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下午,我們一群大學同學相聚在美麗的杭州,今天下午遊覽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明天遊覽西湖。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西湖區及餘杭區西北部,距西湖不到5千米,規劃總面積11.5平方米,濕地內河流總長100多千米,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濕地公園內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幽雅、文化累積深厚,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中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西溪之勝,獨在於水,六條河流縱橫交匯,其間分佈著眾多的港汊和魚鱗狀魚塘,形成了西溪獨特的濕地景緻。再加上西溪人文源遠流長,自古就是隱逸之地,秋雪庵、泊庵、梅竹山莊、西溪草堂在歷史上都曾是許多文人雅士開創的別業。深譚口百年老樟樹下的古董台,據說還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有“三堤十景”,三堤是福堤、綠堤、壽堤;十景是秋蘆飛雪、火柿映波、龍舟勝會、蓮灘鷺影、洪園餘韻、蒹葭泛月、漁村煙雨、曲水尋梅、高莊晨跡、河渚聽曲。
我們越過西溪橋就進入了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轉乘中心-周家村,這是整個園區的主入口。周家村除了是遊客集散和了解園區資訊的主要區域外,還設有「西溪問茶」茶室供遊客消遣休息。煙水庵,又稱慈雲庵,建於南宋。 《西溪梵隱志》載:「在蒹葭深處。蔣檀越捨地,圓明募得」。初建年代約在南宋鹹淳年間,清光緒年間重建,改名煙水庵,煙水庵擇地幽勝。
煙水漁莊位於煙水庵的南部,瀕臨朝天暮漾,是西溪農耕漁事文化展示中心,借鑒了清代文人陳文述《秋雪漁莊》的詩歌意境,取柳煙、炊煙、水煙三煙之妙,人與煙水共處,猶如身臨仙境,因此得名。此景點有桑蠶絲綢故事、婚姻民俗、西溪人家等展覽館,展現水鄉民居的地方特色及居民質樸的農耕文化。在美麗的漁莊裡,我們可以享受到西溪的美味佳餚,吃到各種風味和品種的淡水魚,散步於塘堤,喝上一口本地的米酒,感受一番西溪原住民的生活。
穿過普濟橋,水系豁然開朗,一座孤島長著幾棵參天的大樹,右邊的島嶼前有一個由木船改建成的小碼頭。登上碼頭,走過一條約二十公尺的竹徑,「戴」著濃密茅草的泊庵顯現眼前。此為明末清初錢塘人鄒孝直(名師績)的莊園,其讀書樂道,不求聞達。與二位弟弟束仲、叔夏隱居蒹葭深處的泊庵,耕讀自樂,詩禮治家。當時這一帶蘆葦叢生,野趣盎然,從高處遠遠望去,整片莊園似仙島泊於水上,因此得名。其中自在堂、空明軒兩組建築與拈花舫前後呼應,由南向北分別構成三個空間,草堂內最中間擺放著一個古式屏風,四周陳列著文房四寶及老式家具,左邊則是一間臨水茶室,果真是個讀書、喝茶、賞景的好去處。當年莊園旁還有不少文人隱居,有王之聲、孫元襄、李蟠玉、胡彥遠等,鱗次蘆洲,構隱釣讀。
沿著開闊的水岸,曲曲繞繞,穿過兩座小橋方至水閣,水閣由兩組建築組成,東為“擁書樓”,西為“藍溪書屋”。西溪水閣位於西溪梅竹休閒區內,居所臨水而建,是自古文人墨客在西溪隱居深澤、藏書讀書之地。水閣由兩組建築組成,東為“擁書樓”,西為“蘭溪書屋”。水閣的牆面,下部山牆為夯土牆,上部為露出樑架的編竹夾泥牆,鄉居氣息濃厚。這裡環境十分清幽,不僅可以感受西溪厚重的文化氣息,還能隱約地體會到當時文人隱士避世幽居的情懷。
