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浙江杭州西湖中山公園遊記。

浙江杭州西湖中山公園遊記。

2014年2月28日,中午,我離開文瀾閣,來到了旁邊的中山公園。中山公園門位於西湖孤山南麓的中部,南臨西湖,是利用清行宮禦花園一部分改建而來,建有中山紀念林和中山紀念亭。園內佈局十分巧妙,將天然的孤山景觀和人工的亭台幽徑結合一體。公園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獅子,左邊的是雄獅,右邊的是雌獅,雕刻精細,造型優美,繫明代魏忠賢生祠之物,清時移至此,是杭州最古老的石獅之一。 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公園。公園四開朱漆大門正對著秀麗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風光應接不暇,畫船游移,笙歌悠揚,水鳥振翅,花蝶蹁躚。中山公園的匾額「中山公園」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沙孟海題寫。楹聯寫的是:「山外皆山,巒岫繞成清淨界;畫中有畫,笙歌譜就太平圖。」

 

中山公園的正門為原清行宮的頭宮門,大門正對西湖,湖岸是一座三間四柱的牌坊。原清行宮牌坊,1927年改建為中山公園時,匾額換成「光華復旦」。 「光華復旦」四個大字。語出《尚書大傳·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之句。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聞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時建西太乙宮、四聖延祥觀,清代行宮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乾隆南巡時都曾在這裡住過。雍正五年(1727)改為聖因寺,與靈隱、昭慶、淨慈三寺合稱西湖四大叢林。乾隆十六年(1751)在聖因寺西另建行宮,整體院落座北朝南,南部為建築院落,北部為因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後苑。清末,聖因寺部分園地與西太乙宮廷院連接闢為禦花園。清鹹豐年間,忠王李秀成為解天京之圍,於1860年、1861年率太平軍兩次攻占杭州。在戰火中,行宮於1861年毀於兵燹,僅存遺址。

 

我走進中山公園大門,中間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南北向的木棧道,花木掩映,直指聳對峙的青山。棧道旁是「二進門」即垂花門的遺址,垂花門為清行宮主軸線上第二進院落的入口,它坐北朝南,三開間建築,東西門側接抄手連廊。現存青石砌築的須彌座台基,刻有精美的花飾。垂花門面寬12.6公尺、進深4.9公尺。漢白玉的柱形狀,殘存的方磚地板,還有一處用玻璃罩保護的遺跡,牆基、階梯。

 

經過垂花門、月台,就到了奏事殿,乾隆帝會見朝臣的宮殿,是清行宮主軸線上第二進主體建築。奏亊殿坐北朝南,五開間加圍廊格局。奏亊殿台基面寬約28公尺、進深約12公尺。現存清代漢白玉雲龍紋列第4隻,以及台基、柱體等宮殿的基礎部份。奏亊殿遺址的「階沿石、地壟石、磚砌柱墩遺構」。

 

再朝內走,是楠木寢宮遺址,楠木寢宮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宮殿,是清行宮主軸線第三進主體建築,五開間加周圍廊格局。現存台基為清代原物,寢宮地板用的是金磚,台基、階沿均為青石。中山公園內現存的建築園林遺址遺跡,院落和園林的整體格局基本保存,建築遺跡較為豐富,包括院牆牆基、頭宮門、垂花門遺址、楠木寢宮遺址、鷲香庭遺址、玉蘭館遺址等。後苑現存「行宮八景」的部分庭園建築遺跡,包括鷲香庭、玉蘭館、戲台、貯月泉、領要閣、禦碑亭、綠雲徑、四照亭等,見證了18世紀上半葉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並對「西湖十景」進行「康熙欽定、乾隆題詞」的史實,以及西湖景觀因獲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興這一重要歷史事件。

 

走到路的盡頭是民國時期修築的上孤山的台階了,台階上有一面石壁,正對著公園大門,石壁上刻有兩個與人同高、筆力雄健的“孤山”丹書大字,相傳是宋人的手跡。但仔細看可以發現孤山的“孤”字少了一點,那就是杭州西湖風景的三絕之一“孤山不孤單”,另外兩絕是斷橋不斷、長橋不長。

