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0104s120008hu33a10B96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前言
俗話說「有山則靈,有水則活\',紹興柯橋的山水自然風光就靠「稽山鑑水」。從大禹治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東漢馬臻築鑑湖,古越大地不知流傳了多少名人佳話。很難受的。 ,乃至每一處景點,都已經入詩。 不需要創作,只需要背出來。
古纖道,自東而西穿越紹興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纖的通道,又是來往船隻躲避風浪的屏障,千百年來,它靜靜地橫臥在河中,默默注視著運河上絡繹往來的大船小舸,見證著古城當年水上運輸的繁忙。
時光靜好,擁抱春天。 一陣輕盈的春風把我送到了柯岩風景區。江南三月多煙雨,柔柔春風嫵媚著,遙望“天工大佛”和“奇雲石骨”,滌蕩著俗世裡蒙塵的心魂。
漫步太平橋公園,只見一座橋由單孔半圓石拱橋,與九孔高低不同的石樑橋組成,身著古裝的女子,一笑一顰,手握油紙傘,僱一支烏篷,流連於太平橋,這是江南古城紹興特有的風情。
“鑑水”即“鑑湖水”,是水鄉文化的縮影,黃酒釀造的泉源。放眼望去,眼眸裡一條綿延不絕猶如白玉帶的古纖道漂浮在湖面上,見證了俗話:「八百里鑑湖」的寬廣。詩人王十朋曾有詩曰:「杭州有西湖,猶如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鑑湖,猶如人之有腸胃。」
與啤酒、白酒及洋酒相比,無數文人加持的紹興黃酒顯得自帶風雅又別有一番味道。豐子愷的畫筆離不開黃酒,眾人喝酒場面盡在其中,為了一口紹興黃酒,原本打算定居台灣的他也要回到內地。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即使再潦倒,喝一口紹興黃酒也美滋滋的。
其實在紹興的歷史上並無魯鎮這個小鎮,它只是存在於魯迅小說中的一個書寫的水鄉小鎮,是魯迅對東浦、樊江、東關、皇甫莊、安橋頭等幾個水鄉小鎮兒時的記憶。如今魯鎮景區,再現了當地歷史生活中的民情風俗,也與小說中家喻戶曉的人物故事,緊密地維繫在一起。走進魯鎮,彷彿走進了歷史,走進了魯迅的小說。
大香林最曼妙的季節便是春天,暖暖的春風輕拂,整個香林便如被王子親吻的睡美人般甦醒過來。清明前期,正是大香林雨前茶展露新芽的時候,在這裡採茶,感受指尖上的茶香,品上一口香茗,讓思緒飛揚在這片茶香中。
蘭亭本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園林住所,是一座晉代園林,最負盛名的就是此間的曲水流觴的雅集盛會。王羲之在此創作出了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而名聞海內外,近十幾年中,因「蘭亭書法節」的持續舉辦而聲名更盛。
雲門寺是紹興除蘭亭之外最著名的一處書法勝地,中國書法史上的許多名人和逸事都與此有關。雲門寺的前身是王獻之的舊宅,傳為王獻之隱居練字之所。天下瑰寶的王羲之《蘭亭帖》真跡也曾長期保存在雲門寺之中,裡面還有一處王獻之曾經用過的洗硯池。
走進柯橋古鎮,古橋、流水、青瓦、白牆,每一處,都有著深深淺淺的畫意,濃濃淡淡的詩意。一眼越千年、一脈蘊柯橋、一水醉江南、一坊興百工、一曲流越韻、一河承古今、一心綴未來......在這裡,古鎮與現代交融,絢麗的投影燈光,讓古鎮的美可聽、可看、可體驗,充滿互動性和科技感。
遊覽柯橋首選水上巴士
渡浙江問舟中人
孟浩然 〔唐代〕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如何遊玩柯橋?這裡推薦一種不一樣的玩法,那就是搭乘水上巴士遊覽古纖道、太平橋公園和柯橋古鎮。品一口香茗,嚐一口金橘,不知不覺之間,畫舫穿梭在柯橋的水道上,看著窗外江南的煙雨,悠然自得變漸上心頭。
瓜渚湖水上畫舫目前推出了幾條遊玩線路,可供大家選擇:
環瓜渚湖遊線:30元
瓜渚湖至柯岩鏡湖碼頭:單程40/人,雙程60/人
柯橋水上全程一日遊:60元/人
畫廊包船
環瓜渚湖遊線:1500元/艘
柯橋城區環線:途經古纖道,太平橋公園,大小坂湖,2000元/艘
古董湖遊線:柯岩鏡湖碼頭出,途徑魯鎮,古纖道,鑑湖高爾夫球場,2000元/艘
旅行中,我喜歡在一座城市走走停停,邊走邊逛,或穿行於馬路之畔、或遊走在巷子深處、或找個陰涼地呆上一會兒。閒庭信步之間,既可以隨處看看當地人的生活,又可以用相機捕捉到一瞬間的美、感知一座城市的春去秋來。純粹自駕,總是覺得有那麼一點點隔閡,會有莫名錯過的擔憂,既然來了,索性放慢腳步,多感受下…
