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杭州數位經濟產業旅遊國際對話大會在杭州濱江隆重舉行。大會搭建數位經濟產業旅遊國際合作交流與發展的對話平台,提升「杭州數位經濟旅遊十景」的國際聲量,推動杭州數位文旅品牌國際傳播,協助打造活力迸發的新天堂。
本次大會是將於2022年12月11日至14日在杭州舉行的首屆全球數位貿易博覽會的子活動,由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杭州市文化和旅遊推廣中心承辦。浙江省旅遊投資集團、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杭州市商務局、杭州濱江物聯網小鎮、高新區(濱江)文旅體局有關負責人,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專家、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專家、墨西哥中國中心、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明日之城)、霍圖薩酒店集團、米蘭華夏文化交流協會等國際機構代表,杭州數位經濟旅遊十景代表,杭州數位經濟賽道頭部企業負責人,杭州會獎企業代表,在杭會展院校代表等出席了大會。
國際合作
建置杭州國際會議目的地新版圖
隨著「杭州國際會議目的地」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來杭參展、參加的商務遊客對數位經濟產業有著濃厚的考察交流、投資接洽等需求。有鑑於此,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審時度勢,實施杭州會議大使計畫、推出杭州新經濟會議小鎮、評選新經濟會議目的地精選案例、推出5大類150餘個獎勵旅遊新產品。特別是2020年9月,在全國首推“杭州數位經濟旅遊十景”,涵蓋了雲棲小鎮、蕭山資訊港小鎮、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新經濟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十景將數位經濟與文旅產業結合,推出新型商務會獎旅遊產品,是名副其實的經濟與旅遊「複合金名片」。截止8月底,十景參訪總批次達3891批,參訪總人數約17.6萬人次。被全球三大搜尋引擎Google、雅虎、必應紛紛收錄相應關鍵字,美聯社、彭博社、每日先驅報等400餘家亞洲、歐美主流媒體和會獎旅遊專業媒體宣傳總曝光量超7億次。
今天,時值“數位經濟旅遊十景”發布兩週年,市文廣旅遊局再次出擊數位經濟領域,站在全球視角,深度拓展杭州國際會議目的地的“發展版圖”,努力開闢城市國際化發展新藍海。大會現場,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與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明日之城)簽署「數位經濟產業旅遊」合作備忘錄,共同發揮各自產業影響力與資源凝聚力,推動杭州數位產業旅遊品牌國際傳播。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明日之城)創始於2011年,其致力於引導匯聚全球各方經驗與成果,推動相關賦能城市與社會智慧化進程的技術、解決方案、創新理念的共享與實施。
對標國際
探索商務旅遊創新發展新路徑
大會圍繞著沉浸式文旅時代下國內外文化旅遊與數位經濟融合的創新發展模式,對標韓國首爾創新園、法國索菲亞•安提波里斯技術城、德國慕尼黑科技園等十大國際產業旅遊園區,借鑒韓國首爾創新園區為支持創業者實現點子轉化搭建融合性複合文化內容空間,法國索菲亞•安蒂波里斯技術城建立大量協會和俱樂部來為各種機構的交往提供中介服務和平台等先進經驗。下一步,杭州數位旅遊十景將結合自身產業特色與文化屬性,積極轉換國際對標成果,深入探討商務旅遊潛能,探索創新發展路徑。
會議邀請全球數位文旅專家,共同探討在旅遊消費升級環境下如何推動「數位經濟產業旅遊」特別是商務旅遊建設,促進旅遊產業服務數位化、精準化、個人化、便利化。從元宇宙融合、數位化升級的角度出發共同探究文旅產業未來的轉變與發展。會上,墨西哥中國中心總裁方碩、聯合國工發組織達蒙·弗蘭克·詹諾卡羅、物聯網產業園黨委書記、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程旭、華數傳媒副總裁卓越,圍繞如何抓住機遇,將數位經濟產業企業及園區轉化為旅遊產品、如何打造商務考察旅遊、青少年科普教育研發旅遊等特色旅遊路線及品牌等議題進行即時對話,暢談國際智慧文旅合作新機會。
聚焦前緣
跨界把握數智文旅發展新趨勢
近年來,杭州國際會議目的地在「兩個先行」杭州實踐中脫穎而出,國際會議排名不斷提升,躋身全球百強。如今,隨著文旅產業與優勢產業的深度跨界融合發展,杭州商務旅遊迎來了變革中的「新人設」。在文旅產業與商業、科技、會展等多領域多行業深度鏈接,跨界融合的大背景下,主旨演講環節,嘉賓主旨演講精彩紛呈,圍繞新經濟企業市場與會議目的地策略、會獎產業產業發展趨勢與變局,深度聚焦會獎旅遊產業機會。
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大中華區CEO毛輝東以城市和社會智慧化發展為契機,表達了建立智慧城市的全球化合作網絡的美好願景,在智慧城市、數位經濟、智慧產業等主題下,激發城市之間更多的合作話題。 CITYNEON中國區負責人林俊雄從國際化合作案例切入,闡釋了「非凡的創意,更非凡的體驗」這一理念,持續求索在提供大規模沉浸式體驗的新範式。世界旅遊組織專家,達領文化傳媒CEO楊森則分享了「沉浸式梵谷體驗展」、「柏林燈光節」、「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數位體驗案例,為大家帶來了一場文旅元宇宙的視聽盛宴。數位一百DATA100 客戶體驗研究院院長,首席行銷長範長川從文旅內容消費、文旅景區服務、文旅平台運營以及文旅產業管理四個角度展開討論和探索,深度分析文旅產業在服務數位轉型上的理論創新與實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