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浙江杭州西湖平湖秋月遊記。

浙江杭州西湖平湖秋月遊記。

2014年4月1日,下午,我與夫人遊覽了「斷橋殘雪」景點,沿著白堤走向平湖秋月景點。白堤在唐代稱白沙堤、沙堤,為貯蓄湖水灌溉農田而興建。到了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廣植桃柳,景色綏爛,以風光旖旎而著稱,故又稱十錦塘。白居易在治理杭州時,興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開拓西湖,政績昭然,有德於民。後人對這位賢明的地方官充滿懷念,稱白沙堤為白堤。但白居易所築的白公堤並非是現在的白堤,而是錢塘門外向東北延伸的一條堤坎,現已無跡可尋,僅剩聖塘閘橋亭遺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常到白堤漫遊,並曾作《錢塘湖春行》一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平靜坦蕩、景色秀美的白堤橫亙湖上,堤上內層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層是絢麗多彩的碧桃,猶如一條錦帶飄逸在萬公頃碧波之上,把西湖劃分為外湖和里湖,並將孤山和北山連接在一起,使西湖景緻生色不少。明朝王稚登的《十錦塘》詩,將白堤上的景色渲染得十分熱鬧:「湖邊綠樹映紅闌,日日尋芳碧水灣。春滿好懷抱意懶,鶯撩吟興客情閒。

白堤上有一座錦帶橋,是白堤上極佳的觀景點,站在橋上​​,近可眺平湖秋月的露台,遠可挹孤山的綠樹樓閣。據史料記載,錦帶橋舊稱涵碧橋,唐代就已經存在。到南宋時,由宋轉運使陳堯佐重建,並出現在南宋著名畫師李嵩的名畫《西湖圖》中,稱之為「湖山佳處」。現此畫珍藏在上海博物館中。後來,由於西湖湖水沖蝕,年久失修,白堤下塌,此橋亦不復存在。到明代萬歷17年(公元1589年),司禮太監孫隆精工重修白堤,改稱白堤為“十錦塘”,並在涵碧橋舊址,架木為梁,重建此橋,修復後稱之為“錦帶橋”,橋名沿襲至今。明亡後,清代中期的康熙皇帝意欲巡視江南,地方官為供康熙皇帝泛舟里西湖遊覽之需,又鑿石為橋,改為青石拱橋。到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仿父南巡,此橋又由他的親信、浙江總督李衛,加固重修,遂成現在見到之橋狀。清代許承祖在《西湖漁唱》中有專詠錦帶橋的詩:「波光山色漸模糊,錦帶橋平入畫圖。約略前身是漁父,一竿雙槳佔西湖。」

 

從錦帶橋繼續西行,就到了平湖秋月景點。在南宋時,平湖秋月位居西湖十景中排行第三,到了元代,又稱之為「西湖夜月」而列入錢塘十景。 「平湖秋月」景觀是指:每當清秋氣爽,西湖湖面平靜如鏡,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公頃”之感,故題名“平湖秋月”。從南宋時起,「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所描寫的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白蘋紅蓼西風裡,一色湖光萬公頃。」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

 

早在唐朝,平湖秋月區域就建成望湖亭,至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聖延祥觀的建造,這裡又建望月亭。明萬歷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築露台,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今變建龍王堂。」望湖亭、望月亭,這兩「望」為日後平湖秋月景區的定址打下了重要的伏筆。康熙三十八年,清聖祖巡幸西湖,將原有的龍王堂改為禦書樓,並在樓宇前建挑出湖面的賞月觀景平台,平台周圍以石欄相圍,建造水軒,並懸掛康熙禦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建景碑亭於其左,從此,景點就固定下來了。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裡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閒。現如今的平湖秋月觀景點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景區三面臨水,背倚孤山。包括禦碑亭、水面平台、湖天一碧樓等建築。

 

在宋代的時候,外西湖這一帶原是有一座秦樓,初名水明樓,後改名望湖樓。古文記載:「秦樓初名水明樓,東坡建,常攜朝雲至此遊覽。壁上有三詩,為坡公手跡。過樓數百武,為鏡湖樓,白樂天建。宋時宦杭者,行春則集柳洲亭,競渡則集玉蓮亭,登高則集天然圖畫閣,看雪則集孤山寺,尋常宴客則集鏡湖樓。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連天。放生魚鳥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水浪能令山俯仰,風帆似與月裝回。成大隱成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花園,又名羅苑。現在將羅苑改造成公共風景區,與平湖秋月景點連成一片。望湖樓是杭州西湖少數保存尚好的古老建築之一,雅稱湖天一碧樓。湖天一碧樓飛簷翹角、花簷滴水、花棱門窗、雕樑畫棟,其南瀕西湖、北鄰孤山,園內樓台水榭輝映,假山水池錯落。

