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個魚池,其實老杭州都很熟悉,它就在杭州植物園裡,還有個生動的名字,叫「玉泉魚躍」。有趣的是,似乎從我記事起,國中高中春遊,都對這裡有點印象,因此一度以為裡面有幾條大青魚的年紀比我還大!後來查過資料才確認,它們的壽命大多只能10年左右,少部分能活到20歲,已經算是十分難得。而玉泉裡,應該就有好幾條是這樣長壽的。
每次到這裡賞魚,都能看到不少遊客以餵魚為樂,就算不買工作人員售賣的魚食,投些自帶的麵包,餅乾,也不會有人阻攔。無論大人或小孩,看著大魚們爭食游弋,時不時竄出的幾朵水花,自然發出陣陣尖叫和歡呼。這正如楹聯所書的:「魚樂人亦樂,泉清心共清。」
青魚是我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在外旅遊時,常常會被邀請去看一些當地的「魚王」。但說實話,有時候真的只是客氣不忍拒絕,因為從小到大來植物園無數回,每次都會打卡“玉泉魚躍”,幾乎已達“見大不大”的程度了。
相傳在南齊建國以前,就有曇超和尚在玉泉開山築庵,但無水源。偶遇神人,曇超請他解決寺內缺水問題,神人撫掌而泉水汩江湧出,因此玉泉又名撫掌泉。可惜的是隨著歲月流逝,如今的玉泉源頭已神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只剩下一池春水,讓人覺得仍是泉水滲透而成。
自宋代開始,玉泉池開始放養幾十斤重的大魚。古詩\"寺古碑殘不記年,池清景媚且留連。金鱗慣愛初斜日,玉乳長涵太古天。投餌聚時霞作尾,避人深處月初弦。還將吾樂同魚樂,三復莊生濠上篇\",正是當年對此處泉池魚樂的生動寫照。
又因為這裡原是寺院,常有信徒經過,就在泉池中間建了一座七級小石塔。雖然如今這座寺院已經不見,但石塔卻依然保存了下來,與群魚嬉戲形成一動一靜的對比,倒不失精彩!
(圖文作者:阿陸,謝絕轉載哦,歡迎關注與合作)
玉泉的魚池有個響亮的名字,叫“魚樂國”,聽說和乾隆皇帝還有點關係(《西湖新志》卷一:“乾隆禦題已有翡翠之名,蓋三百年物也。
在魚池這邊,果然有匾額上書「皺月廊」三字。腦補一下畫面:“秋夜月影澄明,風起處微波起而月影皺”,可見當年古人觀察得也是相當細緻。有人說正是由一位名叫陳老劍的文人因月影在水中被風吹動而觸發的靈感。
現在的「魚樂國」裡,大約養著一百多條大青魚,最長的有1.5米左右,根據網上的官方數據,最重的有150多斤,這已經相當於一個比較「結實」的成年人了。而裡面一些紅色金色白色鯉魚的「塊頭」其實也不小,只不過都被青魚們的「颯爽英姿」搶了風頭,不得不讓我莫名感嘆:既養青何養鯉?
如果你到杭州旅遊或工作,不妨到西湖邊的植物園逛逛,而「魚樂國」可千萬別錯過了。這麼多大青魚共聚一池,似乎在國內也很少見的喲。
至於路線,進植物園後依指示路牌走即可,標示得很清楚。當然,個人建議是從植物園北門進,因為離它最近,西北門次之。不過其它門雖然離它都有一兩公里,但路上風景都是相當不錯的,走走也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