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20年7月6日設立「杭州良渚日」以來,「杭州良渚日」走過了兩個年頭,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如果你也對良渚文化情有獨鍾,不妨跟著我一探究竟吧!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說到良渚文化,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佈於長江下游一帶,目前共發現了136個遺址。
良渚文化的分佈範圍雖然如此之廣,卻存在著一個“C位”,即良渚古城遺址,乃是良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核心部位於古城「反山、莫角山、匯集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西元前3300年。
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素來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職員施昕更在家鄉杭縣良渚鎮發現了良渚遺址;1959年,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將良渚遺址為代表的史前遺存命名為“良渚文化”,這屬於當時中國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之一;1980年代中期以後,良渚古城遺址又先後發現了反山王陵、瑤山和匯集山祭壇、莫角山大型宮殿基址;2007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以莫角山宮殿為中心的四周還有一圈環繞的城牆,將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項鍊,從而確立了良渚文明;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不過,由於年代太過久遠,良渚古城遺址還存在著不少未解之謎,但它由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等系列遺址、體現用玉制度的精湛極致的良渚玉器等4類主要人工遺存,證明其為太湖流域一個區域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正所謂“追根溯源”,只有知道根在哪裡,你才能知道從哪裡來,最終要去往何方。良渚古城遺址相當於文化之根,自備神秘光環,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城址乃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餘脈圍合,長命港、鍾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山環水繞,堪稱風水寶地。
城址空間佈局呈向心式三重結構,自內而外由宮殿區、內城與外城三組人工營造的遺存組成。
宮殿區包括位居內城中心的莫角山台地及其南側的皇墳山台地、池中寺台地,三處地勢最為高爽的台地曾是良渚最高統治者居住和活動的場所。
其中,莫角山台地整體呈長方形覆鬥狀,東西長670米、南北寬450米,面積約30公頃,台頂與週邊稻田的高差為9~15米,其主體部分主要為人工堆築而成,堆築的土方總量約211萬立方公尺。
內城由四面的城牆圍合,平面略呈圓角長方形,南北長約1910米,東西寬約1770米,總面積約300公頃。
內城除了位於中心的宮殿區外,還有著20多處人工營造的台地及縱橫交錯的古河道等遺存,既有反山這樣等級無與倫比的貴族墓地,也有鍾家村台地這樣包含手工業作坊在內的居址。
外城位於內城外圍,面積約500公頃,由17處斷斷續續分佈的人工營造台地構成,屬於「平民集中地」。
縱觀整個城址,台地的堆築高度由內而外逐步降低,顯示出一種等級依序遞減的態勢。顯然,良渚先民在規劃修築古城時,對所有區域都進行過統一的佈局和精心的規劃。
適逢良渚文化週,景區推出了研學良渚、閱讀良渚、雲遊良渚、數智良渚、匠心良渚、創意良渚等一系列活動。
「雲遊」是最近兩年興起的溝通方式,從線下到線上,人們只需要一部手機,便能了解世界動態。景區刻意邀請知名旅遊主播、良渚文化專家和公園優秀解說員一起,帶領一眾網友雲遊良渚古城,第一次向大家揭開瑤山公園的神秘面紗。
良渚古城雖然歷史悠久,卻也跟上了潮流,數智體驗館即是其中的代表,大家戴上AR智慧導覽眼鏡,就可以「看」到良渚古城的前世今生,彷彿在跟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進行“對話”,說不出的奇妙。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最缺乏的就是工匠精神。景區特別邀請非遺匠人,以製陶、琢玉、漆器、陀螺等四個項目的教學體驗為主要項目,在鍾家港手工藝區開展匠心良渚手工藝體驗活動,讓大家能夠零距離地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
景區內還有一個非常適合親子遊的場所:鹿苑,裡面有一群可愛的梅花鹿,瞬間就萌化了你的內心。大家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還可以進行投餵,享受互動的樂趣。
不得不說,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不單單是旅行勝地,同時也是攝影聖地,無論是美麗的花叢,還是參天的大樹,又或者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都能成為絕佳的背景板,隨手一拍,就能拍出稱心如意的大片!
歲月是神奇的魔法師,將遺跡變成永恆,一千年,一萬年,滿世界只有風的聲音,裹著遙遠的記憶,續寫不滅的夢想。
實用資訊
開放時間:09:00~17:00(16:00停止入園,需預約)。
門票:60RMB。
交通:搭乘杭州地鐵2號線至良渚站換乘430路車或1222路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