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天風、玉皇飛雲、十里瑯璫、龍井問茶、雙峰插雲,
雷峰夕照、南屏晚鐘、虎跑夢泉、九溪煙樹、滿陝桂雨,
雲棲竹徑、梅塢春早、黃龍吐翠、曲院風荷、寶石流霞,
老和雲起、靈峰探梅、松徑飛霞、白龍瀑布、清虛洞天,
城山懷古、龍吟獅吼、邱山仙隱、千林流素、雙徑歸堂…
行走於杭州的山林之間,
南北層巒千峰、東西江湖匯流,
你我--在或不在,山—就是在那裡,
春夏秋冬、四季輪迴,江山百代、萬古風流…
十里瑯璫
碧血丹心
老和雲起-秦亭-北高峰
登山線:老和雲起-老和山-秦亭-將軍山-北高峰-北高峰索道下
老和雲起--覺得這地名蠻有意思,可不知何意、如何源起;朋友說上去就是老和山,每逢陰雨山上雲霧繚繞,而此處為登山起點,是為“老和雲起”,似乎從意境說也在理。春天的周末,也沒有太多原因,就選了北高峰,記得自己以前去過,就是有沒有到山頂已經依稀記不清晰。
天氣晴好,山路平緩,前半程一路台階,林木蔥鬱,很快到了秦亭,稍事休息,抬首藍天白雲、晴空萬裡,遠眺西湖及週邊山水一色;繼續往前,經過將軍山,可俯瞰浙江大學玉泉校區。過將軍山後山路稍見陡峭或坎坷不平,路上因了周末,登山的行人絡繹不絕。山上一路樹蔭蔽日,十分涼爽。
大概花了兩個多小時,登上北高峰,山頂豎有毛澤東主席的詩詞碑刻。北高峰上一覽西湖周邊群山—湖天空曠…下山有纜車-北高峰索道,到山下出門右拐前行,不遠就可以到靈隱寺,因為天色見晚,就沒過去了,只就下麵茶園逛逛。茶園裡村民正在採茶,時近黃昏,夕陽斜灑在茶園和山里人家的黛瓦白牆上。路邊有村民炒製龍井,空氣中瀰漫著早春氣息和淡淡的茶香...
老和雲起
將軍山上
北高峰索道
寶石山-葛嶺
登山路線:北山街21號-大石佛院造像-堅匏別墅-保俶塔-寶石流霞-葛嶺-抱樸道院-初陽台-連橫紀念館-曉風書屋
寶石山海拔不高也不險峻,卻勝在西湖,環形豎立於西湖北側,登上山頂可俯瞰西湖全貌。山上不止林木蔥鬱,而且人文歷史遺跡眾多;山頂保俶塔是西湖邊的地標建築。去過多次,從東側保俶路、西側棲霞嶺路、後山黃龍洞、前山葛嶺路均可上山;這個春天是從北山街21號上山。
北山街對著斷橋有客棧曰夕霞小築,其一側有石階上行即看到北山街21號,在平台上駐足回望北山街的梧桐樹、里西湖、斷橋白堤、西湖、遠山……隨視野平鋪開去再喧鬧的心境也很容易平靜下來。轉身上行,沒走百公尺就看到一塊如意形狀的巨石,傳說此石乃當年始皇纜船處;側方立有石碑「大石佛院造像」。隨後左轉就到堅匏別墅和上山山門,如果右轉下山就是保俶路。
一路上山幾乎都是平整的石階,很快就到寶石山頂。山上寶石流霞是西湖新十景之一,登高望遠鏡,南北兩向視野都非常開闊:南可望里外西湖、白堤、蘇堤、湖心島,與孤山、玉皇山、南高峰湖山一色;北側可俯瞰山下黃龍飯店或遠眺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山頂保俶塔據稱建於一千多年前,經歷朝歷代,屢毀屢建,現存八面實心磚塔建於民國年間。
過寶石流霞,按路牌沿山道緩慢西行約十多分鐘就到達抱朴道觀;「葛嶺」得名是因相傳東晉葛洪晚年曾在此煉丹修行。上山途中有一亭可供行人小憩,出亭子前方有崖刻「流丹千古」。半山間仰望抱樸道觀高而明黃的院牆和觀內上書「葛嶺仙境」的門楣,應了遁逸塵世、無為自然的道家思想。
抱樸道院往西上行即到達葛嶺之巔—初陽台。古人謂此高點觀湖上日出絕佳是稱初陽台,如今因週邊樹木遮擋視野反不及寶石山開闊;往西望隱約可見浙江大學玉泉校區。下山如果往右繼續往西可以一直去到岳王廟、曲院風荷;原路向左折返往下不遠,就可出葛嶺山門到葛嶺路。
出山門右轉到葛嶺路17號是連橫紀念館,位於修復後的瑪瑙寺內;連橫是前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的祖父。一年和家人入內參觀時,剛好遇到李修平、季小軍等一應央視主持人在參加「西湖詩會-愛的分貝」慈善公益活動,女兒買了一個小物件。下去就回到北山街,附近有著名的新新飯店和位於其東側的曉風書屋。
往回重返到夕霞小築附近的兩岸咖啡,二樓靠窗坐下,一杯清水看窗外入夜的北山街光影迷離,人來車往;而月色下的西湖和遠山則一如既往安靜的在那裡。
葛嶺
抱樸道院
孤山
登山路線:西冷橋-慕才亭-武松墓-秋瑾像-六一泉-潘天壽像-俞樾紀念館-西泠印社-樓外樓-中山公園-清行宮遺址-孤山-範公亭-浙江西湖美術館-蔡元培與林風眠像-詂經精舍舊址-浙江省博物館-文瀾閣-平湖秋月-魯迅雕像-林啟像-林社-放鶴亭-林和靖墓-雲亭-中山紀念亭-陳英士像-海娃牧羊雕像-後山石坊-中國印博物館
小小一座孤山承載了杭州錢塘乃至中國太多的人文歷史……古代、近代而現當代,湖山最勝處,數不盡千古多少風流人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孤山南面西湖、北依里西湖向著北山葛嶺,東側白堤往斷橋湖濱,西向西冷橋往北山路、蘇堤。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知道了梅妻鶴子林和靖,也知道了孤山,孑然棲身湖山之間,只茫茫然傾心於天地…而今孤山雖然已遠不是北宋當年林處士歸隱安逸之地,卻依稀無聲處仍有承載著那多少名士風骨…
樓外樓
西泠印社
放鶴亭
中國印博物館
吳山
登山路線:十五奎巷-元寶心-十二生肖石-阮公祠-感花岩-寶成禪寺-瑞石古洞石刻群-白鹿亭-潑水觀音-石佛院-雲居山摩崖石刻-三茅觀舊址-江湖匯觀-浙江體育會摩崖題記-浙江革命烈士紀念碑-吳山天風-城隍閣-藥王廟-伍公祠-鼓樓
吳山與其他西湖山脈很大的不同,就是她十足是透著市民生活氣息的山,是最杭州人自己的山。一早從十五奎巷、元寶心城隍牌樓上山,從山下一直到山上,一路上小孩(伢)兒,小夥和姑娘,更多是中年大姐、阿姨,爺爺、奶奶,還有裹在襁褓裡的,反正是要多熱鬧有多熱鬧、要多安靜呢又有多安靜處—
鼓樓上面幾家好大的棋牌室茶室,男男女女幾乎滿坐--杭州人喜歡雙扣,不僅牌室,樹蔭下隨便圍一桌就能湊起一圈人。爬山的有學生組隊的、有隊伍扛著公益大旗撿垃圾的、有組團到江湖匯集放著放著拍子練操的,有半山上放著快節奏的音樂跳健美操、快三的,有擺了場地拉開架勢打羽毛球的,有排著隊練功夫的少年團,還有三五成群嘮嗑的大姐大爺、清晨好多提著鳥籠子遛鳥的老爺子……打太極拳的、練太極劍的、閉目打坐吐納氣息的……反正這樣的場景在杭州別的山上是要一半也看不到的。
吳山風景名勝和歷史文化遺存也足可以令無論是普通遊客還是文人雅士留戀往返:鳳凰閣和江湖匯觀亭均是觀景絕佳去處,所謂左帶錢江、右枕西湖,只是現在錢塘江被江邊太多高樓幾乎均擋住了,而西向遠眺西湖與湖西群山幾可一覽無餘;許多的崖壁石刻群—瑞石古洞、雲居山、感花岩、重陽庵舊址、紫陽山摩崖石刻等等,還有浙江體育會摩崖題記;而寺觀亭閣—寶成禪寺、觀音閣、阮公祠、伍公廟、石佛院、汪王廟舊址、中興東岳廟、藥王廟,鐘翠亭、白鹿亭、望鶴亭、雲影亭等不可勝數……而其間還有明朝忠臣於謙幼年讀書處—三茅觀遺址。
吳山山勢平緩,山道幾乎均為平整的石階,整座山這樣走走停停,一個上午轉一圈也是足夠了。初秋,丹桂、金桂--正值花開時節,一路上暗香浮動;而山林裡的銀杏已經開始些微泛黃,林間風起處輕撫落葉漫舞飄零…吳山天風及藥王廟附近還有那百年的楓楊和幾棵枝繁葉茂逾七百歲的宋樟,清風低吟中舉首抬望眼--於無聲處能回看歷朝歲月跌宕更迭……而合吾山房、雲居雅源的恬淡與幽靜,若有一杯清茗但似可勝卻天下無數…
江湖匯觀亭明代徐渭的「八百里江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台」及近代秋瑾《登吳山》「茫茫灝氣連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只是道不盡中國文人千年文脈裡蘊含的家國情懷;而吳山北麓的浙江烈士紀念館、紀念碑更是給一座小小吳山平添了無盡英雄氣概,碑林中有孫中山先生題刻:「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與山南麓元寶心之山門牌坊上的大字橫批「民不能忘」又卻似無時不在昭示警醒著當世…
藥王廟
感花岩
三茅觀
江湖匯觀亭上
棲雲寺-月岩-鳳凰山
登山路線:梵天寺經幢-棲雲古寺-月岩-將台山- 鳳凰山鳳凰亭-中山林紀念碑-臨安城遺址
梵天寺經幢那邊似乎比較萬松書院附近車子好停一些;鳳凰山腳路拐進去,事先看的停車場說是不讓停--其實這邊停車點還是蠻多的,稍往前找了一地停好車,下了車「梵天寺路」公車站就在附近。
沿著梵天寺路往前走幾百米,就看到梵天寺經幢:北宋初年至今已經一千多年了,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南秋日湛藍明淨的天空,午後溫和的陽光灑在經幢高聳的頂上看著感覺有些晃眼,邊上一株銀杏樹的葉子已經過半見黃了。經幢正對上面是一家幼兒園—六一幼兒園。
左轉上山標示的路牌很清晰,往棲雲寺、月岩方向。山路十分好走,幾乎都是石築的階梯;路兩邊高低的樹木、灌木,石階上飄落的黃葉、像野板栗的果子,偶爾路邊有開著不知名的小花……並行的另外還有一條黃土、碎石的山路,那應該是以前上山的山道,現在很明顯是廢棄了。
半山南坡山坳中是棲雲古寺,據說蓮池大師曾在此住持;寺廟不大,外牆明黃的顏色在這寧靜的山林間更顯安靜。棲雲寺出來,左手上行不多遠到月岩:山林、樹木間突兀的一片石林,石間還有一汪清泉,說是月明之夜月光穿過樹梢間漫灑在岩石、清泉之上,那般空虛虛幻直世間難有--此時雖不得見,但眼下那往西去的日光斜斜穿過林間,岩石表面上也似有光影浮動……上山一路行人不多,間或遇到一兩個登山者;月岩處遇見一大群孩子—小學初中生模樣,說是舉重隊的,每天要似這般拉練。
將台山山頂矗立的一堆堆石頭上隱約見有石刻—謂“排衙石詩刻”,大概因這些石頭東西走向分南北兩排豎立乃有“排衙石”之名,相傳得名於吳越國王錢鏐。山頂林木疏落,空曠的地上鋪滿了枯黃的落葉,如此這般晴好的秋日,微風拂掠過濃濃的秋意……看見這些石頭,想起以前曾和朋友從老玉皇宮那邊上鳳凰山到的這裡,轉眼已經好多年過去了。
右轉往東去鳳凰亭,靠山坡南麓見有一大片似乎考古遺跡,按路牌指示應該就是勝果寺遺址,但道路封閉過不去。鳳凰山麓是當年南宋皇家宮苑所在,元時皇城毀於大火而幾乎蕩然無存…鳳凰亭位於鳳凰山頂,亭有兩層,登上鳳凰亭天地視野開闊,東北向是吳山和西湖、南向是錢塘江和錢江新城、西向可遠眺玉皇山和環西湖群山:「山瞰江湖天地小,氣連吳越古今雄」。日近黃昏,綿延的西山上橘黃色的落日餘輝裝飾著天地間的寂靜。
