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at Pray Love ]
飯,禱,愛
農曆十一月十五,迎來今年杭州的第一場雪,我喜歡冬天這徹骨的冷,那才證明我膚淺又真實的存在。杭州這個城市至今還是很強壯的,至少,我們還在好好吃飯。
疫情,讓世界變了。我讚賞藏著人類執著的東西。那種揮之不去的生命力感染我,特別在「吃頓好的」上面,讓我的每分每秒有意義。
雪夜裡我和朱建討論他重新開的「飯小美」。 「飯小美」是裡面有古涼亭當包廂的傳統杭幫菜餐廳,裡面往來無白丁,大半個文藝圈都來過。我想在「傳統杭幫菜」前面加個「非」字,他們也會同意。
飯小美店酒「賴鼎」有各路大拿簽名
文藝氣息隨餐點香氣撲面而來,這是許多人進餐廳的第一印象。這氤氳發生了很多故事。很多老食客和我一樣,都等著未完待續的「續」。眾望所歸,新開就預定爆滿,封新城剛走,許知遠就來了。 「朱建是杭州的文藝教父」許知遠對我說。朱建只淡淡回應「算不上,只是文藝得比較長。」
江南藝會客廳
「飯小美」美的餘韻很長
判斷好酒的標準,往往落在餘韻上。文藝圈的大佬們用跨過門檻的次數來投票,飯小美的餘味很長,朋友帶了朋友,新鮮事總絡繹不絕。北島與朱建聊詩,蔣友柏與他聊藝術...設宴者散播愛與施,赴宴者治癒癮與病,都能在餐桌上同時進行!
「飯小美」團隊裡更不乏精神與舌尖同好,王五四是飯小美的合夥人,阿里的王帥是投資人,杭幫菜傳承人應嘉林大師是主廚...全是吃家!
朱建本人愛交朋友。漂亮女性朋友與魅力男性朋友平分秋色,我跟他開玩笑:自從結婚後,應該把那些女性朋友平分給其他朋友。他嘎嘎笑起來,眼睛成一線,帥氣長髮隨頭一點,震出絲絲分明。
「你回到家,美食解決問題,溫飽對現代人不是問題,終極一定是分享、社交。大家要吃飯氛圍裡的凝聚感。大家是獨立的人,只有餐桌讓我們聚在一起。中國人是群居的。 p>
我回想自己,確實疫情之後的聚餐,讓我又開始愛生活了,這種愛也成為朋友們一起跨越各種困難的無形紐帶。
關於重開,飯小美停業的那天,當晚就有「預兆」。朱建偶遇了有緣人。
朱建(左二)任杭報總編時,他的團隊報道了07年那輛723溫州動車事故。當天來的還有倖存者小陳(右一),以及他的父母、保母四人。 「坐倒數第二節車廂,一大半車廂沒了,他們四人無恙。」朱建談笑的朋友裡不少是鴻儒,這次的「朋友」連他自己都感動至今。
飯小美迄今為止,只做預定。這裡的食材與人,與故事,都有關,像一場無法複製的演出。
這次新開,做飯的概念更“老”,充滿那些執著的杭州味道和情誼。但,與其說飯小美是一家傳統飯館,不如說是中國文藝圈駐紮在杭州的客廳,連食材的「偶然」都美得不可思議,經常出現一些市面上少見的時令食材。這也讓飯小美充滿神秘,像去久違的杭州朋友家吃飯那種,你不知道對方的媽媽今早在菜場領回什麼神仙,而且人家當你貴客,一定盡地主之誼。
我去吃,就恰逢海釣黑喉(赤鰣)。那被譽為日本海的寶石,7-9月產卵期時有夢幻食感。朱總在我蔦屋新書會提起的。那天的黑喉,釣自中日韓1896海區,來回坐船得72小時。簽書會結束居然就這樣在飯小美吃上了!