登岸後踏上一條兩邊小徑,向左跨過一座木橋,鄰水架起一艘棕櫚覆蓋的仿製漁船,船上的一條粗繩牽著水中的漁網,極具野趣。往右沿著小路向前,便是梅竹山莊的門坊。梅竹山莊是清錢塘文人章黼(字次白)(約1777年—1857年)的山莊別業。他在莊外種植大量梅花與翠竹,其又人性高潔,自比梅竹,又好讀書、擅字畫,常邀朋喚友至此吟詩作畫,因此得名。為西溪主要的賞梅區域。如今的梅竹山莊,主要有「梅竹吾廬」、「萱暉堂」、「虛閣」三個主體建築。
船過了長春橋,便看到一片寬闊的水面,四棵上百年的大樟樹分佈在河岸兩側,枝繁葉茂。這便是深潭口了。深潭口又稱深潭港,據《南漳子》記載:「深潭口,非舟不渡;聞有龍,深潭不可測。」因此得名,是西溪主要的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這裡也是許多影視文化作品在西溪拍攝的景點,如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等。深潭口四周河港相連,呈十字交叉,水面寬廣,加上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環境氛圍,最適合龍舟競劃。因此,蔣村每年端午節的龍舟勝會,都設在此處,人來舟往,熱鬧非凡。競劃龍舟是西溪歷代相傳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唐,興於南宋,盛於明清;而「龍舟勝會」一詞相傳是乾隆皇帝下江南之際得於禦賜。流傳至今,它為西溪人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為西溪的鄉俗風情增色不少。如今的深潭口河兩岸間隔著兩三公尺就有一個青石板埠頭,岸上有數十戶民居,夾雜著座座石橋、數個葡萄藤架,江南水鄉柔情依舊。
西溪梅 位於西溪濕地公園的東南片,鄰近西溪精華區域「秋雪庵」景點,與附近的梅竹山莊、西溪草堂、西溪水閣等,共同構成西溪梅竹休閒區。西溪的梅花主要在南宋輦道沿線,自古就非常著名,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士前來賞梅。沿梅山西邊的水路由南向北走向梅百福,過春信橋,滿山遍野的梅花撲入眼簾。登岸拾級而上,迎來一虛一實兩座草頂建築。沿著房前屋後的菜地再前行,就可見兩組田園農舍杏梅園和紅梅塢,其周梅花成林,渾然樸野,是西溪主要賞梅區之一,重現「過客探幽休問迳,雪香深處是西溪」的意境。
穿過一條長長的竹徑,來到一戶小庭院前,叩響清脆的鐵環聲,懸掛著「西溪草堂」匾額的門坊應聲而開,一個精緻的小院呈現眼前。草堂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明代文人馮夢楨。整組建築依魚池分作南北兩部分,南面為正房,二層建築。前後各一個院子。北面設草亭“綺雲亭”,為賞梅玩竹、對酒當歌之處。馮夢楨學問淵博,博通經史,授翰林院編修。曾家藏晉王羲之墨寶《快雪時晴貼》。著述頗多,有《快雪堂集》、《快雪堂漫錄》、《歷代貢舉志》等傳世。 2005年重建,重現「啟戶群峰入,推窗一鏡懸」之勝景。
穿過密布的水網,茂盛的蘆葦,不時驚飛數只水鳥,船在蘆葦蕩間穿行,邊上出現一個孤島,那便是秋庵。位於西溪河渚濕地最中心的水域的秋庵,四面環水,只有靠小船劃槳才能進入。秋雪庵位於西溪濕地中心水域,也是西溪濕地的精華區塊,建於宋淳熙初年,初名「大聖庵」。明末西溪沈氏兄弟重整建築,延請僧住持庵堂。西溪蒹葭深處,四面河流溪水環繞,東面秋雪灘上的蘆花搖曳,一經風吹,花白而輕如棉絮,隨風飛揚,如漫天飄雪,到了秋高氣爽的日子,遊人可以泛舟徐徐融入蘆葦的世界,也可以站在高處縱目遠眺,放眼觀這名列西溪濕地景觀之首的無邊蘆花,故名「秋蘆飛雪」。因為在孤島之上,向東南一望無際的蘆葦灘地在秋季的明月下,呈現出令人名利俱冷一片白茫茫的意境。明朝大書畫家陳繼儒便取唐人詩句「秋雪濛釣船」的意境,題名「秋雪庵」。其中彈指樓當年由董其昌題寫匾額,成為秋雪庵中的重要人文內容。民國時期經南潯名士週慶雲重修,是全國詩詞研究基地,也是西溪最重要的寺庵之一。
