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0100n12000998wzh0F86A_R_800_10000_Q90.jpg?proc=autoorient)
儘管來過杭州很多次了,但每次來都會有新的驚喜,無論是春天的西湖、夏天的靈隱寺、秋天的滿城桂花飄香,還是冬天的斷橋殘雪,在四季輪迴中總能品出「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韻味來。索性在不能遠足的兩年裡深入了杭州的角角落落,吃美食、尋找茶館、聆聽梵音,感受更真實的杭州。
最近看到一個關於國內「美食荒漠」城市的投票,結果令我有些意外,杭州竟然高居第二位,排在北京之後。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外地人來杭州去的都是濱江垃圾街或吳山夜市等地,吃的都是針對遊客的食物;二是杭幫菜味道清淡,幾乎與辣椒絕緣,不似川菜和湘菜能夠刺激味蕾。
其實杭幫菜身為浙江菜的分支,「清淡」是對外人對它的刻板印象,而所謂的雅緻也只是商人賦予的噱頭,知名如西湖醋魚、龍井蝦仁、西湖蓴菜湯等似乎都離不開西湖二字。當剝離開這些詩情畫意,杭州還是有很多接地氣的美食,這些食物淡口與重口並存,是杭州老百姓飯桌上的常客。
私以為深入杭州,當然要在杭幫菜裡深度遊,也許能讓你體會到不一樣的江南氣息。
片兒川
片兒川在杭州菜中顯得有些突兀,它帶著兒化音的名字讓人誤以為是北方菜,而這道美食是不少杭州人的心頭好。追溯歷史,杭州吃麵要從北宋開始,高宗趙構帶著數萬宗族南遷到杭州,將北方的麵食也帶到了這裡,於是賦予了杭州菜更多豫菜的精髓。
片兒川便是由北方的麵條加上杭州的竹筍和雪菜應運而生,加之採用南宋貴族們難忘的豫菜之“汆”的手法,肉片鮮嫩、竹筍脆爽、雪菜鹹鮮,於是得此名,成為街頭巷尾不可缺少的味道。由於片兒川清而不淡,有滋有味,對考生來說是一種吉祥的象徵,一躍成為了“中國十大麵條”之一。
醃篤鮮
杭州的重口菜則是以醃篤鮮為代表,醃指的是醃製好的鹹肉,篤是小火慢燉的意思,鮮是新鮮的竹筍。光聽名字,眼前就能浮現出本地出產的新鮮嫩筍,置於小火上燉,微滾的鍋中發出「篤篤」的聲音,極具吳儂軟語的風情。
雖說做法很簡單,但真正做起醃篤鮮還是有很多講究的,有的餐館主張清湯,有的講究奶白湯底,火腿和百葉結究竟要加多少,都是這道菜的靈魂所在。如果春天來杭州,不妨多嚐幾家餐廳的味道,看看這道既上的了高級餐廳,又出現在尋常人家餐桌上的菜,是不是「鮮得掉眉毛」呢?
畢浦小籠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北京的大街小巷出現了“杭州小籠包”的攤位,但真正來到杭州想要一家正宗的“杭州小籠包”卻很難,反而杭州桐廬的“畢浦小籠」招牌遍地開花,而它也是畢浦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畢浦是杭州桐廬的一個村,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畢浦小籠就在當地家喻戶曉,而它已經有100多年曆史了。畢浦小籠以皮靚餡鮮聞名,吃的時候配上獨特的靈魂蘸料——米醋黃辣椒,一入口便能被其俘獲。
醬鴨
冬季吃醬鴨是杭州人冬日必做的事情,這個季節來杭州經常看到巷子裡、欄桿上都掛滿了一排排的醬鴨,陽光下的醬鴨表皮棕紅發亮,飄著誘人的醬油香令人垂涎三尺。
這些醬鴨最傳統的吃飯就是一個字:蒸煮。將鴨屁股切掉後剁成四大塊,加入黃酒、薑片、糖等放入鍋中蒸半小時以上即可。吃到口裡肉感緊實,鮮味十足,至於鴨騷氣根本是不存在的。
你最喜歡杭州的哪道菜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