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天堂行之孤山之精華之最西泠印社。

天堂行之孤山之精華之最西泠印社。

世界上很難找到西泠印社這樣的人文景觀,人們不知道該稱它為一個文化團體、一個經營組織還是一處園林勝地,它是最陽春白雪的,也是最下里巴人的地方。它的核心--印人,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精粹部分的繼承者,然而它卻是面向平民百姓開放的。

要到西泠印社遊,得先好好讀幾本書下番功夫才好。國人稱讚某人非常有學問,常說他是金石考據無所不通,就是說此人必通印學。

印學是一門集書法與錒刻於一爐的藝術。 2000年前的戰國,國人始用印章,南宋米芾是第一個自刻印章的文人,到元代趙孟髟獨創了一種嫵媚華美的篆字」圓朱文「入印,自畫荷花出名的五冕用青田石刻印後,文人治印之風始盛。至明清乃印學輝煌之時代,有為文彭首的吳門、何震為首的皖派和丁敬為首的浙派。

丁敬,號龍泓山人,錢塘人。家貧賣酒維生,好學,一邊賣酒,一邊拿本書看,終成學問大家。喜歡篆刻,常背著乾糧到西湖群山看石刻書法。治印時,善用細碎短刀,把刀棱露出來,字筆便有韻意,鋪面 有一種斑駁的治鑄的金石氣。當時印人刻邊款多用雙刀,丁敬一刀而就,形成質樸蒼深的風格,一洗纖弱矯柔之流習,開創了浙派先鋒。杭州人黃易以丁敬為師,時人並稱丁黃。再加個杭州人蔣仁、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並稱”西泠八家\"。這八人並不同時代,前後延續了200年,但他們共同的特徵是在藝術趣味上都力追秦漢,善用切刀,人們就把他們稱為浙派。

光緒年間,杭州幾個金石家丁仁、王禔、葉為銘、吳隱等,常到孤山數峰閣來探討印學,時間長了就想成立個團體,前後籌備了十年,到1913年春季正式成立,共推吳昌碩為社長。

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清明重陽各聚一次,10年一慶典,至今100多年了。

西泠印社庭園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下,以月洞門進去那一大塊平地為主。

進洞門是蓮池,後是柏堂。柏堂建於北宋,現為紀念室,裡面掛著大幅印社創始人群像圖及他們的生平簡介。西面是竹閣,據說是白居易當刺史時的舊景。東面長廊牆上嵌著數十塊書畫碑刻精品,是歷年印社社員收集來的。記得曾有一方:「海是龍世界,雲是鶴家鄉」;還有一通碑刻著蘇東坡像,說是古物,卻充滿現代派精神。

柏堂後方的斜坡口有石坊,坊有楹聯: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西泠紀廿年,是印社創始人葉為銘所撰。再往上走,就進入第二層次了。

仰賢亭就在這個地方,是1905年印社發起人籌資修建的,錒刻著28位印學前面,當中一位巨大石刻人像是丁敬,由揚州八怪這一的羅兩峰畫,金石有吳石潛摹刻的。亭中共有17塊碑,27位印人畫像,還有一副對聯,其字之多,據說是西湖少有的。

這裡有印泉,在寶印山房前,山川雨露圖書室後,據說曾經是印社的舊界牆。 1911後牆倒後掘地湧泉,命之為」印泉「。斗大的題字是日本 印人長尾甲所書,他是首批外籍社員,20世紀初,曾在杭州開過照相館。

印泉旁山岩上嵌有一小碑,細看,原是李叔同出家前在這裡埋的印藏,上面有葉為銘的碑文,記曰:「同社李群叔同將祝發入山,出其印章移儲社中…鑿壁庋藏,庶興湖山並永雲雨。

沿鴻雪徑,春濃時有累累紫藤花可賞。徑半有涼堂,傳說 中的南宋畫家蕭照就是在些畫的四堵壁畫。皇帝賜酒四鬥,其人其夜,四鼓更落,四鬥告馨,四堵為滿,皇帝嘆為觀止。現今的涼堂是後人所建,堂壁嵌有岳飛草書洗馬賦碑九塊,自然是碑刻精品。

山頂為第三層次。站在山頂眺西湖,三島「品」字盡在眼中,心胸豁然開朗。

山上有題襟館。聯曰:宜雨宜晴靜觀自得,盡善盡美為樂當斯。吳昌碩、吳石潛在上海成立過“題襟書畫會”,苦於市聲如沸,併入西泠印社。館外石壁上,嵌有丁敬《研林詩卷三卷真跡石刻》30塊。

山頂通往後山的小龍泓洞也是紀念丁敬的,龍泓是丁敬的字。洞口石壁有文:東坡遊赤壁後八百四十年,鑿通岩洞,湖光山綠,呼吸靡間,登臨涉覽,遂為絕勝,紀念印人雅名,故名小龍泓。

洞前有清水池,遊魚可數,岩壁 上鑿出一龕,名“纈亭”,吳昌碩的別號叫“纈廬”,所以纈亭內的坐像就是吳昌碩了。池畔最顯眼的是手拿笠帽的皖派印家鄧石如。

華嚴經塔,是西泠印社的標誌,西湖群塔之殿軍。僧侶弘傘於1924年建造,高20餘米,八面十一級。最下層是《華嚴經》文,最後有弘一法師之偈。再上兩層是金農所書的《金剛經》經文。

連那小小的石橋也有來歷,名叫錦帶橋,和白堤中間的那座一樣。當年 丁仁得白堤上錦帶橋的舊石欄,移到這裡的閒泉與文泉之間,那小心翼翼的文化憐惜,讓人感動不已。

塔旁有漢三老石室,這是中國印人操守的豐碑。原來這裡主要藏有一塊漢三老諱字忌日碑。1852年出土於餘姚客星山,距今1900年,是浙江省迄今發現的最早石碑,217字,字體介於篆隸這間,海內外視為珍寶。 1921年被賣到日本人之手,幸西泠諸公獲悉,吳昌碩等人奔走呼籲,義賣捐獻,籌大洋8000贖回,又在印社內造石室藏之,吳昌碩有《漢三老石記》一文記之。據考證,此位三老是董通,立碑人為董通的九個孫子中的第七個孫子董鄔。

石室旁有吳昌碩紀念室,其中銅像是日本雕塑家朝啟文夫1921年所作所為,文革中被砸,後來朝啟之女西常雄根據父親所遺模子重鑄。

四照閣在山頂平地之南,原是建在華嚴經塔矗立的地方。三門皆軒,一面為門,為覽山瞰水絕佳處,青天碧洗,繡屏錦障,綠水明鏡,翡翠世界,讓人廓而忘言。 「面面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傳地地傳人。\"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