\"西溪人家\"是西溪原居民農家生活場景的再現。 \"西溪人家\"中所展示的物品均是以前居住在西溪的農家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農耕漁事活動的勞動工具,其中許多東西都是西溪農家所特有的,如:貓氣死、瓦盤、瓦圈、磚夾等。
蝦龍灘生態保護區是濕地公園中最大的一塊自然生態保護區,這裡有許多水生陸生植被和野生動物,更是各種鳥類的天堂,為了讓遊客欣賞到群鳥紛飛的情景,我們在保護區內設置了觀鳥台,鳥兒靈動的生氣會不時給遊客帶來驚喜。
濕地植物觀賞區處於煙水漁莊和深潭口之間,這裡有大片池塘,生長著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如菖蒲、水茭白、水蔥、浮萍、野芹菜等。濕地植物園是中國首個國家級濕地類植物園。園內總佔地約55公頃,展示了西溪特色的基塘系統、河流、灘渚等生態多樣性中的濕地植物;其內容包含了全國範圍內水生、濕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覽、休閒遊覽、科研科普教育、水生植物的配植示範與引種繁殖。共培育濕地植物600多種,其中喬木 100餘種,濕生灌木地被近250種,挺水植物150餘種, 漂浮植物30餘種,浮葉植物50餘種,沈水植物30餘種。長長的親水棧道在塘邊環繞,一路走去,幽幽的菏香伴著陣陣水波的清爽,讓人樂而忘返。
曲水庵位於西溪濕地公園交蘆庵之東、正等院之左。明祟禎元年(西元1628年)雲棲古德禪師重新創建。依溪築一庵,門迎曲水,非舟莫渡,故名「曲水庵」。簷廊上懸「曲水庵」三字牌額,系奧嚴居士調禦所題。又題匾額曰:「古先生之廬」。
厲杭二公祠是西溪專門奉祀文人的祠堂之一,與秋雪庵兩浙物祠齊名。供奉的二公,一位是厲鷂,字太鴻,號樊榭,是康熙舉人;另一位是杭世駿,字太宗,號堇浦、秦亭老民,為雍正舉人。兩公都是清代杭城的著名學者和詩人。此景點主要恢復文人墨客雅聚功能,可供人切磋詩藝、揮毫潑墨、題詩作畫,具有較濃厚的文化氛圍。
河渚街因古地名為河渚而得名,是一條以休閒、商貿市集、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民俗商業街。街中還原保留當時人們生活生產的格局,臨水而建的閣樓房屋,穿橋而過的零星小船,以及流傳的民間傳說,充滿了以島為家、以船為馬的水鄉風情,展示西溪特有的民俗文化和西溪物產等。街上遍布懷舊情調的酒樓、茶肆、酒吧。恢復的河渚街體現西溪濕地的休閒、貿易市集、觀光旅遊的主題意境,渲染悠閒、古樸、典雅、精粹的西溪文化。整個街區的建築風格沿著明朝至現代的歷史主線,呈現不同的風格,就像一座建築博覽園。
自古以來,西溪濕地因河港交叉,無船不達,西溪的民間婚俗也因此顯得獨特。過去的西溪,新郎家用船轎迎娶新娘,船轎-則是把花轎放在前船艙,劃到新娘家;抬下花轎把新娘迎接上船。船再劃回新郎家後,從船上把花轎直接抬到堂前,拜堂成親,繼而洞房花燭。親家公、陪客人員所穿服裝、嫁妝、迎親程序、洞房禮儀、新房佈置等種種風俗習慣都與現在不同。
杭州西溪水滸文化展示館在西溪濕地內,展示館旁有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雕像。展示館內有練功廳,並模仿忠義堂在大廳擺了一些交椅。展示館兩側的內壁以壁畫形式表現水滸英雄—林沖的鬥爭場景和水滸中好漢的見義勇為的故事;外牆上是水滸英雄的畫像,栩栩如生。
