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浙江杭州蘇東坡紀念館遊記。

浙江杭州蘇東坡紀念館遊記。

2020年5月30日,上午,我參觀完畢雷峰塔,來到了蘇東坡紀念館。蘇東坡紀念館是一座襟湖傍堤的名人紀念館,位於聞名遐邇的西湖蘇堤南隅,毗鄰雷峰塔、淨寺、花港觀魚,與章太炎紀念館、張蒼水祠、太子灣公園隔路相望。紀念館於1989年建成開放,佔地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平方米,由主樓展廳、碑廊、百坡亭、酹月軒等組成,館區曲徑通幽,竹影婆娑,粉牆黛、玲瓏可人。

 

蘇東坡紀念館主建築為一幢翹角飛簷的二樓仿清樓閣式建築,紅窗白牆,清凌方正。一樓展出了蘇東坡家譜、年表和生平介紹,突出反映了蘇東坡兩次來杭擔任地方官的政績及其在杭的文學藝術成就;二樓展出了蘇東坡的詩文著作、書畫手跡複製品及當代書畫名家以蘇東坡詩為題材而創作的書畫作品等。整座展廳融書畫、楹聯、像碑為一體、並配以古箏彈唱。後院的東坡藝苑內,陳列著蘇東坡書畫的拓片、複製品及詩意畫等,可供遊客參觀與選購。碑廊中陳列了他那首著名的《赤壁賦》和《遊虎跑泉水》等40件書法精品,還有《三蘇圖》,《修竹圖》,《自畫像》三件作品。

 

一尊蘇東坡的全身石雕像,屹立於蘇堤入口左側的玉蘭樹下,高度3米,用花崗岩雕刻而成衣袂飄然,昂首雲外,彷彿還在與杭城百姓訴說著眷眷情愫。蘇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軒幼年深受其父蘇洵的薰陶,「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嘉祐二年(1057年),蘇軒進士及第。後來,父親蘇洵在汴京病故,他請假扶喪回歸故裡。

 

熙寧二年(1069年),蘇東坡回到朝中任職,由於不認同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所以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1071年)至元豐初期,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豐二年(1079年)因詩文誹謗朝廷而獲罪下獄,後僥倖獲釋,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來,因哲宗親政大量啟用新黨,蘇軔被一貶再貶,最後到了海南儋州。宋徽宗登基後,大赦天下,蘇遼得以返回京城,但經過常州時逝世,享年66歲。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諢「文忠」。

 

熙寧四年(1071年),蘇東坡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流弊,遭到政敵的攻訐而被迫離開都城汴京,36歲的他帶著失意的悲涼和遠離政治鬥爭漩渦的輕鬆遠赴杭州擔任通判。杭州是一大都市,故除去太守外,另設二官輔佐之。擔任通判的蘇東坡與太守陳襄一見如故,兩人配合默契,共同主持透過挖溝、換井壁,修補漏洞等措施,為杭州修復了六口水井,解決了杭州城吃水的問題。蘇東坡在《錢塘六井記》明確記載:「熙寧五年秋,太守陳公述古始至,問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給於水。南井溝庳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應。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 \'乃命僧仲文、子圭辦其事。滿溢流,南注於河,千艘更載,瞬息百斛。

 

在蘇東坡紀念館的展廳中,有幾幅圖文講述了蘇東坡在杭州的軼事:與琴操的交往;與惠勤和尚在「六一泉」的經歷;嚴明法制的政績;杭州的兩條路名也因他而命名:學士路、東坡路;更有趣的是當年蘇東坡把老百姓送來的肉用酒燒好慰勞築堤的人們,所以有了我們現在的“東坡肉”,還有蘇東坡在吳山嚐了一種餅很酥鬆,像“蓑衣”一層層的,「酥」「蓑」用杭州話諧音,便成了「酥餅」。蘇遼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再往裡走是一條走廊,那些文字和圖片清晰地印刷在透明的玻璃上,記載著蘇東坡與杭州的名勝古蹟:三堤凌碧波、三潭映月、蘇堤春曉,右邊是蘇東坡疏浚西湖的圖片,有「治理六井(台龜池、方井、小方井、相國井、金牛池、祥符井)」。當他第一次來杭州,六井淤塞,井水渾濁,人們飲水困難。他發動人們疏浚治理西湖,人們飲上了清潔乾洌的水。

 