從瓜渚湖上船,碧波蕩漾在一片煙雨之中,三月的江南多春雨,儘管天公確實不作美,唯有調整自己的心態,既來之,則安之……瓜渚湖其形若冬瓜,故名。從古代的蒼茫大澤,到上世紀塵封的湖泊,在都市化浪潮的沖刷下,成為一顆水鄉明珠,越來越光彩照人。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坐在水上巴士,每處岸上都是風景。凝視窗外,思緒開始飄遠,越來越覺得時間像是一種鴉片,可以讓人忘掉不快,但卻也能讓人失去很多,遊走於水道上,看淡岸上浮華,心存念想,付之於精神與行動上的遊走,其實在路上了,就旅行本身而言,已是最大的意義。
兩杯香茗,幾顆龍眼配上新鮮的金桔,咬上幾口,一股甜香變在口中瀰漫開來,這股甜沁人心脾,令人忘卻了世間的憂愁,時間也在此停下來腳步。
從瓜渚湖南岸公園起航,沿著風景秀美的“水上巴士路線”,依次會經過“大小板湖”、“太平橋公園”、“柯橋老街”和“古纖道”等景點,讓我驚訝的是,水道邊的牆上,竟然繪製了紹興黃酒的釀造過程,雖未見酒,但卻聞香撲鼻,可見紹興柯橋果然與黃酒息息相關,醉人…
古纖道
古纖道建於唐代,是紹興先民行舟背纖的通道,沿途荷葉、水橋、人家、構成了一幅「白玉長提路,烏蓬小畫船」的獨特水景。第一眼看見古纖道,視線就完全離不開,浮在寬闊河面的深水中央,三塊石板兩條縫組成一個小橋面,由無數個石墩和石板平面架空連接起來,環環相扣的鎖鏈橋,綴接著、平鋪著,通往遙遠的天邊。
站在古纖道上,石墩纖道橋潔淨如洗,古運河上航船也就我們這一艘,遙想起古代詩人們來到江南,大多是乘船走水路。清朝齊召南的一首詩「鏡中看竹樹,人地總神仙。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有山多抱疊,無水不連天。朝暮分南北,風猶感昔賢。
如此詩情畫意,我眼前展現出一幅絕美的畫卷,浩渺悠長的古纖道上,身著漢服的女子,沿著玉帶般的橋面,迎著拂面的春風走過,意趣盎然,步履輕盈。此刻,我彷彿聽見了遠古的詩魂河韻依然在耳邊迴響,此時無聲勝有聲……
TIPS:
古纖道位於蕭曹運河上,如果自駕開車的話,導航到「信興村-公車站」是最準確的位置,就在道路旁的運河上。
古纖道不是很寬,來去一定要注意安全,配上古裝拍照會顯得更有詩意。
太平橋公園
從古纖道往東不遠處就是太平橋,這座石橋是明萬歷年間設計建造,橋上可行人,橋下可行舟背纖,由一孔拱橋和八孔高低不一的梁橋組成,宛然古代立體交叉。兩邊載著的柳樹自然的垂於河上,不時有鳥兒飛過。若是等到日落,站在橋上,正應了那句詩:「落霞與孤鶓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太平橋公園
拱橋的北面連接樑橋,靠南面的三孔較高,漸次降低。橋的南端連著古纖道,處處入景,為古運河上富有特色的水鄉景觀,其實一座橋,便是一座城。運河穿城而過,橋依河水而建,橋在水上的連接,讓城有了靈性。
江南的城市一般都有水,北方的人來江南,總會有一種感覺, 江南的城靈動而精緻,無處不是亭台樓閣堆砌出來的景緻,但是最關鍵的還是水和橋,讓城有了鮮活的生命感,讓城市變得靈泛而輕柔。
而柯橋的靈魂就是這條古運河 。運河一路往南,橋似乎為河的到來,信守著千年的誓言,河似乎為橋的堅守,流淌著萬般的柔情。橋對河依依不捨,河對橋戀戀不忘,橋擁抱著河,河纏綿著橋,生死相依、難捨難分中成就了獨特的風景。
回首千年,舊時光裡的繁華在今日看來不值得多提,這座城依舊靜謐與安然。春雨滋潤萬物,打破寧靜,留下一片漣漪,滄海桑田,歲月靜好。
下橋曲徑通幽,一處牌坊便等在前邊。移步闖入一片江南庭院,清涼撲面而來,透過衣服直進胸膛,立即將人深深包裹起來,置身於一片靜謐之中。閉上眼睛,耳邊能聽到春雨與屋簷邂逅發出的婆娑聲,其實這裡離主幹道也不過百米之遙,明明就這麼近,可感覺上卻徹底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全然是另一個世界。
我始終覺得人生來確實孤獨,但孤獨能淨化自己的思想,檢視行為,思考未來。內心的孤獨,往往又發現自己脆弱的一面,就像我們每離開熟悉的環境,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叫做現實的孤島上,當我會覺得孤單。我會對自己說,那就去柯橋吧,詩和遠方,總有一個會等著我的到來。
TIPS:
太平橋位於位於柯橋,可直接導航搜“太平公園”,門票免費。
附近沒有停車場,需步行前往。
柯橋古鎮