茭蘆庵,又稱蘆庵、正等院,宋紹興年間(1131-1162),侍衛馬軍司駐屯於杭州西溪濕地一帶,因奉祀所需,於龍駒塢建正等院。明萬歷初年(1573),正等院釋如覺將院遷往河渚,初名正等庵。明末整修時,由董其昌題額。交蘆庵是西溪歷史上著名的寺庵之一,是文人墨客雅聚切磋詩藝、書畫之所。
河渚塔,舊城“杭公塔”,建於清鹹豐年間。當時文人學士對先賢杭世駿的才學人品及仕途遭遇,深懷敬佩。於是集資在河渚杭厲二公祠內築一石塔紀念,初稱「杭公塔」。現移建河渚街蔣相公祠西側,遊客登塔遠眺,能看到週邊的蘆蕩寺庵、水光山色、繁華街市、龍舟勝會,以及演武擂台等西溪勝景,登樓遠眺,頓生「四時錦簇四時景,八面雲開八面風」之慨。
蔣相公祠,據蔣村《廣福廟志》記載,世稱「蔣公廟」、「竹林居」。初建於南宋建炎年間,蔣氏宗族集資籌建蔣家祠堂,堂內供奉蔣氏先祖靈牌。將侯崇仁、弟崇義、崇信三人,承父業,寄居住杭城惠濟橋傍開米行,行好事,獻糧於朝,濟米於貧民,並信任糴米者自量,世稱「蔣自量」。北宋宣和年間,官府撥資立廟。南宋咸淳三年,宋皇帝趙降敕賜予廟額《廣福》,追封崇仁為孚順侯,崇義為孚惠侯,崇信為孚佑侯。今復建於河渚街。
三深大會堂原樣保留了文革時期的建築樣貌。大會堂內的牆上隨處可見文革時期的毛主席畫像。堂內左右兩側各擺放一排西溪濕地的美景攝影照片供遊客欣賞。
高莊又稱西溪山莊,俗稱西區。建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之間,是清代文人高士奇(1645年—1704年)的山莊別業,具有典型的明末清中期前宅後園的官宅特色。因康熙南巡時,曾駕臨此地,而聲名大噪。莊內由高宅、竹窗、蕉園詩社等建築物組成,再現了當年康熙臨幸高莊的歷史場景。
洪鐘別業是明代成化年間刑部尚書洪鐘(字宜之)晚年退隱回籍時,在西溪建造的別業。別業內由宅院(三瑞堂、歸艤居、香雪堂、沁芳樓等)及書院(竹清山房、清平山堂、蘿蔭閣、抱月軒等)等建築組合而成。明代尚書洪鐘晚年歸隱西溪五常,建洪園,洪鐘在西溪築書樓、課子弟、倡導文風,閒與老農村翁究晴雨、話桑麻,怡然自樂,成為了西溪隱逸文化的突出代表。今洪園以遺留詩文為藍本在故地重建,有洪府、藏書樓、蘿蔭書屋、槿籬茅舍等景點,小橋流水,花木扶疏,是江南園林與濕地結合的典範。
洪氏自宋至明清名人輩出,尤其是宋明兩代,據載曾出過三宰相、五尚書。洪氏宗祠有聯語雲:「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洪氏先祖自宋忠宣公洪皓以來至明清,八百年“錢塘望族”,以詩禮傳家,教子有方,久盛不衰。重建的洪氏宗祠佔地1,200餘平方米,由門屋、享堂和寢殿等組成,展示有杭州洪氏家族的祖先畫像、神祖牌位、家規祖訓、昭告和楹聯匾額等。重建的洪氏宗祠既是一個值得遊覽觀光的重要景區,也為後人追溯洪氏家族發展史,提高西溪濕地的文化內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窗口。後人為了紀念洪昇,在洪園內建有洪昇紀念館,陳列了洪昇一生的坎坷經歷和《長生殿》的創作過程。靜幽的長廊將《長生殿》劇本以銅雕連環畫的形式呈現在遊客門前,真實展現了唐明皇李隆基與宮女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圖文並茂的表現形式讓遊客更真切地品嚐戲曲《長生殿》的獨特韻味。
