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佛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
2021年9月,德爾塔冠狀病毒的陰影慢慢從華夏大地上飄走,國家又恢復了低風險區域之間的旅遊活動。
9月5日星期六,已在家中蟄伏了一個多月的我們,毅然決然地響應政府提醒,驅車一小時又十五分鐘,前往附近的新昌大佛寺遊覽。這是我第三次涉足新昌。
先回想2015年4月15日的新昌驢行。那次走得夠戧,所幸沿途自然風光不錯,特別是野生多肉很美,我採了一些種在自家的院子裡,沒想到氾濫成災,逼得我不得不「鋤禾日當午」。
綠水青山
剛下雨,水色立刻變臉。
隨時可能濕身。
帶傘的那位美女請悠悠一點。
「還魂草」與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獨株蘭
帶石的菖蒲,網路售價可不便宜,山間到處都是。
浙江本地野生多肉“瓦松”
這個也是多肉,長在泥土中是綠色的,生在岩石縫裡則是紫色的。
再簡單總結一下2019年12月22日遊覽的達利絲綢世界。這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四A級景區,因為裡面有一萬多個百年石磨,有100多棵幾百年至上千年的古桑樹,還有兩棵樹齡高達1600年的桑王桑後,更有堆積成山的矽化木。一棵長達32公尺的桑木化石,靜靜地躺在大門前的遊道中間。
可別把人參當成蘿蔔,這是長達32公尺的桑木化石。
到處是矽化木和石盤。
玉質的矽化木
古桑樹
老當益壯的古桑樹和不朽的桑樹化石
此外,2019年12月24日遊覽的七盤仙谷,也值得一書。它鑲嵌於青山綠水之間。山雖不高,卻層巒疊嶂,形態各異;水雖不深,卻嫵媚蜿蜒,依山流淌。觀奇瀑怪石,賞花果滿山,聞綠野馨香,聽蟬鳴鳥唱,享禪院素齋……遊客沿溪邊的小徑石橋,可一路目睹優美的山景、岩景、水景和樹景,體驗一回「仙谷」的滋味。
眼前為懸崖民宿,大多時間是一房難求。
青藤裡民宿
青藤裡民宿
新昌縣位於紹興市東南部的曹娥江上游,境內天台、四明、會稽山之餘脈綿亙其間,東南部為崇山峻嶺,中部和西部為丘陵台地,西北部為河谷盆地,自然風光秀麗,素有「九山半水分半田」之說。
自南朝以來,眾多文人墨客留下精美詩篇,為新昌贏得「東南眉目」之譽。李白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之天姥山就在新昌的沃洲湖景區。還有那「浙東張家界」穿岩十九峰,詩仙曾經寫道,「兩三人倚欄,八九峰如畫。」
穿岩十九峰
新昌居全國百強縣的中游。山水秀美的新昌,現已成為影視業的重要外景拍攝基地。從昔日的「唐詩之路」到今日的影視發祥地,新昌與文學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新昌最負盛名的大佛寺,位於南明山與石城山之間的山谷之中。這裡群山環抱,奇岩突兀,樓閣環布,古樹蒼蒼,飛瀑泱泱,曲澗微轉,幽洞深邃,有「石城古剎」之稱。
時值中午10點,副熱帶高壓欲走還留,秋老虎還在無情地肆虐著浙江大地,但有序散建在山谷之中大佛寺景區,卻自成一方天地,如世外桃源,給遊客帶來陣陣清涼。
身材苗條的樟樹,成為最好的擋陽牆。
如果沒有入口處「大佛城」的渲染,緊鄰繁華鬧市的大佛寺,人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繁華與寧靜,巨大與細微,被巧妙地融合在石城的山谷中。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兼勝,這或許就是大佛寺始終保持旺盛香火的秘笈所在。
