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浙江旅遊:紹興蘭亭書聖故裡採風行(圖)。

浙江旅遊:紹興蘭亭書聖故裡採風行(圖)。

提起我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著「書聖」之稱的王羲之,可謂在中國書法發展歷史上聲名顯赫。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而說起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如雷貫耳,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紹興蘭亭(攝影:馮贛勇)

2017年5月初及當月中旬,記者應好友新華社資深編輯記者林雙川邀請,有幸先後兩次分別到位於浙江紹興蘭亭的書聖故裡,參加由紹興市委宣傳部、紹興市旅遊集團聯合主辦的「千年青瓷會萃南北對話蘭亭」系列文化活動。兩遊書聖王羲之曾經在此擔任過右軍一職的蘭亭,充分感受書聖故裡的無窮魅力,那一幕幕的美好時光至今令人難忘。

蘭亭文物紀念碑(攝影:馮贗勇)

2017年4月30日,記者同林雙川及中國網記者張海亮、北京大學老師路菁與女兒馮路馨,一起從北京南站乘G19次高鐵,經過五個半小時的車程於下午14 :00準時抵達紹興北站。此行主要是參加「千年青瓷薈萃南北對話蘭亭」系列活動中啟幕的《文心妙運--關寶琮文房雅器收藏展》和《關寶琮文房雅器收藏及從藝66週年暨學生精品展》兩項活動。

蘭亭景區導覽圖(攝影:馮‧趙勇)

由於兩項活動均在蘭亭風景區中的蘭亭書法博物館內舉行,所以從車站徑直首先來到這裡。驅車順著公路駛來,街旁的一塊巨石上紅色的「蘭亭」二字格外醒目。看到這塊紀念石,也代表蘭亭風景區到了。

蘭亭景區的雕像(攝影:馮‧趙勇)

系列活動策劃單位的北京新華藝韻國際文化傳媒董事長蔡建宏及蘭亭書法博物館館長湯曉蕾等早在守候在此。記者一行在他們的引領下向蘭亭景區緩步而行。沒走多遠,一組展現詩聖王羲之與王獻之的銅製人物雕像,撞入人們的眼簾。雕像中詩聖們或飲酒或閱讀的神態栩栩如生。

蘭亭心儀(攝影:馮‧贛勇)

順著竹林中的甬道首先經過一塊上書四個紅字的「心儀蘭亭」太湖石不遠即來到竹木牌樓前,只見牌樓上題有「蘭亭古蹟」四個字,這也是蘭亭風景區的門首。進了景區,陪同記者一行人參觀的導遊員開始繪聲繪色地將蘭亭娓娓道來。

蘭亭古蹟門樓(攝影:馮趙勇)

蘭亭風景區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這裡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

蘭亭竹林小景(攝影:馮趙勇)

浙江紹興蘭亭,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啟重建,幾經反复,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蘭亭佈局以曲水流螞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螞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

蘭亭鵝池(攝影:馮贛勇)

說著,記者一行人穿過竹林中的甬道漫步來到一片水塘前,水塘中一群群的白鵝正在戲水游弋。岸上有一座三角亭,裡面立有一座石碑,上書「鵝池」二字。原來這就是蘭亭著名的鵝池景點了。

蘭亭留影(攝影:林雙川)

只見景區中的這個鵝池用地規劃優美而富變化,四周綠意盎然,池內常見鵝只成群,悠遊自在。鵝池亭中碑上刻的 「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補寫的。一碑二字,父子合璧,人稱“父子碑”,被鄉人傳為美談。而王羲之書法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書法的真諦。看著這裡的意境,真是猶如神來之筆般的雅靜景緻。

蘭亭碑亭(攝影:馮贗勇)

繼續順著林中小徑前行,迎面的即是被稱為小蘭亭的蘭亭碑亭,仔細端詳碑上的「蘭亭」兩字,那包含滄桑的一痕痕沉沉的歷史斑跡,能鮮明地顯現出來。而內一石碑上書的「蘭亭」二字,係由清康熙皇帝手書。