福堤全長2300米,寬7米,自南向北貫穿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銜接公園南北兩個出口,間以六座「福」字橋,即:元福橋、永福橋、慶福橋、向福橋、廣福橋、全福橋。福堤象徵杭州是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兩側有禦臨古鎮、高莊、交蘆田莊、交蘆庵、曲水庵、洪鐘別業、河渚街、蔣村集市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眾多景點,是一條以生態為基調、人文為特色的長堤。體現了西溪「梵、隱、俗、閒、野」的文化特質。
綠堤:「綠堤」東西全長1600米,寬7米,兩側植被豐茂,生態良好,景觀優美。 「綠堤」寓意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和杭州生態旅遊城市相呼應。綠堤猶如一串五彩的珍珠,自西向東串起了杭州濕地植物園、包家埭生態保育區、合建港生態保育區,是西溪的生態堤和科研科普長廊。
壽堤與五常港並行,南北全長約5470米,寬4.5米,在洪園區域,也是西溪濕地中最長的一條堤,與長壽之意不謀而合。 「志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六橋貫穿其中,兩岸水網縱橫,古樹森森,樸野幽趣,百年的樟樹碼頭,形成自然天成的生態景觀。車行堤上,可見群山疊翠,山影與河港遙相呼應,令人心曠神怡。沿線設有龍蛇環綠、慈航送子、龍舟勝會、洪園餘韻、幔港尋幽、橋亭思母、火柿映波、村埭田園等西溪美景。
坐在船上游西溪,船在水面波紋一條一條地擴散開去,倒映著的景緻也一條一條地晃動著。水中藻荇交錯,偶爾能看見幾條小魚,從船邊穿過。兩岸,蘆葦葦絮漫天紛飛。水道縱橫交錯,時不時還會有小島冒出來,頗有一種白洋淀的感覺,只是白洋淀的蘆葦要多得多。岸上有時能看到幾棵很老很老的樹,已是枯黃,葉子片片凋落,那一片水上漂滿落葉。偶爾,頭頂會飛過一兩隻白鷺鷥。水上,氤氳翻滾,幾乎看不到什麼清晰的東西,一切都蒙在霧裡,朦朧,這感覺就像是慢慢步入了仙境。沿著水道前行,兩岸茅舍儼然,蘆葦叢生,和蘆葦一樣高的水生植物頂著黃色或紅色的花蕊。湖面上水草鮮潤柔婉,水面上綠色浮萍漂浮,蓮影搖曳,幾抹粉紅色婷婷點綴其中,野鴨水鳥鳧泛。西溪濕地具有江南獨特濕地景觀,旖旎的自然風景,深厚的歷史,濃鬱的田園水鄉風情。
一百個人的心中由於其的生命經驗,會有一百個西溪,會有一百個感知她與眾不同的理由,或許她是出世的,或許她是入世的,西溪濕地是多重多側面的,不但西溪的景緻隨步而移隨季節而變換,更是那種百折千迴的內涵,那種萬種風情的儀態下同樣蘊甚著的內質。西溪不只一塊濕地,還是一塊思想之地,在這裡顯富者會居安思危,落魄人會修練自己。西溪又是入世的,她具有母性的一面,無論騰達還是落魄的兒子,她都會擁攬懷中,給失意者以親撫以療傷,然後重整旗鼓。西溪又是出世的男子,經過人生的練歷後,從此放湖曠達。西溪是一部寫實與寫意共融的中國畫長卷,並且是一副留白寫意的文人書畫,它在淺唱低呤中托起西溪濕潤的往事,在氳氤晨霧中勾勒出並讓人們去透視一個個遠走的背影,若隱若現,淡淡倦倦中訴說著西溪地的滄海桑田。
春天的西溪多采多姿,生機盎然。西溪的湖水冷而清且淨,像極了一位孤傲而冰清的少女,動時如流風輕拂,靜時如柳眉深鎖, 那神態中流露出的淡定和從容,令人神魂為之牽動。湖岸兩邊樹木蔥蘢,不斷變換的深淺濃淡的色彩,隨著水的流動,搖曳生姿,那氣質優雅得不由人怔怔的遐思。恰逢春雨欲來,湖面上浮動著一層輕紗般的白濛濛的霧絲,似濃似淡、似遠似近、似有似無、似靜似動,煙雨中的西溪猶如一幅天然的唯美的水墨畫,令人不由得陣陣驚嘆。西溪是一位淑女,她優雅、淡定,她用冷傲、從容的氣質漠視著這熙熙攘攘的凡塵。縱然繁華與喧囂就在眼前,我突然理解了西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