輕舟往東,就來到了柯橋古鎮。這裡是柯橋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古樸石街,飛閣垂簷,見證了歲月多少風風雨雨。站在巷口,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街,不寬,卻如此綿長深遠,似無盡頭。兩旁鱗次櫛比的木樓,歷經了多少歲月的風雨,掩藏著多少塵世的滄桑。依然不倒,依然保存著斑駁的古老痕跡。
走進古鎮,一座座修繕保護好的同仁當台門、老季家台門、沈家台門、馮家台門、單家台門等老台門呈現眼前,這些台門內外有著許多普普通通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老百姓的生活場景。
為了重現台門歷史的記憶,古鎮在歷史建築的修繕、重修、復建工程中,力求保存原有的建築形制、結構、材料和工藝技術。我想,這就是江南的精髓,是令人魂牽夢繞的地方,看見江南古鎮,總能在心中生起無限的詩情畫意。青山綠水,桃紅柳綠是江南特有的美景,小橋流水人家是柯橋古鎮傳統的溫馨。
古運河不僅是江南水鄉流動的風景,更是一條文化大動脈。我試著去找尋柯橋古鎮的味道,卻發現自己更多的去找尋一段歷史長河,想去探究在這人傑地靈之地所留下的些許故事,可又覺得無從下手。
一眼越千年、一脈蘊柯橋、一水醉江南、一坊興百工、一曲流越韻、一河承古今、一心綴未來......在這裡,古鎮與現代交融,絢麗的投影燈光,讓古鎮的的美可聽、可看、可體驗,充滿互動與科技感。
漫步其中,古橋、流水、青瓦、白牆,每一處,都有著深深淺淺的畫意,濃濃淡淡的詩情,?與其懷念,不如嚮往,與其嚮往,不如該放就放,對我來說,沒有比這裡更適合的詩和遠方了。
這樣的遊走,也是我能想像中最好的旅行。沒有目的,就是走到哪算哪,一切隨緣隨性。除了欣賞白天詩情畫意的古鎮外,夜晚的柯橋古鎮更是美輪美奐,曼妙的燈光秀讓古鎮如夢似幻。
夜幕裡的柯橋是浪漫和安逸的。沒有繁華喧囂,卻足矣讓人戀戀不捨。這是經歷歲月留下來的閒時,是滄桑之後的平靜,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真正的安靜是心靜,這便是一道最為溫馨的風景。
夜深人靜時,我在想這裡也許不需要太多的霓虹點綴,這裡的人有夢想,有憧憬,也最懂得知足者常樂這個古樸而簡單的道理。 ?一座城市,一個人,一段文字,一片回憶,簡單歷來如此,喜歡過就好。
TIPS:
自駕直接導航到\"柯橋古鎮\",原名柯橋老街,今年全新改造完畢,就在柯橋步行街邊上。建議夜間前往,晚上會有霧景和燈光秀,非常適合拍攝夜景。
紹興柯岩風景區
元微之除浙東觀察使,喜得杭越鄰州,先贈長句
作者:白居易
稽山鏡水歡遊地,犀帶金章榮貴身。
官職比君雖校小,封疆與我且為鄰。
郡樓對玩千峰月,江界平分兩岸春。
杭越風光詩酒主,相看更合與何人。
遊玩TIPS:
交通:紹興火車站搭公車4路到塔山下車,到對面坐603到柯岩或計程車可直達柯岩景區。
從杭州汽車東站搭柯橋的快客(約30分鐘一班),到達後可搭公車或打的到柯岩景區。
紹興柯岩風景區主要分為三大部分,柯岩+鑑湖+魯鎮,三個部分相連。入園票100帶遊船的門票130。
遊玩線路,建議選擇柯岩-鑑湖-魯鎮的遊玩線路,景區內有往返三個景區的免費畫舫,當然也可以選擇步行,但距離較遠。
柯岩景區包括石佛、鏡水灣、越中名士苑、圓善園四大景點,其中最特別的是「天工大佛」和「奇雲石骨」。走進景區大門,穿過用青石板鋪成的小徑和清澈見底的池塘,一路風光旖旎,便來到了天工大佛前。
天工大佛高是浙江四大石佛之一,不同於其他大佛,天工大佛既不是金造,也不是銅造,而是石製佛像。隋朝開基,歷經三代才得以建成,據說大佛兩耳相通,可容人匍匐而過。
抵達的時候,遇見不少香客,跪拜祈福,雙眼緊閉,嘴裡不停念叨著,伴隨著一縷青煙,如來如願。往旁邊走兩步再看,會發現它的外貌與別處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人所見到的石佛,都是完全脫離山岳而來,可天工大佛卻不同,它是從中間的岩石中挖出來,雕刻出來的,所以佛像保存得很好,而且由於岩石的存在,沒有風吹雨淋,所以顯得更精緻。
石佛不言不語,承載著千年的滄海變幻。四季更迭,多少次疾風驟雨,冰雹災害,電閃雷擊,佛石始終保持著那份坦然的姿態,佇立在塵世裡,悠悠賞眼皮底下清水池塘魚兒戲水和滿滿的芳草螢萋……
佛像的旁邊就是雲骨奇石,這塊石頭上寬下窄,名曰:「雲骨」 。聽解說員介紹:「雲骨已經有千百年的歷史,紹興柯岩以雲骨最為奇葩。」來到側面觀賞,只見雲骨底部寬不足一米,而上方卻有數米寬,真可謂天下奇觀。風來敞開懷抱,雨來坦然迎接,寒暑往來,雲骨經受了千百年來狂風暴雨的洗禮,屹立不倒,再傷再侵再痛,也不多言,懷揣執著的夢想,不屈服,不逃避。經過無數次的磨礪,鑄就瞭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那份淡定與從容。