即使對傳統日料店來說,這樣的食材是會讓廚師很緊張的。
身材魁梧的應大師縷了縷金發,依然氣定神閒,說話頻率永遠男中音的他,錢塘江畔研習杭幫菜40年。此前他是杭州老炮兒最愛的高級餐飲「湛碧樓鮑翅館」的總廚,如今他把「飯小美」餐廳當成自家會客廳,有什麼人來,有什麼料子,就做什麼菜。花刀飛舞,淡定自若間,魚肉被處理成生魚片,魚籽就做成讓江浙孩子夜裡會做夢的「家燒」。我想起,曾經在應大師家吃過一頓黃魚麵,湯汁是黏稠的,魚子發亮。
我沉浸在味道裡,不由地與鄰座朋友說:「魚籽拌這裡的油渣炒飯會銷魂,還好我魂夠胖!」雖然,眼前真的只是一碗炒飯。我要施展“凡爾賽”,無計可施的樣子。
不能吃。一吃,那炒飯不得了,粒粒在齒間透亮,一匙彈脆中有油渣奇香!於是我馬上請教大師炒飯怎麼燒的,好奇心被大師完全不保留的作風驚到。 「裡面有炒米,用泰國香米,冷水洗乾淨,煮乾風乾,水洗一下,晾乾,再油炸。飯炒得差不多了放炒米下去,炒飯跟炒米結合。飯除了醬料、炒米、油渣還有乾貝、蝦皮粉,是自己磨的,不放味精。
杭幫菜的濃鬱與精緻另在一口天然鮮美的湯裡。整席第一道湯,是番茄湯,依照中國人的習慣,一席通常只一道湯菜,貫穿始終。這番茄牛肉湯,番茄居然與牛肉一起蒸出來的,很清,蛋絲一加,香氣翻倍。 「很多人覺得特別親切,卻驚喜。」醒味與消食,都是神來之筆。
番茄牛肉湯
這簡單的靈魂料理,勾搭不少人,包含「偷師的」。關鍵應大師壓根是為了「讓失傳的杭幫菜手藝重新流行」來的。聊起來才知道,原來各路名廚也是應大師後廚“常客”,吃鍋邊肉,聽他講杭幫菜。
老杭幫菜一向不精於擺盤,看似家常,但精細入髓。就像《鹿鼎記》裡的化骨綿掌,被擊中後渾然不自知,越想越饞。朱建說「應大師的菜裡的功夫常人看不出,吃得出,看著不裝,但很難學!」
「因為疫情的原因,人的活動半徑小了,味道也回歸。原來都在外面吃,後麵食材越來越少,因為供應鏈的關係,我們回來到自己的地方,原來熟悉的東西。我回望自己往年,這時候確實都在國外吃米其林,而現在,紮根在國內,也慢慢對杭州被低估的老味道著迷。
大道至簡!
長情的老杭幫菜
功夫得從「底子」開始
應大師有句話有意思,一個杭幫菜好廚師一定懂得節約食材。我細想有道理,雖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些所謂“捨得”的菜,至少“初心”是有悖珍惜食物這一“吃家”根本的,好東西哪裡捨得扔? !更不要說保護環境了。
好的主婦應該是像《浮生六記》芸娘一樣,簡樸平淡中見精緻,巧思多於鋪張,這才是杭幫菜出身所在。應大師說「能得到食材,要盡量做得好吃,不能浪費食材。」「戒奢以簡」也是有教養的老家族傳統。
這也幫我找到了不少杭幫菜的源頭,譬如過年杭州家常的「三鮮湯」。 《隨園食單》肉食裡第一位的就是火腿,現代已經不能像古代富貴人家那樣擁有自己的家廚醃火腿了。但,尋常杭州百姓普遍有自己醃鹹肉的習慣,冬天裡蒸上一盤,或是拼一些冬筍片,就是好菜一道。傳統杭州的千張裡,也要放鹹肉丁進去。
蒸出來鹹肉餘在碗底的濃鬱鮮湯,喝就太鹹。能當鹽和味精用呀,主婦怎麼能輕易倒了,乾脆靈機一動!老杭州家裡的「三鮮湯」的基礎就是蒸鹹肉的湯汁,有發酵後豬油的香味。應大師將「三鮮」擴成「豬皮、肉圓、火腿肉、雞肉、肚片、髮皮、筍片、河蝦、香菇」這九鮮。
食物本身,能不能打動人,也是飯小美一直在執著的。 “早年的問題,我們就像一個四處旅行的人,把每個地方吃過的好食材的搬回來,菜餚有性格,但是地域感不清晰的,很多人吃過覺得不錯,但沒有感動。”朱建說。
我回想自己愛的老杭幫菜,確實吃來吃去就幾樣,那種執著,情不知所起。
