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刪減版《江南漁哥|來杭州必吃的「外交官」的寧波菜》
原刊於「BlueDish藍盤」
2023年12月發布
江南漁哥主人蔡國芳
[ Friends ]
朋友
一部分大佬開餐廳的邏輯很簡單:
多一盤好菜,
就多一個好朋友。
往往後來,
去那店裡吃飯的人也這麼想。
⻅過美食大世面的好友來杭,身為杭州美食官方臨時十九品芝麻糊推薦官,我戰戰兢兢問:要不要吃個浙江地方菜?
主人蔡國芳(人稱“佬爺”)是外交官出身,不管主牌“江南漁哥”還是,副牌“好蔡好材”,來“佬爺”這吃飯,發現周圍談笑有鴻儒是常態。越親切,越隨意。要是生人需要一段推薦理由,我會說:「江南漁哥掌⻔人佬爺一直堅守傳統,獨樹海邊一味,秉承\'好酒好材\'的理念,以地道示人。」看似很官方的話,我用手機瞎拍的菜照一配,你就會知道全是真心。
厚味交好朋友
我感嘆鐵漢柔情似的寧波菜,江南漁哥是杭州第一塊牌子。
老客人都倒背如流這裡的招牌菜,蘿蔔絲白鯧桌桌必點;雪菜烤冬筍是季節饋贈的獨份清脆;醬膏青蟹濃而美,冰淇淋的口感;老蔣芋艿羹的豬油渣,滋滋生香!那椅後吳山明老師畫的如柴羅漢都忍不住要躍出紙面來湊熱鬧,這估計要變胖頭羅漢了,還是酒肉款。佬爺家,過嘴難忘的寧波菜是信手拈來。
蘿蔔絲白鯧
佬爺的江南漁哥往來無白丁,與其說是因為外交官的天生素質,不如說大人物愛迷人厚味。
有次澳⻔烹飪協會姚潤濂會⻓點名要來,他懂吃,早知道這家前外交官掌⻔的寧波菜是東海一味「忘不了」。姚會⻓帶了澳⻔國宴桌上的同款⻢介休,穿起了澳⻔和杭州兩個餐桌的鹹鮮。 「佬爺」說,昨晚夢⻅一道蝦的做法,叫“夢中情蝦”,那是簇簇新的菜,檸檬汁的香穿越脆殼,如情人回眸。這廚房正試著的off menu,他要我趕緊偷幾個去給姚會⻓嘗。
檸檬汁油爆蝦
看似粗曠的寧波菜,做法巧,下酒也巧。這時節,直到春天,寧波烤菜裡的真神“天菜芯”,和厚片黃泥筍一炒,一盤蔬菜就是天。新菜雖然還在陸續上桌,可黃⻥鮞豬手⻥丸和大腸冬瓜已經餵飽我。天菜心蟹羹因為冬天遲遲到來的餐桌蔬菜之神,讓我停不下湯匙。 斟點江南漁哥自家黃酒,與梭子蟹在嘴裡一起甘美入心。這心,就是佬爺的好客心。
天菜心蟹羹
幾乎每個東海時鮮上市的季節,寧波人都有新的下酒「味精」。烏賊猛仔燉鹹豬手、腐皮包黃⻥、千張鹹菜...光沙鰻幹,要的“不濕不干”,就讓愛吃之人鮮得五迷三道的。我反正吃著佬爺親手做的鮮嫩醃筍,鏟著肉頭厚的糯毛豆,夾筷噗噗脆的蝦籽醬炒蛋,再奉化芋頭蘸上無殼蟹糊...耳畔只有佬爺那流水似的乾杯聲。
沙鰻乾