鳳凰亭下山,路上經過:左手邊老虎洞南宋官窯遺址—但是鐵柵欄的圍欄上一道鐵門上著鎖,右手邊過中山林紀念碑;也就十幾分鐘很快便到山腳,簡單的木圍圍著南宋皇城的城牆遺址。經過三兩民居,出去就是萬松嶺路,天色漸暗,街邊燈火已經亮了起來;路上附近學校放晚學的學生三五成群,從臨安城--皇城遺址石碑前走過… …
排衙石刻
鳳凰山上
萬松書院-老虎洞窯址-將台山-老玉皇宮
登山路線:萬松書院-於子三烈士墓-節義亭-老虎洞窯址-將台山-老玉皇宮-玉皇山北門
萬松書院位於鳳凰山北麓萬松嶺路上,這也是其得名由來;萬松嶺公車站下方就是書院正門。書院建於明代,重修於清朝,左衿錢江、右帶西湖,位於青山環抱之中,「極高明而最優勝處」;作為曾經的浙江省最高學府,書院文脈悠長;清朝康熙、乾隆分別賜予額\"浙水敷文\"、\"湖山萃秀\"。歷史上眾多學者包括王陽明、朱彝尊等在此講學。
深秋初冬交疊,紅楓、銀杏正是最美時節,滿園只是斑斕的秋色映襯著秋日空遠乾淨的藍天;很少遊人,安靜地漫步在書院,依著山勢往上,品字牌坊、仰聖門、明道堂、大成殿、孔子線刻像,近最高處巨幅照牆上書「萬世師表」四個大字…
左上行是「觀風偶憩」亭,折返下行是於子三烈士墓。於子三曾是浙江大學學生運動領袖,1947年解放前被國民黨特務逮捕並被秘密殺害於獄中,犧牲時年僅23歲;在時任浙大校長竺可楨等努力下,身後葬於萬松嶺鳳凰山麓。回到大成殿後右行,經過石林時於高處可以遠瞰西湖,視野好到竟然可同時清晰看到近處的雷峰塔和遠處寶石山上纖瘦的保俶塔。繼續下行,分別過見湖亭、觀音堂、正誼堂,從書院邊門出去就是萬松書院停車場;這時已然能看到緊鄰書院北側的節義亭。
節義亭稍北側有一上山石階,鳳凰山的萬松書院入口;因為書院有圍欄圍著,裡面直接上山雖然有路但是上去會看到門欄是鎖著了。沿著山道一直上行,到上面高處按路牌往左下行不遠處就是南宋老虎洞官窯遺址,一會管理人員上來問要從哪個門出去,說有三個門,原來是四點半關門…原路回到上面三岔路,另一方嚮往西上行一段又是一個三岔路,到這裡發現前次來時是有經過這個路口:左邊東去是鳳凰亭、右邊西去就是將台山排衙石。
落日的餘輝幾乎和地平線平行穿過林間,在山道兩側的行道樹上間斷著灑下明亮金黃的印跡;很快這一抹金黃也消失了—夕陽下山了。過排衙石刻,靠北側下山,走十幾分鐘就到了慈雲嶺老玉皇宮:往南可以到慈雲嶺五代造像、八卦田,往西上玉皇山,而往北去下山不遠就是玉皇山北門了。
湖山萃秀
老虎洞窯址
八卦田-玉皇山-太子灣
登山路線:八卦田-慈雲嶺造像-老玉皇宮-紫來洞-七星缸-玉皇山-月寶亭-邑江亭-虎跑路-太子灣
“玉龍山上接穹羅,左帶錢江右枕湖”,玉龍山即玉皇山;從南面八卦田經慈雲嶺、櫻花地上山,一路將至山頂正是左帶錢塘江而右枕西湖。八卦田位於玉皇山南麓,是南宋籍田,所謂「籍田」大意是指皇家御用耕地,開春皇帝率大臣行親耕之禮後天下始大範圍春耕,示農耕社會天子對農事的重視。田稱八卦,從高處看確似太極、九宮八卦形狀。今日八卦田裡錯落種著油菜、大豆等作物;陽春三月,正是江南油菜花開,蜂飛蝶舞,遊客絡繹不絕。
南而北穿過八卦田,右手出去到玉皇山路繼續往北,將近隧道南入口靠右側石階上山就是慈雲嶺。上行不多遠路邊一小亭--玉皇山南門售票處,成人10元、兒童半票。前行即至慈雲嶺五代石窟造像石刻,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再往上行不遠就到老玉皇宮:一直前行下山可到玉皇山的正門—北門,靠北側右拐上山是去往鳳凰山,而正對玉皇宮左側山道上行就是往玉皇山方向。
玉皇山海拔不到300米,上行不遠就到半山的櫻花地和紫來洞,南俯瞰可見八卦田全貌、錢塘江以及錢江兩岸的濱江新城。過紫來洞拾階而上,山道右側置有古人用於蓄水防火的七星缸;再往前,穿過盤山公路(玉皇山現在汽車可直接繞盤山公路近乎駛到山頂)上行就見前方有岔路,指示牌往上到玉皇頂,往左下山就是動物園、虎跑方向。這裡一直到山頂南天門,山道兩側翠竹修篁,別一番清雅幽靜。
玉皇山是道教全真教重要道場;山頂經歷代建成古建築群,福星觀、靈霄寶殿分別供奉道教護法神靈官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山上還有天一池等。山巔北可望雷峰塔、蘇堤、西湖—湖天一色;而在南天門遠眺錢塘江--江天空闊。山上原路返回至三岔路右轉往後山虎跑路方向下山;路上過月寶亭,至邑江亭南向可遠望錢塘江大橋、之江大橋,隱約可見六和塔。
後山下山行人很少,山下出口在蓮花峰路,左轉即是虎跑路:左手是杭州動物園、虎跑泉;右手前往南山路,約走半小時即到太子灣公園、花港、蘇堤,再往前就是雷峰塔和淨慈禪寺。太子灣在鬱金香花期每年都會吸引無數遊客;春天,是杭州最美麗也是最熱鬧的季節。
玉皇山
慈雲嶺造像
老玉皇宮
八卦田
靈霄寶殿
淨慈寺-九曜山-得意亭
登山路線:淨慈寺-南屏山-九曜山九曜閣-得意亭-淨脩院-蓮花峰路
南山路淨慈寺古樹掩映、院牆明黃,偶爾飄來渾厚悠揚的鐘聲—是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鐘。寺廟就在南屏山慧日峰下,依著北麓山坡而建;初建於五代,南宋時達至鼎盛,歷代高僧大德輩出、儒釋交融,位列天下五山之一,又謂北靈隱、南淨慈。進山門後,鐘樓、濟公別院、大雄寶殿、觀音殿,至最高處釋迦殿;高處遠眺視野開闊,看對面雷峰塔輪廓分明。
淨慈寺東北門沿著南屏山遊步道上山--秋日藍天白雲,而山道兩側好多高大的松樹、櫟樹、梾樹等,石階平整,坡度低緩,不足一小時可到九曜閣。九曜閣上下兩層,二樓平台西湖觀景實為絕佳處:內外西湖、花港蘇堤盡收眼底,近看雷峰塔、遠眺葛嶺保俶塔、湖濱,甚至北高峰上廣播電視塔亦清晰可見,而翁家山等湖西山起伏間山里人家村落,以及沿著山勢層層疊疊鋪展開去那大片大片青翠的西湖龍井茶園--真只似神仙居所,置一盞清茶,放眼湖山天地間,瞬間再沒有世間千萬煩惱……
九曜山頂有一亭,立亭間南望可看到玉皇山、將台山、鳳凰山與錢塘江;九曜山得名因原來山上有九曜星君殿,而九曜星君據傳主宰人世間所有吉兇福禍。一路往上過來,分不清南屏山、九曜山,只確似一整道屏障立在西湖的南岸懷抱護佑著這冠絕天下的人間天堂。上山途中有往北麓下的石階岔路,依方向該是往山下太子灣公園。
過九曜閣往左百公尺就到山頂,而往右直走下山,到岔路沿石階右轉繼續前行應是往虎跑四眼井,而沿另一條土石山路直行,半小時多最終匯合玉皇山後山的下山石階,經得意亭、淨脩院、蓮花峰路出—這方向路雖然難走,但山道兩側古木、奇石、花草、茶園一路……尤其路邊草叢裡那一朵朵白色的小小野菊,潔白微小如此而奇香異常—空谷若此,無論你在與不在、「你見、或不見我,我就在那裡」…
淨慈禪寺
玉皇飛雲
九曜閣上
梅座-三分叉-獅峰-龍井村
登山線:雲棲-梅家塢-週總理紀念室-十里瑯璫牌坊-三岔口-獅峰-龍井村
梅靈路南北都可以進入梅家塢,由南而北過雲棲入,由北往南經豚過法喜寺入,沿途兩側滿眼蒼翠,一路心曠神怡。去過幾次,最近一次和女兒去雲棲而後上十里瑯琺,一次是和同事由梅家塢十里瑯璫上山過龍井到雙峰村。這邊山道平緩,青山環綠,是西湖龍井茶主產區。
梅家塢沿梅靈路往南沒多少,就可看到左側路旁豎立有「雲棲竹徑」;步行過雲棲牌坊,一路修篁翠竹、蔭涼蔽日、清雅幽然。中途一亭名洗心亭,亭側一池,山泉匯入清澈見底,謂洗心池;此空靈之境,自然似洗心濾塵,恍可滌卻世間萬千雜念。一徑前行可至五雲山,「雲棲」由來,即傳因山谷間常年雲霧盤桓是名。
梅家塢人家沿梅靈路山塢之間南北蜿蜒約十里,故又名“十里梅塢”,現如今路兩側幾乎開滿茶室茶莊;梅塢茶名由來已久,周恩來總理曾多次來此視察、指導工作,村裡有周總理紀念室,可入內參觀。紀念室稍往北,停車場對面,就看到「十里瑯璫--仁者樂山」牌坊,經此上山,半山以下山道兩側依然是遍植茶樹,半山以上各種樹木夾道相行;回望梅家塢視野空闊、青山疊翠。
山道一路上行至三岔路口,有路牌,往右是五雲山真際寺古蹟、雲棲竹徑及九溪方向,往左就是獅峰、龍井村;而所謂十里瑯璫一般就是指位於梅塢與龍井之間山脊上,舊時從五雲山到北豚南北人行貨運的這段山道。左拐轉過一山腰,豁然開朗,龍井村就在眼前了。
於好茶之人,龍井之於杭州應該不會遜於西湖之於杭州;杭州若沒了西湖將不知杭州安在,而杭州若沒了龍井同樣會似乎一個人失去了魂魄。龍井茶尤其獅子山即龍井村一帶所產明前龍井,冠絕各種茗茶……“獅、龍、雲、虎”,獅峰龍井是謂上上之品。書案置一杯新茶,目及處綠蘊微黃、清淡乾淨、勾線分明,香韻沁脾而回味甘洌;與茶相伴生的各類文化符號於中國文人約莫也不在書畫之下。
龍井村往外出去,大約再步行半小時吧,到村口山麓下有名「春夏秋冬」的餐廳,環境清靜幽雅,內外景緻都與週邊山水似乎自成一體。餐廳出來龍井路右轉就是雙峰村,再一直往前就是楊公堤和西湖了。
週總理紀念室
仁者樂山
龍井問茶
雲棲竹徑-五雲山-九溪徐村
登山路線:雲棲竹徑-洗心亭-兜雲亭-五雲山-真際寺遺址-九溪徐村
雨後山裡的空氣瀰漫著安靜和氤氳的濕氣;尤其是前兩天杭州今冬剛一場初雪,山澗更顯乾淨清澈。雲棲竹徑門口一個小型停車場可以停車,空蕩蕩沒幾輛車。進門「雲棲竹徑」門坊碑刻週邊幾株楓樹上依然是秋葉斑斕,但經雨雪過後樹下石板上亦是落滿了黃葉。一路上百年千年的楓香樹上早已楓葉凋零,再伴著路兩側的修竹與溪澗裡的流水聲,更覺此間清冷與寧靜。
五雲山海拔300多公尺;雲棲竹徑一直往裡前行遇三岔路後,右轉過明末高僧蓮池大師墓,就到登山起點--兜雲亭。上山山道幾乎都是平整的石條鋪就,十分好走,半個多小時就可到得山頂。山頂原有真際寺,寺內供奉亦釋亦道,還奉有各路財神,故又名財神廟,在民間影響很大;但歷經各朝各代、屢毀屢建,如今已是僅存遺址。
真際寺遺址前有一株樹齡達1400多年的銀杏,據說是杭州現存樹齡最長的古樹;該樹跨千年而降,歷經雷擊、火燒等無數劫難,時至今日依然是如此安靜地矗立在五雲山頂。遠近看著那黝黑斑駁的樹幹,感概身處天地之間;今天很多時候我們卻是忘了自己來自哪裡,也忘卻了祖先面對自然時那分原有的謙卑。
後山北行是萬林背山,一路可經十里瑯璫,前去梅家塢、龍井村、豚等;而左拐下往九溪方向。下山山路較為平緩,很少台階,但是較多迂迴曲折;一路上右望遠處錢塘江時隱時現。山下九溪徐村,遍山的茶園;村裡房屋依然是一色的白牆黛瓦,在山林間若隱若現。
