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蘇滬浙 三人自由行。

蘇滬浙 三人自由行。

這又是一場說走就走的遊程,三位相處多年的老朋友,藉著去上海辦點事的契機,來了一場四日遊。

因為生在江蘇,週邊景點基本上玩得差不多了,於是就在路途中窮盡腦汁,想想還有哪些地方沒去過,或者說哪些地方以前去過卻因時間太長而淡忘,於是我就定下了遊鎮江的北固山、蘇州的錦溪古鎮、上海的朱家角古鎮、浙江的天目山這五個景點。旅途快結束時,又有人相邀去鎮江的茅山,本來茅山我至少去過三次,此去最吸引我的是茅山道長能親自接待我們,說是還要給我們展示茅山的四件鎮山之寶。如此神秘而令人神馳,便沒有了不去的理由。

D1-1

北固山,鎮江三山名勝之一,接近長江邊,山勢險固,石壁嵯峨,因此得名北固山。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在控楚負吳方面北固山更顯出雄壯險要。

三國時「甘露寺劉備招親」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山上亭台樓閣、山石澗道,無不與三國時期孫劉聯姻等歷史傳說有關。 甘露寺高踞峰巔,形成「寺冠山」的特色。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西元265年),後屢廢屢建,寺內包括大殿、老君殿、觀音殿、江聲閣等,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沿著東吳古道拾級而上

甘露流芳

狠石,又稱石羊,相傳曹操率百萬大軍南下時,孫權就坐在石羊上與劉備共商破曹大計。

祭江亭 飛簷鬥拱,造型飄逸,又名凌雲亭。

客心洗流水

蕩胸生層雲

此身不覺出飛鳥

釣手還堪釣巨鰲

傳說劉夫人孫尚香聽到劉備過世的消息後,曾在此遙祭,而後投江自盡。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登此亭,見萬裡長江滾滾東去,即興抒懷,借古諷今,譴責南宋統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圖收復中原失地,寫下了對國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流傳千古的兩篇佳作: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食,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西側

東邊

東西北面,水闊天高,有吞天吐地之勢。

天下第一江山

相傳三國時,劉備來東吳招親,孫權宴罷陪劉備觀賞江景,劉備見北固山野心江濱,大江東去,一望無際,氣勢雄偉,不禁讚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南北朝時,梁武帝登北固山,見景色極為壯觀,興致勃勃地揮筆書寫了“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無從尋找。到了南宋,潤州(鎮江)刺史、著名書法家吳據將這六個字重新書寫出來。清康熙年間,由鎮江府通判程康莊臨摹勒石。從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順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稱。

南徐淨域

相傳西晉末年,北方混亂,東晉偏安江南,建都於建業(今南京)。當時北方人士紛紛南下,東晉為此設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鎮江)。至劉宋時,正式定名為南徐州,日後「南徐」一直為鎮江的別名。

中國鎮江市與美國的坦佩市分別種下的友誼樹。

鐵塔 又稱“衛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國僅存的六座鐵塔之一,也是江蘇省境內惟一的鐵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甘露寺 地處北固山北峰之巔。建於東吳甘露年間(265—266年) ,寺額為張飛的親筆。他為了紀念鎮江曾作過東吳都城,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故將三國時劉孫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至今京劇中《甘露寺》(又稱《龍鳳呈祥》)這項傳統劇目,已深入民間。
古甘露寺規模宏大,宋代有僧侶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時期,寺宇、殿堂、僧屋計有200多問。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宮。甘露寺又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其建築特色與金山、焦山不同,採用了「以寺鎮山」的手法,故有飛閣凌空之勢,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D1-2

錦溪古鎮

這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古鎮,素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美譽,留存諸多人文景觀、古蹟名勝和無數獨具明、清特色的建築。著名的景點有通神禦院,陳妃水塚,蓮池禪院等。境內河巷縱橫、澤浸環鎮、街巷依水,橋巷相連,現存的民居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國時期建造的,因水而築,臨水而建,房屋多為一、二層的磚木結構,青瓦白牆,臨水開門窗或建築水埠碼頭。兩條沿河的街道形成了古鎮的主要商業街。 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等榮譽稱號。

入口處有一石牌坊,上有「水鄉佛國」四字,兩側有聯:

長堤映月水塚香散白蕩雪鷗尋故知

飛閣凌霄片雲鐘禪院梵音有新聲

似乎是錦溪的一個標誌性的水上長廊。

湖中心的陳妃水塚,在鎮南五保湖中。宋隆興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攜眷南遷臨安,途中陳妃病歿,立水塚而葬。錦溪鎮過去也叫陳墓鎮。

