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下午,在浙江杭州秀麗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小山,名曰葛嶺,因東晉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煉丹修道而得名。葛嶺山巒疊翠,花木繁茂,峰岩洞壑之間穿插著泉池溪井,青山綠水中點綴著亭閣樓堂,湖光山色,恍如畫屏。據說葛洪在此山常為百姓採藥治病,並在井中投放丹藥,飲者不染時疫,他還開通山路,以利行人往來,為當地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因此,人們將他住過的山嶺稱為葛嶺,並建「葛仙祠」奉祀之。
從西湖岸邊,來到葛嶺腳下,首先看到一座磚石結構的黃色牌樓,四柱三間三樓,正中為一圓形拱門,兩側為磚牆,牆上左右分別陽刻「抱樸」、「道院」4個大字,再外側分別為兩張太極八卦圖。拱門上的匾額陰刻鄭煕所書「葛嶺」兩個大字。四根柱子上錒刻有兩副楹聯,拱門兩側的內柱上鐫刻陳尚禮撰句、週天鵬書寫的楹聯:「初陽台由此上達;抱樸廬亦可旁通。」外側兩根柱子上鐓刻: 「點綴名山有勾漏丹青著色;登臨絕頂看扶桑旭日來朝。」上款為“民國四年,錢塘王家治撰句並書”,下款為“吳縣楊世偉(楊叔英字世偉)敬立」。山門背面上方有楊學洛題的「黃庭內景」4個大字。
經過牌樓,拾級而上,不一會就到了抱朴道院,牆外的西南岩壁上有石刻,相傳葛洪曾在葛嶺結廬煉丹,顏料染業中人因葛洪煉丹時配成多種染料,所以奉葛洪為祖師。民國四年顏料染業中人增建抱樸廬、山門,民國十二年又新建了枕漱亭,現亭已不存,崖壁上留有兩方摩崖題刻,其中三個大字「枕漱亭」是由時任浙江省省長的張載陽於1923年題寫的亭名,枕漱,語出成語“枕流漱石”,意指隱居生活。 「父母者有形之天地也,天地者無形之父母也」民國7年,週肯堂撰,壽鶴慶書。
抱樸道院門前的為湖石疊石假山,障如屏風,高約十米,寬約十二米,玲瓏剔透,盤旋曲折,變化無窮,夾渥丹室、還丹井於其中,素有「西湖第一假山」之譽。假山之中有泉水,水質甘甜,傳說常飲可延年益壽,假山石上有些石刻。
抱樸道院在綠樹掩映,山體懷抱之中,外圍是大面積的黃牆加黑瓦隨山勢起伏,宛若一條遊動的黃龍,翹首山間,將道院殿閣輕輕護住,因此有「龍牆」之稱,為抱樸道院的勝景之一。道教是一種非常喜歡黃色的宗教,道士古代又叫黃冠,道教以黃帝為始祖,道教道祖是老子,道教的教祖是張道陵。這是因為道教來自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又是黃老之學,這裡的黃指的就是黃帝,黃帝在玄學中五行是土,顏色是黃,在古代不論道教還是世俗都十分敬重黃色。
抱樸道院原名抱朴廬、葛仙庵,始建於晉,為供奉著名道學家、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祖師之道教廟觀,至唐代刺史李泌建殿宇祀之,初名葛仙祠,祠堂的門額上題寫著「初陽山房」四個大字,當時還蓋了一座石亭,名叫初陽亭。歷五代而至宋,南宋時曾為權相賈秋壑據為別墅,元時因遭兵火,祠廟被毀,明初重建,改名葛仙庵,至明正統間又逐漸廢棄。明萬歷間,地方官會同士紳及葛氏後裔集資重建抱樸廬,清代復加修葺,以葛洪道號“抱朴子”而改稱“抱朴道院”,幾經風雨,以至於今。
抱樸道院位於葛嶺半山處,山色蔥蘢、湖光映照,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瑤台仙境」之稱,與黃龍洞、玉皇山福星觀合稱為西湖三大道院。杭州市道教協會從2001年6月開始,主持修復道院殿宇、神像雕塑。 2003年1月11日上午,抱樸道院修復竣工,舉行神像開光儀式,正式向遊客開放。現抱樸道院有正殿-葛仙殿,東側為半閒草堂,南側為紅梅閣、抱朴廬,還有煉丹古井、煉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蹟。道院的門匾是“晉代名院”,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郭仲選書。