江南漁哥食材硬,我本來嘴硬減肥,一看桌上時鮮好菜就軟了。那年上海寶爺來杭,陳立老師聚友,大席上妙語生花。白蝦花了個籽,我邊笑邊吃。桌上話題從人類起源移到中國古文明,如發酵的浪裡鮮物般醇厚。硬菜還沒完! ⻥圓豬蹄淡黃⻥鮞煲,蘿蔔絲粉絲蟹煲,酸湯牛肉煲,端上來全是豪爽大份的寧波好客氣質,我嚇得往外挪了挪。一嘗,我卻完全沒有飽足感,品品奧妙,細膩各不同,這就是江南漁哥做飯越來越精的精髓。煲中菜品別出心裁的搭配,一個潤中有鮮,一個鮮中有潤,再吃一個鮮潤不膩...清爽舒服。
淡黃⻥鮞煲豬蹄
江南漁哥的靈魂在時間、陽光和⻛的⻛味細節裡,也在佬爺的新菜單。糟骨蒸黃⻥有不多⻅的酒釀清新香氣,白果(白姑⻥)鮞烤茄糯裡有奇鮮,醃烏賊猛子燉連州咸豬手我是第一次吃,兩鮮相乘,我恨不得把烏賊的骨頭都嘎嗆咬了。醬膏青蟹、⻥露炒蟹、苔菜拖⻥條看看也是新菜,已經有了經典菜的穩健感。
美食家/作家林衛輝老師隨便一句“只要搭檔選得對,咸⻥白菜也好味”,佬爺一點撥,主廚森哥創出一道“⻛帶⻥燒白菜”來,據說裡面的椒蒜是「吃完可以親嘴的蒜」。阿森師傅說江南漁哥做菜特別簡單,全靠食材好。我都聽不出是驕傲還是謙虛。芋頭羹趁著立秋前新上市了,豬油渣切刀和芋頭一樣的,一匙糯捎一包脆豬油,滿口秋膘香。
老蔣芋艿羹
著名美食家沈爺《一個人的榜單》裡,有個帶⻥絲鮳肉,幾年前的一天有幸,終於在江南漁哥就著八寶醬丁粉,得償所願。如沈爺所說「帶⻥絲」因乾瘦如柴,反而比油性大的肥厚帶⻥更容易曬乾,“鮳”,是泛指一切小型⻥類乾制,如龍頭鮳,只有海鮮猜稱為“幹”。這和紅燒肉一道燒,真是命懸一鮮,無力移情別戀。
一條川烏夠組個局
沈爺的局一向一座難求,我榮幸吃上川烏局,吃出⻢鮫尾之外的精華。
鰆鯃其實是⻢鮫,從小吃⻢鮫到大的正宗寧波人佬爺說過:「一定是清明前後洄游至象山,在鹹水淡水交匯處捕撈的藍點⻢鮫⻥,當地人才叫川烏。 「鯧⻥鼻,⻢鮫尾」是老鶴們的“隱藏菜單”,知道這麼吃的小孩子一旦被綁架,父母只能祈求綁匪不懂行,否則要狠狠多加幾個零才肯放票。
火腿筍片蒸川烏
「芳腴」這個詞,是我聽過最恰如其分的「川烏」讚語。清代寧波籍文學家全祖望在《四明土物雜詠之楊花社交(⻢鮫)》這樣描繪⻢鮫⻥:「春事剛臨社日,楊花⻜送鮫。但莫過時而食,寧軒未解芳腴。
從小吃⻢鮫⻥到大的正宗寧波人「老爺」(江南漁歌的老闆阿蔡)也對川烏念念不忘:「必須是清明前後洄游至象山,在鹹水淡水交匯處捕撈的藍點⻢鮫⻥,當地人才叫川烏。身為一位講究的餐廳當家和食客,拿到清明當天的川烏,對老爺來說充滿了儀式感。
老爺老家象山,他說一直以來漁⺠都知道這個秘密,但早些年根本不會把它當回事,當年據說黃⻥還拿來當農肥呢。最近幾年,稀罕它的人越來越多。老爺好客,回來前總在朋友圈吆喝一遍,帶著十多條尺寸還能入眼的鮮⻥趕回杭州。幾乎每次,他都要叫上摯友中的美食家眉毛老師。
