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8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民用航空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在上海開幕;作為本次旅交會重要活動環節之一,期間也舉行了2020「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紹興文化旅遊推介會。
今年9月4日,國家文化與旅遊部組織評審專家委員會對 2021 年 \" 東亞文化之都 \" 候評城市進行終審。在現場評分中,紹興終審得分名列候評城市第一;9月17日,國家文化及旅遊部發文正式確定紹興市為中國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城市。據悉,今年12月,第十三次中日韓文化和旅遊部長會議將在日本北九州市舉行,三國部長將向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代表授牌。
這是繼紹興當選2021年東亞文都城市之後,紹興首次以「東亞文都」城市的身份,帶著紹興所轄6個縣市區10餘家文旅企業單位來參加今年的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推介紹興文化和旅遊資源和產品。
在「東亞文化之都」紹興文化旅遊推介環節,紹興向現場嘉賓全面展示了一個風雅古城的古越文明和文旅新氣象,徐徐展開了這座2500年曆史古城的獨有一味。紹興歷史悠久,是傳承中華文脈的名城。紹興開放包容,是東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鎮。紹興與時俱進,是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到紹興,在不同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體會古城獨特的魅力。在推介會上,紹興也向大家展示了「十二時辰」的各種玩法,讓紹興的美妙在一日之內的每一個時刻綻放。
下一步,紹興將實施以「文脈千禧年、尋夢紹興」為主題,舉辦「2021\'東亞文化之都\'紹興年」活動,涵蓋書法文化、陽明文化、黃酒文化、戲曲文化等展示活動及會議會展,系統化、全方位向世界展示紹興這座東方水城、歷史名城的獨特風采。
\" 東亞文化之都 \"怎麼選?
\" 東亞文化之都\" 是中日韓領導人機制下創建的三國文化領域重要品牌,旨在透過以\" 東亞文化之都\" 名義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加強各領域交流合作與經驗共享,帶動城市和市民更積極參與東亞區域文化合作,帶動城市文化建設,激發城市活力,\" 以文惠民,以文興城\"。自2013年啟動以來,三國已有7組21座城市當選 \" 東亞文化之都 \"。
這不是紹興第一次參評 \" 東亞文化之都 \"。 2019年,紹興就與揚州、敦煌等6個候選城市角逐,但遺憾落選。對於爭創\" 東亞文化之都 \" ,紹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馬衛光、市長盛閱春親自指導。今年4月,市長盛閱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爭創 \" 東亞文化之都 \",將相關創建工作提升至城市發展戰略層面。
在今年的準備過程中,圍繞自身文化資源禀賦、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非遺活態傳承以及文化與旅遊融合等各方面,紹興進行了更細緻和完善的規劃。為此,紹興制定並實施了 \" 東亞文化之都 \" 三年創建方案,確保項目建設和活動經費總投入不低於10億元,並安排1億元專項活動經費。
紹興緣何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當選2021「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紹興名符其實。紹興地處東南沿海,在地緣關係上,自古就與日、韓等東亞國家交流深厚,民間交流發達,經貿往來頻繁。無論是大禹文化,或是陽明文化;無論是哲學思想,或是佛教文化;無論是方志學,或是古代、現當代文學,紹興都對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影響巨大。在許多領域,紹興文化是他們的源頭。如日本的許多地名,都烙下了越國地名的烙印,紹興的青瓷、黃酒、茶葉、會稽銅鏡和麻布、絲綢等物產,對東亞國家影響巨大。紹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理所當然也是影響東亞文化的重要來源。歷史文化名城紹興,有著1萬多年人類活動史,5000多年文明史,2510年建城史。
在今年9月4日舉行的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候評城市終評審會上,中共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對紹興申報「東亞文化之都」進行陳述,並回答了專家們的現場提問。盛閱春說,進入新時代,紹興堅持守正創新,著力重塑城市文化體系,深入推進紹興文創大走廊、浙東運河文化帶、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化帶等「一廊三帶」建設,努力彰顯千禧年文化底蘊,厚植「歷史+人文」的獨特優勢。目前的紹興,正朝著心學聖地、研學高地、國際賽會目的地城市堅定邁進。對照「東亞文化之都」標準,紹興得以擔負起這份榮譽和重任。
中共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何俊傑介紹,紹興申報“東亞文化之都”,有著自己的優勢。東亞國家對紹興文化集體認同感強、歸屬感強。除了古代文明、歷史影響、經貿交往之外,近年來,隨著公祭大禹陵、蘭亭書法節、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大師對話」等大型活動的廣泛開展,紹興已成為東亞國家認同的國學高地、心學聖地、書法朝聖之地。
何俊傑說,日、韓、朝等國文化在紹興可尋根溯源。日本全國有禹跡132處,朝鮮半島與大禹有關的地名有8處。例如紹興嘉祥寺吉藏大師創立的三論宗,由高麗名僧慧灌傳至韓國和日本,慧灌被尊為日本三論宗初祖;日本空海、圓珍法師等都曾來紹興求法、修行,把大批佛典文獻帶回日本,並回國創宗,同時大批日本僧侶、留學生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很多書法碑帖帶回國,大大促進了日本文化的進步。近代以來,許多紹興仁人誌士留學日本,湧現出魯迅、秋瑾、周恩來等一大批影響中國近代史的人物。這種影響與交流,讓紹興成為東亞遊客嚮往的地方。
何俊傑也表示,「東亞文化之都」是紹興城市走向國際化的新平台,也是紹興城市走向國際化的新通道。紹興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後,可更好地解密東亞國家與紹興的淵源,更好地連接東亞國家,續寫紹興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紹興當選「東亞文都 」 後如何幹?
盛閱春市長說,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 城市紹興將認真實施「東亞文化之都」三年創建方案,確保項目建設和活動經費,舉辦一系列活動。以「文脈千禧年、尋夢紹興」為主題,以徐渭誕辰500週年、魯迅誕辰140週年等為契機,舉辦「2021『東亞文化之都\'紹興年」活動,涵蓋書法文化、陽明文化、黃酒文化、戲曲文化等展示活動及會議會展,系統化、全方位向世界展示紹興這座東方水城、歷史名城的獨特風采。
根據「東亞文化之都」三年創設方案,紹興將設立超100億元的古城專項基金,依照世界遺產的標準保護利用古城。大力推動黃酒小鎮、蔡元培紀念館、徐渭藝術館、浙東運河博物館等一批總投資超1000億元的重大文旅項目,活態呈現歷史文化,讓千禧年古城散發新的魅力。
同時,開展深入交流。組織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等赴東亞各國演出,依托蘭亭書法學院、蘭亭書會首爾、東京研究院等常態化開展書藝交流及展覽,為促進東亞文化文明交流互鑑作出紹興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紹興頻頻文化建設,試圖打造\"魯迅\"和\"黃酒\"兩個\"標籤\"之外的城市名片,挖掘更多的文化\"大IP\"。以\"東亞文化之都\"為紐帶,更好地串起城市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紹興正著力重塑城市文化體系,深入推進紹興文創大走廊、浙東運河文化帶、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化帶等\"一廊三帶\"建設,來努力彰顯千年文化底蘊,厚植\"歷史+人文\"的獨特優勢。
接下來,紹興還要進一步打響城市品牌,進一步提升與其他\"東亞文化之都」的交流與合作,\"跳出紹興發展紹興\"。
記 者 | 陳 衝
通訊員 | 傅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