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9日第一次來到指南村,打算在這裡過夜,碰碰運氣看明天早晨有沒有晨霧日出。久居城市來到這種山村,感覺還是不錯的,空氣環境很好,秋天應該是最美的季節。
指南村,位於浙江臨安太湖源頭的南苕溪之濱,因居地背靠指南山而名。指南山,亦名紫南山,屬天目山系,海拔508米,是一座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村。村口有一佔地十五畝的自然天池,有點像宏村的方塘,全村二百二十多住戶全部圍繞天池面南聚居,佔盡天時地利。整年池水碧綠,人居其間,四季宜人。
村後有二百餘參天古樹,均是楓香、銀杏、柳杉、麻栗等稀有樹種,有的樹齡達800多年之久。每到深秋時節,金黃的銀杏和火紅的楓樹讓這裡被描繪成“潑了濃墨的高山風情油畫”,更成了賞楓佳地。
歷史上指南村其實曾有四個古塘,後來合併成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天池」。
「天池」的西面是一片楓樹林。
指南村歷史久遠,村內還保留著五、六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粉牆黛瓦的古民居,高高的馬頭牆、鏤空的木窗櫺,以及精心雕刻過的樑柱,無不顯示出徽派建築風格的古風古韻。
老宅內,老人們聚在一起打打牌,挺好的,生活也富裕了,老年人可以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指南建村源起宋代,有千禧年村史,北宋南遷,宋廷莫姓官員辭官攜家族隱居指南,繁衍生息。後郤(qie)氏家族取莫氏而代。
有300多年的餯(qie)家古祠堂如今已被改造成古色古香的指南史陳館,而其精美的雕飾依舊清晰可見。
指南村聚族而居,有據可查為莫姓最早,後以郤(qie)、潘、劉姓居多,尤以郤(qie)姓最眾,佔有四成,傳為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郤(qie)缺的後裔。清末村里又相繼遷入夏、汪、劉、潘、王、向六姓,全村七姓「十三股」一直持續到解放。
指南村是個古老的村莊,樹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高。這棵古銀杏與天池邊的四姊妹古銀遙遙相望母親站在這山坡上望著遠去的子女,依依不捨,此處故名千古相望。
梯田景觀也是指南村的亮點之一,村莊入口兩側依山就勢分佈著470餘畝梯田,站在盤山公路上都能看到油菜花盛開的梯田,以及遠方的群山,視野極其開闊,拍攝條件絕佳。
春天的指南村梯田是最佳的賞花之地,層層疊疊的油菜花盛開,星星點點的黃色匯聚在一起,雖然不是很壯觀的梯田,但是平台上遠眺也是景色秀麗。
站在村莊上的觀景台向下看好似一幅油畫,這裡是攝影愛好者們的天堂。
都說秋天的指南村是最美的,但春天的指南村也很美。在古村的中心位置上,古舞台週邊有四、五株櫻花盛開了。當清風吹過,櫻花便紛紛散落,另有一番風景!
指南村的現代建築,已經完全沒有了古村的味道。村民們建造的一幢幢漂亮的別墅樓,把這裡的古意蕩滌一空。破壞了古村旅遊最原始的那個味道,失去了一部分的意義。
不過,好在那些古樹名木保存得還算完好。在某些局部,還是有許多讓你心動的場景。
在這座千禧年古村中有一口神奇的古井,歷經千年井水不竭,井水還會自己滿出來。古井藏在民居村道間,不好找,但村民會給你指引。古井口不大,井裡的水與井口齊平,假如舀走一盆,水又會繼續往上湧,直至井口。現存古井據考證已有1000多年歷史,此井遇大旱不枯的奧秘是因為井底自然岩層面恰好有一條縫隙,地下泉水正是從這條縫隙源源不斷湧冒出來。據記載,民國27年(1938年),天下大旱,全村山民靠這口井度過了百年一遇旱災。現在由於生活改善,村民們用上了自來水,此井被加以重點保護,供遊客參觀。
隨著鄉村美麗鄉村化進程逐漸加快,人們生活水準提高,平房代替了瓦房,樓房代替了平房,小洋房、小別墅一幢幢拔地而起。
下午4:38,剛下雨的天空出現一道彩虹。看到彩虹總會不自覺的心情舒暢,其實這也是好運氣的表現。說明我們這次皖南春攝之旅運氣非常好。
到夜晚一日遊的遊客都已離去,天池就恢復了以往的寧靜,晚餐後圍繞著天池走一圈,感受一下原本平靜,古樸的古村落。
指南村天池夜景
夜色籠罩下的天池,靜謐中帶著神秘,這幅水彩畫得太好了。
夜色黑得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此時寂靜無聲,忙碌了一天的村民早已進入夢鄉,偶爾傳來幾聲狗叫,以及池塘里呱呱的青蛙叫聲,為這寂靜的夜晚增添了幾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