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除去審問案件,並無重大任務。但通判官的職責令他頗為不喜,因為監獄裡多是違犯王安石變法的良民,他們多被打得皮開肉綻,所犯的法條都是他所反對的,但那是法律,他無權更改。苦悶壓抑又無可奈何的心情讓他盡量逃向大自然,而自然美的絕佳處,杭州城處處皆是。乘舟遊覽西湖,於是就有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才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才,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美。蘇東坡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於是蘇東坡為西湖代言,西湖也為蘇東坡代言,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瀟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熙寧七年(1074年),39歲的蘇東坡帶著實現致君堯舜的理想與現實矛盾的糾結,結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

 

經過汴京政治漩渦中心蘇東坡的再三請求,為了君臣兩全,朝廷終於在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二十一日批准,任命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領軍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轄浙西路的六州郡,包括今日的江蘇部分在內。臨行前,皇帝賜予茶葉、銀盒、白馬、鍍金的鞍韉及金腰帶等物品。蘇東坡在七月到達杭州,此時,他的弟弟由已經由戶部侍郎升任為吏部尚書賜翰林學士;那年冬季,弟弟由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出使契丹,往返四個月。

 

當蘇東坡再次來到他日思夜想的西湖時,他看到由於缺乏治理,西湖已經荒草叢生,水光瀟灩早已不在,山雨空濛已非往昔。黃州的赤壁,讓蘇東坡看到了功名的虛無,面對西湖的一片破敗,此時的他更加務實,沒有了閒情雅緻,於是他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為了疏浚西湖,恢復西湖往日的秀麗風光,擺在蘇東坡面前的困難。首先,治理西湖所需的大量經費從何而來?他已經多方籌得一半經費,空缺的部分只得向朝廷申請解決。雖然朝廷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請求,但只給了100張度牒(度牒即僧人出家的身分憑證)作為經費。蘇東坡用這100張度牒,賣了一萬七千貫錢,帶領工人和船夫,開始了浩浩蕩蕩治理西湖的大工程。

 

在疏浚西湖的過程中,棘手的問題緊接而至,如何安置疏浚出的大量西湖淤泥,蘇東坡展現了他作為藝術家構圖佈景的巧思,將這些淤泥用以建築湖上的長堤,長堤上栽種花木楊柳,建上小橋亭閣,這樣點染的自然之美構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蘇堤春曉」和「蘇堤六橋」。蘇東坡的詩句「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雲空。」也描述了這一美景。長堤貫通西湖的南北兩岸,也大大縮短了遊玩西湖的往返距離,更為便利。還有如何使得西湖的雜草不再滋生?蘇東坡又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將岸邊的湖面租給民眾種植菱角,民眾若想種植菱角增加家庭收入,必須要將自己的地段定期拔草,同時官府將所得的租種費用和稅收收入用於湖堤的保養。蘇東坡在西湖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圍成一個水域,嚴禁民眾在此水域種植菱角。小石塔後來逐漸演變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蘇堤位於西湖的西側,是蘇東坡利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積而成,為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路,縱貫湖面,距湖西岸約500米,距湖東岸約2300米,分為西小東大的兩部分,長2797米,寬30 -40米,高出湖面0.4米。是跨湖連通南北的唯一通道,也是觀賞全湖景觀的最佳地帶。堤旁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種品種。春風吹拂,猶如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堤上垂柳初綠、桃花盛開,綠柳如煙、紅桃如霧,紅翠間錯,燦爛如錦。湖波如鏡,橋影照水,鳥語啁啾,柳絲舒捲飄忽,桃花笑臉相迎。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

 

蘇東坡熱愛自己締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護的民眾。他溫情地註視著人世間,把自視清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為溫暖的人間情懷,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千年之後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親切敬佩的微笑。杭州城人口龐大,又是水陸集合的地方,常常有疫病流行。有些歷經證明確實有效的藥方,蘇東坡便公佈於眾。但他對這種零星的、毫無組織的幫助病人的辦法,頗為不滿。於是,蘇東坡從公款撥出兩千緹,自己又捐出五十兩黃金,在杭州城組建了一家名為「安樂坊」的醫院,主辦此醫院的道士,朝廷酬以紫袍和金錢,兩年內治療了上千個病人。後來,醫院遷至西湖邊上,改名為安濟坊,蘇東坡離開杭州後,醫院仍照常為人看診。

 