石板鋪街,石塊護坡,綠蔭樹下,小船悠悠,著名作家沈從文喻之為「睡夢中的少女」。

水邊長廊,避雨遮陽,可逛可憩,枕水人家。

古鎮水道有6公里之長,致古橋眾多,素有「36座橋,72隻窯」之美譽。

D2

朱家角 位於江浙滬交界處,屬上海青浦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號稱“上海第一大鎮」。內有北大街、東井街、西井街、大新街、東市街、勝利街、漕河街、東湖街、西湖街等幾條老街, 其中北大街在2005年11月被評選為「上海市十大休閒街」之一。

宋元期間漸形成小集鎮,名朱家村。水路西有淀山湖,橫有淀浦河,縱有朱泖河,上與太湖水系相通,向下直通黃浦江。航道寬闊,四通八達。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年)因水運便利,商貿雲集,曾以佈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標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生意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江南水鄉千年古鎮--朱家角

小橋流水,古街香樟,沿街店鋪,搖船燈籠,石坡碼頭,白牆黛瓦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一幅水鄉古鎮風貌。

計劃經濟時期的各種票證

天不作美,下起雨來,街道被洗得乾淨整潔,古樸風味更濃。

漕港河邊的園津禪院

漕河及泰安橋

北大街上的涵大隆醬園,創立於一九一五年。

大清郵局

最出名的放生橋是上海地區最大的一座五孔聯拱石橋,橋下是淀浦河。

各種美食,琳瑯滿目。街上有很多這樣的小吃店鋪,著名的阿婆粽、古鎮湯圓、醬豬蹄,還有各種精緻的糕點都可以在這裡品嚐到。

雨漸大,遊人或避雨或離開,行人漸稀。

結束後,到上海辦理事務。

D3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譽,位於浙江臨安區境內,浙皖兩省交界處。主峰仙人頂海拔1506公尺。 「天目」之名始於漢,有東西兩峰,頂上各有一池,長年不枯,故名。這裡還是全國最大的韋陀菩薩應跡道場。
天目山峰巒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岩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了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

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蘇遼、元代的張羽,都留下了優美的詩章和傳世之作。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天目山窮幽探奇,吟詠志遊,留下詩文160多篇。

天目山,是集儒、道、佛諸教於一體的三教名山和歷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這裡分經編《文選》,西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修道於此,東漢《洞淵集》稱天目山為道家第三十四洞天。晉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餘座,最盛時僧侶多達千餘人,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在東南亞的影響也非常廣。

禪源寺

歷史上曾與杭州靈隱寺齊名,四周環山,景色極為幽雅。抗日戰爭時期,為浙江省一中所在地,浙江大學內遷,曾暫駐於此。 1939年,周恩來同誌曾在禪源寺百子堂作團結抗日演講。

雖久經戰火,風雨侵蝕,仍有部分遺跡倖存。

夫妻樹

一路溪流淙淙相伴,一路苔痕遍地相隨,似綠野仙蹤,原始蒼桑感十足。圖為途經古石橋。

千禧年古道上,巨樹參天,像個守候的衛士。

路邊有石碑

大樹王

清代乾隆南巡遊覽西天目山時,封此樹為「大樹王」。傳說這棵大樹的皮可治百病,遊客、香客競相剝取,致其於1930年代枯死。但是,大樹王雖已死90餘年仍傲立不倒,枯乾上還寄生出一棵翠綠的新枝。

左側有國民黨員老於佑任題寫的「大樹王」碑;周恩來也曾與人合抱過此樹。

新大樹王,距大樹王不遠處,柳杉林中出生的後起之秀,現乃中華一絕。

五世同堂 這是一棵世上最古老的銀杏樹,有12000年之久,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為世界「銀杏之祖」。在其根基處已萌發出22枝小植枝,也不知是多少世同堂了!

