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發展
從飽足需求到優質生活衣食住行不斷改變
其中,陶器的發明在生活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陶器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從既有材料的加工利用到黏土礦物的化學合成堪稱工具製造史上的革命
中國最早的陶器誕生於10,000多年前。在良渚文化時期,製陶工藝已臻於完善,並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格。
黏土是製造陶器的主要原料,完全使用黏土製作的陶器稱為泥質陶。泥質陶胎質細膩,可塑性好,但導熱性差,加熱時容易裂開。所以製作炊器的黏土需要摻入沙子、蚌殼粉、稻殼等輔料。這種質地的陶器稱為夾砂陶。
陶器燒造後,表面會呈現不同的顏色,黑皮陶是最具代表性的良渚陶器。它主要用泥條盤築法製作,透過泥條盤旋堆砌形成陶器的形狀,陶抷陰乾後,還要用卵石打磨,以使陶器表面更加光潔。
燒製階段,在陶器基本上燒成後,有意將爐火熄滅,使窯內產生大量顆粒極細的碳屑,碳屑在高溫下均勻滲入陶器表面,形成一層極薄的黑色陶衣,故名黑皮陶。有些黑皮陶表面還有刻畫紋飾,黑亮的陶衣上勾勒出淺白的刻紋,獨具魅力。
良渚陶器種類繁多,大體可分為炊煮器、盛食器、盛貯器及酒水器四大類。
陶鼎由陶釜演變而來,是良渚時期最主要的炊器,鼎的造型多樣,鼎身有罐形、盆形之分,鼎足有魚鰭形、T形、圓錐形之別。
良渚人以稻米為主要的食物,雖然採用夾砂工藝,但陶鼎也只能煮粥,煮乾飯時還是會破裂,要吃乾飯就要用到一種特殊形制的鼎——隔檔鼎。隔檔鼎的鼎身內壁有一圈窄窄的隔間,用於放置竹箅,鼎身下部盛水,有些隔間的鼎身上還有註水口,竹箅上放置稻米,加熱時,水蒸氣通過箅孔將米蒸熟。有時,也會在隔間鼎上方放置陶甑,用這種甑鼎蒸飯。
豆是最常見的盛食器,豆盤深淺,豆柄粗細差異較大。良渚晚期,豆盤較淺,豆把手較細,有些陶豆的豆把呈竹節狀,豆盤呈橢圓形,罐是最常見的盛貯器。良渚時期,罐的器型逐漸從矮胖變為瘦高,一些高頸圈足的罐形器也稱為尊。良渚晚期也出現了一種泥質紅陶罐,個體普遍較大,口沿處常見各種戳點紋飾。
良渚時期酒水器種類較多,雙鼻壺、寬把杯、濾網皆為良渚文化特有陶器。良渚文化中,雙鼻壺十分常見,器型從深腹、矮圈足、矮頸逐漸演變為扁腹、高圈足、高頸。
良渚陶杯的形態各有不同,口部多為甄號,杯身有鼓腹、折腹、曲腹之分,底部有平底、圈足之分,多數無把手。良渚晚期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寬把杯的黑陶杯,寬把帶流,有的杯身還刻畫紋飾,極具特色。過濾器僅見於良渚早期,由一個帶孔的漏斗和一隻碗狀器身構成,推測可能是一種濾酒的器具。
史前時代,陶器是主要的生活器具,人們去世後,通常會將其生前使用的陶器一同陪葬,後來逐漸出現了專門用於陪葬的陶器,稱為明器。陶質明器通常個體較小,製作粗糙,沒有實用功能。
良渚古城地區,墓葬內的陶器組合基本固定,無論身份高低,均以鼎、豆、罐為主,不同區域略有差異。
良渚晚期,一些貴族墓葬中出現了製作精美的刻紋黑陶,它們不再是普通的明器,而是一種與玉器類似的高端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