在「孤山」石壁下,兩旁各立石亭一座,這是30年代杭州市民為感激華洋義賑會捐款救濟浙江災民而建的。西側為金塗塔形方亭,名為“武亭”,四面石壁鬥門,亭內設有石圓桌和鼓凳。這座武亭與傳統的亭台不同,主體四四方方,卻頂著一個纖細的“塔尖”,像一頂帽子。因此,關於武亭「是亭還是塔」的問題有著許多爭論。直到2001年在雷峰塔地下發掘出了許多與武亭樣貌相似的“金塗塔”,這才給武亭正了名——它其實是座塔。原來,這種塔身方正、塔尖細長的形制源自於五代時期吳越王錢弘俶的一次模仿。傳說,當年他為了效法古印度的阿育王「建塔奉舍利」的事蹟,也建造了八萬四千座四方尖頂的「阿育王塔」分發各地,也就是後來被發掘出來的「金塗塔」。若干年後的武亭,就是效法這些塔的模樣建造的。亭子南面是盧永祥題寫的「無疆之生」。亭子北面是“功德崇隆”,亭東有黎元洪“仁風扇越”題刻,亭西有張載陽“眾善流芳”題刻。

 

東側是三重簷六角石亭,名為“文亭”,置於三級台基上,三邊設矮欄門,另三邊則為坐欄,中有圓石桌,六面塔形亭頂。文亭內有題刻“已溺已飢”,柱楹聯:“已溺已飢恩週浙境,爾熾爾壽輝映湖山。”還有“善與人同”、“功德昭垂”、“已溺已飢」的題刻,民國13年題。 1920年開始,江浙地區連年遭受天災,颱風、山洪、暴雨連綿,又接著蝗災、流行病等等,整個地區陷入了一片蕭條。當時華洋義賑會很快募款救助江浙地區,到1923年,華洋義賈會共募得了58.1萬元,而當時杭州10家絲織廠的總資本也只有67萬元,可見華洋義賑會在這場救災行動中的重要角色。事後,為了紀念華洋義賑會及所有為救災慷慨解囊者,在杭州中山公園內建起了這一亭一塔。當時黎元洪、盧永祥、張載陽三位大佬也是這場救災募捐活動的參與者,因此就在武亭留下了題刻。華洋義賑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是1949年以前中國最大的民間救災組織,與南洋華僑毫無關聯,當時一些熱心公益事業的中國紳士們自發組織了趙災會進行「跟蹤趙濟”,即傳教士在哪裡救災,他們就去哪裡救災。後來雙方慢慢有了合作,於1921年11月組成了“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簡稱“華洋義賑會”。

 

沿著「孤山」石壁兩側的階梯而上,半山坡有一長條形的平地,這裡是八景中的玉蘭館和鷲香庭的遺址。昔日鷲香庭周圍種了很多桂花,一到陰曆八月桂香馥鬱,直透天外。佛經故事說靈鷲山中也開滿了桂花,故有靈鷲天香之美譽,遂取「鷲香」以名。森森的林木由此而舒展,漫山遍野,湧綠聳翠,飄香留芳。

 

山頂東部樹蔭下有一座造型精緻的亭子,為歇山四角攢尖頂的木結構方亭,稱萬菊亭,該亭始建於民國初期,是為紀念在杭州舉辦第一屆菊展的張又萊而建。萬菊亭匾額是由張伯駒題寫,亭邊有一碑,上面刻有《萬菊亭碑記》,碑文裡寫道:「萬菊亭,為紀念種菊名家張又萊先生,建於1933年。張又萊先生是退役海軍中將,曾留學日本,愛菊成癖,退休以後,購置杭州上城區橫紫城巷房屋,並以「萬菊園」名其居所,又在湖 1928年秋季為圃,種桃養菊,廣收菊種,著力培養菊花。 ,張又萊先生在居所及附近的錢王祠舉辦了杭州市第一次菊展,展出品種達1100餘種之多,盛況空前。杭州。弟之熱心壯舉及對杭州菊史的貢獻,在孤山建“萬菊亭”,並在亭旁樹碑記載這段史實以志表彰。西湖孤山整治工程中,重新立石,以彰緣由。