太守府的官衙位於杭州中心,但蘇東坡喜歡在較為詩意的地方辦公。他常常在壽星院辦公,因為那裡景色如畫,看公文不在寒碧軒,就在雨奇堂,雨奇堂即從蘇東坡的詩篇“山色空濛雨亦奇”而得名的。有時,蘇東坡辦公的地方更遠,是離杭州城十里或十五里以外的山里,有時竟將辦公桌直接搬到西湖邊上。根據《梁溪漫志》記載:「至冷泉亭外,則據案判決,落筆如風雨,分爭辯訟,談笑而辦。」伴著杭州城的湖光山色或西湖的煙波浩渺之氣,蘇東坡談笑間就將一天的公事辦完了。落日餘霞,蘇東坡騎馬回家,街道旁總是擁簇著想一睹大名鼎鼎的蘇才子芳容的民眾。蘇東坡這個地方官具有很鮮明的文學個性和藝術氣質,與那些嚴峻刑法的酷吏相比,蘇東坡似乎有點兒以情代法,但恰恰是蘇東坡的做法反映出他深切地關懷民生疾苦,為百姓根本利益著想的為官之道。

 

元祐六年(1091年)蘇東坡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他被調離杭州。臨行前,他寫下《八聲甘州》,這既是對友人參寥子的辭別,也是對杭州的辭別:「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沾衣。除蘇堤以外,寶石山麓望湖樓、大麥嶺題名刻石、龍井過溪亭、吳山感花岩詩碑等都是與蘇軒直接相關的景物,他關於西湖的詩文著述已成為西湖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蘇遼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流傳於後世的有2700多首。他的詩有一個最突出的主題:同情人民、關心生產。蘇遼的寫景詩和理趣詩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遊金山寺》、《望湖樓醉書》、《望海樓晚景》、《飲湖上初晴後雨》等,就細緻地描繪了長江的夜色、江南的晴雨和西湖的勝景。 《百步洪》、《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登州海市》等作品則逼真地描寫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他不但善於觀察、捕捉各地景物的特點,還能寫出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實。如:他在嶺南寫的農村景物詩就充分體現出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係。

 

蘇遼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字、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力求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蘇軾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蘇遼也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是全才式的藝術大師。蘇遼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力求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軒(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遼、蘇轍(蘇洵是蘇遼、蘇轍的父親,蘇遼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遼、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就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三蘇」並稱始見於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軔為大蘇,轍為小蘇也。蘇遼是宋代偉大的文學家,擅長繪畫和書法。他在詩、字、散文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現存2300多首詩,340餘首詞和散文。他的詩意境新、筆力壯、變化多。佳作有《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他是宋代名詞壇豪放派的創始人,詞作視野開闊,想像豐富,筆力奔放,雄健豪邁。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學鼎盛時期的成就。蘇轍是個善於駕馭多種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溫粹,似其為人。」他的詩又受蘇遼影響,風格也相近,現存詩1189首。清代名臣張鵬翮撰大門聯贊三蘇:「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為大雅。

 

蘇東坡給了西湖山水靈性,流傳下歌頌西湖山水的千古絕唱。蘇東坡紀念館位於西湖蘇堤南端映波橋旁,只佔據了一塊小小的地方,卻寄託著無比的懷念。木褐色的仿古建築透著質樸的氣息,竹子屏風隱隱透著對面的光線,格外雅緻。蘇東坡向來對竹子的高潔品性推崇有加,紀念館中也以青竹為幕,象徵這位文士的風骨。在書法史上,蘇東坡被列為宋代四大家之一。書法長廊裡陳列著蘇東坡的書法碑刻,一件件觀看過來,只覺得用筆靈動,任情率意,彷彿蘇東坡其人,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清幽的環境似乎更符合人們弔古的心情。白牆灰瓦褐門,小小的建築掩映在一片樹木之中,玲瓏可人。

 

在杭州,蘇東坡無疑是最受人愛戴的。很少有一個城市像杭州這樣,執著地保留著某個歷史、文化名人這麼多的印記。蘇堤、三潭印月、虎跑、柳浪聞鶯、靈隱寺、孤山六一泉等處都留存著這位詩詞書畫大家的印跡,還有以此命名的「東坡路」、「東坡大劇院”,以及幾乎每家菜館都會做的東坡肉,香遍大街小巷的吳家酥油餅。杭州像是蘇東坡的第二故鄉,不只是基於杭州的山美水美,也不只是基於杭州的市井繁華與宏壯廟宇,而是基於他與杭州人的親切融洽,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過的。的靈性。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