

中國銀行舊址

 

何公盛台門

 

民居

 

民居

 

老街巷

 

文化長廊

 

文化長廊

  

河邊廊亭

 

敦誠堂

 

老街

 

天官第

 

天官第

 

天官第

 

古老的民居

 

寫生的學生

 

寫生作品

 

古老的民居

 

古老的民居

 

狹窄的街巷

小河沿街全部是各式傳統老店,當地的土特產琳瑯滿目,醬鴨、魚乾、臘肉臘腸掛滿了河沿。好多鎮上的老人家坐在河邊聯排的木椅上悠閒地聊天,也有遊客在那裡休息。

掛滿臘味的舊店

 

臘腸

 

歇息聊天的老人

 

掛滿臘味

安昌烏篷船也還保留著過去船家手腳並用划船的方式,因為昨天剛在東湖坐了烏篷船,所以在安昌沒有再坐。

修理用具的船工

說安昌是最有紹興味兒的地方,不只是外貌,還因為這裡保留著老紹興最原始的生活狀態,紹興千百年來的民俗風情在古鎮大都得到保存延續,每年的隆冬臘月這裡會舉辦安昌古鎮臘月風情節,那也是古鎮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尤其在《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安昌火遍全國,喜慶祥和、古老淳樸的水鄉地方風情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

我去古鎮的時候是陽春三月,完成這篇遊記的時候,應該正是我們農曆春節,推薦大家到安昌過年吧,體會一下當地的古鎮風情。

古橋

安昌最有看點的還是古鎮的橋,「拱、梁、亭」各式各樣,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

古鎮外的法源橋

入口第一座橋看起來樸實無華,毫不起眼,其實,它所在的位置原是木橋,宋高宗趙構曾經登臨過,明朝中期改為石橋,因懷念宋高宗徒步過橋的往事,故名高橋。

高橋

 

站在高橋上往古鎮外看

清風廊下方的橋是陽明橋,為紀念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到安昌講學而得名。

陽明橋

最漂亮的建築是水閣橋,這是一座三孔石拱廊橋,是安昌橋的前身,清康熙年間改名永安橋,俗稱水閣橋,閣內供奉馬太守、湯太守二聖雕像,紀念東漢永和年間馬太守建鑑湖水利、明嘉靖年間唐太守造三江閘的福祉。

水閣橋

中國銀行舊址旁的兩座橋也很有特色,在交叉河道上跨河而建形成八字,雖不相連,倒也別有情趣,河南岸的是中南橋,橫跨南北的是穎安橋,穎安橋上有四隻石獅,旁邊刻有鬆鶴浮雲、雙鯉盤嬉,橋拱旁各有龍首傲居,下面分別刻著:圓月彩虹狀石橋勝景,長街小河呈水鄉秀姿;碧水貫街澤兩岸居民,清風沐人宜四方遊客,形象描繪出石橋和古鎮的特色景緻。

中南橋背面

 

中南橋

 

穎安橋

 

穎安橋

 

穎安橋

 

從另一個方向看

 

從另一個方向看

富利橋,河北岸與老街小河同向,是人們遊覽必須經過的,既是路又是橋。

富利橋

 

富利橋

 

富利橋

普安橋位於安康寺北,俗稱寺橋,該橋建於元代,是座石樑橋,橋上掛滿密密麻麻的藤蘿,充滿歷史的滄桑。

寺橋

安康橋,因旁邊有安康寺而得名。

安康橋

 

安康橋

 

安康橋

 

安康橋

弘治橋,這是穿越老街唯一可以通車的橋,

弘治橋

 

弘治橋

 

弘治橋

瑞安橋建於清雍正年間,兩邊橋頭各有兩隻形態各異的石獅,生動精美。

瑞安橋

 

瑞安橋,後方是安吉橋

 

瑞安橋

安吉橋建於明代中葉,橋呈半月形,非常堅固且富有動感。

安吉橋

三板橋,建於明代中葉,時處主商市街段,故名利市橋,因橋面舖三條石梁,俗稱三板橋,清嘉靖四年重修。

三板橋

 

