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今日又重遊。\"
上週末去杭州講課,忙裡偷閒,與同事們一起夜遊了一次西湖。
杭州,素有「花園城」的美譽,不管是去韜光品龍井,還是去雲棲的竹徑走走;抑或在桂花飄香的季節去滿覺隴,在寒冬時節去孤山欣賞傲霜鬥雪的梅花,杭州有的是優雅的好去處。不過,我每次到杭州,還是必遊西湖,西湖也從來沒讓我失望過。
印象深刻的兩次,最早一次是上中學時,暑期去探望在杭州當兵的哥哥,一起遊西湖,看到接天的蓮花與映日的荷花,荷花與蓮花都出水很高,像穿著長裙的舞女。一陣風吹過,舞女就真的跳起了霓裳羽衣舞。那時,真正體會到了楊萬裡筆下西湖六月的風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也是在那時,第一次知道有“西湖十景”裡有“曲院風荷”,我們來得真當時。
第二次來杭州遊西湖,是和女友一起,記得那是個微雨天氣。本來還失望天公不作美,決定買票坐船上湖心島,順便在船上避雨。當時湖面水霧氤氳,煙波迷離,船慢慢在湖中行,看兩岸的景物都朦朧,若隱若現,我想起歷史上狀寫西湖最有名的一首詩來:“水光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體會得到蘇子瞻這「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呢?
其實,西湖那秀麗雅緻的萬種風情,如西施一般有生命力的美麗,的確不是一次就能領略完的。就說那“十景”中的“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就需要你在四個不同的季節來遊湖。而“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則要在夕陽西下、暮色蒼茫的時候,停下腳步來,看一看投在塔上的落日餘暉,聽一聽寺內傳來的悠揚鐘聲。這時,時間也似乎放慢了腳步。跟著旅行社走,或是行色匆匆的遊人,是沒有心境去欣賞的。
再例如,西湖十景中另外幾個,「柳浪聞鶯」注重聽覺的享受,需要置身於其中去聆聽。在遍植柳樹的西湖長堤上,聽那柳林中的鶯歌燕語,滿耳清脆婉轉,卻未見鳥蹤;而「雙峰插雲」注重視覺的印象,就必須拉開距離遠觀,因為「雙峰插雲」的雲,是山中蒸騰的霧氣,恰如早春時的草色,是「遙看若有近卻無」的。西湖,真的是面面有情,處處生姿。
我們這次來西湖邊,是晚餐過後、皎月方來之時。就近從斷橋一側下了計程車,走上了白堤。此時是陰曆初八,月亮不是滿的,但也不似如鉤的殘月讓人感到清冷。當頭一輪明月斜斜地掛著,銀波輕灑,地上樹影婆娑,有如水荇交橫。一陣夜風吹過,柳枝拂動,地上的影瞬間生動起來。
斷橋周圍打了暈黃色燈光,躺在水面,在夜色中猶如仙境。我們上了橋,自然聊起了白娘子和許仙。那時的斷橋,是否也如今天這般遊人如織?我在橋頭探出身子看了看橋下,水面很平靜。許仙當初就在這裡,吐出了仙丹吧?
傳說中,當時西湖邊商舖林立,廝販熱鬧。幼年的許仙和家人一起來逛西湖,到了斷橋邊,看見有賣湯圓的,嚷著要吃湯圓。豈知賣湯圓老翁是仙人所扮,看許仙有法緣,準備渡許仙,湯圓裡碗裡藏了個仙丹要他吃。不料這個湯圓許仙就是吞嚥不下,老翁連呼“可惜啊,可惜”,提起許仙兩條腿倒立在河邊。湯圓從許仙口中滑落,掉入湖中。橋下正好有一條白蛇、一隻螃蟹,都在修煉,看到湯圓,都來爭食。白蛇游得快,先得到了仙丹,增加了五百年的修煉法力,終成人形,化作白娘子,十幾年後到人間來找許仙報恩。而那個憤懣的螃蟹,就是後來攪合白娘子和許仙姻緣的法海和尚。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修得今生一次駐足停留。腳下的斷橋,因為是許仙白娘子的初遇地點,成了尋愛人心目中的聖地,瞬間變得浪漫起來。只是許仙和白娘子的結局並不完美,白娘子最後被法海打回原形,化作白蛇,被鎮壓在對面湖邊的雷鋒塔下。法海當時還留下四言偈語:「西湖水乾、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幾百年來,西湖水從來沒幹過,錢塘江也依舊年年潮漲潮落,不過雷峰塔卻倒了,這自然是大快人心的。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下》中批法海:「試過吳越的田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是田夫野老、蠶婦村擔,除了腦子有點貴恙的,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其實西湖邊的雷峰塔,千百年來已是幾起幾落。最早的雷峰塔,由北宋初期吳越王錢俶修建,到南宋進行了重建,那時塔身就已經是金碧輝煌,特別是黃昏時分,與落日相映生輝,於是就有了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南宋政權羈弱,皇帝不思進取,在金兵壓境之後就撤到杭州偏居一隅,在山清水秀的人間天堂繼續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所以當時詩人林昇寫了譏諷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雷峰夕照”景緻的出現與林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以及蘇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證明杭州千百年來就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西湖更是其中一顆明珠,皇帝都樂不思蜀。而我們腳下走的這白堤,更可追溯到唐代,和大詩人白居易有不小的淵源。