憑臨湖水,登樓眺望秋月,在恬靜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滌煩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韻所在。西湖是個廣大的立體山水景色,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畫裡遊的美譽,遊客不論站在那個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副素雅的水墨江南圖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樓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古今皆有讚歎平湖秋月的詩詞傳世,也有平湖秋月的相關樂曲。在平湖秋月邊上有一棵千年老樟樹極具代表性的佳作。它的樹冠遮蓋了方圓數十米的範圍,更絕的是,它的樹枝遠遠地探到了湖中心,枝頭懸空垂到了湖水里,視樹下來往的遊人與不顧,與西湖緊緊擁抱,親密接吻,不離不棄。

 

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平湖秋月》,是廣東抒情樂曲中的佳品。 30年代,呂文成於中秋時節暢遊杭州西湖。西湖美麗的景色使他感慨萬分,觸景生情,遂創作了這首描寫月夜西湖景色,讚美大自然好風光,曲調輕柔秀美的作品,表達他對西湖美景的感受。該曲以清新明快、悠揚華美的旋律,描寫了杭州西湖的勝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潔秋月清輝下的西湖幽靜迷人,秋夜景像平和、靜謐,晚風輕拂,素月幽靜。一潭平靜的湖水,映照著一輪皎潔的秋月,碧空萬裡,波光閃爍,青山,樹,亭台,樓閣,在月光下彷彿披上了一層輕紗。整個西湖好像都是童話世界。

雖然平湖秋月景區的實際面積在西湖十景是最小的,但它的展示面積卻是最大的。起伏的山巒繚繞著輕薄的迷霧是她的輪廓,燈火斑斕的樓台掩映在桃柳的枝椏間是她的眉宇,一湖暗藍的外西湖湖水蕩漾著一輪皎潔的明月是她的光。人們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的悠長,文化的幽深。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於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令人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不止秋湖月夜,清代駱成騖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每當秋夜清明,皎月當空,湖平如鏡,水月雲天,真乃美不勝收。佳句有雲:「萬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 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皓秋月當空,月光湖水交相輝映,一色湖光萬傾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題名平湖秋月。湖天一碧樓聯月,萬傾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在那湖石假山之間,看遍植的紅楓、石榴、丹桂、紫薇等花木,掩映著亭、樓 、廳、榭。

 

杭州人中秋家節賞月有三大去處:一是湖中三島之一的三潭印月,是在湖中賞月;二是位於鳳凰山坡上賞月;至於岸邊賞月,首推這月白風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之景。每每提到西湖十景,最叫人嚮往的也就是「平湖秋月」了。倒也不是因為這裡景緻最好,恰恰這裡平淡無奇,只是在岸邊看西湖,這裡可能視線較寬,放眼望去,只見西湖一片淼淼茫茫,遠處的湖心亭也是輪廓依稀,右前方橫跨水面的蘇堤不見九曲迴廊,也不見水榭亭閣。若逢雨天,看水滴落到湖面上,一圈一圈的圓,互相融合著,洋溢著,漣漪漫漫,真叫人心神蕩漾,人景合一。

 

平湖秋月之所以聞名,是有科學原因的。杭州位於亞熱帶北園,從地球和太陽的運行規律來看,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從地球和月亮的關係看,鉤弦圓確都有規律,秋季時,月亮離地球北半球較近,從杭州所處的地理位置看月亮夾角不會超過60度,月光是太陽的反光,柔和清涼,產生一種虛泛,虛無的感覺。杭州秋季的天氣以晴好為主,晚上的氣溫攝氏20度,相對濕度的80%,風速每秒三米到四米,大氣中的飄塵雜質較少,月光的穿透率特別高,雲淡風清,天高氣爽,氣候特別宜人,因此看到的月亮顯得特別大,特別圓,特別亮,特別清澈和皎潔,所以就有“四時月好最宜秋”,“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說。

 