大佛寺門票80元,我和愛人又一次享受到了30年教齡老師免費入園的待遇,看來,我們用30多年青春換來的這紅紅小本子,還是能發揮勤儉節約的作用。
除了大佛寺,景區內還有白雲湖、木化石林、臥佛殿、佛心廣場、露天彌勒、羅漢洞、般若谷、放生池及摩崖石刻等景觀。
進入景區,第一個感覺是這裡的垃圾桶好可愛:一名憨憨的小和尚,兩手各扶著一隻“水桶”,正笑瞇瞇地望著你。讓我瞬間想起了兒時看過的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
白雲湖就在景點大門左側。據史料記載,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曾在此建造碧澗別墅。因其詩句「不為憐同病,何人到白雲」而得名。
白雲湖
進景區大門,行不多久右轉便是木化石林。三十多株古老的矽化木,沿著緩緩向上的小路傲立在遊客面前。矽化木,又稱為木化石、樹化石,就是變成石頭的樹木。 800年前,新昌就發現了大量矽化木。它們色澤黑褐,紋理清晰,如石如木,已有一億多年的歷史。
木化石林
木化石林山崖上刻有一個大大的「壽」字,頗受老年遊客的青睞,大家紛紛以此為背景,留下呵呵一笑。不過,現在大半個壽字已被綠油油的爬山虎吞沒。
出矽化木石林繼續向前,左首懸崖處有一石窟,謂之臥佛殿。釋迦牟尼躺在須彌蓮花寶座之上,佛身長37米,高9米,依石窟岩體雕刻而成,體態自如,神情安詳。臥佛殿建於2003年11月,投資3,000多萬元,歷時三年才建成,號稱「亞洲第一臥佛」。
殿前的山崖被削得平平整整的,一道道清泉如珠簾般滴落,想必這水是從下面的鏡湖中抽上去的,形成了一道道人工瀑布。為了不驚擾佛祖的美夢,我兩人並沒有拾級前往。
臥佛殿
離臥佛殿不遠,有一佛心廣場。只見峭壁上鐫刻著一個高達20公尺的「佛」字,乃弘一大師手跡。而山足下刻了個巨大的「心」字。這大該是佛宗用語「即心即佛」的意思,是說不須向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這跟我本人的想法倒是不謀而合,求人不如求已,一心向善方為至道。
高達20公尺的「佛」字,乃弘一大師手跡。
「羅漢洞」原名「蟠虎洞」。清乾隆時曾建有石坊,今廢。汲取佛經五百羅漢拜觀音典故,在此建成羅漢堂。眾羅漢或坐或立,均佈置在山腰的一處山洞之中。無論是高的低的,胖的瘦的,富的窮的,甚至是皇帝和乞丐,都能找到自己的縮影。有個羅漢雙腿奇長,說一句不敬的比喻,若鶴立雞群,有個羅漢一手伸到了天上,好像在替人摘星星。五百個羅漢,我就認識一人,降龍羅漢濟公。
羅漢洞
「般若」(bō rě),繫梵文譯音,意為佛陀之智慧。般若谷建於2002年,原為明代採石場。以石宕深窟、溪流水塘、山林花草為載體,添建瀑布、地池、石階、棧道、隧道、地宮。設計者利用遺址的地勢,巧妙地設置了佛教歷史展示。
般若谷
般若谷
路過華嚴庵,來到露天彌勒前。露天彌勒通高30米,其中頭部高10米,是自然山體跟人工頭像的完美結合。佛像頭頂藍天、笑口常開、憨態可掬,山似一尊佛,佛如一座山,所以又稱「佛山聖境」。如果事先沒有好好做過功課,有人以為所謂的大佛寺,指的就是這尊大佛。殊不知真正的江南第一大佛,還在室內坐著。
佛山聖境
放生池在大佛寺山門外。不管是香客還是遊客,一進入外山門,就會被兩處清澈的水池吸引。水面映照著兩側青山、四周綠樹如蔭,佛門淨地的感覺油然而生。外放生池南面岩壁「南無阿彌陀佛」為弘一法師手跡,「放生池」三字為清朝人錢思廉所書。
外放生池
裡放生池