「藍點⻢鮎⻥平放,⻥頭和⻥尾往上翹起,而普通⻢鮫⻥沒有這個特點。」老爺知道一條尚好的川烏放在桌上,好吃不言自明。
川烏魚身
沒有冰過的川烏顏色不一般。 ⻥眼亮,⻥鰓紅,有光澤的深花青身子,背部成片的藍色斑點也特別閃。將⻥切開後,會發現肉身微紅。 象山港經過淡水洗滌的⻢鮫,肉質會發生神奇的變化,但其他海域的鹹淡水交界處,就沒有這種效果。出了這片港區,⻥身肉質泛白,那一抹紅消失了,鮮嫰程度也相差甚遠。
其實“川烏”,最早應該作“鰆鯃”,漁⺠叫著叫著就“簡化”了。當地老人說關於「鰆鯃」還流傳 著一個說法:寧海灣有個鰆鯃洞,直通貓頭洋。鰆鯃在這個洞裡產子,到貓頭洋⻓成後, 再經象山港洄游到寧海灣。因此都說寧灣的鰆鯃生⻓特別,的確來自不易。 「錯過了,就得再等上一年!」
清代詩人孫事倫曾說“水有社交⻥”,他說的是⻢鮫⻥。我覺得這樣的稱呼不無道理。 ⻢鮫 ⻥春天洄遊,因為荷爾蒙的刺激,背上泛藍光,像舞會時為了遇⻅心上人的特別裝扮。這時候的⻢鮫⻥有個藝名,叫「川烏」。交配後身體又回到⻢鮫⻥的黑灰色,也有的地方叫它 鮁⻥、燕⻥、板鮎、⻢鮫、青箭。
只需要簡單的“家燒”,略施薑蒜增加香氣。眉毛老師喜歡再放一點點芹菜,一點點醬油提味,那是讓人忘乎所以的味道。他說,這個⻥需要用稍重味道的輔料,這樣不管是香氣還 是味覺都會瞬間在⻥肉裡炸開。要鹹度,菜蒲頭、鹹菜之類是首選,如果是溫州人煮,就會燜香了然後收汁。
川烏魚頭
有老爺決定一⻥兩吃:將頭尾取下放(雪菜)鹹齏(jī)煮湯,而中段先行暴醃半小時,再加入雪菜水清蒸。
吃美食,要經得起等。
這樣處理後,清蒸的川烏顏值與味道一流:從⻥肚開始,顏色漸漸變深,在⻥肚處用筷子輕輕一切,抬起放入嘴中,香醇糯軟,不用⻮咬隨即化了。吃完⻥肚部分,將靠近背部的 肉粉碎,和了鹹齏湯一起送入口中,則是另一種過癮的感覺。
煮湯的川烏,除了鹹齏,搭配的還有當季的筍絲。寧波老話說得好:「三日不吃鹹齏湯,腳娘肚(小腿)就酸汪汪(無力)」。
取一小碗,盛入鹹齏筍絲和⻥肉,再加滿湯,和著吃,最後將湯飲盡。鹹齏的酸香、筍絲 的甜脆加上川烏的鮮滑,那叫一個「透骨」。
以鹹提鮮
江南漁哥一日不來,如隔三春。春形容對鹹鮮味思念綿⻓,包含一切意思,甚至包含春天的鹹菜。
我跟佬爺和主廚森哥打趣,小時候萬一胃口不佳,最稀罕「爛腳鹹菜」。那是躺在甕底的酥爛鹹菜,裡面的酸臭味是饞死人的魔咒,和萬物可燒,那比味精有滋有味。
鹹齏酸湯牛肉
所謂伊人,喜歡就好。大蒜也有臭腳丫味道,可喜歡的人叫蒜香。而且爛腳鹹菜纖維口感如絲如縷,軟綿得不行。江浙那些「酸臭」黨裡,寧波人最愛吃鹹齏,質感就跟「爛腳鹹菜」非常相似,燒大湯黃⻥能鮮⻜起來。寧波當地人常戲說,不吃就底酸汪汪,意思是路都走不動了。
