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浙江餘杭良渚博物院
因為從莫干山下來的時間還比較早,我還心心念念地想著再找個什麼地方去轉一圈,劃拉著地圖發現回程的路上有個良渚博物館院。良渚文化啊,那必須去看看。雖然從抵達目的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三點,但我還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同伴。
良渚博物館院位於餘杭區美麗洲路,我們很順利地抵達了博物院的停車場,可能很多遊客已經參觀完畢,停車場看著挺空。博物館佔地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為考古學專題博物館。週邊的環境很好,是個公園的模樣,梅花們也開得正盛,不過我們時間有些緊,博物館閉館的時間那是有規定的,所以我們也沒來得及看一看週邊環境,就往博物院大門衝過去了。
對江南的老百姓來說,即使不清楚良渚文化有多麼燦爛奪目,至少也聽過良渚這個地名。畢竟,良渚文化分佈的中心地區除了錢塘江流域,就是太湖流域了。江陰的高城墩遺址,也是良渚文化的一部分,說明早在五千年前,江陰就是先民生存了。
博物院以良渚為名,說明這裡所展示的就是良渚文化。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他們生活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良渚遺址於2019年7月6日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得益於在瓶窯鎮發掘的良渚古城。太湖流域發現的良渚文化,雖然分佈範圍也很廣,但都達不到古城這樣的規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良渚文化被貼上了浙江的標籤,明明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的考古學文化,蘇州可是佔了太湖絕大部分的水域,無錫也佔據了很大的範圍,要不怎麼稱「太湖明珠」呢!
我們進入的第一個展廳,陳列了許多文物,佩飾、漆器等都十分精緻。有一串瑪瑙珠項鍊著實讓人驚異,這條項鍊共有38顆瑪瑙珠,褐、白、黑三色相間,珠管呈橄欖形,琢磨得十分光潔,放在現代那是妥妥的精品啊,良渚先民能夠的琢磨水準已經到這麼高的地步嗎?看了說明才知道,這是一件西漢的玉佩飾。即使是西漢,也是夠震驚的了。
鏤空金珠也很精緻,一共有11粒,大小形狀不等,有扁圓、六方和圓珠三種,構形別緻精巧,堪稱金器中的精品。這回我直接去看了說明文字,果然並非良渚時期的文物,而是東漢的飾品。
雖然這些展品也很精緻,但是我們時間有限,這個臨展廳只能忍痛放棄,趕緊去良渚的常設展廳,那才是良渚文化的專題展廳。
第一展廳「水鄉澤國」講述了建立在這片土地上的王國崛起與發展。七千年前太湖的形成創造了人類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五千年前後的良渚文化時期,先民們種植稻米、養殖栽培,當時的稻米已成為人們最重要的糧食,家豬是當時最主要的肉食來源。製陶、紡織、製骨、治石、髹漆、琢玉等手工業生產更加專門化,已經形成了特有的體系,社會分工更加細化。這個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都已經很發達了。
良渚時期的黑衣陶胎骨或紅或灰,器表黑色。這種陶器在馬家浜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均有發現,不過良渚文化的黑衣陶更多一些,器具的樣式也更加豐富。
第二展廳「文明聖地」展示了良渚古城遺址的發掘過程和成果,這座古城被譽為中華第一城,實證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並不是自誇。良渚古城的規劃營建與結構佈局,就已經具有了東亞早期城市文明的典範。
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權力與信仰中心,良渚文化進入了成熟文明與早期國家階段。可以說,這些精美的玉器等物,是全國力量的精華。如同我們現在要看珍貴的文物,首選無疑是北京的國家博物館。
第三展廳「玉魂國魄」陳列了許多出土的玉器,雖然我們先前已經在別的博物館見識過良渚玉器的精良,但是看到這裡的陳列,還是忍不住驚嘆。我們的先民居然已經具備了這麼高超的技藝,很多佩飾即使拿到現代來,也覺得並不過時。
良渚的玉器是良渚最精美的文物,當時先民的用玉已經形成了明顯的等級,以神徽像作為共同信仰的神,並與玉琮、玉鉞、玉璧為代表的神權、軍權、王權形成良渚社會獨具特色的用玉禮制。王和王族、貴族、工匠和武士、平民四個等級,隨葬品規格都有明顯的分別。
玉琮是良渚先民獨創的玉器,玉璧是良渚文化中面積最大的玉器,這些精美的玉器出土於良渚的莫角山、反山、瑤山、卞家山、崗公嶺等遺址。許多玉器上都雕刻著神獸紋,這是良渚文化的神徽,出現在一些重要的器物上。
良渚文化的玉器製造業,承襲了馬家浜文化的工藝傳統,同時又吸取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東方薛家崗文化等氏族的經驗,良渚的玉器製作技術達到了當時最先進的水平。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品種豐富,除了祭祀用的玉器,還有各類飾品飾品。其中有近百件玉器雕刻著花紋圖案,工藝採用了陰紋線刻、半圓雕、通體透雕等多種現在看來也仍然適用的技法。即使珠粒,都經過了精細琢磨拋光,可見當時的良渚先民製作玉器的水平已經相當高了。
良渚博物院現有藏品超過三千件/套,其中珍貴的文物有114件/套。可惜由於時間的關係,即使我們在前面兩個展廳已經盡可能地壓縮了時間,對於良渚王城的考古發現都只是一掠而過,還是沒有能夠把這些藏品一一遊覽。
下午五點,博物院準時休館,我們雖然意猶未盡,也只能結束這次匆忙的遊覽,步出博物院。這時候,才有閒心打量博物院的外觀。它的外形簡潔大方,坐落於湖泊的中心。據說,博物院是由英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先生設計的。可是我覺得對於良渚文化的了解,應該是國人更有優勢,不知道為什麼要放棄本土的設計師。
原來博物院是坐落在美麗洲公園內的,整座公園看起來很大,我們只是沿著博物院轉了一圈,沒有再深入,畢竟時間已經不早,回程時果然已經華燈初上。當然,我們今天準備的行程,原本也是披星戴月趕回溫暖的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