杭州白切雞
醉蟹
糖醋排骨
栗子燒肉
我仔細一想,也許是家的味道吧。美食是跨越時空的媒介。讓家裡男女老少煲一個劇,估計要吵架。即使只是一道白切雞、糖醋排骨、栗子燒肉,抑或是醉蟹,讓三代杭州人一起吃,都會覺得親切。 「味覺是記憶,從過往的生活去看,我自己在杭州生活五十多年,大部分都有根了,那就是本土性。杭幫菜是融入每個家庭生活的場景形態。我們說杭幫菜是沒有鮑參翅肚的。
但大家所覺得司空見慣的,其實離「正宗」有很長一段距離。譬如目前擺飯小美桌上的臘排骨蒸冬筍,筍是斜刀片成大薄片的,特別脆。應大師說,原因很簡單,因為纖維長了,「現在新的廚師連切筍不會,傳統的手藝丟了。」。
臘排骨蒸冬筍
朱建說起第一次吃應大師的拿手菜“素雞”,還記憶猶新,那是杭州人家家戶戶會做的菜,也是他小時候難割捨的味道。 「一吃感覺熟悉的陌生人,有點不一樣,但又說不上來。給你的感覺是味道同源的,又有新的東西,所以記憶很深刻。」
冬醃菜筍片素雞
各家做一樣的菜,吃久了,就會明白「味道裡沒有魂」的意思。應大師說,例如發皮,菜場裡發好的,跟你自己的不一樣。 「如果說餐廳裡面有200個餐位,所有都是標準化,很少的就是從頭開始,手剝蝦仁就要自己剝,後廚加工過程裡效率見長,經不起耗。這個地方要廚師自己來剝,親力親為,老杭幫菜不僅是食材,不僅是加工方法、流程,以前人時間多,人力成本低。
手剝炒蝦仁(鳳尾蝦)
挑蝦與買蝦也要親自一早去錢塘江畔收。 「錢塘江水質比較急,肉蝦比較結實,蝦飽滿,殼薄,身段也好,細細長,最適合做鳳尾蝦。」
杭幫菜本身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譬如“煎好再紅燒”,老杭州各種魚,哪怕一根蔥,都喜歡煎的。杭州菜也沒太多去腥調味料,無非蔥薑與黃酒,而小小一根蔥也成為金色箍棒。
應大師做飯不厭其煩,豆腐是自己做的,有一點點酸味,孔大,容易進汁水。他用大蔥的汁來中和豆腥。醬排骨也是他自己做的,他說,好天氣太少,量少。蒸煮完後用青蔥花增色。
「北方人做飯愛用大蔥,南方人愛用小蔥。南方菜蔥燒就紅燒多,蒜泥就白燒多。蔥前面用,通常熗鍋,那個油炒菜就蔥香了。蔥燒豆腐要中間放。
乾焗膏蟹
應大師的乾焗膏蟹墊底的是大把的蔥,焗蟹的水蒸氣幾乎全是蔥提供的,香氣四溢。這也是牢牢抓住朱建味蕾的一道菜。
紅燒鮑魚豬爪
這裡還有一些獨特的菜,譬如紅燒鮑魚豬爪這種新奇組合,甚至還有一些平時難找的食材,這是基於多年服務高端客人的努力。我在飯小美第一次吃黑魚肚,那跟豬肚比,更脆嫩更鮮。 「7-8斤黑魚才有魚肚,黑魚是吃蕎的,吃螺絲這些雜的東西,所以胃好,消化能力特別強,那道菜有意思。黑魚肚處理是難,魚肚腥味很重,要鹽擦過,醋泡過,依照自己的口味爆炒。
其實一道黑魚肚的工序很多,吃的人感受得到,但看不到。應大師說他不是標新立異,「菜就是這麼做。」
最具現實意義的故事,才是好劇本。味道的意義,在真,沒有虛張聲勢。
我總教育外來的女孩子,杭州男人是不能談戀愛的,“杭鐵頭”就是北方“二愣子”,情話有時候是“槓精體”。但杭州男人,是適合結婚的,耿直boy刷鍋帶娃賺錢養家,長情起來為你移風易俗都沒問題。
有些東西,你光看表面就完了。網紅那些照片並不是凡爾賽。願大家2021年都能與愛的人,吃到真正的好東西!
神 婆 問
你喜歡吃什麼老杭州菜 ?
「有味使之出,
無味使之入。 ”
——《隨園食單》
Food Bless You!
中國國際美食博覽會顧問
《神一樣的餐桌》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