靠近一看,會發現奇石身上纏著很多電線,線頭的末端埋入奇石之中,心中頓感不解,問了一旁的解說員才得知,原來這些都是監測奇石內部濕度、密度各種情況用的。
走過春天,越過寒冬,效法雲骨,石佛的風骨,行走在跌宕起伏,風霜撲面的人生旅途中,學會淡然與從容。讓心靈放飛於山水之間,感恩大自然賦予我們美好時光。
鑑湖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 唐 ]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二首·其二
[ 唐 ] 賀知章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鏡湖水”即“鑑湖水”,是水鄉文化的縮影,黃酒釀造的來源。漢順帝永和九年,會稽太守馬臻排除萬難,在原有堤塘、湖泊的基礎上,納山會平原以南的稽北丘陵三十六源頭之水,興建鑑湖。詩人王十朋曾有詩曰:「杭州有西湖,猶如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鑑湖,猶如人之有腸胃。」
有道是“一部全唐詩,半部在鑑湖”,時光荏苒,歷經千年,鑑湖成為了當地被人稱頌的母親湖。萬公頃碧波平如鏡,與峰巒疊翠的會稽山相映成輝,從晉代,歷隋、唐到宋,一直到明清時期,鑑湖一帶都是歷代文人心中最喜歡的地方之一,他們紛至沓來,留下了眾多的詩文。
在「浙東唐詩之路」上,鑑湖無疑是這條「詩路」的精華段。不少文人喜歡拿西湖和鑑湖作比較,其中,明代袁宏道曾這樣寫道:「錢塘艷若花,山陰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平生王獻之,酷愛山陰道。彼此俱清奇,輸他得名早。致,是中國最美麗的山水,在歷史上的價值可以說是無可比擬的,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這些文人留下的詩句,流傳了千年,也將繼續流傳下去。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當年泛舟鑑湖之畔,稱其景為「鏡湖俯仰兩青天,萬公頃玻璃一葉船。」正因為鑑湖,紹興才能日益富裕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醉臥片舟,頭枕鑑湖的碧波,看重山舞;溫一壺老酒,閒坐船頭看漁舟唱晚,聽巷間越韻吳音。泛舟鑑湖,仍是紹興柯橋水上攬勝的一大樂事。
鑑湖的風光,多姿多彩,古往今來,讓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為鑑湖的旖旎而痴迷。一艘烏篷船,漢服女子亭亭玉立船上,水天相接的奇景是如此動人,山水沛然之處不失秀美,河湖交錯之地不少恢弘,春夏秋冬,晴雨風雪,景色各異。
去過這麼多城市, 柯橋無疑是最適合這種方式遊走的。一個鑑湖,搭配一條運河,把城市變成了公園,羨慕這裡的居民,三、五步就可以在湖溪河畔散步聊天。千百年來的悲歡離合,在湖邊溪邊河邊上演、發酵,成就了今日的風情萬種,把湖當了城,把城融入了湖。
乘一支烏篷船,周身環繞著鑑湖水,一步步,跨過石橋,湖中央的靜謐與幽僻包圍著我,嘈雜的城市喧囂聲離我而去,只聞得湖水嘩嘩,雨滴拍打著船隻,一聲一聲,伴隨著船有節奏的起伏。這一刻,身心可以完全放鬆下來,享受這份片刻自來的得意。
魯鎮
從鑑湖搭乘畫舫上岸,就來到了最後一片區域~魯鎮。其實在紹興的歷史上並無魯鎮這個小鎮。它只存在於魯迅小說中的一個書寫的水鄉小鎮,是魯迅對東浦、樊江、東關、皇甫莊、安橋頭等幾個水鄉小鎮兒時的記憶。但這個小鎮,確實透過魯迅的小說,存活於千百萬讀者的心中。
魯鎮,再現了當地歷史生活中的民情風俗,而且又與小說中家喻戶曉的人物故事緊密地維繫在一起。走進魯鎮,彷彿走進了歷史,走進了魯迅的小說。青石板縫隙裡生滿了青苔、鎮口的老槐樹茂盛得沉穩、一路的碑帖石橋被風燭卻不殘年,兩岸的風光恬靜自然、鑲嵌在這座「古」鎮裡的黑瓦白牆些許斑駁。
在魯鎮,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魯四老爺……魯迅筆下的人物,紛紛出現在街上。一組關於形象誇張的雕塑,阿Q革命、阿Q挨打、阿Q調戲小尼姑 ……讓人發笑之餘,也讓人看到了魯迅筆下那些人物的性格與命運。
說來奇怪,每次去古鎮,總會有陰雨為伴,在鳳凰,在周莊,在南潯,在西塘,都是如此,好像不來一場雨,便無法證明我曾經來過。然而, 江南總是要有雨的,煙雨朦朧間,才是我心中的那個江南 。
華燈初上,魯鎮裡開始璀璨了起來,走在景區裡,水景小樓交融,花影招展,林木扶疏反倒是水景的映襯,大紅燈籠高高掛,不同於喬家大院的粗獷,我更愛魯鎮江南水鄉這份細膩。