天色已暮,路燈昏黃,路上行人不多,多半是回家的村民;路旁可看到有精緻的民宿。村裡往外去,過「五雲山」牌坊,出村口是九溪路,左轉上行可到九溪煙樹、楊梅嶺,右轉不遠是九溪公車站;路一側,上游九溪十八澗匯流下來的藍綠色清澈的溪水,在前方不遠處匯入錢塘江,隨一灣江水向東而去。
雲棲竹徑
雲棲碑亭
兜雲亭
真際寺遺址
六和塔-馬兒山崗-九溪十八澗
登山路線:六和塔-頭龍頭-大華山-馬兒山崗-九溪煙樹-西山遊步道-九溪十八澗-九泓亭-龍井村
之江在這裡「之」字形轉彎後,萬公頃江水東去,日復一日…錢塘江大橋、之江大橋、六和塔、杭州解放紀念碑-蔡永祥烈士雕像,定格的畫面,似乎又隱隱可聽聞逆流而上的錢江大潮似萬馬踏破山闕、層層疊疊、勢如千鈞而翻滾奔湧升騰…這錢塘江水萬千年如此往復,而嗔嘆乎人生卻是代代各不相同…
冬日正午清冷炫目的陽光穿過林梢、穿過高聳的鐵塔,眼前光線呈現著迷離的色彩;站在大華山之巔、踏著馬兒山崗,遠看翁家山、仰望貴人峰、俯視北向山巒起伏綿延…廣袤深邃的淺藍色天空下、群山間,空谷幽林鳥鳴無聲,而不時偶有山行者穿行而過…
九溪十八澗-撣一捧甘洌的溪水含在口中,似乎天地精氣凝結在這冰冷透徹的溪水而直穿進心底裡…平整曲折的西山遊步道,穿行在這清幽寧靜的山谷間,上游是不知道哪裡生出這清澈的溪水,一會兒隱去、一會兒沿著溪澗、一會兒流淌過路面的卵石而無聲無息…如此反复,最終穿越有形或無形而匯入之江…
山道上散落點綴著各種知名不知名的老樹古木,大多落葉後只剩下黑魆而遒勁的樹幹枝杈伸展向空中;而最是上下高低山坳間,那大小石塊鋪就的步道兩側沿著山勢錯落連續的茶園,一路漫步在這山谷滿眼的青翠間,沿著山道一直走到盡頭就是龍井村。
蔡永祥烈士雕像
之江
九溪十八澗
小康塢-貴人峰-虎跑
登山路線:九溪林海亭-小康塢-虎跑後山-貴人閣-虎跑
經過徐村村口的五雲山牌坊,沿著九溪往上走沒多久就到了林海亭--是建於清末民初供遊人小坐歇腳的敞開式涼亭。路上經過有陳三立墓—陳是晚清重臣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現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之父,與譚嗣同等一起史稱清末“維新四公子”,是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要事件的參與親歷者;晚年「盧溝橋事變」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後,因拒絕日本人招致,絕食憂憤而死。
大學時與同學來過九溪不只一次,之前的印象記憶中已經變得模糊;只記得那時沒有這麼多房子、人家,溪水是一樣清澈,兩邊一樣有茶園,裡面溪流有大的一個轉彎,一邊寬闊處是很多亂石的青石灘,周圍撿了枯枝就在那裡可以野炊。那時九溪比現在更覺清遠幽靜,已經似乎是杭州最西面,離市區很遠很遠的感覺,再出去就是富陽鄉下……往上呢也一直沒有翻過去,直到最近知道九溪煙樹,過去經過理安寺、楊梅嶺,一直可以到南高峰或滿覺隴、虎跑路。
林海亭斜對面有一大片茶園,一側的泥石路往上去就是小康塢。 「塢」是指地勢周圍高中間凹的地方—小康塢沿著兩山的山坳裡往上地勢也越來越高,整個山坳和兩邊山坡上滿是高低錯落連成片的龍井茶園,這個季節正是茶樹開花的盛花期—綠色的茶葉、一朵朵潔白的小花- -白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蕾……路邊或茶園裡,石頭壘成的一道道陝埂上覆著墨綠色的青苔和色彩斑斕的爬山虎……幾株光禿禿孤立筆直的老樹散落在山塢裡,山上遠遠傳來烏鴉「嗚哇、嗚哇」的叫聲…
大概往上走一小時左右到貴人峰--貴人閣,一路上往南一個岔路看著往大華山,再有往北一下山步道往理安寺、九溪;山道都是石階,很好走。中間有一程在山脊上,下坡又上坡,不確定是否就是馬鞍山;轉過一個山頭忽然間眼前南面山坳里和山坡上又高低層層疊疊大片的茶園……不遠處就是錢塘江,而茶園高處山上向遠處延展開去是樹葉紅黃深淺的秋色。北向可遠遠看到隱藏在對面半山坳裡的翁家山村和周邊一層層梯田樣鋪展著的茶山。
天氣多雲,雖然視野不是太好,但貴人閣上還是能遠眺週邊群山包括北高峰、東南向的九曜山和玉皇山,而西湖和錢塘江竟然同框。貴人閣往南下山就是虎跑後山,山道都是青條石的,比小康塢上山時路陡些,不到半小時就下到虎跑。
虎跑久前來過,依稀記得進山門到底有山崖處高僧側臥、虎跑泉出--今天裡面轉一圈,幾乎已經全無印象;虎跑泉水沏獅峰龍井--傳說中的天下一絕。虎跑寺是李叔同弘一法師出家的地方,人生短長、歲月悠遠--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小康塢
貴人閣
虎跑後山
虎跑
楊梅嶺-滿覺隴-南高峰-三台山麓
登山路線:九溪煙樹-溪中溪-理安寺-楊梅嶺-滿覺隴-無門洞-南高峰騁望亭-血園遺址-法相唐樟-慧因高麗寺-於謙墓-於忠肅公祠
雨後的天陰著剛好出行;雖然週末,部分因為天氣原因吧,也是因為這條路線本身並不是杭州熱門的旅行線路,一路行人並不多,到了南高峰那邊人就更少。
群山之間九溪匯流,溪澗水霧氤氳,而雨後山澗水勢更加充沛,身臨其境,“九溪煙樹”之名再合不過。一路沿溪澗蜿蜒上行,途經溪中溪、里安寺、楊梅嶺村,古道兩側分佈著水杉、松樹、茶園,滿眼蒼翠;而山里人家幾乎終是清一色的白牆黛瓦。
馬時雍編著《杭州的山》:里安寺原名湧泉禪院,又名法雨寺,因寺內有著名的「法雨泉」而得名;後因宋理宗來此上香禱祝國泰民安,而更名「里安寺」。五代高僧志逢禪師在此修行,吳越王為其建寺。傳說當時山野有虎出沒襲擾山民,闡述師以肉飼虎,最後老虎也信奉佛法不再傷人,因而高僧志逢被後人奉為伏虎禪師。
楊梅嶺是九溪十八澗的源頭,原因盛產楊梅故得名;現在也是西湖龍井茶主產地。楊梅嶺村口牌坊出去右轉下行數百米就是滿覺隴,山道兩旁與村民房前屋後種滿桂花樹,每逢金秋時節丹桂凝香,微風起處桂花如細雨飄落,山陝間整片都瀰漫著淡淡的桂香,是為西湖新十景之一“滿隴桂雨”;左轉上行,附近靠左手有一山道可拾階上山,入口有門坊和石刻“乾隆古道”,而沿村口半山公路一直向上前行不遠就到南高峰。
山裡雨後蚊子可多,一直追隨著你,在耳邊不停的旋轉轟鳴,於是幾乎半跑著上山,不一會就到了半山腰空闊地帶,這時蚊子終於也消停了;再看近處腳下四周都是青綠的茶園高低錯落,抬眼望遠處群山連綿起伏,而南向錢塘江似銀鍊遠掛天際。
南高峰上有“騁望亭”,亭上東、南向可眺望西湖和錢塘江。南高峰山間有好幾處洞窟石刻,比較著名的有水樂洞、煙霞洞等;從南坡上山,沿途經過無門洞,洞內明代石刻部分保存十分完好,造像精美,或因地處僻靜險峻,經過歷代免於破壞而得以保全。
南高峰海拔僅257米,從山頂下行很快就到山下;下山過「南高峰」牌坊有岔路,左行可到茶葉博物館、龍井村,而往右行出去不遠就是六通賓館、三台山路。山腳出口處有“法相唐樟”,樹齡1000多年,據稱是杭州有記載的樹齡最長的古香樟樹,但看著似乎已近枯死。下山途中經過血園遺址,是當年北伐陣亡將士安息的墓園。
於謙墓和忠肅公祠就在下山後出去左轉向的三台山麓。於謙是古錢塘即今杭州人,明朝名臣,官至兵部尚書、太傅少保,為官清廉;最重要歷史功績是在「土木之變」後的京師保衛戰中極力主戰並臨危受命,最終大敗瓦刺軍,但英宗復位後卻遭冤死。明憲宗繼位後於謙受追認復官、沉冤得雪,後世又追諢「忠肅」;熱血千秋風孰與高,後人將其歷史地位與南宋岳飛比肩:「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理安寺
血園遺址
於謙墓
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翁家山
登山線: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翁家山村-龍泉古井-中國茶葉博物館龍井館區-花池-龍井泉-清虛靜泰-風篁亭-過溪亭-滌心沼-龍井問茶-夕佳樓-浙江辛亥革命紀念館-裡雞籠山
煙霞三洞—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南高峰下滿覺隴依序往上去。石屋洞雖然處於山腳,環境卻是最為幽深;洞窟石刻造像卻幾乎都是現代重塑,線條勾畫生硬,而看到之前老照片中的造像,只扼腕嘆息、莫名欲哭…水樂洞泉聲潺潺不知何所出,摩崖石刻—人間福地、高山流水…古煙霞洞在最高處,以前應該是有到過,可竟是印象全無;洞內五代造像因為排水修繕遺憾未得見。呼嵩閣門柱有聯對--半空虛閣有雲住,六月深松無暑來;煙霞洞後山上行去往南高峰。
翁家山村沿著山勢、山坡高低錯落分佈,滿覺隴路穿村而過;人家前後柿樹上火紅的柿子綴滿了光駁的枝杈。翁家山因鬱達夫「遲桂花」為更多人所知曉,可這個季節哪怕再遲桂花盛期也早已過去,偶見桂樹上零星的花蕊亦不是之前花香濃鬱,只是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卻是更覺宜人……翁家山村委會附近就是老龍井,石井欄上那條條深陷的溝槽印刻著歲月留給後世的記憶……
杭州的山幾乎是無山不茶,或者說無茶不山,翁家山也自無例外,村子里山前山後到處是茶樹茶園。村子往後下去半山腰是中國茶葉博物館-龍井館區,再下行經過龍井村口牌坊,山間林木蔭鬱,林間有亭台樓閣,林下龍井泉-又名龍泓,相傳三國葛玄、東晉葛洪曾在此煉丹。山林出去過夕佳樓,蒼松翠柏、綠竹掩映間是浙江辛亥革命紀念館,紀念碑上孫中山先生手書—國魂不死。
煙霞古洞
老龍井
翁家山
林海亭-十里瑯璫-上豚-北高峰
登山路線:九溪煙樹-林海亭-唐家塢-五雲山-真際寺遺址-萬林背山-十里瑯璫-瞭望亭-三叉口-梵音亭-法喜寺-中印庵-永福寺-韜光寺-北高峰-北高峰索道下
深秋這斑斕的色彩,就在眼前,都覺得會有些不真實,和著秋日這和煦的陽光、深藍透明的天空,炫目的一切又都是真切的在這裡;這一路上你會經歷什麼、看到什麼,像出發前一般也許大致也會曉得,然而真到了,真真切切在這裡,還是難以想像今天那眼前鋪展開的這絕美的山行與秋色:五彩的九溪和著倒映在溪水中的白雲藍天、五雲山古銀杏金黃的秋葉風起飛舞飄零、萬林背山那山嶺之顛十里瑯璫踩著腳下翻越的歷史千年、遠處山坳間梅家塢而恰只若世外、換一個角度在郎當嶺這個秋日晴好的午後俯瞰龍井村你也許會反覆問自己這是在哪裡、你這難道真能相信自己看到的這鋪陳在山野間層層疊疊錯落繁華的美景是真實的嗎?
