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鋼骨 浩浩正氣
參觀馬寅初紀念館 p>
走在慶春路上,常來常往,穿著長衫的馬寅初先生塑像也看得有些熟悉了,只知道馬寅初先生是位名人,計劃生育,新人口論的創始人,為此曾被批判了二十年。至於先生的生平事蹟、性格特徵等,均不甚了解。有時路過,想進紀念館去看看,又覺得,紀念館就在身邊,隨時都可以去,又錯過了,直到一位朋友說:「馬寅初紀念館,有沒有去過?值得一去。」才發興,走進了紀念館。
看後,被先生偉大的人格力量所感動,被先生堅持真理、捍衛真理的不屈精神所震撼,又介紹給還可以旅遊社的朋友們,於是2009年1月10日,我們還可以旅遊社的14人,走進了馬寅初紀念館。
馬寅初紀念館是馬寅初的舊居,位於杭州慶春路210號,1936年至1937年夏,馬寅初先生曾在這里居住,1945年抗戰勝利後的一段時間,1949年8月至1951年5月任浙江大學校長期間也曾在此居住,先生的部分經濟學論著和演講稿在這裡撰寫。
這是一棟三層中西式磚木結構花園別墅,三樓陽台牆上鐫刻著“竹屋”兩字,故此樓稱“竹屋”,馬寅初先生喜竹,竹“虛心勁節、寧折不屈」的品格,正映襯了馬寅初一生堅持真理的崇高氣節和不屈風骨。
走進紀念館的大門,是一尊馬寅初先生的塑像,先生坐在椅子上,正在看書,後面藍色的牆壁上是幾個耀眼的金字:“民族瑰寶——馬寅初1882——1982 ”
馬寅初先生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嵊州,1982年5月10日走完了悲壯絢麗的百年人生,先生一生堅持真理,嚴謹治學,才華橫溢,品格高潔,對中華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已故國家榮譽主席宋慶齡曾稱馬寅初先生「是我們中華民族難得的瑰寶。」塑像前擺放著幾盆勁竹,是先生的一生喜愛,也像徵著先生的高風亮節。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你東南西北風」。先生一生,追求真理、敢思敢言,堅持真理、無畏。
身為我國赴美研讀經濟學並獲博士學位的第一人,他堅持「一不做官,二不發財」的人生準則,畢生致力於「教育救國」。抗戰時期,他抨擊四大家族大發國難財的事實,得罪了蔣介石,被關押監禁數年,但他沒有屈服,出獄後,他仍發表文章,批評時政,成為著名的民主鬥士。
1957年,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馬寅初先生以超人的膽識,提出了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新人口論」, 1958年、1959年,先生的「新人口論」遭到了全國規模的大批判,馬寅初先生被橫加了「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中國的馬爾薩斯」、「反黨反社會主義」等帽子和罪名。 80高齡的馬寅初先生,沒有被鋪天蓋地的批判嚇倒,他對照批判文章,審視了自己的觀點,堅定地確認自己觀點是正確的,是利國利民的,毅然發表《附帶聲明》和《重申我的請求》,表明為維護學術尊嚴,堅持科學真理,決不屈服的嚴正立場。
「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至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而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因為我對我的理論有相當的把握,不能不堅持,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字字句句,似鋼似鐵,錚錚誓言,擲地有聲,這大無畏的膽略,頑強的意志,猶如戰場上拼殺的戰士,衝鋒陷陣,無所畏懼,猶如上甘嶺堅守陣地的戰士,精神抖擻,毫不動搖。
縱觀馬寅初先生的一生,不管在什麼朝代,什麼時候,先生所關注的是國家民族的安危,是國計民生。為了國家和民族,他大聲疾呼,為了國家和民族,他不畏強權,為了捍衛真理,他“絕不向專以力壓服而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新人口論”被批評後,他的一些朋友勸他認個錯算了,他堅決拒絕。
一個人,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所欲言者難,言人之所不敢言者,更難。何況,在強權和鋪天蓋地的大批判面前,那就難上加難了。 「碎身粉骨不必怕 只留清白在人間」。八十高齡的馬寅初先生,為了堅持科學真理,不惜犧牲個人名譽地位,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的嚴正立場,深刻地展現了一位學術宗師堅持真理、無所畏懼的學術力量和知識分子的崇高氣節。
