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得到緩解,這個春天變得愈發多采多姿。在杭州城南,六和塔是欣賞錢塘江的最佳觀景點,連續舉辦了多年的牡丹花展也照常進行著,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和遊客前來踏春。
我就是其中之一,趁著這段時間人少,到這裡賞賞春花,造訪古蹟,看看錢塘江,無疑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說實話,已經有很多年沒到這個景點玩耍了。六和塔的位置有點“偏”,所以預約起來很順利,就算到門口再約,也來得及。
現在杭州的大部分景區,門口都有兩道“關卡”,第一道就是檢查預約碼和健康碼,或者有些老人不會操作 ,就可以在這裡登記身份證信息。第二道在景區入口,有人工通道,也可以直接在機器上掃碼進。
我到景區的時候正是上午十點左右,陽光明媚,有些遊人已經開始離開。
六和塔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之江路16號。建於宋開寶三年(970年),塔基原址系吳越王錢弘俶的南果園,後來為了“鎮壓錢江潮”,才舍園建塔。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年代久遠,塔前的古牌坊被鷹架圍著施工,大概是文物保護單位在工作吧。
,
在塔前,種植兩片牡丹花,數量雖然不多,幾百株總是有的。偶遇刻意來此寫生的老師,筆觸細膩,線條流暢,在陽光直射下一坐就是半個小時,真是讓人欽佩不已。
路邊擺著幾排比較「珍稀」的品種,為了方便大家拍照,也為了方便給國花遮太陽,身後還掛著竹蓆。
因為施工的原因,不能直接從牌坊進塔,就得繞一點路。仰起頭,幾株參天的香樟樹在陽光下格外美麗。襯著塔下的一些古建築,非常和諧。
雖然有傳說《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圓寂於此,但景點裡並沒有他的雕像。而這座彌勒佛的因為處於最明顯的位置,也最受歡迎,瞧它身上那些黑色,都是祈福人「摸」出來的吧。
在這裡隨便逛逛,都可以感受到片刻安寧,和無處不在的禪意。
商機無所不在,也有一些機靈人會在景區裡做生意,至於是公家允許還是私自經營的,我就不清楚了。
六和塔莊嚴而又雄偉,遠望有拔地參天之勢,是杭州最重要的宋代建築之一,它標誌著南宋時期的建築科技與藝術水準。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它佔地約1.3畝,塔外各層簷角掛有104隻鐵鈴,可惜有風吹過,似乎也沒聽見鈴聲,不知道是什麼緣故。
在六和塔一樓入口,有工作人員值守著,進去後就直奔背面,因為這裡我只有小時候來過,果然這口池子還在,其實也算是虎跑泉水,水中還有一些好奇之人投放的硬幣(因為民間一直傳聞放硬幣於虎跑泉上,是不會沉的,其實只是因為水質的原因,張力比一般水大)。
六和塔里的古蹟甚多,清朝乾隆皇帝曾為六和塔每層題字,分別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淨域、四天寶綱、五雲覆蓋、六鱉負載、七寶莊嚴。
非常喜歡裡面的壁畫,雖然大部分都有殘缺,但那經典的藍,與木樑和細線勾勒的紅,在白牆上格外讓人覺得驚艷。
六和塔的塔身仿木結構形式砌築,塔內有階梯可盤旋而上,到達頂層。塔身每層有外牆、迴廊、內牆及方形塔心小室四部。每層方形中心塔室,用鬥拱承托藻井。藻井用兩層菱角牙子疊砌。
要是用「四通八達」來形容這裡,最為貼切。大概從四層起,我就有點找不到北了,這時候幸虧有這樣的提示牌,非常有用。
六和塔外簷有13層,其實裡面能爬上去的只有7層,每層塔牆四面闢門,通達木簷外廊。外廊寬闊敞通,登塔人可由塔內走向外廊。塔牆厚實,以底層為例,外牆厚達4公尺。有趣的是越往上,越能感覺到地板的傾斜。
無論哪一層,都可以盡情享受美好的春色。
最高層,正對錢塘江的窗口,也樹著一座望遠鏡,可惜我在的這天沒有潮水,不然真是黃金視角啊。
在這一層的正中間,可以看見一根粗壯木質圓柱,地板上的石磚龜裂現象挺嚴重,不知道是後來修繕時舖的還是古而有之。
著名的錢塘江大橋(一橋)和對岸的城市建築在這裡也都可以一覽無遺。
從塔上下來,正好遇見一對坐在大樹下休息的祖孫倆,溫馨的氣氛讓人羨慕。
正逢飯點,有備而來的姊妹也擺開了就餐的架勢,與閏蜜或者知已邊吃邊聊,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吧。
而她們身後的“大亭子”,也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在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曾改六和寺為開化寺,亦用寺院之名而名開化寺塔,當然,這只是六和塔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的一段小插曲。
在六和塔東側靠近錢塘江的地方有一“秀江亭”,據說初建於北宋,八柱單簷攢尖頂結構,亭子裡的“六和聽濤碑”也非常有特色。
照片拍了很多,卻沒有面面俱到,因為六和塔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如果遊人不多,我相信會再來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