上豚到北高峰,法喜寺、中印庵、永福寺、韜光寺—這每座寺院建院都是在千年以上,山林間乾淨的或素白或明黃的高聳的院牆悄無聲息的似乎又把一切歸於安靜平和,最後當登上北高峰看夕陽西下看杭城西湖與南向八百里群山重巒疊嶂綿延起伏…
九溪熟悉而陌生,看著眼前的山林溪澗飄過曾經過往遠去的歲月;九溪煙樹順著九溪而下,十來分鐘就到林海亭,雖非假日路上遊人還是不少。林海亭下北拐有泥石土路,過乾枯的溪溝沿著唐家塢山坳一直上行,很少行人;山坳裡就著兩邊山坡也都是茶園,偶有茶農在山上勞作。林海亭上來大約一個小時後匯入從徐村上來的石階山路,然後往後一直到北高峰除了上豚一段是可車通行公路就幾乎都是平整的石路山道。上行五雲山,林間南望遠處錢塘江和之江大橋時隱時現。
五雲山,以前從雲棲竹徑上山往徐村下;真際寺遺址內,幾乎滿地鋪滿了飄落的黃葉。千年銀杏樹下稍坐休整,萬林背山、十里瑯璫一路往北,整個有好一段是行走在山脊線上,左邊是梅家塢和梅塢茶園,右邊還是茶園以及遠處西湖、環湖群山、再遠處錢江新城。過了瞭望亭、山脊線,到三分叉:往左下就是梅家塢,往右上行去拐過獅峰很快到郎當嶺,成懷抱形圍著下方的龍井村,若穿過茶園可下到老龍井、龍井問茶、禦茶十八棵,直到出去往雙峰村。郎當嶺經梵音亭下山不遠到上豚法喜寺。記得大學時,經靈隱寺、上豚,到半山間,再往下穿過龍井村…
過法喜寺大約三點半,想著到北高峰趕最後一趟索道纜車下山--四點四十五分,自覺加快些腳步,深遠空曠乾淨如洗的藍天下,竹林、山林間一路上北高峰-海拔313.7公尺-幾乎總是在前上方。過了韜光寺、景輝亭,上去很快就是北高峰,看一下從法喜寺上山花了約五十分鐘。秋日夕陽的餘暉灑在北高峰毛主席詩碑亭上、環西湖群山的山巒上…
九溪煙樹
梅家塢
獅峰下
龍井村
韜光徑
北高峰下
東岳廟-美人峰-豚山-吉慶山
登山路線:東岳新村-東岳廟-法華寺-一峰玉立亭-美人峰-龍門亭-龍門山-石人亭-豚山-梵音亭-仰峰嶺-棋盤山-天馬山-吉慶山-中國茶葉博物館-雙峰村
東岳新村社區正午12點,一路下去最後到雙峰村已經是快晚上7點,不過反正也沒想著趕時間。東岳廟供奉東嶽大帝,是道家;過東岳廟上行不遠流香溪過橋左轉先上法華寺,後再折返往右轉方向去就是西山遊步道上山。法華寺依著北高峰後山,有一登山階梯可以直接登北高峰,看起來很陡;法華寺山門是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字,其靈塔身後也安放在法華寺。
西山遊步道階梯曲折平緩,山道兩側初起高大松木為多,穿行於樹林蔭蔽之間,雖然時值孟夏也不覺炎熱,風行過處還有涼意。到山脊線上,左轉到北高峰,右轉美人峰、龍門山,一峰玉立亭可北看西溪濕地全景,龍門亭東向登高望遠鏡—俯瞰西湖以及環湖南北群山。很多路程在山脊線,峰巒綿延,偶爾歇下腳步,松木樹梢間傳來啄木鳥敲打樹幹“哚..哚..”聲…
過龍門山,山崖上有巨石突兀嶙峋,登上巨石俯看山間山巒千壑,山坡墨綠淺綠交疊著,高低錯落、傾斜著往遠處一直延展開去……左上遠遠的最高峰—豚山就在那裡。山行樹木夾道,清風—拂掠過,天地間只如萬物空靈;路上偶有登山者逆向過來,簡單聊上一兩句再各自前行……
經過石人嶺、石人亭,繼續前進—石人亭左轉往楓樹嶺、三天竺—到有路牌指示左側上山往上豚方向就是豚山登山入口。天竺山的山道果然是不好走--只是泥石路,完全沒有山道石階,多穿行在樹叢間,又是昨日下過雨,山路尤其是下山更有些濕滑。豚山又稱天門山,海拔412.5米,是環西湖群山的最高峰,而山頂視野卻不太好;高德地圖依然十分管用,到山頂往東北山道下往龍井村、梵音亭。
豚山下山到半山腰卻是豁然開朗:眼下是龍井村、獅峰,遠處西湖、錢塘江…下去不遠出口就是郎當嶺,就近獅峰山茶園,右轉直行可往五雲山;坐著稍事休息後,左轉往梵音亭方向,一直沿著山道經石門山、棋盤山、天馬山…山嶺北側是三天竺以及北高峰下靈隱寺,南側是翁家山及更遠處錢塘江、之江大橋…雖然天氣見度並不太好,天馬山上還是能較清晰看到西湖及週邊南高峰騁望亭、雷峰塔、吳山鳳凰閣…
吉慶山下雙峰村天色薄暮,漫山遍野只是成片的龍井茶園;中國茶葉博物館(雙峰館區)坐落此間是適得其反……
東岳廟
美人峰下
龍門山上
石人亭
天馬山
雙峰村
棲霞嶺-青芝塢-靈峰-報先寺
登山路線:黃龍洞-月老祠-紫雲洞-棲霞嶺-岳廟-竹素園-曲院風荷-玉古路-青芝塢-植物園-靈峰探梅-來鶴亭-美女山-松徑飛霞-報先寺
曙光路上陳經綸體校大門正對著黃龍洞景區入口,附近有杭州地標性建築--靠東側是黃龍賓館,西側是黃龍體育中心,北走過一個街區右轉天目山路上是浙江大學西溪校區-以前的杭州大學,而往南上行就是寶石山遊步道--往黃龍洞、棲霞嶺。冬日,黃龍吐翠寬闊的步道邊立著兩排高大安靜的梧桐,草坪上散落著枯黃的落葉,遠處是早起晨練的市民…
經過黃龍洞到白沙泉,山路兩側這段修篁翠竹、清幽素靜,再往上棲霞嶺古道;初冬的山林高低錯落間依然是五彩炫麗的秋色,一路上紫雲洞、棲霞洞、佛石岩、月牙泉…洞窟摩崖、石壁清泉、高屋深院…或許是週末的緣故,登山的人不少,好多是上了歲數該是把登山作了鍛煉,也有三五成群聚一起林下石凳上圍桌打牌的,雖然遠不及吳山清晨的熱鬧,卻是真一份從容與安然,只如此間慧開禪師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掛牌山月牙泉下棲霞嶺路,往東上去可以到葛嶺抱朴道院,往南下是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黃賓虹紀念館,再下行北山街左轉就是岳廟。岳廟之前來過不只一次,還記得小時候好一段時間裡,晚餐後搬個板凳早早地坐在家門口的小喇叭下面,每天就等著聽劉蘭芳先生的「岳飛傳」。青山有幸埋忠骨--岳王廟落在此間給杭州平添了另一番氣象:“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千秋百代以降,其氣浩然,天地長存。
岳廟出來過北山街,對面是素竹園、曲院風荷;然後往西過楊公堤路口、玉古路,走不久到青芝塢。青芝塢歷史悠遠,其地利加今日天時,成為杭州的網紅村落也是自然:北側是浙江大學玉泉校區,南側鄰植物園,穿過青芝塢西行到底就是植物園北門,進園不遠就是臘梅園區、靈峰探梅。
老和雲起、小和山上來往北高峰,途中就有經過三岔路口往玉泉、植物園方向;靈峰探梅上行,過來鶴亭不遠就到靈峰山頂的這個岔路,左轉往北高峰,右轉往上就是美女山,中間平台東南向可遠眺西湖,而美女山頂有新建亭台,北向看山下是杭州城西市區,隱約能遠遠望見西溪濕地。
松徑飛霞下山,半山間經蔡塢,到報先寺。山間一路遇到有人三三兩兩肩擔著鋤鍬、手提著籃子上山的,起先不明白,忽而想起今天是冬至夜,該是上山掃墓祭祖…地方隔著不遠卻是可以有著不同的習俗,像我們這邊多是清明掃墓的,但最後總是有著相似的意願:追思故去、祈福生者。燭火輕搖、梵音裊裊--爐中香願猶馀燼,石上精魂又一生;時光悾惚,但得珍惜當下、不負往來…
棲霞嶺
紫雲洞
岳王廟
曲院風荷
竹素園
青芝塢
靈峰探梅
報先寺
石塘塢-大清穀-竹竿山-三天竺
登山線:梅家塢-石塘塢-大清穀-夏同善紀念館-大清村-清隱亭-靈隱山頭-竹竿山-九曲嶺-石人亭-楓樹嶺-中印庵-上豚法喜寺-中天竺法淨禪寺-三天竺法鏡寺-飛來峰-靈隱寺
梅家塢山裡的早晨,推開窗戶:屋後山坡上綠色的茶園,籠罩在薄霧裡遠處高低錯落的山村,空氣裡漂浮著山裡那清新微濕春的氣息……十里瑯璫-仁者樂山牌坊上山,就是往三分叉、獅子峰、龍井村或往南去萬林背、五雲山真際寺;而清晨梅家塢的街道,背著書包上學的孩子、拄著拐杖的老人、還有路邊的早市…
順著清澈的溪澗、潺潺的泉水下行往南,山谷之間南北梅嶺路穿行梅塢而過,遠遠地看著偶爾一輛明黃色的皮卡駛過那一株株高大的杉樹--近來又遠去,沒在這山腳整片的茶園翠色中……模糊的記憶裡似乎曾經相識這樣的場景—年幼時的一趟遠行,當時還沒到上學的年紀,坐著中巴車蜿蜒曲折地穿行在山谷溝壑間的公路上,車窗外不斷重複著飛馳往後的行道樹和兩邊的田地,覺得路是好漫長…
梅家塢與雲棲竹徑中間,右側有一石階小路往山坡上,往裡往上行去,山坳裡--兩側還是一層層一壟壟的龍井茶,山道一直前行、上行不多會就到了山脊線上,按路牌如果沿山脊往南是百子尖、宋城方向,往北是丁家山、嚴家山、竹竿山方向,而翻過山脊下去就是大清穀,途徑紫之隧道穿山而過,路上經過石塘塢山塘。
大清穀間散落開放在茶壟間的油菜花、迎春花、杏花、茶花…還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和龍井茶嫩綠的芽葉,似萬般春色在此山中。人家已經有採摘了龍井的嫩芽在屋前匾裡晾著,和了茶油在機子裡翻炒著這頭茬的新茶,那淡淡的清香隨著好久氤氳不去……
大清村就像杭州山里其他之前走過的山村一般漂亮;穿過村莊後到靈隱山頭並不太遠,但是爬高上昇明顯;然後在山脊線往竹竿山又是好一段上行--過竹竿山頂,後邊山脊相對平坦,雖還有九曲嶺後下坡上坡的。山脊上視野開闊,俯瞰或有稍許霧霾視線並不是很好,但是天上卻是藍天白雲。
山行路上布了很多各樣的消防水池;山道兩側間斷長著野生杜鵑,花色紅或粉,盛開或含苞待放著…下去往石人亭會經過往豚山的入口,遠遠聽見前方去往這邊的年輕登山者高聲呼喝著、遙相呼應…過了石人亭左下永興寺,前行經龍門山往法華寺、東岳廟,而右轉往下就是三天竺、靈隱寺了。
梅塢春早
靈隱山頭
上豚
靈隱寺
柴窯裡-靈隱山頭-丁家山-梅靈路
登山路線:梅嶺隧道南-柴窯裡-九曲嶺-竹竿山-靈隱山頭-嚴家山-北車塢-丁家山-石塘塢-梅靈路-梅家塢
靈隱路上行經三天竺、梅嶺隧道出口進梅嶺南路有一橋,過橋後右轉下走,茶園間就是登山遊步道;附近沒有停車位,往前再不遠經過小牙塢就到梅塢村了,公路兩旁都畫停車位,停好車再往回走就是了。
茶園裡有豎著牌子,大致就是這塊茶園是誰誰家的茶葉基地這樣,驀然看見「湖畔居西湖龍井茶基地」莫名親切的感覺—大學去湖濱三聯書店一般總是會經過湖畔居。登山步道沿著一條溪溝,路邊、溪邊各種野花或野果子,兩邊茶園裡有三兩的茶農在採茶;山道初起平緩,後面逐漸變陡,到山脊九曲嶺右轉靈隱寺、對向去往和家園、左轉上行往山脊線去竹竿山。
一個多月前山道兩側的野生杜鵑是才開花或剛有花骨朵,而今天卻多已經盛開,最多是粉紅色的,看遠處半山坡到山頂綠色間夾雜著這絢爛濃鬱的春色—所謂「人間最美四月天」。竹竿山到石塘塢,經嚴家山、丁家山等等要翻過好幾個山頭,反覆上山又下山,山行起伏,但是一路都是在山脊線上,再有天氣晴好,因而視野非常好—右側望杭州西郊綿延的山脈和山谷間的村莊,左側因濃密的樹木間斷可見下邊梅塢村山里人家。
上山午後兩點多了,經九曲嶺「綠篁深處」、北車塢「綠谷晴川」涼亭分別歇息,到石塘塢已經是傍晚五點多,就不往百子尖、宋城方向去,選擇左拐直接下梅家塢。下去山坳裡茶農拿著鋸子在大面積大片地修葺茶樹,整個山谷間漂浮瀰漫著茶葉枝芽修剪後散發出的那馥鬱的清香。
柴窯裡
綠谷晴川
東塢山村-豆腐皮古道-大墩嶺-白龍潭
登山路線:東塢山村--大洋塢水庫--豆腐皮古道--大墩嶺--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白龍潭景區--龍門坎村