穿越時空,歷史的印跡歷歷在目。魯迅筆下的人物,事物,境況都一一呈現在眼前。戲台上的社戲在小時候課本裡讀到過,當下身臨其境,此地是社戲的出身地,社戲委婉動聽,難怪那時魯迅先生在童年時和大家跳下船,和阿發、雙喜拔篙坐船,在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去看社戲的那股勁頭。
泛舟河上,雙面戲台,聆聽著戲曲小調,感受著水鄉風情。坐著搖櫓船,看古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這是我所期待的典型小橋流水人家,碧瓦煙昏沈柳岸,咫尺往來,皆須舟楫。我們總會是這樣,在某個時點,想起那些青蔥歲月,難以忘記,我們那時意氣風發的樣子。或許,我們真正懷念的永遠是過去的自己,而我們一生,都將在得到與失去中度過。
坐下來聆聽,不禁有點恍惚。突然在想,其實不是生活囚禁了我們,而是我們囚禁了自己。常常在追不上的時候才去追,在味道嚐盡的時候再去品,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在人生的大把美好支離破碎後,才想起拾撿一些碎片,想破鏡重圓,一切都是執念……生活,就是一個七天接著一個七天罷了。
中國黃酒博物館
來到柯橋的第三天,我選擇自駕出行,因為今天的景點較零散且距離較遠,分別是黃酒博物館,大香林,蘭亭風景區和雲門寺。
對酒憶賀監
作者:李白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諦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世界上有三大古酒,啤酒一席,葡萄酒一席,還有一個源自中國,且唯中國有之的便是黃酒了。與啤酒、白酒及洋酒相比,無數文人加持的紹興黃酒,顯得自帶風雅又別有一番味道。豐子愷的畫筆離不開黃酒,眾人喝酒場面盡在其中,為了一口紹興黃酒,原本打算定居台灣的他也要回到內地。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即使再潦倒,喝一口紹興黃酒也美滋滋的。
「汲取門前鑑湖水,釀得紹酒萬里香」紹興黃酒歷史悠久,早在吳越之戰時,越王勾踐出師伐吳前,以酒賞士留下「一壺解遣三軍醉」的千古美談。鑑湖是紹興的母親湖,湖面波光碧翠,釀製馳名中外的紹興黃酒水取之於鑑湖。鑑湖水來自滿山含黛草木蔥蘢,無污染的會稽山麓,經過層層的過濾淨化,注入湖中,清明純澈,湖水含有多種微量礦物質,用之釀酒是最佳的選擇,難怪紹興黃酒入口綿延醇鬱,營養豐富。
商周時代,古人就開始大量釀造黃酒。黃酒產地很多,南方的糯米黃酒,北方的黍米黃酒,山東、湖北等地的米黃酒,以及福建、江浙的紅曲黃酒都獨具風土特色。但是只要一提到黃酒,就怎麼也不能繞過最負盛名的紹興黃酒。
酒有個性,各顯其才。白酒凌冽,紅酒清高,啤酒親和,洋酒有城府,而江南盛產的黃酒,外表嬌媚艷美,內在卻剛強堅韌,性格最為複雜,堪比海底針。縱觀悠悠中華酒史,百酒爭香,源遠流長,唯紹興黃酒獨樹一格。
傳統的黃酒釀造一般會經過「浸米—蒸飯—晾飯—落缸—發酵—開耙—再發酵—壓榨—煎酒—封壇—陳貯」的一系列過程。在此過程中,各種釀造的原料,擔任了不同的角色。
米-酒之肉
米分為糯米、粳米、秈米。糯米是最好的釀酒原料,質地軟,酒中殘留的糖分更多,紹興黃酒便採用糯米釀酒,口感也更醇厚甜潤。
水-酒之血
水在酒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浸米、蒸飯、沖缸都離不開它,水的酸鹼度、硬度和礦物質含量直接影響到酒的品質。清代《浪跡續談》裡說,「蓋山陰、會稽之間,水最宜酒,易地則不能為良。」這裡所說的就是鑑湖水,紹興黃酒釀造用水就來自於此。鑑湖水匯集了會嵇山脈各處山泉,湖水中的微量元素含量高,冬天的鑑湖水不清不濁,不至於失去清氣,也不至於使酒質地單薄。
麥曲-酒之骨
有米有水當然還要有酒麯了,紹興黃酒裡常用的是麥曲和酒藥。選用紅皮硬質小麥做曲,將小麥壓碎後再壓成方塊狀,這樣在適當水分和溫度下,小麥裡的微生物開始生長繁殖,好讓糯米中的澱粉轉化為糖份,為發酵做準備。
酒藥-酒之魂
酒藥是黃酒釀造過程裡的“秘密武器”,每個酒廠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這也是區別黃酒不同風味的關鍵因素。酒藥一般採自紹興本地野生植物辣蓼草粉和新鮮秈米,由經驗豐富的老技工在製作時加水調和而成,每個技工對酒藥把握不一,能否將微生物繁殖環境調到最佳狀態也是一門獨門秘籍。