 

萬菊亭的東側陡峭的山崖下,有一處由亭閣假山、水池曲橋構成的精美庭園,那就是西湖著名的園林景觀「西湖天下景」。沿著石階下至園中,彷彿置身深山谷底,這裡,溪、潭、花、木、亭、橋等佈置得疏密有致,參差有序。庭園中央是一亭子,其上掛有蘇東坡詩句「西湖天下景」的匾額,亭上一副以不同字體書寫的楹聯十分引人注目:「水水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有人將疊字折開,略加移動,讀作山處明,水處秀,山明水秀;晴時好,雨時奇,晴好雨奇,別有一番情趣。西湖天下景亭建於南宋,取蘇遼詩句「西湖天下景」為亭名。亭為單簷歇山頂四角方亭,四犄角有坐欄,前臨水池,背倚嚵岩,藤蘿蒼翠,幽雅宜人。南宋時此處為御苑一角,清代為行宮禦花園之後苑,亭台樓閣,曲橋碧水被稱為「天下西湖景」。

 

   「西湖天下景」前有貯月泉遺址,為乾隆皇帝禦題的「行宮八景」之一。此處原有泉出崖間,一​​泓曲池,水月清光,互相映發,故乾隆題曰“貯月泉”,並賦詩題詠“乳竇貯天池,嫦娥小浴之。一泓清且淺,滿魄靜相宜。未許魚龍混,還欣松桂披。廣寒合雲表,消得夜眠遲。 「太平天國戰亂中,孤山行宮建築化為灰燼,而西湖天下景這一角落卻保留下來,成為惟一倖存的御花園。貯月泉和西湖天下景都是清行宮禦花園一角,兩個景觀透過一條水上曲徑相連。

 

中山紀念亭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疊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下層最顯眼的是6組12根羅馬式立柱,柱子頂部是繁複精緻的渦紋狀裝飾,上托歐式圓形穹頂。而穹頂的外觀,則是中國屋頂的人字形結構,與下面柱子的分佈呈交叉起伏狀,在亭子的頂上還有一座小亭,6根中式方柱,撐起的卻是一個西式疊層圓頂。孫中山生前曾三次來杭州,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以後每年3月,全國各地都舉行各種紀念活動。 1927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兩週年,杭州社會各界曾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當時的省市政府將孤山公園正式改名為「中山公園」。 1929年四周年祭時,建了「中山紀念林」。

 

再朝山上走,就到孤山頂。綠雲徑是乾隆皇帝禦題的「行宮八景」之一,這裡密林籠翠,假山奇峰突兀,林間經常煙雲滋潤,引人入勝。兩座俏伶的假山,堆雲砌玉般地矗立在眼前,如飄然的閒雲,這就是「綠雲徑」了。綠雲徑是中山公園內的一個勝景,整組假山疊石全用太湖石堆砌,顯得氣勢自然而幽雅。此地密林籠翠,煙雲滋潤,尋幽探勝,塵襟盡撣;草木叢中更見假山奇峰蒼勁挺拔,古意盎然,加上周圍的花木襯托,望之蔚然深秀,特別清新幽靜。 「綠雲徑」是杭州孤山滿清皇帝行宮的少數遺物之一,當年康熙喜愛之物,七竅玲瓏的假山石,蒼勁挺拔,古意盎然。只能憑空想像曾經的繁華。石上嵌一詩碑,刻詩描繪孤山景色,並讚其為國內園林之絕勝。詩後有一方篆章“政在養民”,據說是乾隆所寫。假山石側面嵌有乾隆皇帝的四顆詩碑,各題詩歌一首。其中一首:「徑紆探絕勝,森秀入蒼雲。苔跡時留印,樵斤未許聞。濛濛濕鶴毳,濯濯潤螺紋。謝傅東山好,微嫌絲竹紛。」此詩作於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即他第一次到杭州時。