在道院西側有一口石欄圍著的古井,為葛洪煉丹和取水之處,井口為石質圓形,周圍建有石欄板,欄板上刻有「煉丹古井」四字。傳說此井與江海通,水質清冽,久旱不枯,葛洪「得道於此」。現在抱樸道院的建築,有部分是明、清時期的遺物,如山門、葛仙殿、紅梅閣、抱樸廬、半閒堂等。
跨進抱樸道院的山門,是一個天井,抱樸道院的正殿葛仙殿,面闊三間,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葛仙殿的東側有紅梅閣、抱樸廬和半閒堂,皆精巧別緻,為典型的南方庭院式建築。 「抱樸道院」黃底黑字大匾是二十世紀書壇泰斗沙孟海題寫。匾前殿柱上的柱聯:「三生宿慧全真性,一路清蔭到上頭。」為陸儼少題寫。正門楹聯:「香菸繞宮闕喜仙翁再坐殿台金丹煉就千秋暖;瑞氣盈山門看士女常臨福地勝跡重光萬世欽。」匾前兩側:殿柱楹聯「紅日無私貧富一樣照臨;青天有眼善惡兩般看承。
進入大殿,殿內正中供奉葛洪祖師像,兩旁是純陽祖師和朱大天君像,殿的西側牆上的壁畫是葛洪羽化成仙時驅鶴升天圖和葛洪煉丹圖;東側壁畫是抱樸道院全景圖。朱天大君神像兩邊楹柱上懸掛著:「火犀上將辨天地善惡;鐵面無私除人間妖氛。」純陽祖師坐像兩側的楹聯是:「一枕黃粱點破驚天大夢;九轉丹訣煉就萬劫真仙。葛仙庵碑立於明朝萬歷四十年(西元1612年)春,由刑部尚書姚沈應撰文,鳳陽府知府王國楨書寫。碑文用簡練地記述了葛洪的生平和到此煉丹的經過、抱樸道院創建及興廢情況、典典活動等。
葛洪(284—364),字稚川,是東晉有名的道教學者與醫者,是後世丹鼎派的祖師爺,兼修當時流行的上清派與靈寶派,而靈寶派的傳承是葛玄、鄭隱、葛洪。他是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人,丹陽葛家是江南文化士族,也是當時有名的修道世家,其叔祖葛玄為三國時期有名的方士,人稱葛仙翁,葛洪因之稱小仙翁,葛洪自號抱樸子,著有《抱樸子》內外篇70卷,還有《金匱藥方》100卷、《肘後備急方》4卷、《神仙傳》10卷等。
「抱樸」的「樸”,篆文是製作手杖的木頭。《說文解字》:「樸,木皮也。 」同「樸”,《說文》又作“樸”,意為木素,及“又凡器未成者,皆謂之樸。 」「抱樸」一詞來自老子《道德經》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河上公注曰:「抱,守也。 」薛綜東京賦注曰:「樸,質也。 」《老子想爾註》:「樸,道本氣也。人行道歸樸,與道合」、「今王法道,民悉從正,齋正而止,不可再變,變為邪矣。觀其將變,道便鎮制之,檢以無名之樸,教誡見也。 」《呂祖全書》中有:「太上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攝生之道,莫要於此。 ’至於多知,雖與外誘不同,然亦足紛其心思,耗其神氣。況貪求多知,則無守約之功,愈多愈離,與道違背。是以孔聖不貴多聞,戒朋從之思。 「足見歷代仙家都是十分重視「抱樸」,意謂保持內心的本真狀態,才能夠不為外在的物慾所誘惑,不被世事所困擾,希望能夠返璞歸真,清心寡欲。 p>
《抱樸子》是其思想的代表之作,《內篇》20卷,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把道教的神仙方術和儒家的綱常倫理相結合,建立了一套長生求仙的理論體系,認為只要內修外養,服食金丹,同時積善立功,則仙道可修,長生能至。他還繼承了魏伯陽的煉丹理論,集魏晉時代煉丹術之大成。 《外篇》50卷則體現了一位儒家知識分子的本色,藏否世事,評人間得失,充分錶達了其社會政治觀點。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葛洪的成就也是無與倫比的,醫學方面,他在《肘後備急方》中對於天花、結核病、狂犬病等都有探討;化學方面,他已經認識到丹砂的化學特性、鉛的可逆性和金屬間的置換作用等。
