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是杭州旅遊的標誌性景點,就如同北京的故宮,上海的外灘,重慶的解放碑一樣,如果沒去過西湖便不算真正的去過杭州,因為它不僅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還是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有著大量的著名景點,而且還有著極為厚重的歷史文化,無數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數量眾多的著名詩篇。
西湖很美,有很多景點都聞名中外,例如蘇堤春曉、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南屏晚鐘、曲院風荷、斷橋殘雪等幾乎都無人不知,但這些景區其實不是西湖的全部,西泠印社、孤山、秋瑾墓、蘇小小墓、浙江博物館、西湖美術館、蘇東坡紀念館、杭州植物園等也是非常值得一遊的地方。
在這些景點之中,武松墓算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景點,它位於孤山與蘇堤之間,與蘇小小墓相鄰,由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四部分組成。武松墓牌坊兩邊的石柱上刻著的一副楹聯“失意且伍豪客,得時亦一英公”,據說是由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所寫。
按說,武松是小說《水滸傳》裡面的人物,這些人物大多是虛構的,虛構的人物怎麼會有墓呢?依小說描述,武松是清河縣人,有一個哥哥叫武大郎,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長大,武氏兄弟雖是一母所生,但武鬆身長八尺,儀表堂堂,渾身下有千百斤力氣。武大郎卻身長不到五尺,面目猙獰,短矮可笑,詬名「三寸丁枯樹皮」。
小說中,武鬆自小習武,武藝高強,性格急俠好義。江湖上都稱他「灌口二郎神」。行者武鬆的傳說最早見於宋元之際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宋江三十六贊”,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中武松打虎、血濺鴛鴦樓等故事婦孺皆知,是民間敬仰的英雄。 《水滸傳》中,武松最後在杭州出家終老,葬於杭州。從這些故事來看,似乎與西湖旁的武松墓相當重疊。
然而實際上西湖邊的武松並不是小說中的武松,武松是確有其人的,據《杭州府志》、《臨安縣志》、《西湖大觀》、《 浙江通志》等史籍記載,北宋時杭州知府中有一提轄名為武松,他勇於為民除惡,留下許多俠義壯舉。書中記載,武松原系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提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姦人誣謄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 ,是個大奸臣。他倚仗父親的權勢,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為「蔡虎 」。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鋆前呼後擁而來之際,箭一般衝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原來小說雖是虛構的藝術創作,但武松卻是真有其人,而且武松打虎也是真的,只不過他打的並不是吊睛白額的猛虎,而是虐政殃民的「蔡虎」。他的故事或許沒有小說中精彩,卻勇於為民除惡,更具俠肝義膽,死得更加壯烈,所以杭州人民能在西湖邊為其立碑造墓也是可以理解了。
大家到西湖旅遊,注意到這行者武松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