蘭亭碑亭(攝影:馮贗勇)

這座蘭亭碑亭是蘭亭的標誌性建築,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建於清康熙年間。文革時期此碑被紅衛兵砸成四塊,後於1980年修復,但已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的遺憾。許多民眾都喜歡用手去摸這塊殘碑,碑已摸得非常光滑,所以又稱為「君民碑」。

蘭亭荷花池(攝影:馮贛勇)

在這座蘭亭碑亭的西側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為流螞亭,亭內有「曲水邀歡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並帶著輕快的節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

蘭亭江上的小亭(攝影:馮‧贛勇)

幾隻時而盤旋、時而俯衝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當年,王羲之邀約41位文人雅士列坐曲水兩旁,並在水上漂流起裝有酒的「螞」(酒杯),水流時急時緩,覲也就時飄時停。誰停在誰面前,就得寫一首詩。王羲之將所賦37首詩匯集成冊並書寫下了共計324字的序文,字字珠璣,這就是被褚遂良評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從此歷史登上了一個文人思想境界的巔峰。

曲水流觴(攝影:馮‧贛勇)

可以這樣說,「曲水流螞」是蘭亭非常有名的景點。流觴亭前,一道「之」字形的曲水,中間有一塊木化石,上面刻著「曲水流觴」四個字。顯現了王羲之《蘭亭集序》所描繪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螞曲水」。每年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來這裡仿效王羲之,蘭亭雅集,飲酒賦詩。每年書法節都要在此舉行曲水流觴的雅集盛會。

蘭亭流觴亭(攝影:馮‧贛勇)

「流螞亭」是為紀念「曲水流螞」活動而修建,亭上匾額「流螞亭」三個大字為光緒江夏太守李樹堂題。旁邊對聯“此地似曾遊,想當年列坐流覬未嘗無我;仙緣難逆料,問異日重來修禊能否逢君”,是由徐生翁撰句,蘭亭書會會長沈定庵先生所寫。亭內陳列著由「蘭亭修禊圖」、「曲水流螞圖」及當年的流螞用具複製品,向遊客展現著王羲之曲水流螞的場景。亭背面也另懸由清同治年間湘潭人楊恩澍所書的當年參加雅集盛事之一的一代文宗孫綽所作的《蘭亭後序》全文。

禦碑亭乾隆手書(攝影:馮‧趙勇)

在「曲水流觴」景點不遠處還有蘭亭的御碑亭。禦碑亭是在流觴亭之後另一座八角重簷結構的建築。亭內有禦碑高6.8米,寬2.6米,厚20厘米,重1.8萬公斤,是我國最大的古石碑之一。碑正面是康熙皇帝手冊的《蘭亭序》全文,碑後是乾隆皇帝遊蘭亭時的《蘭亭即事》。與前面的父子碑、君民碑一樣,此碑被人們稱為祖孫碑,同為蘭亭景區的「三絕」。禦碑亭背後還有十八口水缸,遊客可以在此用毛筆沾水在石桌上寫字,體驗當年王獻之寫字的場景。

臨池十八缸(攝影:馮贛勇)

從禦碑亭下來沿著圍牆外的荷花池步行不遠就是王右軍祠。從禦碑亭走出來就可以進入王佑軍祠的後門。而從「流觴亭」過來的則是正門。

王右軍祠門首(攝影:馮贛勇)

這棟建築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同治八年(1896)重修,總面積756m2,飛簷迴廊,古樸深沉。祠大門上端懸掛「王右軍祠」木質匾額,繫沙孟海先生手跡。

王右軍祠留影(攝影:陳芳美)

走進右軍祠內正面所見的是墨池。相傳王羲之臨池學書,常在池中洗筆,日久池水變黑,故名。池中建有「墨華亭」。 「墨華亭」三字為陶恩沛書,落款有小跋,記墨華亭來由。當天正趕上「五一國際勞動節」前一天,只見祠中正在進行一場熱烈的詩詞朗誦及現場書法活動。