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杭州城西轉塘靠近富陽,屬於天目山脈之餘脈。東塢山村在山之西南,山里人家沿著大洋塢下來清澈的溪水依著山澗兩側朔流而上,在這狹長的山谷裡--面水背山錯落分佈。村裡家家戶戶幾乎都是樓房,早秋時節,房前屋後果樹上掛滿了柿子、棗子、獼猴桃……走進村子給人的感覺也像杭州現在的好多其他山村一樣,顯著安寧和富足。
沿著村裡山澗一直往上就是大洋塢水庫,水庫並不大,藍天淡淡的白雲下水庫里水泛著淺綠藍色,看著自然會想起九寨溝美麗的海子。大洋塢古道入口就在靠水庫北側。東塢山村最出名的是生產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的特產“豆腐皮”,以前村里人就是沿著大洋塢古道挑著貨擔翻山越嶺將豆腐皮送往沿途大小寺廟,因此大洋塢古道又被稱為「豆腐皮古道」。
先後問了兩村民,都是熱心地說,喔—是爬山吶?去白龍潭?嗯,沿著那裡的古道--豆腐皮古道一直上去,到上面有平台處往左轉往下,到了下面就往右,一直往右往前走就到白龍潭了……兩三個小時夠嗎?夠了……嗯,事實上基本上照這說的過去,正常速度的話兩個小時可以出白龍潭到龍門坎村。
古道現在看著基本很少有人行走了,本來在杭州這許多的登山道裡顯著偏遠,今天或也只有驢友和登山愛好者偶爾會翻越,一路上安安靜靜,約半程的山路有石階,好多段山路只是高高低低的石塊,倒是提醒以後這樣翻山越嶺可能還是要帶些基本的戶外備用物品,包括防蟲的什麼的--剛開始一路好多蚊子,快到白龍潭時遇好大一條白蛇往草叢裡莎莎地去了…
翻過大墩嶺下山就是午潮山林區,林區里高大的杉木、松樹、成片的竹園……清爽的微風拂過,不時有喬木的黃葉悠悠飄落,不經意山林間那一抹秋意已經在眼前了。沿著正修建的山路右轉往下沒走多遠就是白龍潭景區了。這次原是想著上午潮山,山上有午潮井和午潮亭,但沿古道這樣翻過來,不知道午潮山在哪邊了;這次是沒有時間了,只能留待改天再去。
白龍潭景區沿著溪邊修的棧道,棧道一邊是山崖,一邊山上清涼的泉水匯流成溪水潺潺,山谷裡樹蔭蔽日,比半山間更加涼爽。出口白龍潭邊上有白龍禪寺,香煙裊裊、禪音悠遠……過了白龍潭景區牌坊就是龍門坎村了,山坡上亦是大片連片、高低錯落那碧綠的茶園,而村里挨著是一幢幢漂亮精緻的洋房,好多人家做了民宿,明媚得剛剛好的陽光下那一簇簇玫瑰紅的三角梅盛放著……
東塢山村
大洋塢水庫
白龍潭
寶壽寺-龍吟獅吼-午潮山-上城埭村
登山線:小和山腳-寶壽寺-西山國家森林公園-金蓮寺-龍吟獅吼-午潮山慘案遺址-賞心悅目牌坊-午潮亭-雞溪弄-天打山-大德嶺-飛鳳岩-黃梅亭-光明寺水庫-龍塢茶鎮-上城埭村
小和山腳下寶壽寺外觀也不甚起眼,卻是始建於唐朝初期,位於杭徽古道,據稱徽商胡雪巖回安徽老家績溪每路過均會入內進香;寺廟山門前小溪上橫跨一小橋往山下茶園—橋名「寶龍橋」是當年乾隆遊歷時禦賜。秋日晨曦下明黃乾淨的寺院,合著早課的唱和與木魚聲,周圍卻是顯得格外的清冷安靜。
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入口—西山大約是指西湖以西的群山像美人峰、龍門山、竹竿山也都含在裡面—過法雨香雲牌坊,竹徑幽深,上行不遠到小和山頂金蓮寺—佛道兼融、曾經是杭州城郊三大寺之一,香火鼎盛;上世紀五十年代被毀,現正在重修。
過金蓮寺到午潮山午潮亭,山道青石鋪路,相對平坦好走,而過午潮亭後山勢陡降,且多是原生野路,再一直到大德嶺後又恢復石階。一路上穿行在山林間,安靜的可以聽到落葉叩擊樹枝和橡樹果子落下掉在落葉上的聲音--路邊白色黃色紫色含著淡淡幽香的野菊花,樹上間有鬆鼠嗖嗖的躍過,耳畔不時飄過啾啾的鳥鳴…
龍吟獅吼亭下沿著山坡放眼去整片整片的茶園,三兩的茶農在裡邊勞作;而與茶園裡鋪陳的綠色對應的那漫山點綴的一叢叢紅黃間雜、或深或淺的秋色卻顯著這秋日山林的耀眼與絢麗。賞心悅目牌坊上去山路漸陡;午潮山海拔494.7米,山頂有午潮亭,北側山下西溪源村,俯瞰遠處是餘杭城區。
午潮山慘案遺址就位於午潮山下這幽靜的山谷間,是後人為紀念午潮山慘案--1938年3月1日侵華日寇掃蕩屠殺避難於午潮山下午潮廟內數百名無辜百姓--建立之以警醒後世勿忘國恥--銘記歷史當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知道今天的我們是從哪裡來、以史為鑑…
午潮亭翻下山,過午潮山經典的山脊線—怪石嶙峋、險峻突兀,陡岩懸崖下群山溝壑綿延……往前翻過雞溪弄、天打山,經大德嶺到三分叉—右轉是去大洋塢水庫、東塢山村—之前即由此上山經豆腐皮古道去到白龍潭、龍門坎村,左轉去向上城埭村。過三岔口不久一個轉彎過去豁然開朗,山下就是龍塢茶鎮,遠望地平線處錢塘江似銀鍊天掛…
黃梅亭下是龍塢茶園—據說是杭州最大的西湖龍井茶保護基地;茶園下面是秋日午後陽光照射下泛著碧水盈盈的光明寺水庫,水庫邊上散落環繞著綏爛的秋色。茶園下去就是上城埭村了。
寶壽寺
龍吟獅吼
午潮山
光明寺水庫
曇山-陸家嶺-公館山-小東岳廟
登山路線:銅鑑湖里湖停車場-曇山公園-弈棋亭-朱熹曇山題刻-花山遊步道-湖埠村-陸家嶺-宸憩亭-里湖公園-定南公館-公館山-公館廊-虎踞廊-石龍山街-西湖大學-小東岳廟
銅鑑湖西側有座不起眼的小山—曇山,南宋理學家朱熹曇山題刻即位於山之東南角的弈棋亭北側崖壁上,記述朱熹罷官經曇山南歸有諸弟子相送實踐情形:「紹熙甲寅閏十月癸未,朱仲晦父南歸,重遊鄭君次山園亭,週覽巖壑之勝,裴回久之。 、李良仲、喻可中俱來。
“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唐朝以前杭州更知名的是明聖湖,即這邊的銅鑑湖。銅鑑湖及邊上風水洞、靈山、石龍山都是歸屬湖埠村—村子靠山依水,產茶除了生態綠茶龍井,也產紅茶-九曲紅梅,還有產蓴菜—西湖最地名菜之一;村裡環境很好,有民宿和農家菜館。石龍山產石灰石和杭灰大理石,目前礦山工業雖然均廢棄關停,但是被破壞了的山體已經再難復原…
湖埠村往東沿著陸家嶺翻越到公館山下銅鑑湖里湖公園,湖邊東側山腳下有定南公館—始建於唐代,以前客官往來的驛站,大約相當於現今早年的招待所;公館山名稱由來也源自定南公館。公館山頂可以遠眺西山群山以及如意尖,翻過公館山東向下石龍山街出口就是雲棲小鎮、西湖大學。
杭州之前有走過東岳村東岳廟、吳山中興東岳廟,而獅子村口東岳廟俗稱小東岳廟;東嶽大殿內部供奉著道、釋諸位神君,主殿外小偏殿還供有一尊慈眉善目、憨態可掬的土地。小東岳廟又稱潮王廟,門口緊鄰省級文保單位—杭州海塘,殘存的海塘上有一座石獅、一根石柱—祗柱迴瀾、於斯萬年,一株四百餘歲的古樟樹;小東岳廟西南邊就是獅子山,又稱定山。
宿範浦--唐.崔國輔
月暗潮又落,西陵渡暫停。
村煙與海霧,舟火亂江星。
路繞定山轉,塘連範浦橫。
鴟夷近何去,空山臨滄溟。
銅鑑湖
定南公館
公館山上
小東岳廟
靈山
登山路線:風水洞-靈山幻境-靈山大佛-清虛樓-滄海閣
杭州靈山風景區位於錢塘西南、靠近富陽,景區內風水洞、靈山洞歷經不知多少幾百萬年,形成頂天立地的巨型鍾乳、也有巧奪天工的玲瓏石花石絨球;兩溶洞內均空曠曠曠野、也有巧奪天工的玲瓏石花石絨球;兩溶洞內均空曠曠曠野、也有巧奪天工的玲瓏石花石絨球;兩溶洞內均空曠曠浩大異常。風水洞離景區入口步行不遠—「洞極大,流水不竭,頂上又有一洞,清風微出,故名」;靈山洞即靈山幻境,遊客中心坐接駁電瓶車約五分鐘。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李志庭「杭州靈山風景區歷史概說」有比較詳細梳理靈山風水洞歷史興衰發展脈絡。風水洞所在謂雲泉山,因此摩崖石刻有“雲泉靈洞”,又有石牌坊名“雲泉勝境”—如意尖登山步道起點。風水洞歷史上尤其唐宋年間不少名人曾到此遊歷:白居易、林和靖、範仲淹、趙汴、蘇遼…
風水洞在唐舊名恩德洞,附近有恩德寺;白居易任杭州,因與恩德寺(又名慈嚴院)慧日禪師相熟,數次過此遊歷,有詩雲:
雲水埋藏恩德洞,簪裾束縛使君身。
暫來不宿歸州去,應被山呼作俗人。
風水洞—宋.林逋
平昔常聞風水洞,重山復水去無窮。
因緣偶入雲泉路,林下先聞接客鐘。
風水洞--宋.範仲淹
神仙一去幾千年,自遣秦人不得還。
春盡桃花無處覓食,空馀流水到人間。
初赴杭州遊風水洞—宋.趙抃
風穴有聲連水洞,聽風觀水暫閒身。
杭州未入從容甚,且與南山作主人。
臨江仙.風水洞作--宋.蘇遼
四大從來都遍滿,此間風水何疑。故應為我發新詩。幽花香漣谷,寒藻舞淪漪。
借與玉川生兩腋,天仙未必相思。還憑流水送人歸。層巔餘落日,草露已沾衣。
靈山幻境靈山洞內一直上行,將至山頂到出口忽然天地空闊而豁然開朗,回頭望山門上書「清虛洞天」;再前行就是靈山大佛,附近有清虛樓、滄海閣,遠眺山林空谷中人家隱約、只恍惚是桃源世外…
風水洞
靈山幻境
清虛洞天
風水洞-狗頭山-如意尖-雙靈村
登山路線:西山國家森林公園靈山風景區-風水洞-江天曠覽亭-西山-狗頭山-野山頭-如意亭-如意尖-雙靈村
如意尖海拔536米,杭州市區最高峰,位於城西。經之江大橋,到西山國家森林公園靈山景區--好多攻略說是風水洞東側入口,大致差不多,可其實不要往風水洞方向去,按高德地圖上山就行—卡丁車場地西側見雲泉勝地牌坊入。
週末出來登山的不少,即使是在這相對城郊偏遠的—剛上山出發不遠,就見山道驢友隊伍裡一位女孩面色蒼白,說或者是前一晚沒休息好。爬山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好處,但萬一有什麼可能就困難;而團隊呢總覺得更加不容易,這麼多人各有參差不齊,而最後一起上山下山,領隊也真是為難的—亦因此參加驢友的應該還是先前有些戶外活動經驗的比較好。
如意尖上山路上以及不同方向都有不少岔路可以上下的;這個路線經狗頭山、野山頭上如意尖後下到雙靈村,全程差不多十公里—不算爬高的。山上差不多確是可謂江天曠覽—之江、上游富春江,剛一早上山,遠處富春江、山壑間還見有雲海浮動。登頂一路上,如意尖上如意亭總是若隱若現的就在遠處前頭那邊。
上山前半段穿越在山林、竹林間,幾乎都是台階,有好幾處的石林,看著有些像鳳凰山或將台山上的;後半過了狗頭山就基本在山脊線上,好幾段就是山石野路,視野卻更開闊。山野間的秋色此起彼伏,雖然沒有大片成片的,卻也是如斯般紅、黃明艷不羈。
板壁山水庫上來的一位老爺子,在山樑上走著看著那般不緊不慢—卻是帶著條肥碩的狗子—名「可樂」的,在他身前吐著舌呼嘖呼嘖的不停…如意尖下還先後遇見兩位年輕媽媽,分別帶著看也就四五歲的娃從雙靈村上來的…一隊驢友大概七、八位和我間或先後上下山,領隊掐著時間,說下山後還要去午潮山方向那邊,然後要趕在五點零三分日落前下山…
雙靈村下來山坳裡也是成片的茶園,忽然又想著杭州這樣山村里有沒有不栽茶樹的?杭州盛產綠茶龍井,而這裡雙浦鎮卻獨有產出一种红茶之珍品--九曲紅梅。山村乾淨安靜,甚或不聞犬吠,三四層的樓房前都是寬敞的院子,院子石頭磊的圍牆,院牆上下盛開的一蓬蓬金黃、紫色的菊花,而院子角落里或山坡茶園裡- -柿子樹上綴滿了熟透的柿子…
江天曠覽
如意尖
如意亭上
老虎洞山-城山-跨湖橋遺址
登山路線:老虎洞村-蓮華古寺-老虎洞山-山河村委會-城山廣場-越王城遺址-古越亭-越王祠-古城牆-凌雲亭-臥薪嘗膽-新大陳禪寺-三善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老虎洞村老村委公車站—村子就沿著河,在老虎洞山南側山腳下,似乎不像杭州其他山村那般繁花似錦、富貴襲人,但看著卻也是安逸、寧靜而富足。月台這邊就能看見半山腰的蓮華古寺,沿著山路上行,路上經過老虎洞茶場、三江亭—這邊山下富春江、浦陽江匯入錢塘江。
