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前前後後到過杭州西湖少說也有十來次了,卻從來沒有「勇氣」提起筆來,寫下一篇關於她的小作文。
歷史上的西湖記憶,無論是唐詩宋詞,或是名家畫作,亦或是文學,神話,傳說,才子佳人的故事,從古至今已然留下太多不可逾越的經典,如今就算我把西子湖畔的所有欄桿倚遍,柳枝折完,估計也難再有什麼新的詩意和風骨。文人騷客的境界,又豈是我這樣的粗人可以輕易效法。
然而終究還是情懷在作祟。足跡清單裡,沒有留下西湖的大名,又怎麼對得起背包客的「名階」?沒有詩人詞家的文筆,或許可以用粗暴的相片堆砌來彌補,可是華為Nova 5 Pro的後置四攝,畢竟又不是專業單眼的對手。
罷了罷了,只是一份隨筆的心情,何必要分出一個高下。
西湖,位於杭州市區西部,景區總面積近50平方米,其中湖面面積約6平方公尺。西湖三面環山,又被老百姓稱為西子湖。湖中幾道長堤將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相映成趣。
西湖,5A級景區,幾乎就是杭州的代名詞。對於西湖的介紹,確是多餘,就像有人要告訴我,杭州是誰。
西湖很大,也很「精深」。遊覽西湖,並不需要一次就把N大景點匆匆逛完,到處打卡拍照發朋友圈。不去個四、五次,很難說你會真正了解她。
讀懂西湖,需要時間和耐心。
說西湖有十景,很多人都可以脫口而出,如數家珍:斷橋殘雪,蘇堤春曉,柳浪聞鶯,雷峰夕照,花港觀魚,雙峰插雲,南屏晚鐘,平湖秋月,曲院風荷,三潭印月。
中國山水裡優秀的建築和景點,取名有著濃濃的強迫症般的文化底蘊,講究詩意,追求境界。
據記載,西湖十景的叫法最早形成於南宋時期,至今已流傳八百多年。後來,杭州又多次開展西湖十景評選活動,包括1985年的“新西湖十景”,2007年的“三評西湖十景”。
國人對於數字,有一種天生的痴迷,「N大景點」的叫法,不過是人們對於十全十美圓滿週詳的嚮往。事實上,西湖的水,西湖的橋,西湖的柳,荷,亭台,園林,西湖每一個不經意的角落,還有西湖的故事,說她有「百大景點」都不為過。
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都可能有不一樣的感悟。
西湖曠廣,遼闊,又不失江南水鄉的雅緻。西湖既有白娘子般的溫柔和大氣,也有著小青的率性和輕巧。
遊玩西湖主要有三種方式:徒步,泛舟,坐遊覽車。都說西湖泛舟有著最完美的遊覽體驗,但我一直覺得,健行一定是閱讀一處地方的最佳方式,對於西湖更是如此。腳步一定要比汽油船有更廣的視角,和更多的觸摸的機會。 (遊覽車就不用考慮了)
遊玩西湖還需要隨性,不強求從哪裡開始,也無所謂在哪裡結束。斷橋,雷峰塔,蘇堤,花港… 都是理想的出發地。
斷橋。
斷橋位於白堤一端,比鄰人來人往的北山路東部,據說早在唐朝就已建成。
可能是源自白娘子與許仙的傳說,相比較十景之首的蘇堤,感覺斷橋的知名度更高。神仙和凡人的故事,使得一座相貌平平的破橋“鹹魚翻身”,一躍成為愛情的象徵,如今更是成為眾多癡情男女互訴愛意的網紅打卡地,也是小長假里人潮洶湧“愛如潮水,斷橋變人橋」的高發地段。
斷橋一定要配著白雪看的,就像吃鮭魚一定要伴著芥末,看電視一定要嗑著瓜子兒。
據說每次大雪紛飛過後,白堤皚皚如銀鏈橫陳,斷橋的向陽橋面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猶如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斷橋殘雪”因此得名。故而斷橋尤以冬天觀賞雪景為勝。
在文人的眼裡,「斷」是一種意境,「殘」是一種美。殘荷的詩意,殘陽的畫意,或許也是頹廢美學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吧。
白堤。
白堤連接斷橋和孤山,不算長,比蘇堤短許多,但略微寬闊。此外,相比較蘇堤上綠蔭如蓋的青翠漫林,白堤上的樹木稀稀疏疏,多為尚未長成的楊柳,低矮的桃樹,還有大片的綠茵草坪,釣魚的大叔大爺們。
白堤上的視野很是開闊。白堤西邊是北里湖,北里湖對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清晰可見。白堤東邊是西湖主湖面,極目遠望,波光粼粼,遊人泛舟,痛仰樂隊的《西湖》場景躍然眼前:「行船入三潭,嬉戲著湖水,微風它劃不過輕舟,時而又相遠,時而又相戀……」。
平湖秋月。
走過斷橋,走過白堤,就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此處面積很小,瀕臨外湖,以秋夜賞月為勝。景區內亭台依湖而建,樓閣與水交融,曲橋蜿蜒,楓葉蔥鬱。
此時既不是秋季,也不是夜晚,或許很難體會到此景的精髓。儘管如此,平湖秋月簡直就是一處極度濃縮的微型中國園林,整體格局素雅,恬靜,哪怕沒有秋風,沒有明月,依然可以感受到她婉約含蓄的迷你庭院風韻。
西泠印社。
在去往下一處十景的路上,會經過這個 “天下第一名社”,順路隨意來看看。西泠印社已創立一百多年,深研金石篆刻。
曲院風荷。
位於蘇堤北端,始建於南宋,初為釀酒工坊。院內廊亭掩映,荷池坡地錯落有致,花木參差,實為夏日絕佳的賞荷勝地。
這個季節的西湖,藕種還在淤泥裡醞釀,只有零零碎碎的荷葉漂浮在湖面,稀稀落落。沒有了綠菏蓮花的渲染,曲院風荷似乎少了很多的樂趣。
守得住蟄伏的寂寞,才會有生命的爆發與綻放。