白居易曾在杭州為官,為當地做了不少好事,百姓為紀念詩人,就把白沙堤稱作「白堤」。白居易在杭州時也鍾情西湖山水,也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作: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
白居易筆下的白沙堤,就是我們現在走的白堤;而詩裡說的孤山寺,就在白堤南端的孤山,我們要去的方向。可見白居易當時對西湖這一帶是多麼的喜歡。孤山還和另一個詩人大有淵源,他就是「梅妻鶴子」林逋。和靖先生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種梅養鶴成癖,他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時至今日,孤山賞梅,仍是冬日遊西湖一樁雅事。
除了白堤,西湖還有一條蘇堤,也聞名遐邇。和白堤一樣,蘇堤與另一個大文豪連結在一起,他是宋朝的天才文學家蘇東坡。蘇東坡在政治上有過一段坎坷的經歷,但這短坎坷也成就了他,讓他留下許多千古佳作,在文學史上佔有不朽的地位。在他被貶到杭州當通判那段時間,寄情西湖山水,除了寫下描寫西湖最出名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也寫過很多湖光山色之作,如: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
一條白堤,一條蘇堤,讓杭州百姓記住了兩個文人給當地百姓帶來的好。這兩條堤,也是欣賞西湖風景佳絕處的最佳觀賞點。 「明湖一碧,青山四圍,六橋鎖煙水」。這兩條翠堤,如同給西湖帶上兩條美輪美奐的瓔珞,在這堤上,柳樹掩映中,六座不同風格的中國傳統式拱橋,猶如瓔珞上的珠寶,熠熠生輝。
這裡,您能從不同角度欣賞到園林藝術之美。 “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雖由人作,宛自天成”,這是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西湖就是這種最高境界的詮釋。欣賞園藝之美,可以有遠近之分,有虛實之別;有藉景與對景,有靜觀與動觀。對岸的寶塔,青山,從對面看就是藉來之景,適宜遠觀;此時斷橋橋洞下有明月,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橋洞下看水中之月,這就是對景;白天,山峰在白雲中時隱時現,湖面在雨中水霧氤氳,這就是虛和實的對比。我們可以在湖邊駐足觀看,這是靜觀;但我們在堤上慢慢走,湖里慢慢行,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緻,這又是動觀。
談笑間,不知不覺我們到了白堤的中段。一道小門,一塊石碑,把我們吸引到了另一個西湖絕佳處。這裡就是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景點。小門進去,兩邊各一座水榭,坐在水榭內下小棲,拍了幾張照。同事們笑笑嚷嚷,談起白居易和蘇東坡的杭州逸事;聊到吳王和越王的小戰場,逃了西施,失蹤了范蠡;說起了蘇小小,又談起岳飛,西湖邊的岳王墳。
我不禁吟起了蘇子瞻的《赤壁賦》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登仙」。雖然文章吟誦的是長江,但面對這夜色中的西湖,我似乎感覺與蘇老前輩離得很近。
水榭下來,走到中央突出湖面處,是「平湖秋月樓」。樓高兩層,雕鏤畫棟,在燈光的點綴下氣勢不凡。可惜夜間不能登樓,否則極目遠眺,肯定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納煙水之悠悠,收雲山之聳翠,這裡想必最能體會到「落霞與孤鷯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氣象吧?
歷史上,範仲淹過《岳陽樓記》,王勃作過《滕王閣序》,王之澇有詩《登鸛雀樓》,都是登高極目遠眺的流芳之作,連蘇州滄浪亭都有「清風明月本無價,遠山近水皆有情」的佳句。那這西湖的平湖秋月樓呢?雖然有乾隆題字,明朝文學家張岱的《西湖七月半》,但究竟不如上面幾篇響亮。也許,前有蘇子瞻對西湖的溢美之詞,後人再怎麼寫都覺得難以超越吧。
盤桓良久,平湖秋月樓和水榭的燈突然息了,周圍靜了下來。西湖,全國唯一一個不要門票的世界遺產,在用這種方式催遊人回來了。
夜色涼如水,水色靜如夜。楊柳岸,夜風新月,良辰美景非虛設。我們與西湖作別,下次再來。
又記:
突然想起蘇東坡的兩首寫景詩,都是千古絕唱,成為當地風景的名片。一首就是上面的西湖詩,還有一首是廬山詩。我突然發現,這兩首詩的風格非常接近,都是用」互文「與」對比「的手法,表現出詩人對景物的喜愛知情。現把兩首詩摘錄下來:
」水光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然。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