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的某一天,陰轉多雲,有霧。我們沿著四明山路,沿著潺潺溪水一直往山的深處行駛,再往前面進入了一個山谷。
路邊的溪水面開闊了不少,山路經過一座橋也開闊了起來,宛如一個小廣場。小廣場附近立著牌坊,上面寫著李家坑三個大字,喔,李家坑。
小廣場附近停了不少旅遊大巴,看來這裡還是景點啊。小廣場人不少,除了遊客就是當地擺攤賣山貨的。小廣場靠山牆處有一個高大的宣傳欄,大唐李世民後裔居住地! 李家坑,李姓人家,嗯,有點意思。那就看看這個李家坑到底會不會是坑人的? 還是貨真價實的唐皇后裔居住地?還是只是一個「景點」而已?
山牆外幾棵柿子樹,葉子早沒了,只有紅彤彤的柿子吊掛在枝杈上,煞是喜人。
溪水上四明廊橋據說是李家坑的標誌性建築。四明廊橋兩邊擠滿了各種攤位,山貨琳瑯滿。
在這個深秋季節,最好吃的的莫過於吊柿,芋艿了,這倆樣也是李家坑的特產山貨。我們湊個秋天熱鬧,花了三百大毛,買了一籃吊柿嚐嚐時鮮。我拿起一個柿子用嘴一吸,滿口香甜的汁水流淌,一直甜到心裡,好吃,大呼過癮,連吃了兩個。
過了四明廊橋,我們便來到了這個李家坑村街市。帶著急切的心情,想了解這個李家坑的真相,我們就直奔李家家廟而去。嗯,在李家坑這裡不是祖祠而是家廟,有點意思。
據說家廟比祖祠可高幾個檔次了,首先是皇親貴族才有資格修建,還有要由當時的皇帝欽點手赦禦批才能建造,還要享受「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待遇。看來這個李家坑不坑人啊,名副其實! 李家坑,I服了U, 這個地方值得看看,長長見識。
這裡的人受世襲皇家傳統影響歷來注重家風門風薰陶,耕讀傳家,注重教育。一來到這個村莊就能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房屋建築,石牆青瓦,雕樑畫棟,典型的明清時期風格,家家門眉上都有一塊匾,有「與鹿遊」環溪樓」「鳳躍魚遊」等等。和周圍古村相比,李家坑早在清朝時期就募資修建了小學校,溪流邊上朗讀聲響了幾百年,這就是李家坑不坑的原因,這就是李家坑的氣質和魅力,周圍其他村子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
在這個群山環抱,青翠疊嶂,溪水潺潺流淌的美好時光裡,坐在村邊四明廊橋之上,呼吸呼吸富含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遠眺群山滿眼綠,近聞農家灶飯香,來一杯清茶,讀一段史話,放下內心的煩躁,過上詩和遠方的日子。
美哉,李家坑。
悠哉,李家坑。
樂哉,李家坑。
下面是李家坑的一副對聯,很是應景:
由永邑來此子孫瓜瓞綿延,
承大唐遺風家族飛黃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