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太陽總是爬不高,古鎮入口廣場一直有一幅牌坊的斜影,彷彿古裝戲裡一個標誌性的畫面,將我們帶入那些久遠的故事。
龍門古鎮位於杭州市西南約50公里的富春江南岸龍門山下,古鎮四面皆山,大山頭盤踞於西隅,龍門山崛起於東南,剡溪與龍門溪交匯於鎮北。 「此處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東漢嚴子陵暢遊龍門山時讚歎不已,古鎮也因此得名。
過躍龍橋,便是古鎮的入口,一座「龍門」牌坊特別醒目,陽光從東面斜過來,四周參天古樹包圍,意境悠遠。有多個入口可以進入古鎮,但怕迷路,還是從旅遊建議的檢票口進入比較安心。
古巷裡清風如水,街上的石板路被歲月滋潤得很溫婉,兩旁的店鋪依稀可見古時的招牌,小店裡的光影有些許暗淡,舊式的算盤、盛著當地米酒的壺瓶,還有紅紅的二踢腳,都擱在高大沉重的老式木製櫃檯上。不經意間,路口遇見巷道裡出來的一隊人馬,像是走出三國演義的劇透來。
萬慶橋大約位於古鎮的中心,四周綠樹成蔭,發源於龍門山瀑布的龍門溪,穿橋而過,滋養著千年古鎮。平坦的石橋也是村民們聚會、歇息的中心,常常會有三五個清瘦的老人,神情閒淡地坐在橋上光滑的條石上話家常,或舉著高高的報紙。
沿著龍門溪上行,是鵝卵石鋪就的溪岸,民居傍溪而築,濱溪而居,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古橋、流水、民居隱現於綠樹碧水間,霸氣的地名卻帶著悠悠的靈氣。
循著忽輕忽重的水聲而去,是一座古樸的“太婆橋”, 橋邊是一座“枕裕亭”,橋頭的百年古樟覆蓋到溪上,枝繁葉茂,潺潺的流水伴著青翠的田園,繪就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諧畫卷。古橋流水見證了村鎮的滄桑歷程,也寓意了族脈的源遠流長。
兩隻半大不小的白貓守在門口曬太陽,習慣了人來人往,目光慵懶、安逸而單純。
孫氏宗祠是古鎮的靈魂所在,宗祠裡記載,三國時東吳大帝孫權的後裔聚居於此,形成今日的富陽龍門古鎮,屬於富春孫氏宗族。孫氏一門自古多豪傑,上溯春秋時,寫就《孫子兵法》的兵聖孫武,再到吳大帝孫權馳騁場、平定江南、經略台灣,成就一代霸業。後富春孫一脈遷至福建、廣東,又出了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宗祠內有戲台、孫氏宗族牌位,令人矚目的是私塾課桌,孫氏家族重教興學,耕讀並重,還出了諸如「十八評事」孫祁,工部主事孫坤,長葛縣令孫濡、「七縣首富」孫潮,「山西第一廉吏」孫銜,巾幗英烈孫曉梅等,構成龍門有血有肉的厚重歷史。
「義門」的來歷,就是明朝嘉靖年間,龍門天災,義士孫潮傾其家產,救濟災民,感動了朝廷和官府,它使「樂善好施」、「積善行樂」成為錒刻在孫權後裔們心底的操守。近年來,電影《理髮師》、《富春山居圖》曾在此取景,讓「義門」成了古鎮的代言。
還有古鎮的誠德堂、思源堂、積善堂、世德堂、厚女堂等,彰顯了孫權後裔以誠待人、積德行善的持家之道。
古樸的建築、厚重的歷史、純樸的氛圍,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藝術學生,她們要將這裡的歷史和傳奇,加入到富春山居圖的畫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