三塊條石拼成

 

三板橋

古鎮還有一座橫在主街旁的小河上的橋叫橫橋,兩塊條石隨便疊砌,很不起眼,當地居民在上面晾曬被子、衣物,但其古樸天然的氣韻與週邊街市民居融合在一起,讓人在古鎮眾多的古橋中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獨特的魅力。

橫橋

 

普蘭橋

特產

河岸北邊是聞名的百年老店仁昌醬園,出產的仁昌醬油是製作古鎮醬鴨、臘腸的重要調味品,是安昌醬鴨等製品出名的重要保證,據介紹,紹興的醬缸的菌種在回春之際就開始蠢蠢欲動,經過6個月的日曬夜露,接近臘月的時候釀製成功,家家戶戶就開始醃製醬貨,整個古鎮都飄揚著醬油的濃鬱。

仁昌醬園

 

仁昌醬園

 

醬園簡介

 

正在晾曬的醬缸

安昌臘腸遠近聞名,看起來顏色很重的臘腸其實沒有太鹹,比較北方的香腸,更多的是濃烈的醬香,還略帶一點點甜味,非常抓人。進入臘月,當地住戶家會手工製作臘腸,香腸灌好後就掛在自家房前河邊,一串串臘腸臘味,成為水鄉獨特的風景。

臘肉

 

各種臘味

 

各種臘味

 

醬鴨

 

臘腸

 

臘腸

找了一家店坐下來休息聊天,據店家講他與老伴一起經營這家臘味店,他家的醬鴨是用養了兩到三年的老鴨做成的,因為許多人喜歡吃瘦肉多的醬鴨,使用呆頭鴨來做醬鴨。

臘味店

 

各種乾菜

其他還有醬魚、醬肉、醬鵪鶉,感覺在安昌萬物皆可醬,買了幾隻醬鴨和乾菜郵寄回家,本來購物過程非常愉快,還互加了微信方便以後購買,一切都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但事實是後來年輕人組成了購物平台,郵寄中連續發生了幾次人為不愉快的事情,這種用經商的小聰明去毀壞老一輩創下的品牌的行為無疑是殺雞取卵,只能祝他們生意興隆了,也提醒其他遊客去時注意吧。

餛飩面

 

老街

 

各種特產

 

豆腐乳

 

老街

 

老街

 

餛飩面

 

老街

 

老街

 

各種特產

 

各種特產

 

老街

 

老街

品嚐了糯米蒸蛋,就是將鴨蛋大頭敲開一個小洞倒出蛋清,放入調製、浸泡好的糯米,隔水蒸蛋,非常好吃,古鎮的酒釀饅頭和木蓮豆腐也都不錯,著名的扯白糖等因為好多地方都有就沒有特別關注。

臘腸和糯米蒸蛋

 

酒釀饅頭的蒸籠

 

木蓮豆腐

安昌還是紹興師爺的故鄉,古鎮上有一個師爺館,人說天下師爺出紹興,其實紹興師爺多出自安昌,師爺在安昌有著深厚根基,兩岸還分佈著許多師爺故居,師爺館內展示了紹興師爺這個中國封建社會晚期歷史上特殊的社會群體、特殊的政治文化現象,為古鎮平添一份濃厚的人文氣息。

師爺館

 

師爺館

 

師爺館

 

路邊的石刻

坐在安靜河邊,感受水鄉的微風輕輕拂過,放空心思,什麼也不想,有一種恬然的滿足。比較其他古鎮日趨熱鬧繁榮,安昌還保留著一份淡泊淳樸,如同一個布衣女子,素顏地過著悠然、安靜的生活,默默地以其不動聲色的力量堅守著一片寧靜的小河流水。

古鎮週邊的環境

 

古鎮週邊的環境

 

古鎮週邊的環境

 

古鎮週邊的環境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