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源遠流長。
在歷史的變遷中,
良渚文化留給後人很多的猜想,
刻畫在器物上的神秘符號,
透露出一些神秘的氣息~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是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性考古學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舉足輕重的階段。
隨著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專家學者們不斷地在浙江、江蘇和上海的考古發掘中獲得較多形態各異的刻畫符號,據調查統計,刻畫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的刻符總數已經超過600個。
黑陶刻符罐
泥質灰胎黑陶,抵口,平唇,口沿微移,短頸,廣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燒製成後,在其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圖亦文的8個符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學勤研究員稱其為“前所未見的珍品”。
其中部分字元排列有序,重複出現,符合文字的一些特徵。那麼良渚文化刻畫符號是否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呢?
這個問題至今仍是個謎,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目前,多數專家認為,從原始文字的發展階段來看,良渚文化刻畫符號已經處於高階階段。
它雖不能說就是中國文字的前身,但具備了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能進一步證實原始文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