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西湖的「姊妹湖」湘湖,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跨湖橋文化遺址。

西湖的「姊妹湖」湘湖,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跨湖橋文化遺址。

可能大家對杭州西湖比較熟悉,但很少人知道杭州還有另一個城中湖-湘湖。湘湖位於杭州市蕭山區,與西湖隔錢塘江相望,以風景優美而被譽為西湖的「姊妹湖」。湘湖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裡發掘的跨湖橋文化遺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跨湖橋文化遺址要早於河姆渡遺址1000年,是當時發現的浙江省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這裡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故裡,李白、陸遊、文天祥、劉基等歷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詩文。

(湘湖跨湖橋景區導覽圖)湘湖很美,但還有更美的,這就是這裡的橋。擁有6.1平方公里湖域面積的湘湖,迄今已興建以江南水鄉風格為主題的橋樑共108座。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在跨湖橋文化遺址周圍逛了一圈,而能看的大概也就是三座橋:啟明橋,跨湖橋,驕月橋和沈王家船埠,外加一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浙江省蕭山城區西南約4公里的城廂街道湘湖村,是因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命名。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所在之處原為湘湖冷飯灘位置,現為湖中島嶼,由啟明橋相連。

這是湘湖第27座的“啟明橋”,含意則更深邃,該橋為三孔石橋,連結了湘湖南岸與湖中有著8​​000年古文明的跨湖橋遺址,寓意開啟文明之光。登上啟明橋,向北、向西可看跨湖橋遺址島景,向南可望五孔的跨湖新石橋,其於2007年5月建成,上可通車下可通航。

站在啟明橋上,向南可見跨湖橋,麋月橋,沈王家船口

經考古發掘和碳(C14)的測定,跨湖橋遺址的絕對年代為距今(8000—7000)年。是浙江省境內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因此,該遺址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上世紀60年代初,在杭州磚瓦廠工作的陳中緘先生開始注意並收集被磚瓦廠取土挖出的「古物」。 1990年蕭山文管會接到鄭苗先生在這裡撿到文物的報告,遺址的面紗才慢慢揭開。經過三次考古發掘,經碳十四測定,距今8000年,從此「跨湖橋文化」出現於中華大地,跨湖橋遺址也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湘湖成湖於宋代,由於長期湖底淤泥沉積,遺址表土厚達3-4米,因而遺址內的文物保存較完整。 1990年至今,跨湖橋遺址經過三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 水稻等文物,經測定,其年代在7000--8000年間。

2002年11月, 在跨湖橋遺址發現了距今約8000年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跡,這是目前國內、外發現的最早的獨木舟和相關遺跡。

當天中午,遇到一片小學生在參觀了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後,來到遺址樹林裡舉行一次野餐活動。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浙江湘湖旅遊度假區,博物館佔地83畝,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展陳區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題陳列和遺址保護廳組成,建築整體以船為造型,於2009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是一座綜合反映跨湖橋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專題博物館,集中收藏和展示出的骨、木、石、陶等器物。

外牆面採用充滿歷史滄桑感的鏽蝕質感的材料,充分展現8000年文化的厚重和滄桑。

博物館建築整體以船為造型,造型形態從發掘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中獲得啟發,從平面形態到立體造型都採用「舟」形形態組織。彷彿沉湎歷史的一葉小舟正欲劃向遠方,體現了跨湖橋文化的精髓--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湘湖位於蕭山區,比起西湖的熱鬧,湘湖如同小家碧玉,適合喜歡安靜的遊客。在湖邊漫步,或遊船環湖賞景,都是件愜意的事。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