開山老殿 建於元代,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裡面是禪宗文化展示廳,還有胡適手書的對聯十分有趣: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半月池

D4-1

燕山公園

我們住在溧陽的國際大飯店,飯店右前方有一個大公園,遠看風光無限,早起後便來到園區逛逛。

有山、水,景隨路轉。

曲線優美,綠植養眼。

人造瀑布,山水交融。

健身步道邊的拱型花門。這是很大的一個公園,我們整整逛了一大圈,除了兒童遊玩處沒去。

D4-2

茅山,位於常州金壇與鎮江句容交界處,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歷史遺存豐富,文物古蹟眾多。 茅山道教在兩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奉三茅真君為開山祖師,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稱為「上清宗壇」。

茅山

懷奇峰異壑素稱福地

擁三宮五觀在傳洞天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上面是紀念館內外展覽圖及實物。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雕像是陳毅、粟裕,碑名為張愛萍將軍題寫。

1938年4月底,紅軍進入茅山地區,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充分發揮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樞紐作用,為奪取全國抗戰最後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神奇之處是在上山階梯處放鞭炮,山頂會傳來紅軍軍號聲,「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便成了世界一絕。

茅山風景區我已來過數次,這行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欣賞茅山道觀的鎮觀之寶。

同行友人之表弟乃一道人,與茅山道長熟悉,為我們欣賞鎮山之寶打開了方便之門。

景區電瓶車上行至九霄萬福宮,被一道友請進了道觀邊的一個休息廳,沏上茶水,靜候道長。待道長來寒喧幾句後,他便拿出隨身鑰匙打開保險箱,取出一盒,打開,便開始了一一講解,最後還給我們每人贈送一個香囊,內有一張蓋有玉印的符。

北宋時期,宋哲宗之母孟氏不慎將繡花銀針吞入腹中,禦醫束手無策,孟氏坐以待斃。哲宗遂張榜全國求賢。經宰相王安石推薦,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應詔入宮,用茅山道教秘傳符篆和丹藥令孟太后轉危為安(符灰、丹藥與線和水服入,吐出時線已穿在針眼中)。哲宗大喜,深感茅山道士醫術神奇,賜號劉混康“洞元通妙法師”,住持京師上清儲祥,可與皇帝直通書信。並賞賜金銀,敕賜元符萬寧宮。後來,宋徽宗繼位,再次邀請劉混康進京,並賜予了他八件寶貝,分別是茅山道教九老仙都君玉印一顆、合明天地日敕玉符一道、禦賜宗壇玉圭一笏、哈硯一座、宣和禦賜玉靶一口、《上清大洞秘篆》十二捲軸、《上清大洞券簡詞》十二捲軸、《遼王詩簡》一卷。劉混康不願留住京城,一年後,回茅山,這些寶貝便被茅山道教視作「鎮山之寶」。後來由於歷代戰亂等原因,丟失了後面四件,只有玉印、玉圭、玉符、哈硯這四件寶貝還珍藏於九霄萬福宮中。其中:

玉印:上面刻著篆體陽刻「九老仙都君印」六字,相傳是秦始皇傳國玉璽用剩下的玉料所製;亦說此印是用戰國「和氏璧」的一部分刻製而成,有「夜食四兩硃砂,日蓋千張黃錶」之說。又傳說朱元璋曾將此印收至宮中意欲改制「奉天承運文寶」玉璽。但三刻三試玉印上仍是「九老仙都君印」六個字。無奈之下,只得於洪武十三年(1379)將玉印送回茅山。 ;
哈硯:這是一方玉硯,往上哈氣,便有水珠,舔筆而蘸,墨色成丹。硯台上還有兩道小紋,形狀像兩條魚龍。最神奇的是每至中午和子夜時分,兩條魚龍會在硯巢穴內匯合,名曰:子午歸槽。後曾國藩的兒子來茅山把玩時失手跌落,損傷了左上角,至此就再也沒有過出現子午歸槽神蹟;
玉符:又名鎮心符,白玉所制,上刻篆體陰文“合明天、帝日敕”,具有驅除邪惡保平安的功能;
玉圭:茅山是道教上清宗壇,又稱宗壇玉圭。只有祭奠天道祖時方可執圭,這塊長34公分的玉圭上部紋理遠看似翩飛蝙蝠、近看似飛龍在天,中部似雲霧繚繞,底部似層巒疊嶂,且能隨季節變幻,呈現不同玉色,春秋之時常有「汗水」滲出。

近前再拍一下四寶照片

敕賜九霄萬福宮 位於茅山的最高處、也是茅山影響最大的一座道觀,又因它坐落在茅山主峰大茅峰之巔,通常也被稱為頂宮。明萬歷年間賜建。

敕賜元符萬寧宮 也叫印宮,這裡原本就是存放鎮山之寶--玉印的地方。是故茅山有「頂宮一炷香、印宮一顆印」之說。


回首眾之門,道深山幽、林密水秀、淵源流長、歷史悠久。因緣際會,甚是難得,欣喜至極,妙不可言!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