王右軍祠墨池(攝影:陳芳美)

從正門門口一目了然的王右軍祠內兩旁是長長的迴廊,壁間鑲嵌17塊涉及蘭亭藝事的碑刻,所刻製年代多為清代、民國時期。穿過墨池一側的迴廊來到王右軍祠最盡頭處是一大廳,中柱、邊柱分別有聯。

鮑賢倫現場創作(攝影:馮‧贛勇)

步入大廳,上懸一「盡得風流」的木匾。畫像旁是沙孟海先生寫的對聯,曰:「畢生寄蹟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大廳內左右兩旁各置二塊木質陰雕掛屏,內容為康熙皇帝所臨《蘭亭集序》。自1982年以來,大廳中間陳列著《蘭亭序》摹本複製品。

關寶琮現場創作(攝影:馮‧趙勇)

說來也巧得很,首次來王佑軍祠時看見別人在此舉行文化活動的熱情氣氛,不由得被深深感染。沒想到二次來蘭亭,記者一行的系列活動之一的「千年青瓷薈萃南北對話蘭亭--陶瓷與書畫論壇」的藝術家們,也移師到紹興蘭亭風景區內的書聖王羲之擔任右軍(武官)的官邸裡繼續進行的藝術交流活動。

王羲之故宅留影(攝影:成志偉)

2017年5月18日,蘭亭書法博物館特地邀請多位書畫家、陶藝家進行現場瓷器繪畫書法創作活動表演。藝術家們現場陶瓷拉胚、紫砂製作雕刻與書法創作,期間,主持人穿插講解,以及古箏彈奏,黃酒、茴香豆品嚐等紹興特色活動融入,生動地體現千年陶瓷傳承,南北對話蘭亭的主題。

紀東將軍揮毫潑墨(攝影:馮‧趙勇)

在創作現場,從1968年開始曾連續八年擔任周恩來總理秘書的原武警指揮學院副院長紀東將軍,揮毫潑墨為記者題寫了“和睦”兩字書法作品相贈,看著墨寶上紀東將軍那蒼勁挺拔的字體,記者真是愛不釋手。

蘭亭古道(攝影:馮贛勇)

從王佑軍祠出來後順著觀光棧道步行一段路,經過驛亭就是蘭亭古道,從古道漫步而過橫跨於蘭亭江上的小橋,舉目四望,這裡真是好一派原生態美景。靜謐的河緩緩流淌,江岸兩側五顏六色的花草植被。接著順著岸畔小路走到盡頭就來到了蘭亭書法博物館。

蘭亭江的小橋(攝影:馮‧贛勇)

位於浙江紹興蘭亭風景區內的紹興蘭亭書法博物館,是新開館的中國最大的書法博物館。湯曉蕾館長向記者介紹:館內收藏了第1屆至31屆中國蘭亭書法節的所有珍貴作品。

蘭亭書法博物館(攝影:馮贛勇)

站在新修的博物館廣場上,「少長鹹集」、「群賢畢至」等八方古章嵌於石磚之間,眼前的博物館主體延續了傳統建築特點,以灰色調為主,沿襲了老紹興台門式、坡屋面等形式,與蘭亭風貌和諧相融。

博物館廣場花卉(攝影:馮贛勇)

一直以來,浙江紹興蘭亭作為“書法聖地”,卻沒有一個書法收藏展覽的好平台,蘭亭書法博物館的落成,將過去30屆散落在紹興各文化部門“庫房”中的蘭亭書法節作品得以“回家”,完整展示在世人面前,無疑將極大提升了紹興蘭亭書聖故裡的獨特地位。

蘭亭庭院景緻(攝影:馮贛勇)

紹興是個文化底蘊十分厚重的地方,而記者的運氣也不錯,幾次來紹興都很幸運地不住在同一個旅館。同時,也走馬觀花地觀光遊覽了紹興的不少地方。記得2005年第一次自駕來紹興時下榻紹興神州大酒店,首次來就把紹興的魯迅故裡、沈園、東湖、倉橋直街等幾個重要景點都轉了一遍。

