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
良渚古城郊外的瑤山每天都有一些人立桿測影記錄日出和日落的方向
5000年後
良渚人觀測天象的遺跡依然存在
1987年
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良渚早期的祭壇墓地
瑤山位於良渚古城東北方的大遮山南麓,是一座海拔約35公尺的小山丘。良渚人將山頂削平,修築方形土台,山頂土台呈方形覆鬥狀,西北邊緣的土層下還築有保護性的石坎。
土台四邊分別朝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檯面以紅褐色土築成,東側挖出一條回字形溝槽,然後用灰色土將溝槽填平,使檯面形成三重土色的結構。
考古學家認為,土台應該是良渚人從事祭祀活動的祭壇,同時也是他們觀測天象的觀像台。觀測天象與祭壇上的回字形方框有關,良渚所在的北半球中緯度地區一年分為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一年四季的分界點,對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天球是一個假想出來的無限大的圓球,其中心就是地球,春地球赤道向外延伸與天球相交,稱為天球赤道,太陽的視週年運動軌跡與天赤道並不重合,稱為黃道,黃道與天赤道兩個交點就是春分和秋分。另外等距離的兩個端點就是夏至和冬至,地球自轉一周,每個節氣點便會在天球上投影出一個圓形的軌跡,這便是太陽的視運動軌跡。
良渚古城位於北半球,它的地平面無限延展後,與天球相交,形成地平線。只有地平線以上的太陽視運動軌跡,良渚人才能看見。
地球自西向東移動,於是,每年春分和秋分這一天,太陽都從回字形方框東側邊升起,正午時位於正南方向,最後從回字形方框西側邊落下。每年夏至這一天,太陽都從回字形方框東北方升起,正午時位於正南方向,最後從回字形方框西北落下。
每年冬至這一天,太陽都會從回字形方框東南方升起,正午時位於正南方向,最後回到回字形方框西南落下。
瑤山祭壇上還發現了13座良渚早期的貴族墓葬,是一處僅次於反山王陵的高等級貴族墓地,墓葬位於祭壇西南,其中一些墓葬還打破了祭壇的石坎和回字形方框的結構。動用大量人力建造的祭壇和觀像台,
為什麼在使用不長的時間後就被廢棄?這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