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梓關村
「東梓關在富春江的東岸,錢塘江到富陽而一折,自此以上,為富春江,東西的江流變成了南北的向道…」。鬱達夫在1932年的小說《東梓關》中,用寥寥幾筆描繪了一個曾經商貿興隆、店鋪林立的古埠的地方。
東梓關村,一來到這個村莊,一看就是不一樣,前面是一片大大的綠色的田地後面是一棟棟特別有意思的中國式建築民居。從無人機的視角看起來,非常非常的壯觀。東梓關位於桐洲島的下方,富春江分開的兩股水流,在此處合攏為一股,江畔痕跡依然鮮明的古船埠和古驛道,可以想像,舊時的東梓關作為富春江的水上關隘,即便稱不上熱鬧非凡,也必然會有一番富裕自足的民生景象。
這裡是村子的村口這些民居,造型獨特但又不缺乏整體感,有些已被改成了民宿。東梓關村就是沿著富春江畔的一個古老村落,東梓關曾經因為擁有一條大江與碼頭而繁盛。鬱達夫在《東梓關》,以筆墨詮釋了一個曾經店鋪林立、商貿興隆的古埠村。也讓人了解了一個:恬靜、悠閒、安然、自足的江邊小鎮的生活。
東梓關改造後的一片嶄新靚麗的浙派民居村落。大白色的牆壁,配上灰色的屋頂及魚鱗般的瓦片,這片民宅與遺留的八九十年代和明清翹簷古宅融為一體。依序遞進,微曲而優雅的屋頂線條與明敞的大白牆,用極簡抽象的「一撇一捺」渲染出江南人家的雋秀,一幅清新溫婉水墨畫卷佇立在廣闊泛黃的稻田邊,勾勒出一幅自然繪製的富春山居圖。
民居溫婉內斂、簡約大氣,遠看分明已融入鄉間,近看也絲毫沒有拘泥於傳統建築形式。走進去看,每戶都有3個小院,前院綠化美觀,中院用作休閒,後院放置雜物,既中看又中用。
村子裡的建築就像是江南的庭院左邊看像什麼,右邊看又是風景,不管怎麼看都是非常的好看這也是龍口的設計師的奇思妙想吧。
根植於文化傳統的建築,體現江南民居的傳統神韻與氣質。正是循著這樣的思路,在設計「新杭派民居」時,並未照搬杭派民居常用的石庫門、人字坡和木板牆,而是藉鑑了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民居意象,巧妙地結合傳統民宅人字屋頂中微曲、起翹的做法,再透過抽象與重構策略將屋頂做成不對稱坡與連續坡。這不可不說是另闢蹊徑,有著獨特的創意。
這是村裡的文化禮堂,是不是也非常的特別跟一般的禮堂會有很大的區別它分為上下兩層結構,也是依據中國古代民居的建築來設計整個建築,讓人非常的耐看。
村裡的操場上曬著富陽當地村民,自己做的粉絲據說吃起來味道也是非常的棒,都是用當地的番薯來做的當然更沒有添加劑那種高科技吃起來是相當的放心。
光是一個建築就是沒有靈魂的,這個建築的靈魂就是,有人入住,種了很多,樹養了很多花,在不經意之間,那些花兒就會滑過你的臉頰。不管是三角梅還是香泡樹,在這裡都長得非常的好。在藍天白牆的襯托下也是讓人看的心曠神怡。
每一棟建築都是非常的特別也就是詩中寫到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讓你看了不會有審美的疲勞。
當地還流傳一個「對江求魚」的故事,說的是東梓關許氏始祖許彥,因為母親愛吃魚,遷家到富春江邊,定居東梓關。許彧每天給母親的飯食中都有鮮魚。一日,許彥因身體不適,沒有抓魚,不久,母親也因數日沒有吃魚而生病了。當時正逢隆冬時節,天冷,大雪,漁民無法捕魚,許彧在村裡到處都找不到鮮魚。於是,許彧來到江邊,對著富春江水號哭。就在許彧大哭之際,忽然有兩條魚跳到了岸邊,他就抓了魚回家,侍奉母親吃魚,不久,母親的病就好了。許彧「對江求魚」的事在村裡傳開後,村裡人都認為是許彧孝順,感動了上天,才得到了魚。後來,母親孫氏去世,許彧為母親守墓三年。地方官知道了這事後,上報朝廷,許彧在公元986年得到了朝廷表彰。
每個村裡都有一個池塘,在村西邊就有,這裡的水非常的清澈,下面的水草也看得很清楚,可見這是一口活水,一位奶奶在這裡洗菜,小狗在週邊晃著,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
直到今天東梓關村還完整的保留了近百座明清古建築,如許家大院、安雅堂、越石廟等,還存有不少頗具價值的歷史古蹟,如「官船埠」遺跡和古驛道。
村裡的古樟樹有八百年歷史,江邊的越石廟建於嘉慶十八年。水運衰落,陸運興起,再加上不斷加速的都市化進程,讓東梓關在近三十年裡漸漸成為一個乏人問津的名字。富春江沿岸從來不缺詩情畫意的水鄉,對比3公里之外的桐廬深澳古村落,4個風格各異的自然村深澳、荻浦、環溪、徐畈,互相之間比拼資源、爭奪人氣的暗戰局面,東梓關的沉寂、寥落,反而顯出一層與世無爭的意味。
過年的氣氛在這裡已經非常的濃鬱這些掛著的豬頭,雞鴨魚肉,都是過年必備的好東西。如果你在雨天來到這裡,你能感受到古樸的靜謐,細雨時分,在村里走一走,心情也隨著古鎮寧靜了下來;如果你在陽光晴好時來到這裡,你會感到寧靜而致遠,悠長的叫賣聲傳遍角落,碧波的江面訴說心中的故事。長長的弄堂,光滑的青石板路,彷彿讓人看見來來往往的時光過客。
醃製的大青魚一定是在做魚乾的,老闆忙得很,如果有機會到他這邊去吃飯,一定要品嚐一下這麼美味的魚乾。
