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清雅蘭亭 魏晉風度。

清雅蘭亭 魏晉風度。

     蘭亭風景區位於紹興西南方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一座晉代庭園住所。相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時重建,而後幾經改建,於1980年修復成明清園林的風格。

      入得園來,一股清雅氣息撲面而致。一道翠竹掩映的彎曲石徑,將「鵝池」、「曲水流螞」、「蘭亭碑」、「禦碑亭」、「右軍祠」等精巧古樸的建築串聯起來。鵝池池水清碧,白鵝戲水,池邊清同治年間所建角亭“鵝池碑亭”,上書“鵝池”二字,相傳“鵝”字為王羲之所書、“池”字王獻之所書;碑亭是蘭亭的標誌性建築,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建於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禦筆所書。此碑被紅衛兵砸,修復後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的遺憾;流覷亭前的曲水流覷,乃一條「之」字形的曲水,中間有一塊木化石,上面刻著「曲水流觴」四字。顯現了王羲之《蘭亭集序》所描繪的景象「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螞曲水」。這是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東晉永和九年農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了共41位名人雅士在蘭亭雅集修禊,他們在這裡飲酒作詩,總共成詩37首,匯整合冊稱之為《蘭亭集》,推薦主人王羲之為之作序,王羲之欣然答應,趁著酒興,一氣呵成了被後人稱為墨翰雙絕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文人墨客爭相效仿,滋養了一代一代的書法家,引領著一代又一代書法愛好者登上書法的殿堂。且為歷代帝王所喜愛。尤其是唐太宗,在得到《蘭亭序》後,愛不釋手,下令當時大書法家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進行臨摹,臨摹本分賜諸王近臣,從此得以傳播;而自己則將真跡密藏起來,死後還不肯放棄,要殉道於昭陵。王羲之的不世之作從此便成絕響,增加了人們對《蘭亭序》的距離感與神秘感,給後人留下了一連串的謎。 《蘭亭序》真跡已不存於世,唐代馮承素臨摹的“神龍本”,也是被後人稱為最接近王羲之書法的《蘭亭序》。

       其實王羲之的這本書法作品的文學價值,絲毫不不亞於他的書法價值,但因為書法造詣影響太大,掩蓋了其文學價值。這篇《序》體現了王羲之笑看人生和生死,時不時不我待的精神和對後人負責的態度。是具有非常有代表性的「魏晉風度」。學界有「魏晉風度盛唐詩」一說。所謂「魏晉風度」是指魏晉時尚與名士風采,一種清峻灑脫,風流蕭散,不滯於物,特立獨行的行為風度;一種放浪形態,寄情山水,玄風清淡,風流自賞的藝術氣度。吾輩愚於書法,對書聖絕品只能高山仰止,敬而遠之;然於其「魏晉風度」不僅仰之,且慕之往之。這也許就是我來蘭亭之所獲所悟。

      

您的瀏覽器暫不支援播放,我們將盡快解決,建議使用Chrome或FireFox瀏覽器查看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