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wow原來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這樣防汛...。

wow原來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這樣防汛...。

《五千年良渚王國》圖書內頁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線索。被譽為「中華第一城」的良渚,其五千年前的超級水利工程規劃視野之闊、技術水平之高、動員能力之強令人驚嘆,震撼九州。

外圍水利系統是良渚古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因應洪水風險,現代人建造了大壩、乾堤,同時也運用了各種先進的智慧技術。

那麼,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時期

古人是如何來抵禦大洪水的?

良渚先>

整個水利系統透過11條人工堤壩與山體、孤丘等構成了高壩區和低壩區上、下兩級系統。谷口高壩與相連山體形成高壩系統,山前長堤、平原低壩與相連的山體、孤丘形成低壩系統,它們與具有溢洪功能的山體間的天然隘口,構成了較為完整的水利體系。

整個水利系統東西兩端相距11公里,南北相距5.5公里,總佔地面積76.2公頃,堆築的總土方量達288萬立方公尺。

No.1防洪

當山洪爆發時,谷口高壩便率先發揮了它的攔截作用,把一部分水留在了高壩庫區內,而未被攔截的水很快遇到了第二道防線——平原低壩,第二道堤壩有效攔截了山洪,並將洪水儲存於庫區。

No.2運輸

庫區內的水在冬季,也承擔了連接各個山谷的水上交通運輸網絡的任務,為古城運輸天目山上豐富的木材,動植物和石料資源。

No.3灌溉

水利灌溉和稻作栽培相伴而生,幾乎用所有浮選法淘洗過的良渚古城遺址中,都發現有人工栽培稻的踪跡,種種跡象表明,良渚文化的稻作農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水平。

《淮南子·說山訓》說“稻生於水“,而水利系統保障下的農田水系灌溉,為良渚古城稻作文明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抵禦洪水巨浪侵襲的秘密

在老虎嶺水壩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良渚水利系統能夠抵禦洪水巨浪侵襲的秘密-良渚先民發明的草裹泥技術。

在現今的老虎嶺水壩剖面上,我們仍能看到清晰的塊壟狀的分層,叫草裹泥,也叫草包泥。這是良渚人在興建大型工程時,創造的一種特殊建築材料。

這些草為南荻,是莧溪的一種小蘆葦。良渚先民用沼澤地裡的蘆竹把它們綁起來,裡邊裝土,就做成了草裹泥。然後將一包的草裹泥像砌磚一樣咬合排列壓實,完成加勁工藝,提升抗拉強度。這與現在人們抗洪時用草袋裝土的原理是一樣的。

智慧的良渚先民選擇了既是農閒,又是低水位的冬季製作草裹泥,與我們現在冬修水利的習慣也非常吻合。

一道道堅固的堤防顯示著勤勞與勇敢

向智慧的良渚先民致敬!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