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探索五千年前的良渚水利系統,帶您一起感悟文明之道。

探索五千年前的良渚水利系統,帶您一起感悟文明之道。

1969年2月11日,中國人農曆新年之前的6天,一顆美國衛星悄悄飛過杭州及其附近地區,拍下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高清影像。那是一個寒冷的季節,草木凋零,地表充分顯現,那是一個革命的年代,開發建設並不是社會生活的主題,地形地貌仍保持著相對原始的狀態。那時候,大洋彼岸的美國情報人員,衛星鏡頭下,喜迎節慶的中國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張衛星照片,幫助考古工作者發現了5000年前的良渚水利系統。

良渚水利系統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

1987年

大遮山南麓的塘山因其特殊的地形形態

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關注

依塘山遺址的形態與位置

考古工作者推測

它是良渚時期建造的防洪堤壩

由此

良渚水利系統初露端倪

2009年9月,因基本建設的需要,良渚古城西北方的崗公嶺土山被挖開,後來發現這是一處人工堆築的古代水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即對週邊進行勘查,先後發現了老虎嶺、周家畈、秋塢、石塢、蜜蜂壟斷五處類似的水壩遺址,這些水壩都位於兩山之間的谷口位置,壩體較高,構成一組高水壩群。

為尋找其他可能存在的水壩,考古工作者開始利用新的科技考古手段,正是在1969年拍攝的那幅衛星影像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高壩群下方幾處疑似水壩的遺跡。

至2013年,鯉魚山、獅子山、官山和梧桐壟斷水壩遺址先後確認,這四條水壩壩身較低,構成一組低水壩群,它們經由南山、栲栳山等自然山體與塘山土桓相接,形成良渚水利系統的第二道防線。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現代科技手段,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為良渚水利系統的發現劃下一個階段性的句點。

良渚時期的水壩都由人工堆築而成,塘山土垣底部舖有石塊,上部覆蓋黃土壩體,其他水壩都位於兩山之間,以淤泥和黃土逐層堆築,形成壩身。水壩的作用首先在於防洪,水壩阻擋洪水,在迎水面一側形成大片水域。

據計算,夏季洪水期時,從西北山谷到西南低壩,將形成一個面積廣大的人工湖泊,人工湖的形成,大大提升了良渚古城西部的水上運輸能力,使山地資源得以充分利用,透過修建水渠,還能將壩區的水引向周邊稻田,發揮水利系統的灌溉功能。此外,良渚古城區域的河流都為季節性徑流,水量季節差異很大。

豐水期時,水壩攔截多餘水量蓄水待用 ,枯水期時,水壩排放蓄水,補充水源,為良渚古城及週邊地區提供穩定的洪水,維持水上交通所需的正常水位。

中國水利史,一般都從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講起,但大禹治水的遺跡並未留存至今,良渚水利系統早於大禹治水1000年,而且保存比較完好,它的發現改寫了中國水利史。

良渚水利系統的營建為良渚時期大工程建設的組織和管理累積了經驗為良渚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