放生池畔,智者大師塔聳立在半山腰。這是天台宗國清寺開山祖師智者大師的衣缽塔。隋文帝開皇十七年,法師應詔進京,行至大佛寺,就再也不肯前行,坐在彌勒像前,茶飯不進,只唱著「般若觀音」歌,終而圓寂,世壽六十。後移葬天台山塔頭寺,後人在其圓寂處建「智者大師法塔」紀念。因天台宗在日本流傳甚廣,新昌大佛寺也成了日本遊客經常觀賞朝拜之地。
師智者大師衣缽塔
繼續向前就看到了大佛寺的山門,跨進山門,才算進入名副其實的大佛寺。山門非常簡陋,主要由兩條石柱和一塊石板構成,一看就是個老物件。牌坊上書:石城古剎,為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書寫。兩旁使用的是宋代的石柱,錒刻現代的楹聯「晉宋開山天台門戶,齊梁造像越國敦煌」。此聯為新昌籍革命老幹部、著名詩人陳山撰寫,103歲的華東師大教授蘇局仙老先生所書。楹聯點明了大佛寺開山造像的久遠歷史,高度概括了石城佛教的淵源、地位和影響。
山門
趙樸初先生在訪問大佛寺時曾欣然作詩:「清晨別彌勒,午又見彌勒。彌勒無所不在,處處未來佛」。
大佛閣在大佛寺景區的最深處,它依山而建,正面外觀5層,巨大的彌勒佛石像端坐於正中。彌勒石像通高16.3米,兩膝相距10.6米,耳長2.7米,兩手心向上交置膝間,掌心可容10餘人。
石像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是我國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僅存的遺跡。歷史文物價值可與聞名中外的敦煌、雲岡、龍門石窟造像相媲美。南朝文學家劉勰為它寫了長達2000多字的碑記,譽之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曠代之鴻作」。後人稱為「江南第一大佛」。
大佛寺西北方約300公尺的千佛院,內有1075尊小石佛,大的有1公尺之多,小的僅數寸,人稱「江南敦煌石窟」。
據《高僧傳》記載,西元345年,高僧曇光慕名來到石城山。曇光棲於石室,草建“隱岳寺”,是新昌大佛寺的開始。
隱岳寺
大佛寺的開鑿年代和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比較接近,比四川樂山大佛早200多年。
南齊永明四年(486年),僧護隱石城山,時聞岩間仙樂之聲,又現佛像之形,視其為靈岩佛地,發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彌勒佛大像。但開鑿經年,僅成面璞,不久謝世。臨終前發誓「來生再造成此佛」。後來僧淑續鑿,也沒能成功。直到梁天監六年(507年),建安王肅偉派僧佑主持續鑿工程,終於在天監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自齊永明四年至梁天間十五年,歷時30載,合三僧之力方成大業,故史稱「三僧聖蹟」。
龕外殿閣,免不了幾建幾毀的命運。明朝時殿堂均毀,唯金身石彌勒佛像獨存。清朝末年,重建五層高閣。倚崖作勢,靠窟構殿,佛龕大殿渾然一體。 1925年,在寺門口立碑,上書「大佛寺」。至此,寺廟改稱大佛寺,沿用至今。
新昌大佛寺殿閣之文也堪稱一奇。最高一層匾額系「楷書四大家」之一顏真卿所題「逍遙樓」。第四層為僧蓮根所寫的「彌勒洞天」。第二層為經學大師俞樾所寫的「大雄寶殿」。
大佛寺殿閣
問題來了:「逍遙樓」似乎是道家養性談玄的所在,跟佛家有什麼關係? 「彌勒洞天」更是奇怪,彌勒為佛家,怎會身居道家之「洞天」? 「大雄寶殿」的主人是佛祖釋迦牟尼,彌勒身為佛祖的傳人,怎麼僭越「大雄」?