蓮華寺始建年代不詳,大約是清道光年間,毀而後由山下村民重建。據說是村民有去普陀山,船行中途有家人墜海,雖不會游泳而得生還,乃發願重修蓮華古寺--經幾數年不懈終於得遂宏願。寺院位於山之陽,沿山勢、重重疊疊依山而建,南向山下視野開闊非常,三江匯流以及遠處錢塘江對岸綿延群山,浩蕩而萬千氣象,是頓覺天宇清澈、心靜如斯。
蓮華寺後山上行不遠到老虎洞山頂,可俯瞰山下湘湖全景,再遠處可隱約見西山先照寺。一路上土石山路,沒有石階,下山部分路段很陡,習慣了帶著登山杖,因此倒也還行,但總是這樣山道不適合下雨天或雨後過來。原想著應該是到山頂往右去向獅子山而再往城山,但是沒有明顯標識又沒看到顯眼右轉的山路,不覺中左拐下山去到了姚家塢公墓區,山塢出口是山河村委會-山河村文化禮堂。
城山廣場靠湘湖北岸—廣場一側有湘湖曉風驛站,裡面咖啡、茶飲冰飲、鮮榨果汁,可以稍事休憩…湖邊立有城山懷古牌坊;上山有古越亭、越王祠、古越王城以及越古城牆。據說約2500年前春秋晚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後,即是在城山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並重用范蠡、文種,終於“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復國而滅吳。
跨湖橋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遺跡,距今約7000-8000年,時間跨度介於同屬浙江的上山文化和河姆渡、馬家浜文化之間;跨湖橋遺址博物館「8000年驚鴻一瞥、8000年潮頭踏歌”,館藏中華第一舟—約8000年前的跨湖橋獨木舟--也是目前發現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那些原始而又遺留凝結著先民樸實智慧的石器、還有細緻的骨針等等…
蓮華古寺
三江匯流
城山懷古
蕭然山-北幹山
登山路線::登峰第一亭-一覽亭-先照寺-金剛塔-金西亭-百花亭-柴嶺山-西山公園-問梅亭-烈士紀念碑-玉頂閣-望江亭-賀知章像是-季真軒-碧雲亭-北山通覽-天文觀測站-氣象科普園
湘雲路附近登峰第一亭步道上行,經一覽亭、先照寺、金西亭、百花亭,過柴嶺山…石階山道,天氣晴好,登山者三兩絡繹不絕,問說直行可以一直到西山公園—蕭然山現名西山,只是路稍難走些。一路上有好幾處觀景平台,北向是空明的湘湖、城山,隱約可見遠處之江、富春江,南向蕭山城區高樓林立、遠處間或高鐵交錯飛馳穿越而過…
蕭然山—“勾踐與夫差戰,敗,以餘兵棲此,四顧蕭然”,故名蕭然山—而這也是蕭山地名的直接由來;蕭然山與北干山幾乎東西橫貫蕭山城區,也構成蕭山與錢塘江之間的天然屏障。蕭然山北側又緊鄰湘湖--是西湖的姊妹湖,而湘湖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間跨湖橋文化遺址實證了浙江文明的肇始。
石岩山先照寺—“旭日之光先照此寺”,禪茶古道、修竹幽篁、重簷寶塔,上山道有原明嘉靖一覽亭遺址及重修後一覽亭,“陟足千里仙境佛場塵世外;凝眸四顧江潮湖水畫圖中」…觀湖山江天寂而又胸臆間平添萬般曠達…哪得人生閒如是,「白茶清風無別事、我在等風也等你」…
北幹山西麓登山口上山有問梅亭,前行是烈士紀念碑;沿山脊線再東行就到北幹山最高峰--玉頂峰,峰上有玉頂閣--無論玉頂閣還是後面的望江亭如今卻再也望不見錢塘江了,遠眺南北只是現代城市高樓鱗次櫛比…想多少年以前大學期間坐著公車或騎自行車到蕭山這邊錢塘江南岸,只是望不到邊際的灘塗、農田,灘塗裡小螃蟹們恣意橫行,田隴遠處點綴散落著一幢幢紅屋頂白牆的小洋房…
唐代詩人、書法家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人—即今杭州市蕭山區,留下不少千古絕唱,盛名千載;北幹山上有賀知章像和季真軒亭,是鄉裡後人以為紀念。
回鄉偶書二首
唐.賀知章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先照寺
蕭然山上
季真軒
方家塘-船塢山-老鷹石-雲門寺
登山路線:戴村鎮顧家溪村方家塘-永豐庵-方溪村-九曲十八盤-響天竹風-雲石山莊-響天嶺水庫-蕭富古道-向天嶺-狗衝嶺-蕭富分界-船塢山女媧石-小黃嶺-白雲庵-老鷹石-通天突-好漢坡-雲門寺-馬谷村上-青山村
整個行程差不多一個環路,因為廬青嶺、絕望坡山間新築了公路,就少了兩段上下山,計步顯示30多公里;節氣已經是白露,天氣卻依然炎熱,帶了兩瓶水後邊顯然太少了,差點堅持不到最後。
方家塘開始徒步,經過方溪村永豐庵,三岔路口一個往樓塔古鎮方向;沿九曲十八盤上雲石山莊,附近響天嶺水庫—1969年開工建設、1975年竣工,尖山下、顧家溪、方溪、楓橋等四個村集資投勞、全部由人工建造,而今造福一方;想起兒時隨著大人們,看那時候工地上無論男女起早貪黑、鐵鍬簸箕熱火朝天地挖掘新開河的情景…
水庫後面蕭富古道上行,一路間溪水涓涓、林蔭蔽日;過狗沖嶺山坳裡跨過山脊就是富陽蔡家塢村方向,而左手邊下山去向駱家舍村,一直前行到蕭山最高峰、海拔744公尺的船塢山,山頂有石--兩側分別題刻「船塢山」、「女媧石」。小黃嶺下去白雲深處白雲亭白雲庵,山門對聯--日昍晶𣊭穿雲生輝、月朋𦜳朤隱縱光照,白雲亭也有一聯--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
老鷹石、通天突過後往億年火山、絕望坡方向,好漢坡下去後就一直沿著公路到雲門寺。蕭富分界後半山路邊有一株野生獼猴桃,摘了倆雖只是半分熟,卻是止渴、鮮美異常,後邊一路上留心卻再也未見有第二株了。路上有一隊上海過來的驢友,隊伍拉的很長,有到白雲庵就不往後去了的;也有三兩零星不少其他爬山的,還有騎行自行車、摩托車的。近雲門寺,山下山谷間村子裡已經飄起炊煙,偶爾有一隻山鷹展翅在懸崖間盤旋…
雲門寺位於雲門山巔—海拔597米,古樹茶園--山門前兩株三百年的銀杏,近處三株古樸枝虯葉茂,遠山外秋日夕陽,金色的餘暉鋪灑在茶園裡,茶壟間一位茶農在遠處無聲地勞動…住寺師傅說雲門古剎開山始建於明代,也有傳說始於唐;門額題「雲門寺」是民國二十年福雲住持所書,山門院牆下兩株桂花竟正是滿樹丹桂盛開,濃鬱的桂花香山林間瀰漫飄散開去…
雲門寺後山下山,路牌到馬谷村或青山村,下去過兩個山門、一個涼亭,還是到盤山公路,沿著公路下山,山下村莊遠近傳來雞鳴犬吠之聲;天色已經薄暮,路上好多村民晚餐後結伴到山間散步的,想著應該是兒時多走習慣了山路,走出這麼好遠的。青山橋公車站737路到顧家溪南站下就是方家塘,山村夜色裡溪澗平山橋上,人們聚著一起乘涼閒話…
戴尖線
九曲十八盤
響天嶺水庫
蕭富分界
船塢山
老鷹石
雲門寺
百藥山-大樓古鎮
登山路線:岩上村-百藥山-鏡台仙人閣-田村-繆氏宗祠-東樓家廟-岩上俞氏宗祠-東紀塢水庫-聖帝廟-仙岩山鐵皮石斛園區-樓塔古鎮-東樓宗祠-樓英祠堂-樓曼文紀念館
樓塔鎮是蕭山有史志記載最為古老的集鎮,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古稱仙岩,因東晉名士許詢在此隱居,傳說羽化成仙而得名。上游山澗溪流匯成樓塔溪穿樓塔而過,最後入永興河、浦陽江而又與富春江一起匯入錢塘江;古鎮洲口橋頭牌坊有對聯--四圍山色九曲溪,半是仙源半是城。鎮上有東樓宗祠、樓曼文紀念館、樓英祠堂與紀念館;元末明初名醫樓英,所著「醫學綱目」先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樓塔鎮西南山坳東紀塢水庫有仙岩山鐵皮石斛中醫藥種植園區。
百藥山海拔608米,岩上村登山道上山,或是盤山公路小車可以開到半山腰;山道開始有一段木頭鋪砌台階,半程後都是石階。山頂有鏡台--仙人閣,登上樓閣高台看群山溝壑間散佈著聚落村莊,而東北向遠處最多高山應該就是戴村船塢山、雲門寺山等等。下山走另一方向環線,基本上是穿行於竹林間,下到後半程開始一路有溪澗--山泉潺潺…山下出去是田村,沿著大樓溪徒步返回岩上村;路上道邊、屋前場地上間或有晾曬著道地的蕭山特產--蘿蔔乾、梅干菜…
宗祠、祠堂,還有家廟,大約是中國儒家文化裡面最重要的代表性符號之一,不曉得蕭山這邊山村里保留有這麼多的祠堂,卻也正印證了這些集鎮村落的古老淵源歷史。像蕭南村田村,金錢橋兩岸就是繆氏宗祠和東樓家廟,邊上幾步之隔分別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樟和古銀杏,然而還不止於此—竟第一次在一個村子裡看到有古樹名木點位分佈圖—古樸、古槐、古三角槭、古楓楊、古紅豆杉…
岩上村
百藥山下
田村
半山
登山路線:半山國家森林公園-綠溪亭-臨溪軒-翠峰閣-佛手樟-望宸閣-半山娘娘廟遺址-杭州基督教會半山堂-半山娘廟-吟風亭-陳氏之墓-水竹居-水樂榭-虎山水庫-仙人谷-苦櫧林-觀景台-慕雲閣-千林流素-龍山水庫
半山、皋亭山是杭州北門戶,歷史一脈此地曾經上演了不知多少家國天下事。半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皋亭山景區西側;半山海拔283.9米,省腫瘤醫院附近正門上山經過翠峰閣,沒多久就到近山頂望宸閣。折返半山腰有半山娘廟遺址:半山娘廟原名撒沙夫人廟,不同傳說版本,一則相傳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小康王即宋高宗出逃至半山,民女保護康王有功,高宗趙構即位後乃命於半山立廟塑像。
下山經過杭州基督教會半山堂、山腳新建的半山娘娘廟,出去不遠到龍山水庫、虎山水庫,路途經過陳叔通先生家族陳氏之墓;由仙人谷上虎山,過苦櫧林,經觀景台,到千林流素。千林流素出自明詩人李流芳的《過皋亭龍居灣宿永慶禪院同一濂澄心恆可諸上》
每多方外遊,見僧即如故。
燈明一龕下,夜長愜深晤。
不知山月上,千林已流素。
出門尋舊溪,愛踏松影路。
氣和空宇澄,寒魄如春露。
去寺不數武,回矚目驚恐互。
幽泉洗我心,微鐘杳然度。
千林流素亭上
半山娘娘廟遺址
龍山水庫
黃鶴山-皋亭山
登山線:點將台-恥春亭-黃鶴山-王子安雕像-皋亭神祠-承天亭-太平軍銀窖-皋亭山-皋亭-仙姑洞-水遠亭-萬鶴亭-龍洞-佛日寺-湖印宸山
杭州這個冬天的第一場雪,穿行在雪後皋亭山的山道上,靜聽樹上積雪簌簌落下的聲音,乾淨的石階、灰隱的天空、白雪覆蓋的紅葉,萬籟俱寂…
傳說仙人王子安駕黃鶴過此山,而得名黃鶴山,今山頂塑有王子安雕像;山下卻是杭州繞城高速徑穿黃鶴山隧道而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曾長年隱居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恥春亭是紀念憑吊清揚州八怪之首金農--錢塘人,擅書畫,歸葬黃鶴山。