黃酒的嬌媚,飲者自有體會。初嘗黃酒者,見它精緻小巧,色澤似琥珀松脂,心裡總要暗暗叫好。等到聞了酒香嚐了酒味,覺得甜津津的爽口,精神往往就會鬆懈下來。尤其能喝白酒的人,初與黃酒相逢,必會小瞧它,好比大丈夫遇見了小女人似的。既然認定黃酒柔弱,不免要逞能多喝幾杯,結果後勁一上頭,整個腦殼如墜情網,即便是北方飲著蒼茫草原風長大的彪悍漢子,也會昏沉沉醉倒。醒來猶如做了紅袖一夢,以後再遇到黃酒,再不敢怠慢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紹興黃酒如今發展成了多種不同的類型,滿足不同人的口味。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總覺得愛旅行的人多少都會喜歡喝點酒,總覺得在路上,如果不喝點酒好像缺了點什麼。誠然旅行中酒不是主角,但很多時候沒有酒,會覺得整個旅行缺少了點什麼,就像是朋友聚會,不喝酒氛圍相對就會平淡。我端起一杯,輕輕啜了一小口,頓時便感受到味覺的五味雜陳,黃酒中酸甜苦辣澀的味道應有盡有,正是這種特殊的味道讓很多人酒不離口,這也許就是江南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吧。
TIPS:
【參觀建議】
博物館整合了黃酒非遺釀造文化、百年會稽風雲及品牌傳承等重要元素,分為黃酒起源、紹興黃酒、會稽風雲、品牌傳承、黃酒文化體驗中心等五個展廳,可以順著一層、二層的展覽引導路線參觀,值得一看的就是裡面展示的各個年份的陳酒,非常詳細的介紹了黃酒製作的傳統工藝和流程,也可以一睹獲得“巴拿馬金獎」的鎮館之寶陳酒風采。
博物館不收門票,持有身分證就可以進入了,開放時間是8:30—17:00。全年無休,假日正常開放。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楊紹路2579號
大香林
以州宅誇於樂天
作者:元稹
州城迥繞拂雲堆,鏡水稽山滿眼來。
四面常時對屏障,一家終日在樓台。
星河似向簷前落,鼓角驚從地底回。
我是玉皇香案吏,諫居猶得住蓬萊。
離開黃酒博物館,前往大香林景區,這裡色彩最美最豐富的季節便是春天,暖暖的春風輕拂,整個大香林便如被王子親吻的睡美人般甦醒過來。在柯橋的幾天時間裡,大部分都是陰雨,偶爾也有片刻的午後陽光帶給我驚喜,雖然雨天總會給出行帶來不小的陰影,何況我還是個喜歡拍照的傢伙,但因此能安靜的坐在角落,看著人炒茶,泡一壺龍井,感受過往。
接近清明時期,正是大香林雨前茶展露新芽的時候,貢茶嶺三面環山,一面向陽,空氣清新,優質的砂石土壤加之常年雨量充沛,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我坐在一旁,品一口香茗,突然覺得鄉村與田野正被城市的鋼精水泥掩埋,古老的建築與傳承的文化正被現代化的快節奏給吞噬。而今,人們卻在不斷覺醒,愈來愈強烈地湧起回歸鄉村的渴望,空氣、水、土地成為未來生活的重要元素。這是鄉愁的呼喚,這是回歸本質的夙願,也是我們心中真實的聲音。
古人雲,茶為至清至寒之物,非清心寡欲之人,難以領悟其中真味,故有「茶禪一味」之說。爬上貢茶嶺,眼前一望無際的茶樹,梯田般錯落有致的生長著,彎腰細品感受著“指尖上的茶香”,一時間心中的浮躁消逝一空,眼前迎面撲來的是久遠源長,經歲月沉澱的中國茶文化。
每年的4、5月份,這裡的茶樹冒出新芽時,是這裡最忙碌的時候,龍井茶需要人工採集,最好的龍井都只採一個嫩芽,一芽一葉或者一芽兩葉。來大香林喝茶,我的目的不是消食,而是清心。我想用時間的茶,來品自己的半生故事。有時候一覺醒來,一切都有了新的開始,有時候一覺醒來,一切都還是停滯不前,但那又怎樣,用心去呼吸,總會感受到不一樣的變化,用心換心,才能明白,我懂。
TIPS:
紹興大香林景區內分為三個景點,分別是大香林,龍華寺和兜率天宮,其中大香林以賞花為主,龍華寺是皇家風格的佛教寺院,兜率天宮是最值得一看的景點。
門票:成人票每人次100元;優待票(老年兒童)每人次50元,網購便宜10元
交通:自駕滬杭甬高速柯橋出口、杭金衢高速柯橋西/楊汛橋出口,搜尋「大香林兜率天景區「,便可導航到達。停車費小貴,一小時內20,四小時內40,四小時以上需60。
大眾運輸:柯橋區公車812、823、818,紹興市區公車177路皆可到大香林公車站下車。也可在鑑湖遊客中心搭乘麻煩的接駁車至景區。
景區交通:兜率天景交票價為每人次15元(單程);每人次25元(雙程);大香林景交票價不變,為每人次5元(單程),每人次10元(雙程);大香林·兜率天全程景交票價為每人次35元,每30
餐飲:香林餐語餐廳提供當地農夫菜,千人齋提供素食,香林燒烤提供戶外燒烤。
蘭亭景區
《山陰故事》
唐代徐夤
坦腹夫君不可逢,千年猶在播英風。
紅鵝化鶴青天遠,彩筆成龍綠水空。
愛竹只應憐直節,書裙多是為奇童。