原來,儒、佛、道三教匯合,產生了許多獨特的文化藝術。大佛寺匾額上的文字,實屬「佛玄同流」的產物。有法師道破天機:彌勒佛也稱自在佛,既自在,又逍遙。他既是現在的佛界二號首長,也是未來的佛界一號領袖。未來佛也好,現世佛也罷,洞天坐得,大雄寶殿也坐得。
然而,佛祖容得下40億年後的接班人端坐大雄寶殿,而世人卻有些為佛祖打抱不平。原寺院方丈悟道和香港黃根祥居士共同發起建造新大雄寶殿,並於1994年完工。新大雄寶殿恢宏壯麗,氣勢不凡,為寺院最大的佛殿。殿中供釋迦牟尼、琉璃光如來和阿彌陀佛。
新大雄寶殿
從景點入口到大佛寺,需要走近兩公里的路程,遺憾的是,當我們興致勃勃趕到大雄寶殿的時候,卻發現大門緊閉。門口有一僧人模樣的中年人,默默地註視著過廟門而不入的遊客。
細看之下,才發現門邊貼有告示,說是從2021年4月1日開始,因為寺廟維修的原因,大雄寶殿暫停對外開放。我們來到幾步開外的新大雄寶殿,發現那裡也是鐵將軍把門。
景區的最大承載量為1.2萬人,而當日上午的遊客人數不到400。遊覽人數少,不知與這大雄寶殿維修有沒有直接關係,因為絕大多數遊客主要是衝著這尊大佛來的。當然,罪魁禍首很可能是新冠肺炎疫情,畢竟像我們這等「無知無畏」的遊客,比例不會很高。
二、鼓山公園,滿山書香,遍地詩意
2021年9月5日下午一時,我和愛人入住新昌萬怡酒店,因天氣炎熱,只能舒舒服服地「禁閉」在客房。不得不提的是,這家旅館的服務態度真的很讚,即便是一般的清潔人員,見面以後也會笑瞇瞇地向你問好。近朱者赤,我想,如果在此住上兩三個月的話,自己說不定就變成了一名彬彬有禮的中國紳士。
新昌萬怡酒店
下午五點半,我們享用了一回飯店贈送的「螃蟹主題」自助餐。所謂的螃蟹主題,主角其實只有梭子蟹,但烹調方法五花八門。
有人說,想衡量一座城市的品質,就一定要去它周圍的公園走走看看。華燈初上,在飯店大廳經理的介紹下,我們前往兩公里外的鼓山公園遊覽。
公園內有唐詩之路博物館。
鼓山公園是新昌興建山水品質之城的點晴之筆,佔地628畝,號稱總投資13.65億元,2018年7月底剛建成開放。
新昌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首倡導地,晉唐以來,眾多文人墨客自錢塘江進入紹興,向南經過曹娥江,沿江而行溯流剡溪,再由新昌沃洲、天姥山抵達天台山,形成了一條山水美、人文美、詩歌美的浙東唐詩之路。雖歷經千年時光沖刷,卻依然古意悠悠。
浙東唐詩之路
西元727年,英俊瀟灑的李白因為司馬承禎的指引,循跡前人開拓出來的“江南詩路”,也就是今人所說的“唐詩之路”,一路南下。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李白把自己想像成了孫悟空,其實光從紹興到新昌,他就走了一個多月。如果當時就有自駕車,老李的詩至少得增加十倍吧。
睿智的新昌人,並將綿延千年的「唐詩之路」搬進了鼓山公園,原本滿山書香,更兼遍地詩意,彷彿鑲嵌在城中的一粒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為新昌市民和廣大遊客再添一處可登、可憩、可遊、可觀景的休閒旅遊場所。
公園一角
信步入園,林蔭夾道,流水潺潺,曲徑通幽,峰迴路轉,幾步一詩,書香濃濃。
夜幕降臨,美妙動聽的音樂驟然而起,五光十色的彩燈一齊閃爍,霎那間,“火樹銀花不夜天”,璀璨的燈光照亮了整個新昌城。
公園投影燈別開生面,妙趣橫生:一首首唐詩,一簇簇鮮花撲面而來。 「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處處是詩,無處不歌,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感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投射在遊道上的唐詩
微風拂過,帶來絲絲涼意,日間的燥意退去,頓生歲月靜安的感覺。登山的疲態,在這一刻也得以消失。
天姥閣是鼓山公園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它位於山頂之上,高約35公尺。這座由古建築專家杜順寶設計打造的晚唐風格樓閣,高聳入雲,與天姥山主峰「拔雲尖」遙相呼應,即可俯瞰新昌全城,也可遠眺天姥風光,與新昌的唐詩文化來了一次「零距離」接觸。
天姥閣
稍稍遺憾的是,夜晚的天姥閣雖燈光璀璨,卻沒有對遊人開放。大批市民坐在天姥閣一側的圍欄上,聊天的聊天、壓腿的壓腿。清風習習,讓人暫時忘了此山身矗鬧市中心。
天姥閣
佇立山頂,看林立的高樓,觀平靜的河水,望閃爍的燈光,您無法不為之心動。如果想短暫的逃離市中心的人聲吵雜,又沒時間尋找遠方的詩情畫意,那麼,腳下的鼓山公園,也許就是您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