 

經過綠雲徑往東,在孤山的最高處有一座具有濃重北方園林風格的方形敞亭,單簷四角攢尖頂,色彩明艷、氣宇軒昂;琉璃瓦、大紅柱子,還有那明顯表現出如福壽康寧等寓意的木雕和女牆圍欄,都在暗示它並非產自江南本地的民間之物。四照亭取名為陽光普照之意,此亭上懸清末狀元手書「四照亭」匾額,筆力雄健,剛勁流暢。四照亭是清雍正七年(1729),浙江都督李衛命人建造的。因清康熙十年(1671),康熙曾禦題「雲峰四照」以紀勝,就用「四照」為這個亭子命名。園林中的亭子有兩大功能,觀景和景觀,以觀景為第一。在山巔建亭的主要功能就是觀景,而且可以遠眺和環顧,四照亭就把這項功能發揮到了極致。站在四照亭裡,四面臨風,陽光四照,近看可賞清行宮綺麗奢華的建築;環顧遠眺,則可東望錦帶白堤,南觀滋西湖,西賞綿延群山,北覽蒼翠葛嶺,各處美景盡收眼底,也是乾隆皇帝禦題的「行宮八景」之一,並作禦詩《西湖行宮八景·其一·四照亭》,詩中寫道:「孤山最高處,更據聖湖中。峰色回環翠,花光瀾蕩紅。堤虹遙飲練,波縠淨披風。 方喜奇全攬,翻牽興莫窮。

 

關於杭州孤山的得名,有好幾種說法:它孤零零地處在西湖邊的諸峰之外,被湖水包圍,獨立不群,故稱孤山;它浮於水上,像個孤單的島嶼,故名孤嶼;因為它四面環水,宛如仙境,又稱瀛嶼;又因為上面植有許多梅花,寒香遠送,被喚作梅花嶼。孤山面積只有0.2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也僅38米,但歷來為風景勝地,也是西湖人文統合之處。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運腳低”,明代凌雲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台樓閣錯落別緻,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聞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煌之島,白居易稱之為「蓬萊宮在水中央」。孤山自然風景絕佳,歷史文化累積深厚。有詩為證「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

 

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台樓閣錯落別緻,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聞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煌之島,白居易稱之為「蓬萊宮在水中央」。有時一棵樹一塊石頭,就承載著一段歷史,或記錄著一件人文趣事。孤山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山,也是一座文化堆積起來的山。這裡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統合之處。孤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晴雨煙月,風景互異。晴時,山石樹木,樓閣亭榭,一如工筆所描,無一筆不真切,風物雄麗中透著清秀之氣。雨時,像潑墨寫意,莽莽蒼蒼,山色空朦朧中含著幾分神秘。孤峙湖中,形如黛糰的孤山,挽著里湖,牽著外湖,四周雲水茫茫,煙波渺渺。湖山一韻,淡冶相得。若是朝日始出,夕陽末落,可見湖水染綠之功,山嵐設色之妙。日聞漁歌裊繞,夜見輕棹悠悠。人說孤山是造化鐘靈秀,藏神奇的地方,一點不假。孤山頂上奇絕秀麗之氣磅礴,畫棟宏麗,飛閣凌空。雲樹古木,枝茂葉密,凝綠疊翠。千尋佛塔,挺出翠微。山陽坡明麗俊秀。亭榭樓台,參差錯落,掩映在綠樹叢中。山花爭艷鬥妍,四季芬芳。好鳥飛來枝頭,歌喉千囀,舞姿翩翩。還有日夜噴湧的甘甜清澈的山泉和陪伴在旁的奇石靈岩。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