什麼是骨氣?這就是骨氣。什麼是中國的脊梁?馬寅初先生就是魯迅先生所稱頌的中國的脊梁。
在被批判的二十年裡,先生也一直關心著黨和國家的大事,曾上萬言書,反對個人崇拜,並孜孜不倦地撰寫他醞釀多年的重要著作《農書》。
「這百萬字的《農書》,現在已經沒有了。」女解說員遺憾地說。
「怎麼沒有的?」參觀者問。
“燒了。”
「誰燒的?」參觀者問。
“先生自己。”
紀念館裡的空氣似乎凝固了,我們的心在顫抖。我們難以想像,先生會親手燒掉自己寫的著作,於是,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這樣的畫面:一位老人,用顫抖的手,在火盆前,一張一張地燒著他嘔心瀝血寫下的稿子……在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在那黑白顛倒的大劫難中,先生親手燒掉了自己的稿子,這是多麼痛心的事啊,辛酸、不平、憤怒、抗爭匯集在這位坎坷多舛的老人心頭,面對著燃燒的火舌,老人喊出了「真理何在?!公道何在?!」的呼喊…
那是一個可悲的年代,那是一個真理被醃割的年代,在這裡,我們祈禱,願那樣的年代,千秋萬代,永遠永遠不復再來。
歷史是公正的,1979年黨中央順應民心,果斷的決定為馬寅初徹底平反,恢復馬寅初先生的名譽和職務,又任命他為北京大學名譽校長,這是北京大學建校百年來唯一的一位名譽校長。
馬寅初先生對人類,對中華民族的傑出貢獻就是經過多年調查研究,反覆思考提出的「新人口論」。想不到這樣的真知灼見,竟遭到鋪天蓋地的大批判,而且足足批了二十年。
“錯批一文,多生三億”,如果在1957年馬寅初先生提出“新人口論”時,就實行計劃生育,那麼中國就會減少人口三億多。三億是個什麼概念,美國的人口是二億七千多萬,俄羅斯人口是一億四千五百多萬。三億人的吃飯、穿衣、住房、讀書、求業等等,要消耗多少財力、物力?如果我國現在只有十億人口,我國人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可以說,早就達到小康了。
馬寅初以驚人的膽識提出了主張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論”,雖然因此蒙受冤屈與不公正待遇,但事實證明“新人口論”是相當偉大的遠見卓識。為表彰他在人口學領域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1993年8月19日,首屆「中華人口獎遴選委員會」授予已故的馬寅初先生特別榮譽獎。
在北京的中華世紀壇裡,陳列著五千年來,對中華民族歷史有著深刻影響的四十位文化名人的銅像,馬寅初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馬寅初先生百年後,墓前有一幅挽聯寫得好:在舊社會不畏強暴,敢怒敢言,愛國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為新中國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屈不撓,堪為晚輩楷模。 ”
紀念館的二樓,擺放著馬寅初先生用過的一些家具,其中一張高凳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高凳的說明是這樣寫的:1968年馬寅初右腿行走不便,每天早晨起來後,他就用雙手扶著這個高凳,咬緊牙關,在院裡非常吃力地挪著步轉圈。為了幫助計數,他在上衣口袋裡放了50粒蠶豆,每轉完一圈,取出一粒放在另一隻口袋,直到全部取完,鍛煉才告一段落。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在漫長的坎坷的境遇中,馬寅初先生仍能壽享遐齡,一方面得益於他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也得益於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持之以恆鍛煉身體的方法。
兩個小時的參觀,我們得益非淺,馬寅初先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高尚的人格力量,堅持真理的不屈意志,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令我們感動,令我們敬仰。
帶著無限敬仰的心情,汪玉潔代表我們還可以旅遊社的參觀者寫下了「見解超前,有功於國,堅持真理,是中國人的驕傲」的留言。
離開紀念館時,我們再一次探視站立在庭院裡的穿著長衫的馬寅初先生的塑像,先生樸實、豁達、堅定、自信的形象,在紅燦燦的晚霞中,顯得更加英氣勃勃,更加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