請注意曲院風荷名稱裡的兩個關鍵字:荷、院。事實上,除了荷花,曲院風荷絕對是可以與蘇州園林相媲美的典型的東方庭院。空間藝術,建築美學,文化底蘊,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亭,台,廊,橋,在園林裡的角角落落,發生著妙不可言的碰撞。光,影,形,色,動與靜,明與暗,各種園林因素的搭配,可謂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中國園林講究含蓄,曲折,講究層次,建築構造具有多樣多變性,小小的園林,深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蘊。相比較西方建築裡一眼就看到頭的「透視」概念,東方庭園無疑有著更細膩的表達力量。
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被譽為西湖十景之首,位於西部水域,長近三公里。蘇堤實為北宋元祐年間,在杭州任官的蘇遼用疏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築而成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後人為紀念蘇遼,將長堤命名為「蘇堤」。
東坡先生一定沒有想到,自己當年「無心插柳」的不經意之舉,現在已成「柳成蔭」的千禧年美景地。
蘇堤上共建有六座石拱橋,橫跨南北,穿越整個西湖水域。蘇堤也被視為觀賞全西湖景觀的最佳地帶,旖旎美景盡收眼底。
蘇堤也是美大媽們爭相合照留影的地方。
站在蘇堤看雷峰塔,更有不一樣的神韻。
目前,蘇堤作為「蘇東坡文化公園」進行設計改建,希望下次再遊西湖,可以一覽文化公園的風采。
蘇遼才華洋溢,年輕時鋒芒畢露,但或許正是因此而帶給了他一生的顛沛流離失所。蘇遼先後被貶官三度流放落難至偏遠地區。大起大落的悲苦淒慘,沒有擊毀蘇遼,反而造就了他的參悟與豁達,造就了他在詩詞、文學、書法、畫作甚至是美食領域的傳奇。
走在長長的蘇堤上,像是走在蘇遼的心事裡。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陽光透過高大樟樹的葉間縫隙,慵懶地灑在路面上,樹影斑駁,楊柳依依。
花港觀魚。
始於南宋時期,初稱「盧園」。景點位於蘇堤的南端,介於小南湖與西里湖間,再往南走一小段距離,就到了蘇堤盡頭。
花港觀魚是西湖十景之一,以賞花和觀魚為景觀主題。乾隆帝曾在此題詩:「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乾隆號稱風流大帝,喜歡遊山玩水,也喜歡詠詩題詞,一生寫下了四萬多首詩詞,據說也留下數不清的情。
立夏剛過,繽紛的花兒們還未完全退下舞台,綠就已經急不可待地上場了。這個時間來遊花港,已經很難看到「花著魚身魚嘬花」的盛景,然而還是會有一些暮春初夏花期的品種,提醒著遊人這裡曾經繁花爛漫的記憶。
嚴格來說,西湖十景中的幾處景點稱她為「景區」似乎更為合適。斷橋是一個“點”,雷峰塔是一個“點”,但是諸如曲院荷風,花港觀魚,更是一個範圍相對較大的“區”,一處集賞花、品荷、觀魚、遊園於一身的景「區」。
除了花和魚,花海觀魚依然還是園林的藝術。
園內綠意蔥蔥,水中倒影如畫,亭台零星點綴,拱橋長廊巧妙穿行。
歷史上西湖湖畔的庭院庭園設計者,一定是空間美學的大師。
民國才女林徽因曾在她的美文《蛛絲和梅花》裡對於庭院和賞花有過一段有趣的描述,「在西方即使也有我們同樣的花,也還缺乏我們的廊廡庭院。有了庭院深深深幾許,才有一種庭院里特有的情緒。
用林徽因的文字來詮釋花港裡的花和院,那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來到西湖,怎能不賞柳。
整個西湖湖畔,各種綠色植物環繞密布。楊柳,古樟,水杉,楓楊,桃樹,紅楓,法國梧桐,隨處可見。
而最讓人掛念的,一定是那風情萬種的楊柳。柳是飄逸的,也是隨性的,柳枝柔美,妖嬈,柳還可以是傷別離的寄情物。
柳,已然成為古往今來一種情懷的符號,無數文人為之動容沉醉。
行至雷峰塔門口,已是中午時分,略感疲倦,飢腸更是轆轆,今天不如就此打住罷。此時此刻,雷峰夕照和南屏晚鐘的情調,再難勾起我的慾望,或許杭州街頭的東坡肉,才應該是我的最愛。
湖濱路上車水馬龍,五一長假已經過去,人潮卻沒有停歇下來的跡象。一路尋找覓食,總不見東坡肉舖的影蹤,只有空氣中飄蕩的淘寶小店的味道。
參考攻略。
詳細地址: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路1號
開放時間:全天、四季
消費:無需門票。景區內多種遊船可選,價格會有不同(手划船每船每小時150元,搖櫓船每船每小時180元)。
交通:地鐵1號線,龍翔橋站下。距離蕭山機場30公里,搭計程車40分鐘,約90元車資可到。
小秘訣:遊覽西湖,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在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去一次,感受都不一樣。此外,到達西湖,不要急匆匆奔著十大景點打卡而去,西湖的每個角落,都值得細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