吹笙縹嶺登山後,東注清流豈有窮。
蘭亭位於紹興市郊西南,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為幽雅的古典庭園。春秋越王勾踐植蘭於此,漢代時建有驛亭,因而得名。蘭亭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在三月初三邀友雅集修禊於此。當時,大家飲酒賦詩,公推王羲之作序,他乘興揮就一篇《蘭亭集序》,神來之筆,竟成千古絕唱,王羲之從此被人尊為“書聖”,蘭亭亦成為“書法聖地”。
傳說王羲之愛鵝、養雞鵝、書鵝,現在蘭亭的鵝池裡也養了幾隻白淨的鵝。抵達的時候,正巧兩隻大鵝劍拔弩張,上演一場全武行,周圍的白鵝紛紛上前去拉架,哈哈大笑之餘,立刻覺得這何嘗不是人類社會的寫照呢?
曲水流螞是蘭亭非常有名的景點,它包涵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東晉永和九年,農曆三月初三,會稽內史王羲之邀請了41位名人雅士在蘭亭雅集修禊,他們在酒杯裡倒上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誰就要飲酒作詩,作不出的則罰酒三觥。共有11個人各作詩兩首,15個人各作詩1首,其餘人因未作詩而罰酒,共成詩37首,匯集成《蘭亭集》,推薦王羲之為之作序,王羲之趁著酒興,用鼠鬚筆和蠶繭紙一氣呵成《蘭亭集序》,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為了紀念曲水流觴這段風雅,如今景區內的流覲亭前,一條「之」字形的曲水蜿蜒流淌,中間有一塊木化石,上面刻著「曲水流覲」四個字,顯現了王羲之《蘭亭集序》所描繪的景象。身著古裝的女子,把載有美酒的酒杯緩緩放入水中,酒杯順著水流漂流而下,和日式禪意的庭院不同,別有一番風雅之味。
移步換景,蘭亭景區的鎮院之寶就是這座禦碑亭。建於清康熙年間,1983年重建。八角攢尖頂,重演翹角。亭中禦碑系乾隆年間原物,碑高6.86米,寬2.64米,重約18噸,碑底為須彌座,碑冠勒雲龍浮雕。
禦碑亭正面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集序》全文,石碑背面是乾隆皇帝的御筆《蘭亭即事》,書法飄逸,對蘭亭的仰慕之情溢於言表。祖孫兩代皇帝同書一碑,所以又稱祖孫碑。
蘭亭書法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書法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四周樹木蔥蘢,環境幽雅,和蘭亭隔水相望,其建築風格和色彩,與蘭亭古建築容為一體。館內除收藏及展出古今書法精品外,還設有書藝交流廳,並定期每年在清明節舉辦書法大會,仿效古人曲水流覷。
這裡依山傍水,裡面陳列著中國書法簡史,還未走進博物館,就可以看到地上鋪著八方隸書為主的古章,印有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等字。走進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之」字。這個「之」字,一方面代表王羲之的名字,一方面也來自《蘭亭集序》中21個「之」字的其中一個。 「之」字上方是個出水口,慢慢流下來,代表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
展廳設臨時性書法展,每逢書法節,館內都臨時設有「明清書法精品展」展出徐謂、倪元璐、黃道週、王鐸、趙之謙、吳昌碩等藝術大師的精品,深得中外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的好評。
館裡收藏了許多著名書法作品(的仿製品),可以看到很多像平安帖、喪亂帖、七月帖這種名貼,還能看到很多書法家,像馮承素、襤褸、米芾、虞世南臨摹蘭亭序的摩本~在這裡,可以了解到和王羲之,和書法相關的展覽品和有關歷史故事,還可以看到各種書法精品展,感受書法從歷史的年輪中透出神韻,歷史在書法中熠熠生輝。
最有趣的莫過於各種蘭亭集序的版本,全是各個朝代的書法大師對蘭亭集序的熱愛,其中康熙帝的蘭亭集序不只是臨摹,更多的是情懷。
TIPS:
入園要帶身分證買票,全票70元,學生票35元。
交通:可以從紹興客運中心坐3路車直達,自駕的話,直接導航到蘭亭景區,門口有停車場。
開放時間:8:30-17:00。建議遊玩時間,蘭亭景區1-2小時,書法博物館憑興趣30分鐘到1小時。
雲門寺景區
宿雲門東客院
唐代:蕭翼
路入山西又向西,雨和春雪旋成泥。
風吹疊巘雲頭散,月照平湖雁影低。
