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堤是北宋著名文人蘇遼(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當官時指揮20多萬人利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積而成。蘇東坡主持修築的堤岸,大約是日後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方這條堤岸的雛形。南宋(13世紀)以來,「蘇堤春曉」就是「西湖十景」之首。長堤臥波,貫通了整個湖的南北兩側,為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被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後人為緬懷他,並稱此堤為“蘇公堤”,簡稱為“蘇堤”。南宋年間,在堤上先後闢建了亭台樓閣,成了湖上遊覽的喧鬧之地。 1988年,在堤的南端建了杭州蘇東坡紀念館,內有蘇東坡雕像和蘇東坡歷史資料展廳。
蘇堤舊稱為蘇公堤,且是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現長2,797公尺。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
蘇東坡曾有詩雲:「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
上面蘇堤春曉四個字是康熙所書寫的,不過由於文革那場浩蕩,十塊康熙題寫的御碑只剩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南屏晚鐘這三塊碑,也有人說只有兩塊是,具體我不大清楚,反正除了這兩三塊,其他的都是文革後重新立的。
堤旁遍種花木,且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種品種。每當寒冬一過,春風吹拂,蘇堤便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
蘇堤上的六座石拱橋,如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相鄰,垂楊帶雨,煙波搖漾;
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俶塔,近實遠虛;
望山橋上西望湖西諸山,峰巒疊嶂,如水墨山水畫,且近景有丁家山嵐翠可挹,遠景有雙峰插雲巍然入目;
壓堤橋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禦碑亭就在橋南;
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謳傳,這裡是湖上觀日出最佳點之一;
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2011年6月25日電 接近北京時間6月25日凌晨零點,正在巴黎舉行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功申遺的西湖,也是中國第41處「世界遺產」。
蘇堤,而它擁有「康熙欽定,乾隆題詩」的真跡;它自帶「間株楊柳間株桃」的景緻;它中分西湖,左右兼顧全湖美景。
人行蘇堤上,在畫中游,身我兩忘,不虛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