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0104y120008nscldsBB90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第三次來到諸暨五洩風景區,前兩次都是走的南門,這次是從北門進入。因為我們就住在豐週村的洩源群幽人家,這裡是五洩瀑布的源頭,步行5分鐘就到五洩風景區北門。從北門進去走10分鐘左右的路,就能看到第一洩,要看到第五洩就要往下走。而從南門進去要看到第一洩,是要爬山的,這也是這個景點魅力的所在。
北門遊客很少,一般的旅遊團都不經過這裡,來的基本上都是農家樂的住客。五洩是諸暨的第一名勝,住在這裡瀑布是一定要去看的。從北門進入,絲毫感受不到這是一個AAAA級景區的門口。
我們沿著五洩景區遊步道往一洩前進,由上往下走,依序是第一洩至第五洩。
沒外來旅客,有一種包場的感覺。人少更顯得峽谷幽靜、清涼。
山上的野杜鵑花開了,淡紫色的很好看,一朵一朵的密密麻麻地開滿了枝頭。
站在高處,透過樹葉間的空隙,看到山腳下的五洩禪寺。五洩禪寺坐落於五洩風景區的核心地帶,唐、宋、明、清,五洩禪寺香火旺盛,是越中有名的古剎之一。
這裡是五洩景區的紅楓林
距一洩不遠處有一坪地,面積約百畝稱劉龍坪,因劉龍子傳說而名之。劉龍坪入口曾建有劉龍廟,今遺址猶存。
這裡是五洩景區的劉龍廟遺址。
劉龍廟遺址,碑文上有詳細介紹。
從第一洩一直往下行,直到第五洩,峽谷內溪流潺潺,藤蔓纏繞,樹木幽深,感受其中輕柔、猛烈的變化。
從北門到第一洩很近,十分鐘。五洩瀑布第一洩處,五洩以其神態奇特,變幻莫測的飛瀑聞名於世,五級瀑布總長334米,落差80.8米。
第一洩,水流從石河瀉下,瀑布小巧平緩,柔美如月籠輕紗,雋永奇秀。
瀑布中間有一水潭,直徑1.5米,口微向內收,四壁光滑,深不見底,人稱“小龍井”,俗呼小腳桶潭,是人工開鑿還是天然形成,還是一個謎。
瀑布下面的深潭大約5米,黝黑無底,俗呼「大腳桶潭」。
二洩緊接一洩,落差為7.1米,瀑布下落時,被一塊兀石分成兩半,第二洩分流如珠簾飄動,開朗而又深沉,又如雙龍出遊不知天高地厚。
神話傳說嚴明朝時,有一劉姓少年,名龍子,常在此垂釣,一次潭內兩條龍正為爭奪一顆驪珠而展開一場惡戰,突然酈珠向他滾來,劉龍子搶手一抓,捏在手中,這時雙龍怒睜怪眼前來搶奪,龍子急忙將驪珠放入口中,不覺吞入肚內。剎時,龍子亦化成金龍騰雲駕霧而去其母趕來,只抓住尾巴,亦被帶上天,龍子恐怕娘摔下來,飛一陣,回頭看一看,回首十八次,五洩江亦因此彎了十八彎,後人稱「望娘十八灣」。
瀑布下方首建的亭名“雙壑亭”,現稱為“雲垂亭”。坐在亭中賞景,似見萬物空澈澄明,頓覺天高地廣,能洗淨五臟六腑污垢,拋盡人間煩惱。
瀑布下長方形深潭,飛流下墜,水勢騰湧,明文學家寧濂《五洩山水志》曰:以線縵之,下不見底,其形方狹而長,天向陰,常有雲氣從中起,疑有蛟龍潛其下。
瀑布從深潭中迴旋而出,來到一坦之處,水流在如磨如琢的岩壁上邁著輕鬆的步伐,蜿蜒曲折,唱著輕快的歌曲向三洩飄然而去,
五洩瀑布中,氣勢最壯闊的是第三洩,第三洩寬闊平緩的瀑布浩浩蕩蕩而下,在如磨似洗的岩石中奔瀉跌宕,以變幻無窮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左邊瀑布歡呼跳躍,蜿蜒飛瀉有時呈射流狀水平噴吐,銀花四濺,右邊瀑布,時分時合,如含羞少女,輕撩面紗,時而如英俊男子風流飄灑,時而漣漪微蕩,如清波仙子,入浴嬉水。
第三洩旁的懸崖上有「秀幽極險」四字的摩岩石刻。
緊接第三洩的是第四洩如烈馬奔騰,第三級瀑布散而復收,跌入一個斜長形的深潭中,然後在高19米的陡崖中,劈險溝,過峭壁,在狹窄的之字形山溝中急劇旋轉,飛滾翻騰,奔瀉跌宕,飛濺的水花猶如奔騰中的烈馬鬃筆在飛速抖動,古人們稱其為“烈馬奔騰第四洩”。
瀑佈在奔騰怒吼中,匯成巨大的轟鳴聲,明文學家王思任形容其“聲怒,勢怒,色怒”,十分形象貼切,故第四洩的觀瀑亭命名為“三怒亭”,四洩由於上下都為懸崖峭壁,過去遊人想見,必須攀岩扣石牽藤,冒著生命危險才能一睹芳容,如今,現有鐵扶手台級道路可供遊客一路攀扶慢行欣賞。
四洩在這裡略作收勢,為最後一洩──五洩作蓄勢。
在四洩底,五洩頂,我們從上往下俯瞰,第五洩飛瀑噴發而出,如蛟龍出海。第四洩的水流經過一段平岩石,調整了姿態,重新積蓄了力量,第五洩在31.2米的懸崖上,銀花飛濺,接著又翻滾飛騰,似銀蛇狂舞,又如蛟龍出海,故人們形容其為「蛟龍出海第五洩」。
第五洩,由於潭深而廣,水色黝黑,人們又叫它“黑龍井”, 第五洩旁有許多對其讚許的摩岩石刻:“聽泉”,“龍吟”,……已經下午四點半了,如果繼續走到第五洩底,再從第五洩底爬上第一洩,考慮到爬山時間會延長一倍,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決定放棄,沒有下到第五洩底(也有以前兩次到過第五洩的原因),從第四洩底爬上第一洩返回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