拄杖負書尋遠寺,倩童牽鹿渡深溪。
今朝獨宿岩東院,唯聽猿吟與鳥啼。
離開蘭亭景區,驅車前往最後一個景點~雲門寺。一開始對這小寺廟不以為然,後來得知其歷史後,瞬間對其刮目相看。這座位於秦望山腳下的小廟,曾有四百多位有名的唐朝詩人在此駐足,是唐詩之路重要的打卡點。
步入寺廟,人不多,有些霧氣,有些香火,纏繞在一起,便顯出了氤氳。相較於金碧輝煌、人流摩肩接踵的大寺廟,這裡更加小巧玲瓏,素顏而質樸。
跨過門檻,感覺心底明鏡,看見修行的僧侶在寺院裡浮塵而過,心間感慨:其實,我們活著就是修行。不禁想起了韓寒的一句話: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這就是佛法,過不好這一生是必然,因為我們是來修行的。
雲門寺同時還是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的故居,是紹興除蘭亭之外最為著名的書法勝地,中國書法史上的許多名人和逸事都與此有關。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帖》真跡也曾長期保存在雲門寺,之後未曾想到被唐太宗派來的御史蕭翼設計賺去。
寺廟大雄寶殿的旁邊,有一汪清泉,傳說是王獻之的“洗硯池”,澄澈的池水,好像歷史老人的眼睛,閃爍著詭秘的神色,如果對書法有興趣,來這裡朝聖也是別有一番體驗。
TIPS:
門票:免費
自駕導航地址:平水鎮平江村178號
寺廟規模不大,20分鐘就可以全部遊覽完畢,對書法有興趣的可以前往朝聖。
一些旅遊乾貨:
這次住宿都選擇住在魯鎮附近,主要是因為魯鎮景區處在柯橋的中心,地理位置優越,去哪裡都方便,晚上還可以去古鎮散步,非常愜意。
開元頤居魯家客棧,就在柯岩風景區入口處,分兩棟建築組成,主樓為客房區域,附屬建築為餐飲休閒區域。在這裡,時間不再鳳毛麟角,安然的在閒坐與發呆間肆意揮霍。去遠離城市的喧囂,卸下所有防備,體驗下「日子緩緩,生活散散」的懶人生活,在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
蝶來,貓在魯鎮飯店,聽這個名字就讓我喜歡,像「貓」一樣慵懶的住在魯鎮,像「貓」一般在夕陽落幕下的魯鎮漫步,像「貓」一樣看風景聽內心自己的心情。
拉開窗簾就是落地大窗湖景,小船欸乃水面蕩漾。原創起伏的青山綠水就是一幅每一分鐘都在發生微妙變化的畫。轉眼一個俯身扒在床,沒有拘束的柔軟輕輕撫觸你。意境的畫、床頭的歡迎水果和紹興特色糕點,泡茶的小茶具…一切都恰到好處
旅行,唯美女與美食不可辜負。每次旅行,我都希望能夠深入一座城市一個地方,去真正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人文生活習性等等,因此美食便成了一個捷徑,而柯橋最著名的美食莫過於十碗頭。嚴格上說,十碗頭屬於杭幫菜系,口味以鹹為主,略有甜頭,但不像蘇州無錫菜那麼甜,也不像上海菜那麼濃重,“清淡”是杭幫菜的一個象徵性特點。
個人覺得柯橋的十碗頭,無論是在景區飯店,或是在五星級飯店,又或是在農家私房菜,最重要的是吃出一種儀式感。十碗頭,是紹興人的老味道,作為紹興菜的代表,包融了所有紹興菜的特色。紹興的美食,不只地方特色,還有不少歷史底蘊。對於來到紹興的外地遊客,就是要把這樣鄉土味濃的菜做給他們吃,把菜裡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再配上一壺香噴噴的黃酒,不僅是口中的美味,也包含著歲月沉澱的鄉味。
十碗頭儘管菜餚多樣,但雞鴨魚肉都是標配,以前窮吃不起肉,一碗梅菜扣肉底下會填上厚厚的蘿蔔,現在這種方法或許是一道健康菜品,那時候無非證明家裡的窮,但最窮這十碗頭還是要湊齊的。漸漸地,十碗頭成了一個家庭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它超越了只是菜餚的物理功能,進入了紹興人的精神層面。
三天柯橋之行,對我來說,終究是過客,但就是這歲月不經意的一瞥,讓我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千年文化的積淀。 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歲月的氣息,蘊含的唐詩詞,讓這裡的每一縷呼吸都充滿著歷史的情懷。這次循著古人的詩詞歌賦和他們的足跡,與柯橋初次邂逅,體味寄予在詩詞裡的古代種草文案,這不僅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讓我們在此有了新的解讀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