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杭州三潭印月,由島北碼頭開始遊覽“小瀛洲”,合理。一路景緻讓你目不暇給:出先賢祠,便是九曲橋。橋對面池中聳立一塊「九獅石」。橋右有一座三角亭,原名為「開網亭」.所謂「開網」即指佛教中「放生」。橋左,與之呼應者,一四角亭也。此亭原名百壽亭,因明代聶大年有「三塔亭亭引碧流」句而改名。 -- 此說比較牽強,我喜歡在此亭內小歇,看遊人路過,聽導遊解說。亦為一樂。 三個「亭」字,分別由三種字體寫成 - 楷書、草書和魏書。旅行團,一個接一個走過,一個接一個的導遊駐足,一群又一群遊客聆聽「亭亭亭」。
她/他的套路:先提問,後解惑。 -- 就是因為這個小島上有三個亭子嗆。 (到目前為止,我聽到的最傻的一個回答。一個美女。我在常熟遊長城時,我跟錢君說:美女,眼睛大大的,大而無光者,往往比較傻,眼睛小,就機靈,就善「作」哉!遊此刻很是得意,當一回老師,居高臨下,侃侃而談:第一個亭作動詞,請你「停下」;第二個亭作形容詞,意思是「亭亭玉立」;第三個亭作名詞,就是「亭子」的意思。整體而言,三個亭字就是請大家停下來欣賞這個亭亭玉立的亭子。導遊有幾分得意,站立一旁,我想,未必如此解釋吧?
但是,幾位導遊說法如出一轍。漸漸地,我也就沒轍了。
走過“亭亭亭”,穿過九曲橋,就是“三潭印月”的中心綠洲。綠洲左側有一道低矮的粉牆,牆內古木參天、牆外翠竹競秀。粉牆門洞上題有「竹徑通幽」四字,為清末康有為手筆。康有為在三潭印月風頭十足,先有毛澤東手的康有為楹聯,再見其題詞。此人的歷史評價是有爭議的,不過要承認的是他是戊戌變法的重要推手。畢竟,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旅行家、詩人和極具影響力的書法家。
最後一點,為眾人所不知。門洞上的「竹徑通幽」四字,難以讓遊客聯想:康是個著名的書法家。 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於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p>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之名句,吾欲借大詩人此句,略改如下 -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島。
三潭印月,你是一本史書,讀第一遍,只能認識幾張面孔,知道一點梗概;
三潭印月,你是一杯清茶,喝第一口,只能咂出些許茶味,品出一點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