平湖秋月景在西湖白堤西端,面對西湖外湖,背倚孤山,是白堤的起點,為西湖十景之一。臨湖築有禦書樓,樓前平台伸入湖中,三面臨水,台與湖面相平,是賞月現湖景的勝地。在皓月當空的秋夜,湖平如鏡,清輝如瀉。平湖秋月東入口,「清風朗月」門匾,正對禦碑亭,又是御碑亭的背景。從東入口進入就是御碑亭,內立康熙題“平湖秋月”碑,亭柱聯為“佳景四時最好秋光何況月;靜觀萬物慾平天下有如湖”,用隸書,也有用小官吏來陪伴皇上之意。清乾隆皇帝曾賦詩《平湖秋月》一首:「春水初生綠似油,新蛾瀉影鏡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飽弄金波萬裡流。」

 

禦書樓在水院南緣中部,坐北朝南,北面入口臨水,南、西、東三面臨湖。建築形式為重簷歇山頂的兩層木構建築,樓前鋪建石台,凸出湖面,圍以欄桿,旁構水軒,禦書樓與北面的湖岸之間以中部入口樑板橋和西、東各一座曲橋相連。樓南有架於湖邊之上的長方形觀景平台。

 

平湖秋月的主樓是湖天一碧樓,又稱禦書樓。為一座二層歇山頂四面廳,二層簷下匾額「平湖秋月」為康熙帝御筆。唐代在此地建有「望湖亭」;明代改建為「龍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龍王祠的舊址上建禦書樓。禦書樓視線開闊,大樓前築有寬敞的圍籬平台,是賞月的絕佳地點。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駐蹕禦書樓,對平湖秋月的熱愛可見一斑。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禦書樓原來懸掛康熙「平湖秋月」匾額而得名,現在的匾是啟功題寫的。楹聯:「萬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湖天一碧樓東有柱聯:“魚戲平湖穿遠岫, 雁鳴秋月寫長天”,聯中:有平湖,有遠山,有魚戲,有秋月,有長天,有雁鳴,寄情於景,情境交融。

 

主樓西側柱聯為「青嶂雲橫山疊翠,明湖月鎖水平鋪。」一看山,一看水,山水相襯,山疊水平,雲橫月鎖,也應景得很。禦書樓背面。圓洞門眉額“承堂春”,廊上匾額“入畫尋詩”,廊柱楹聯:“穿犛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禦書樓北側有一石橋,石橋北側是圍牆的圓洞門,圓洞門外是孤山路。

 

月波亭位於禦書樓西曲橋頭,為一單簷歇山頂十柱大亭子,東向臨水,是水院的西界建築,採用了高挺屋脊,亭子一半跨於湖上,能更好欣賞月波之景。月波亭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為清代風格歇山頂木構敞軒。亭坐西面東,西闊三間。敞軒架於西湖湖面之上,柱間設美人靠,用於臨湖觀景。月波亭以木結構為主,雖然體量寬大,但是無論是從簷瓦、掛落、靠欄等部分來看,都很注重細節的雕琢,擁有非常精緻和美觀的木雕,人物、景色皆栩栩如生,實為佳作。月波亭東側亭聯「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說明年」為集聯,均摘自蘇東坡詩句。

平湖秋月亭閣凌波,綺窗俯水,平台寬方,視野開闊,中秋之夜,月白風清,湖水盈盈,坐在平台茶座上,仰看天上月輪當空,俯視湖中月影倒映,天上、湖中兩圓月,交相輝映,有使人如入方寒宮之感。所以前人題有「萬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的楹聯。而且假山疊起,四季花木,構成一處詩趣盎然的遊覽勝景。更令人尋訪和體味的是其豐富的歷史古蹟和文化底蘊,令人想到南宋的望月亭,明代的龍王祠,和清初的御書樓。

 

所有善良的人往往對於每一個令人興奮的美,並要把那美慢慢揉開,讓欣喜和舒放漫溢心間,然後一個人淹沒在這宏博的美的心海,那一時一刻的美就如朵朵的浪花,人的心靈裡若是多所此花,則內心一如自由之景,那些美好呼之即來,左右源湧。來這一片浩淼淡遠之景,直覺人生和世界中的諸多磨礪痛苦如雨雪冰霜般皆化為水,最終淡化在秋月高懸、湖心鏡明的水天一色中,心中悵然之餘也不覺很是舒放。往事如夢如煙,笛韻悠悠蕩蕩,心事思緒如風淡開。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