有次鳳凰網狗哥、美食家閔濤老師、名廚Alan Yu大師等遠道而來,我託一群老帥哥 (chòu nán rén)的福,才吃上了臭臭的宴!臭豆腐刺身那是經典,這次臭得嶄嶄新的天婦羅版臭鱔⻥,⻓興臭菜和臭豆腐合蒸,烤菜版本的大頭菜...連嫩綠的香椿芽尖都上 了。有他們在,真是一桌臭成千里香。
臭豆腐刺身
⻅「逐臭夫」們如此熱情,我幽幽吃著帶春的小東海刀,咬咬外脆裡彈的跳跳⻥,吸吸芝麻螺,再一口一個比蘇小小還小的小籠包,心想:難得來杭,就不和你們這些chòu nán rén搶了。
每次席間大佬談笑⻛生,我喜歡自顧自走個神,來一回愛胖麗絲夢遊鮮境。江南漁哥「千里飄香」是令逐臭之夫沉迷的又一禁區,那臭榨菜,氣味妖冶如將入盤絲洞。再來看歙硯墨汁包裹的墨⻥蛋與荔浦芋頭,軟香、鮮糯...江南漁哥墨香肉早已是鹹鮮名菜,連美食名導陳曉卿老師都讚賞有加。據說,宋代古墨還是治療拉肚子和癒合傷口的偏方。我照著自己吃完幾塊墨香肉後黑漆漆的嘴,雖然看不清楚前方是神是魔是妖,叫我只想陷落其中。而最後一碗老鴨芋頭湯,又把我撈回人間,重回清麗。
墨水⻥蛋與荔浦芋頭
老爺說臭豆腐治老年癡呆和口腔潰瘍。鰻筒神仙雞,考證自《本草綱目》與寧波的傳說, 鰻筒治療肺癆,用雞湯煨,療效更好。昨天家裡的⻥肚拿來這裡燉黃⻥,與隔壁鍋改良版 象山三黃湯膠相輝映,吃下去的美容功效可想而知,大概會比東方之既白還嫩。佬爺要我給他提個字,我心想,肯定得請我吃飯吧,一饞,把「神」字那一豎畫成了鰻!
手作 「鰻筒神仙雞無雙」
老爺「以鹹提鮮」的理念如餘音繞席,越吃越心領神會。雖然已經飽到頂天靈蓋,但喝到鰻筒敲蝦燉神鮮益品雞湯時,我又鬥膽多出了一個胃。老爺很神秘地說:這道菜的靈感,來自寧波人鰻筒的祖傳做法,叫鰻筒拌京蔥,把吹完⻛的鰻⻥切成10厘米左右的段,放到雞湯裡去煮,煮熟後撈出來放涼。每每想吃時,就將鰻段拿出來,去皮、剔刺,和京蔥、香 菜、麻油和料酒拌到一處。
鰻筒敲蝦燉雞湯
中國餐飲⻜躍時越來越自帶包容力,寧波菜也在山海間不斷乘⻛穿行,趨勢是味道細節越做越清鮮。新做的淡鮞,佬爺說那是像山剝皮⻥,同如清明前的白鯧(象山本地人稱白邊)、川烏。夏末秋初的剝皮⻥只有像山海域才是最好吃的。我連吃兩大塊,感覺可以當咱們東海濱的特等“⻥飯”,雖然季節限定的,奢侈了一點。我愛的梭子蟹粉絲煲、冬瓜斬⻥圓子、油爆蝦都輕柔入心,酒釀圓子都是「龍珠臥底」。
我感慨這餘生,真應該浪費在跟好朋友多吃幾頓好飯上,佬爺到底懂。
神 婆 問
你 喜 歡 寧 波 菜 嗎 ?
「朋友是另一個自己。」
——巴塞隆納
Food Bless You!
《風味人間》顧問
《神一樣的餐桌》主人
《食野中國》《人間值得369》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