葛洪少年時熟讀儒家經典,西晉末年曾因為軍功而封為“伏波將軍”,東晉建立後又因舊功賜封關內侯。但葛洪對世俗功名利祿並不在意,他更喜歡神仙導養之事,曾師事叔祖的弟子名道鄭隱為師。葛洪一生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其修真之地主要集中在浙江和廣東,杭州地區有很多葛仙翁的遺跡和傳說故事,葛洪大約在近40歲時辭官別家,來到杭州,見寶石山西面的山嶺林幽石邃,風景秀麗,便在寶雲山寶雲塢結廬而居,現在葛嶺上還有煉丹古井、煉丹台、初陽台等古蹟。晉末為避戰亂來到廣州,又師事南海太守鮑靚,修行道術,深得鮑靚器重,娶了鮑靚之女,後又曾攜妻在全國遊歷修煉,最後隱居於廣州羅浮山煉丹,並在此辭世。
葛仙殿的東側為半閒草堂,半閒草堂是南宋丞相賈似道的別墅,如今堂內供奉慈航真人像,還供奉著財神趙公明和文昌帝君,半閒草堂兩側牆上是道教畫像。
草堂南側為紅梅閣,閣內有木刻畫廊,其中戲曲《李慧娘》的故事十分引人注目。紅梅閣是戲曲《李慧娘》故事的發生地。李慧娘父女逃難來到杭州,以賣藝為生,大學士裴舜卿憐憫父女,隨將玉佩相送。姦相賈似道見慧娘絕色佳麗,頓生邪念,便踢死李父,搶走慧娘。二月後,賈攜慧娘遊西湖,慧娘見裴公子隨口稱之為「美哉少年」而惹惱賈似道,揮劍殺死慧娘並將裴公子囚禁,又把裴生囚禁在紅梅閣中。慧娘陰魂不散,大喊冤枉,判官念她死的淒慘,贈其陰陽寶扇,慧娘去陽間搭救裴公子。慧娘夜訪紅梅閣,商議救裴之計,未能如願。隔天再進紅梅閣,救出裴舜卿,怒斥並懲戒賈似道,冤情得以昭彰。
從紅梅閣與半閒草堂之間的階梯往上走,邊上的建築是宿舍,繼續往東走,上面是一個不規則平台,平台東邊是太極閣,大門楹聯:「窗外青山列畫屏,門前碧水如寶鏡。閣內柱楹聯:「太極原從無極起,三元總是一元分。」
平台西側有一圓洞門,拾階而上,又是一個平台,坐北朝南的主殿「元辰殿」和坐西朝東的「救苦殿」。元辰殿大門楹聯:「休言萬般皆是命;忍讓一步亦即運。」元辰殿中供奉鬥母元君和六十甲子,中間是千手觀音
元辰殿東邊是“玄風亭”,道院的建築形制中,屋簷上的風鐸很是雅緻。清代的徐珂《清稗類鈔·物品類》記載:「風鐸,寺廟、塔簷懸之鈴,因風成聲者也。聞聲即知有風矣。」風鐸,又稱鐵馬、簷馬,源自風佔的“佔風鐸”,具有占卜、辟邪的作用,此外還具有裝飾、驅鳥的功能。
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同時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他說:「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捕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賒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孤單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葛洪主張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在《抱樸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他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峻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並蓄,尊君為天;不滿於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於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