蘭亭江景緻(攝影:馮‧贛勇)

十年後的2015年二次下榻的紹興大酒店就位於市中心的軒亭口,那裡就是當年秋瑾就義的地方,那次紹興行還去了書聖故里和蕺山書院。 2017年的「五一」節第三次來紹興下榻紹興飯店永和山莊,先後前往蘭亭、沈園及三味書屋觀光。

蘭亭水上亭(攝影:馮贗勇)

特別是三次到紹興下榻的紹興飯店永和山莊環境不錯,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是一座花園式的飯店。就位於紹興永和塔腳下。永和塔建築風格為仿宋形製。塔名永和,既取意於東漢永和五年馬臻開鑿鑑湖和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寫就「天下第一行書」這二件影響紹興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事件,亦寄寓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

蘭亭景區一角(攝影:馮‧趙勇)

特別是夜晚看永和塔,一輪明月在塔上高懸,分外富有意境......不僅如此,永和山莊透著濃鬱的文化氣息,不僅有以」蘭亭」為稱謂的餐廳,大廳內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都高掛在牆上蔚為壯觀。而清晨起床在下榻的永和山莊內漫步而行感覺真好。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碧水秋波,荷花競放;仰望昨晚夜色中的永和塔又換了日妝,紅色主基調的塔頂金碧輝煌異常醒目。

沈園留影(攝影:蔡建宏)

三次來紹興再巡遊瞻仰沈園很熱鬧。新華社林雙川、中國網張海亮及北大路菁和女兒與記者一行,在系列活動負責人陳芳美及女兒蔡哿涵的陪同下前往沈園。此行,因為有了優秀導遊的講解,無疑又多了一份了解陸遊與唐婉那曠世流傳的悲楚愛情故事的深刻與感動。這裡曾發生的催人淚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詩篇,將此作為懷念詩人的紀念地,以及對執著愛情的寄託。二次來沈園,除欣賞古典園林之外,更多的是在這裡感受人世間的美好愛情的珍貴。

烏篷船碼頭(攝影:馮‧贛勇)

當天上午在結束了沈園的觀光,記者一行人又乘烏篷船泛舟抵達魯迅故裡。到了碼頭舉目一望除了人還是人。透著「五一」黃金周的熱鬧。既來之則安之,首先到三味書屋瞻仰一下吧。這也是記者在七年後第二次光顧此地了,但卻是一次令人煎熬的經歷,排隊憑身份證進入,整整順著排隊隔離道轉了數十圈才步入景區。

紹興魯迅故裡(攝影:馮‧贛勇)

上中學的時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必學的課文,所以對此也略知一二。這裡曾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

永和山莊一角(攝影:馮趙勇)

5月18日,記者第四次來紹興下榻紹興飯店,這裡和永和山莊相比各有千秋。佔地面積好像沒有永和山莊大,但是飯店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蘇州園林。晚餐後漫步紹興飯店庭園,燈光又打造了一個美輪美奐的夜色中的紹興飯店。特別是一打聽還想再去的倉橋直街距離飯店步行僅6百多公尺。於是下午抽空又第二次前往古香古色的頗有點北京琉璃廠味道的倉橋直街徜徉。

倉橋直街水巷(攝影:馮‧贛勇)

全長1.5公里的紹興倉橋直街歷史街區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組成,佔地6.4公頃,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民居多為清末民初建築,眾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門保存完好。有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民居特色和濃鬱的水鄉風情。

紹興秋瑾紀念碑(攝影:馮‧贛勇)

紹興蘭亭兩次遊帶給了記者從身心到精神的巨大享受,可謂是收穫頗豐。無論是在蘭亭還是在紹興下榻的酒店,以及街頭巷尾的一些地方的所見所聞,都能感受到書法藝術在這座江南城市中的濃重氛圍.....所有這一切都那麼的令人流連忘返.....再見紹興!再見蘭亭!有機會一定會再來。 (圖文:馮贛勇)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