皋亭神祠—據說先人即已經有皋亭神崇拜,隋唐至宋擴建神廟而達鼎盛,然今卻已踪跡難尋,只是後人建了皋亭神柱以為紀念。皋亭山坐鎮杭州北門,千年以下曾經與一眾歷史事件或人物相干連—金元入侵、太平軍、文天祥、曾國藩等等…
翻過皋亭山,經皋亭、仙姑洞,往山下龍居寺正大修重建而無路可循,乃從佛日寺下山。
皋亭
臨平山
登山線:臨平公園東門-借梅亭-曲竹塢-動物園-聽濤亭-餘杭革命烈士紀念碑-松濤流綺-東來閣-道潛亭-臨松亭-邱山問茶-歸如閣-松石軒-晚楓亭-斷嶺殘雪-臨平山色-西佳閣-聚仙亭
臨平山別名邱山—因唐代邱丹隱居此山問仙求道故名,而今山上依然有邱山仙隱、邱山問茶等遺跡景點;東門春暉萬象進去迎面即見有顧況雕像,相傳顧況進山拜訪友人邱丹不遇而留下臨平塢雜題十四首:
石上藤
空山無鳥跡,何物如人意。委曲結繩文,離披草書字。
焙茶塢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彈琴谷
谷中誰彈琴,琴響谷冥寂。因君扣商調,草蟲驚暗壁。
宋太宗端拱元年,臨平建鎮;臨平地名由來,一說因有臨平湖而名。杭州東北過皋亭諸山直過臨平山後,即是一馬平川;元吳景奎詩“舟過臨平後,青山一點無,大江吞兩浙,平野入三吳”,大約如此:西佳亭上西望左向是半山、皋亭山—望辰閣依稀可見,右首是中國觀梅第一山-超山,而其餘三向環視則是千里平原。
蘇遼任杭州通判時送別同僚好友陳襄(字述古)直至臨平,留下送別詞:
南鄉子.送述古—蘇遼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螢,秋雨晴時淚不晴。
臨平山頂有細礪洞,又稱龍洞,是不知所處;只是在道潛亭下方附近亦有一山洞,距離洞口好遠就感覺內出來風撲面清涼異常,似遠出於山體深處。道潛亭往上臨松亭,亭前山道松針落葉,「空山徑欲絕,也有人知處」;再過去邱山問茶,兩側山坡松林間是茶園疊翠錯落。
春天該是臨平山-臨平公園最濃豔的季節,松濤流綺、漫山花開,可想見那番繁花世界,不同時節的杜鵑、繡球、牡丹…山上另有東來閣、日月合璧、斷嶺殘雪、餘杭革命烈士紀念碑等。臨平山有環線電瓶車,招手隨停隨走的;這杭州其他山上未曾有見,卻是十分方便。
東來閣
邱山問茶
西佳閣上
超山
登山線:水墨蓉莊-大明堂-吳昌碩紀念館-超峰-超山東園景區入口
天公作美--陰而不雨,遊人不多;進園時問了一下工作人員,宋梅唐梅怎麼走,上山怎麼走,說是半小時左右到北園,都在那邊--確實如此,只是“五步一叢,十步一坂”,一路賞花賞景花得時間遠遠不止。園裡路線指示牌十分清晰,基本上依圖示方向走就是了。進園後春意滿園、濃淡相宜、清香氤氳,經水墨蓉莊、十里梅林、香樟大道,到大明堂、吳昌碩紀念館。
現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先生愛梅、畫梅,而最愛超山之梅,留下「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的詩句,身後也葬於超山。楚晉隋唐宋五株古梅,超山有其二即唐梅和宋梅。唐宋古梅均位於大明堂又名報慈寺內,面對蒼勁的老樹虯枝上點綴的新花新葉,恍惚瞬間天地時空穿越流轉;似乎突然能明白中國文人為何一直以來如此鍾情於梅花,千年以降任他朝代更迭,自然是一種謙卑高傲的風骨在那裡,「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不出大明堂,後方有登山的口子,只有一條路,沿著石築的階梯一直往上行就是了;路有石亭,山道兩側竹、林幽靜。上到峰頂有書法家張宗祥題「超峰」石刻及始建於明代、清朝重修的玉喜寺(即上聖殿);從峰頂向下遠看餘杭城區,豁然開朗。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但超山下山步道也都相對平緩。
上山到南坡出口下山,再回到東園區門口,大約花了兩個小時;如果速度快,差不多一個小時也夠了。下山出來,眼前一池碧水,水岸上柳綠、梅紅,遠處油菜花已經開得金黃……出遊總是美好,尤其是在三月的春天。
宋梅
超峰題刻
東明山
登山路線:夢溪東明山居-金山-杭縣與武康縣分水界樁-坑門-九度嶺關隘-裡坑門村-東明寺
東明山森林公園位於餘杭區,挨著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北側,山上豎有很多良渚遺址的界樁。
東明山不太同於杭州其他的山—沒有大片的茶園、也沒齊整的登山石階,除了初開始上山時有較長段不經意堆砌的石階—我們從夢溪東明山居做起點,後面幾乎都是土石路,但大部分也還算是平整;可到坑門後下山到九度嶺關隘這一大段山坡卻是突然變陡。有些相似環西湖的最高峰豚山,但感覺下山更陡更難些;不過天晴總還好,不要雨天過來就是了。
隨著高度升降、山嶺不同,山道兩側是高大的水杉、各樣的松樹,而東明山里最多的還是大片的竹園--修篁新竹佈滿了大半多的山坡;路上有大段是鋪滿了枯黃凋零的落葉。竹園裡夾雜有很多倒伏的竹子──大約是冬天大雪壓彎了的──一路上偶有遇見砍伐修整竹子的山民。
山樑上立有界樁「杭縣與武康縣以大竹山山崗分水分界」—杭縣大概相當於現在杭州市區、武康是現在德清縣,而下去九度嶺關隘也是以前古杭州與武康陸路交通關隘要扼之地。杭縣與武康縣分水界樁附近有一片似乎荒蕪了的茶園,左轉下山應該是可去群仙觀遺址--我們本來想著也去到這裡—說是有株過三百歲的銀杏,可是直行走過頭沿著山脊下去一徑就到了九度嶺關隘,再不遠就是裡坑村。
裡坑村就和杭州大多的山村相仿了—白牆黛瓦、古樹茶園,乾淨清幽的空氣都是宜人甘甜的,山澗清泉匯成清澈的溪水流過村莊…問了一位村里的老者,東明寺怎麼走?說山上那裡右轉上山,大約半小時吧… “一徑穿林風更緊,漸無雞犬漸離塵”,翻過竹山則見東明禪寺就在腳下了…“相傳建文帝遁跡至此,時旭日始旦,題曰東明」。
清董朋來《登東明山》
芒鞋踏凍上山巔,滿路梅花帶雪妍。旵祖塔前雲影淡,建君殿上鏡光圓。
千峰密護無塵地,萬指重圍說法筵。到此豁開勞夢眼,竹陰深處且高眠。
九度嶺關隘
東明寺
逕山
登山路線:逕山村-逕山古道-半山亭-茗品居-洗心庭-望江亭-東坡洗硯池-饗山寺
逕山、逕寺、逕山茶早有耳聞,逕山村位於逕山的山谷裡,村裡人家幾乎都依北坡南向而建。下車後就按著指示路牌,沿著村裡的路一直步行十來分鐘也就到了徑山古道;古道上山的入口就在村道邊,是以前王侯將相、也是今天村民或像我們這樣遊客登山步道的起點。
逕山古道入口到山頂三公里左右;山路平緩,絕大部分為石板鋪就,但有一部分為上面覆土路段,雨天上下山會比較辛苦。山道兩側佈滿竹林和茶園;竹林裡毛筍高低參差,而茶園裡春茶恰是嫩綠微黃。一路上山走走停停,經半山亭、洗心庭、品茗居、望江亭、東坡洗硯池、禦碑亭等,一小時多至山頂。登高俯瞰遠眺,那暮春滿眼的綠色,隨著山巒起伏,由近而遠也起伏著鋪陳開去…
山頂徑山寺氣度恢弘,山門照壁書“天下逕山、雙徑歸堂”,左右側方各立著數株百年以上的銀杏。據《逕山寺志》記載唐高僧法欽駐錫徑山,代宗賜法號“國一禪師”,下旨建徑山寺;南宋孝宗遊徑山,禦書“徑山興聖萬壽禪寺”,今存禦碑亭。南宋徑山寺達鼎盛時期,“百萬杉松雙徑杳,三千樓閣五峰寒”,謂江南五山十剎之首;明代以後逐漸衰敗。逕山寺歷經一千二百多年,因火災、兵亂等毀損而有多次重修、重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浙江省政府批准再次重建興聖萬壽禪寺。
下山原路返回—所謂“雙徑歸堂”,山後還有一條山道也到下面徑山村,路程要遠些,路牌顯示五公里;現在後山是通公路可以直接行車到山頂,但對一般外來私家車輛並不開放。到了山下村里,天色傍晚,看對面山上有人正在採摘茶葉,於是沿著山道石階登到了半山……高處視野空闊、清風拂面,山谷間房屋錯落、青瓦白牆,看遠處竟有炊煙升起,而眼前大片的茶園是村裡的山茶功能區。
《中國茶經》記述逕山茶外形細緊勻整、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香純鮮爽……始產於唐,盛名起於宋,元、明、清時仍享譽不衰。清嘉慶《餘杭縣志》記徑山開寺僧法欽「嘗手植茶樹數株,採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今徑山茶是也」。逕山茶不僅歷史悠遠,隨宋明朝時來逕山寺參研佛學的日本僧侶遠涉重洋。逕山禪茶文化遂傳入日本,後經年演變,今天已被認為是日本茶道之源。
逕山古道
洗心庭上
娘娘山
登山路線:娘娘山農莊-外塢塘山塘-里湖塘水庫-大禹谷-娘娘山觀光塔-貢品茶園-沐心谷-池林奇觀-長樂林場-禹跡亭-甘嶺水庫
娘娘山位於杭州餘杭區逕山鎮,民間傳說:禹王被洪水困於山上,飢餓困乏不堪,山中有一村姑見狀於心不忍,將珍藏為數不多的用來維持家用的糧食供禹王充飢,使禹王得救,禹王繼續到各地指揮治理水患;當他治理洪水完畢,特意返回山裡探望救命恩人時,村姑因斷糧而餓死山中,禹王深為感動,當即賜封村姑為\"聖母娘娘\",娘娘山也因此而得名。
傳說那遠古之前,自是莫名真假,但是山間有大禹谷、禹跡亭等和禹王相關,亦或為後世紀念;登上山顛觀光塔四周俯視,娘娘山也真正是位於湖、山之間,看地圖對著正東向開始以娘娘山為中心原點,順時針旋轉依序是餘杭南湖、午潮山、如意尖、青山湖、大青山、鸕鳥山、王位山、莫干山、東明山、良渚等等,還點綴在山巒之間大大小小的水庫…
上山始沿著大禹谷到底卻是無路可循,又回撤聽得右邊山脊上不時人聲喧嘩,於是沿著山坡上尋不遠便見得上行土石山路,沿路牌指示一直前行即可到達山頂。娘娘山不高,海拔約四百米,只是快到得山頂這段確實坡度比較陡;半路見一驢友推著自行車上山,還有一位姑娘帶著隻小狗穿著拖鞋踢踢噠噠上來了,說是這拖鞋防滑的…
娘娘山區域長樂林場歷史悠久,前身是1910年莊崧甫先生創辦的杭北林牧公司;里湖塘水庫、甘嶺水庫等是當地村民築壩蓄水以為山下千畝農田灌溉,但卻是與週邊林場成就了娘娘山別樣湖泊、山林風光,尤其深秋時節水庫週邊池杉、水杉、銀杏、楓香等落葉紅黃斑斕、天地色彩繽紛…
甘嶺水庫
娘娘山上
王位山
登山路線:德清縣莫干山鎮筏頭村-觀音堂-上皋塢村-朱家頭頂-點兵台-王位山古道-竹海漂浮-餘杭王位山村-沐雲-王位山頂-勤勞村
莫干山間鄉村公路,筏頭村沿著溪澗—溪水氾著淺綠、清澈見底,溪上不時有橋、幾處魚鱗壩好多戲水的遊客;對河口村水庫(又名莫干湖)右拐,沿104鄉道蜿蜒上行,經過北湖村—上皋塢村和爛樹坑村合併而來,一直到鄉道盡頭-朱家頭頂--車子可以繼續上行,但看山路曲折,車就停這路邊--沿著古道走上去…
村裡觀音堂,看捐助功德主要是宣姓和王姓,應該是村裡的兩個大姓;村路兩邊不少有堆著很高成堆的掃帚—山里毛竹梢做的,說是這邊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很多年前是毛竹值錢的,現在一根毛竹不如一把掃帚。朱家頭頂公車站這邊有個掃帚工坊,站著看了會,和幾位村民簡單幾句閒聊裡見著山里人的樸素和真誠。
王位山,又稱黃回山,海拔730米,傳說與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有淵源;從朱家頭頂附近在建的茅草涼亭這邊沿著石階古道上山,兩側都是修長茂密的竹林,到最高山樑上提示直走王位山古道下去一直去餘杭青山村。下邊三岔路口右轉上行經過點兵台、左右逢源雙瀑布、竹海漂浮,漫山遍野還是毛竹林。
王位山村附近除了竹林,間有茶園—這邊也是逕茶主產區;村子不大,半山腰安靜的村落,有個銀杏公園。村民這邊打聽了一下,說沿著這裡上去…指著村裡往後去的山道…山上沿著山坡大片的茶園裡,茶農老夫妻倆在勞作給茶樹澆水,這高溫天下老爺子戴著涼草帽,額上滿是汗珠子…
山頂視野十分開闊,眼下翠綠的高山茶園,下面山谷裡的村莊,山林間曲折的盤山公路,遠處遠山間平靜的對河口村水庫…下山搭了個王位飛行的便車,師傅說現在這個點人已經散了—凌晨一大早看日出的兩個山頭上都是坐滿了人…
夜裡就住在筏頭村--夜幕下的山村是如此安靜平和,仰頭望夜空,已經不知有多久沒有看見這麼的滿天繁星,而白玉銀盤般明亮的圓月從黑魆魆的山後漸漸露出臉來…夜色下,忽而有螢火蟲--忽閃忽閃地飛過去湮沒在溪澗邊的草叢裡…
王位山古道
王位山村
王位山上
鸕鳥山
登山線:溪口村-羅窯塢-旗子崗-百年杜鵑林-百丈平天堂-泗溪入口-泗溪村
百丈平天堂森林古道環線,溪口村羅窯塢上山,過旗子崗巨石摩崖後登頂,往泗溪方向下山,經泗溪村返回,用時四小時不到。四月末鸕鳥杜鵑花開的季節,又是周末,過來登山的人好多,可是在杭州走了這麼多山,卻也是難得有這麼多趕著一起爬山的人,沿著羅窯塢山道兩旁的停車場幾乎停滿了車子,還有團隊好幾輛大車過來的。
接近山頂終於也明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這個時間到這邊,漫山遍野的野生杜鵑林這奼紫嫣紅,確實難得見有如此盛況的。團隊三五成群,亦有孑然獨行;路上遇到一位老爺子拄著杖,滿頭銀髮,詢問間竟是高齡八十五歲了,言談卻是氣息平靜,說平時有時間會去爬爬杭州的山,這邊這次是第一次過來…
漫山的杜鵑,就是鸕鳥山的春天,這樣濃烈盛裝的春天;而竹林里或修長或剛破土的春筍和山道邊潺潺的山澗溪水卻是這樣山里另一番安靜清澈的春天。山村、山裡的好多地名雖是多是有所由來,卻事實是不知所以,羅窯塢、百丈平天堂、鸕鳥山如此等等,無論有的歷史加傳說加幾經演繹,可大凡每個名稱後面總是有一些來歷…
路上錢百線穿過東沈村,深山裡一個靜謐的小山村,原想返回時下來看看,導航卻是往另一個方向去了……不經意間,或許是這山林間意外的寧靜,或是這山林村落里特有的不可名狀的淡然,曲折蜿蜒高低起伏的盤山公路穿村而過,就這麼一天有人生的一段旅程就這樣安靜地在這裡經過……
羅瑤塢
百年杜鵑林
百丈平天堂
窯頭山
登山路線:大麓寺-窯頭山
大麓寺位於窯頭山的半山腰,太公堂村車子開上去雖然盤山路是只容一部車通行,可一路有不少會車點,山路不陡但是有幾個轉彎幾乎近於360度;上山隨著海拔升高不時可以感覺耳鳴,其實大多時候安靜的也只有自己的耳鳴聲。路上有不少村民在砍伐山上的竹子,砍下修葺乾淨的毛竹就靠山堆在路邊。偶爾有騎車上山的腳踏車、摩托車;大麓寺前方有地方可以停車,車位不多,但今天也就只兩三部車子。
大麓寺三面環山而前方是山谷深澗,週邊林木、修竹參天,尤其好幾株高大的杉木—深秋初冬滿樹紅葉。寺廟建於西晉永康元年—距今近兩千年,現存鐵鐘鑄造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窯頭山位於天目山的最東端,海拔1095公尺是餘杭區最高峰,稱杭城為第一峰。大麓寺上山到窯頭山頂然後原路返回約兩個半小時,如果山腳徒步上山走環線看驢友攻略大約6小時以上;山上遇見一小夥從山溝溝那邊是一大早就開始上山過來了…
天目山—元.明本
一山未盡一山登,百里全無一里平;
疑是老僧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
窯頭山半山處也是竹園和茶園,茶園裡依著山坡高低錯落著一株株金黃的銀杏,間或有幾株松樹。沿著一條小溪澗順石階迂迴而上,快到山頂時山上植被大多開始變得低矮,大片的簬葉竹。藍天晴空萬裡,山頂視野空闊,隱約看著北向紅桃山上似有蹦極跳台。初冬日落的早,下山到大麓寺日頭已經西沉到山後去了,山裡則更加安靜下來。下山返回時,看見車子前方似乎一隻雌性的白鷚在山路中間悠然的散步;而此時村民們也絡繹開始準備收工回家了……
窯頭山
石長城-九仰坪-塘峰尖
登山路線:湘溪村-湘河村文化禮堂-郞家塢土地廟-石長城-龍鰭岩-九仰坪村-章氏宗祠-連山村章氏廳-塘峰尖東坡古道-湘溪村姚公祠
湘溪村進去過湘河村文化禮堂,到郞家塢土地廟上山;清晨,山道青苔霜露有些濕滑,但已經有村民下山,說土地廟、雲清閣以及後山的鐵鐘巡視看看…山道沿著清澈的溪澗,上山不遠就看到峰石迂迴、懸崖兀立,近山頂處就是龍鰭岩,而後面九仰坪下山繞道對面觀景平台,看山脊線上跌宕起伏、蜿蜒靈動的石長城,似龍憩空谷後作勢欲騰躍狀,只待飛行霄漢九天…
九仰坪--富陽最美山村,海拔約500米,位於新登鎮最高峰塘峰尖陽面半山坡的山坳裡。古老的自然村落,村裡散落著銀杏、榧樹、楓香、黃連木,有的樹幹掛著古樹名牌,路邊或山腳隨意一株可能就是五、六百年的樹齡。沿著山坡高低錯落的人家,好多房屋依然是石頭或黃土色的外牆,靠牆齊整地壘著半牆高的劈好的木柴段子;村莊不大,雞犬相聞、門不閉戶… …
村裡有章氏宗祠和章氏廳—章氏族人祖先最早明末清初遷居九仰坪;村里老人說章氏廳是解放前留下來的老房子,門口有掛牌富陽區歷史建築,目前作為中共九仰坪支部史料陳列館—1931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部分紅軍戰士分散隱蔽到九仰坪,發展成立了中共九仰坪支部…
九仰坪位於富陽區北側相鄰臨安區板橋鎮,盤山公路已經修建到村里,有小車子一直可以上來開到章氏宗祠這邊;村子距離孫權故裡-龍門古鎮大約50公里。村子後方登山步道上行登頂塘峰尖--海拔710米,東北方向隱約可以遠眺臨安城區和青山湖;塘峰尖山道兩側大片的杜鵑-映山紅,望遠處山崖似有幾株著急的已經開放了,想見待到四月繁花時節漫山遍野怎能一番春色…
杭州山行古道很多,九仰坪森林古道被稱為杭州市最美森林古道卻也不算為過,至少是可算得上之一;因據說北宋蘇東坡通判杭州期間,曾經穿越此道往返新登古鎮(古名新城),故而今又稱東坡古道。
新城道中—北宋.蘇東坡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鈸。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郞家塢土地廟
石長城
龍鰭岩
九仰坪
章氏宗祠
杏梅尖-龍門古鎮
登山路線:龍門山漂流停車場-龍門山飛瀑-杏梅塢-齊風口-黃梅尖-杏梅尖-瑤塢村-龍門古鎮
杏梅尖--富陽區最高峰,海拔1068米,環線走下來約六小時;下山後瑤塢村開車到孫權故裡龍門古鎮不到十分鐘。車子停到龍門山漂流停車場,繳費十元後和收費大爺簡單聊了下,漂流已經停了好幾年了。龍門山是太湖水源地之一;這個冬天杭州已經好久沒下雨了,山里溪流水量明顯偏少,上去龍門山飛瀑水勢很小,百米懸崖飛墜而下,少了雄渾卻是多了靈氣、飄逸與秀美...
空穀鳥鳴澗、清泉石上流…山澗裡溪水流淌著清澈的聲音,林間小鳥清脆的飛鳴聲,還有風吹過樹冠與枯葉沙沙墜落的聲音…古道石階,竹林茶園,一路上山經過下、中涼亭,過百丈飛瀑,到杏梅塢水庫,水庫週邊綠竹、紅楓、古樹,還有一戶山里人家—幾間平房,是護林員一家三口的家,老人從1985年開始守護這一方山林已經將近四十個年頭,說是後面孩子就快接班了…幾近中午,白牆黑瓦的屋頂煙囪升起了炊煙…
杏梅塢上去過齊風口,黃梅尖與杏梅尖的山脊線似龍脊盤亙這山嶺之顛,山嶺上散落著一株株或挺拔或俊逸的黃山松;杏梅尖看遠處山巒疊嶂,遠近山谷裡一個個村莊…杏梅尖返回齊風口直行走環路,第一次嘗試沿著兩步路戶外軌跡,似乎很好用。下山還有途徑兩個小水庫,近乎碧藍的水清澈見底,水面倒映著藍天和五彩的山林…山道出去就是瑤塢村,村里幾戶村民趕著初冬季的好天氣正翻新或新建自家房子,還有一處豎著圍牆新建中的有掛牌—錦繡富春.龍門山旅遊建設指揮部…
龍門古鎮
中涼亭
杏梅塢
杏梅尖
嚴子陵釣台-馬嶺古道
登山線:富春江水電站-嚴子陵釣台-蘆茨村-茆坪村-石舍村
嚴陵不從萬乘遊,歸臥空山釣碧流--嚴子陵釣台天下第一觀的人文內涵和景觀勝境幾已盡在李白這短短兩句七律之中…嚴子陵釣台登上東台,雨霧空濛、浩天碧水…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除了嚴子陵,後世還有元.黃公望隱居富春江畔而作成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稱為畫中蘭亭的富春山居圖…
蘆茨村盤山石壁下南向可俯瞰蘆茨灣全景,而山脊線上懸崖下北側是江南龍門灣以及龍門灣釣魚島—原來是半島而富春江水力發電廠建成後水庫蓄水成為江心島嶼;江邊有一株杭州十大名木之一約1300年的唐朝馬尾松。下山時遇見村裡一對老夫婦上山,說是去遠處山坳的毛竹山上看看春筍,又說以前山上還有好多村莊,有一個搬下來到蘆茨村,還有的搬到桐廬去了…
馬嶺古道—浙江省最美森林古道;桐廬境內蘆茨村經蟹坑口、茆坪村至石舍古村,約12公里,全程清澈湍急的水渠伴行。明清的古建築,幾百年上千年的柏樹、黃連木、古樟樹,橫跨溪澗上的廊橋、石拱橋,還有宗祠、古寺—古道沿線的這幾個古村落就好似歷史長河遺珠流落在這深山裡…
嚴子陵釣台
富春江小三峽
龍門灣
蘆茨村
馬嶺古道
茆坪村
石舍村
西徑山
登山路線:西徑山景區遊客中心-琴湖-飛瀑橋-安石山房-懷謝亭-瀉玉岩瀑布-百步雲梯-上楊樹坑山塘
-圓通石-佛光岩-雙林寺-西徑山古道-湖山一覽亭-十八進士紀念館-苦櫧林-龍樹亭-三板橋
西徑山位於杭州臨安區,屬天目山系,是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的一部分,景區內山道石階修建完善。雙林寺原名寶林寺,始建於五代後唐天成年間,距今已經有一千餘年,山門前面是千年西徑古道;寺廟經宋元明清而至現代基本毀去僅留下石獅、石橋等遺跡,目前有觀音殿等是後世重修,寺院一側山林間有佛光岩巨石。
上山不遠山壑間在建上楊樹坑山塘水庫,因此下游瀉玉岩瀑布、琴湖的水呈渾濁黃泥色,但有飛瀑秀美如此仍是杭州山間僅見,而過了山塘後溪水即清澈見底。山頂築有湖山一覽亭,視野空曠,可以遠眺青山湖;過亭子前行不遠有十八進士紀念館,據說此間集賢村宋元年間前後出過十八位進士。下山途中山坡有一片苦櫧林—山間苦櫧常見,但似這般密集而又樹齡多這麼古老的卻是十分罕見。
謝傅東山、東山再起--謝傅即謝安,字安石,魏晉南北朝激蕩四百年,謝安--隱而歸於山林、出則匡扶天下--就是這段歷史期間的一位風雲傳奇人物。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即西元383年,北方前秦苻堅率雄兵百萬南侵,直逼東晉都城建康,而謝安圍棋賭墅、指揮若定,最終大敗苻堅,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淝水之戰…據說謝安出世官至東晉宰相前曾在此臨安西徑山隱居,今人在山上築安石山房、懷謝亭以為紀念。
飛瀑橋
圓通石
雙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