〈img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0102312000aajgvs65379_W_671_0_Q90.jpg?proc=autoorient\" />
富陽特色的酒釀包,其實吃不出一點酒的味道,但是饅頭非常的有彈性,一下吃個三個都沒問題。可惜後來回來的時候忘記買了。
農家小炒,下起飯的非常的落胃。
富陽的臭豆腐跟江南的臭豆腐也是有一定區別,像我們這種不太吃的人可能吃不出來,老時刻的話就會知道這是富陽的,這是紹興的,或者這是哪裡產的,微微的口感不同,讓他們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富春山館
最初看到富春山館的時候,他的造型結構跟我去過的一個博物館構造非常的像。就是我去過的寧波博物館,網路上一查的確他們都是同一個設計師。富春山館由公望美術館、博物館、檔案館,三館組成。
背山面江這個建築群是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教授在獲得普立茲克獎之後創作的最大規模的作品,是富陽區的標誌性建築,也將是詩畫江南起承轉合的重要一部分。王澍老師在富陽還有更多的作品,一條復古又文藝的藝居文村。好看好玩又能好居。
富春山館坐落於高度都市化的富陽市區核心之外的一處風景區邊,東臨富春江,北依鹿山,面對江水,基地的背後與前方已然是高層住宅林立,而向西更遠處則可見青山依然連綿,如同千年前黃公望的描繪。位於中心的「主山」是博物館和美術館;與之平行的次山是檔案館,兩山間的凹地成為山中的「山谷」。背後的辦公大樓形成了背景的山,其屋頂輪廓與遠山平行呼應,而正前方連綿起伏的結構是容納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大山,“三遠”法混合的山形輪廓組成了傳統山水畫中的景觀意象。
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黃公望《寫山水決》
走進館內就會有一種在“山中”的感覺,之後再慢慢體會如何“橫看成嶺”,又如何“側看成峰”。 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台北故宮舉行。富陽作為《富春山居圖》的實地和原創地,組織文化參訪團,見證了《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合璧的盛況。那天晚上,富陽美協就提出,富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美術館。於是後來富陽真的蓋了一個美術館,而且是出自名家之手。
建築從《富春山居圖》和《寫山水訣》中的「遠山」、「次山」、「近山」的空間表現手法中汲取靈感。構成富春山館外觀、屋頂的石塊,均採自富陽當地,由王澍一直以來合作的專業工匠團隊逐塊手工打磨而成。富春山館兼具了其可觀、可居、可遊的多重性能,最終形成「溪山之外,別具溪山,圖畫之中,更添圖畫」的獨特格局。山水筆法
居然可以爬上美術館屋頂撒野。富春江的現實版《富春山居圖》。王澍的作品,天即是地,地也是天,屋頂有瓦,有石,也有磚,符合易經天.地包容。你所知道的王澍建築作品還有哪些?
從空間感的人工山體和屋舍的巧妙佈置結合廊道和坡道元素的大量應用,富春山館的遊覽過程彷彿是展軸而觀,山水畫卷繪於眼前。也像極了中國古代,那些武林人士就可以在屋簷上飛來飛去,就像在陸地上一樣,這裡也可以達到我們的期望和我們的幻想。
創造出一組由混凝土與石頭構成的人工山體與屋舍,曲折有致的廊道在山體內外穿插遊走,將人造山體和富春江前後左右的真實山水景緻,不斷地呈現與串連起來,形成了一幅可遊的山水圖卷。
站在屋頂的高台之上,倚欄眺望,富春江水緩緩流過,視線穿過“假山”,遠處可見層層疊疊的山景輪廓;當視線轉向東北方向,近景則是青翠可人的鹿山。庭園中休憩觀景的亭子不可少,沒有奇巧的飛簷與玲瓏的長窗,兩座簡潔至極的長方形建築,停在反曲的屋頂上,曰“山亭”,可為小聚暢飲。
無論是暗處光線引導的豁然開朗,這種揚抑筆法在山水詩畫中隨處可見,轉譯到建築空間當中,便有了富春山館序列開和節奏的趣味。
室內的坡道延續著廊道的流線引導與停頓觀賞,突然又穿過一扇門,從室內展廳的幽暗處轉入前方豁然亮光,竟又忽然來到了這座巨大人造山體的外部。
構成富春山館外觀、屋頂的石塊,均採自富陽當地,由王澍一直以來合作的專業工匠團隊逐塊手工打磨而成。外牆是富有質感的“瓦爿牆”,類似瓦爿牆的構造上到了屋頂,暖黃色的小石塊鋪地與古老的石塊鋪砌相似。
設計從《富春山居圖》尾段的山形輪廓中取材,抽像出建築「山體」的輪廓, 作為人造山的輪廓線。三組巨大的山形建築佔據基地的西北區域,東南側壘以土堤,隔絕與週邊的住宅小區的直接視線聯繫,沿著基地東南邊界挖出一池曲水,基地側邊同時佈局“觀山廳」「觀山閣」「水亭」等小體量建築,以連廊相接。山館微微反曲的屋頂由形似三角的複雜構件懸挑而出,依稀可感受到傳統鬥栱的建構邏輯,卻是全然不同的組合方式。
「觀山廳」的夯土泥牆上刻意摻入紅泥,層層夯疊的泥牆上略微閃現的紅色紋理,與主樓屋頂上用紅色機制碎片鋪出的紅霞,將易逝而美好的晚霞永遠固定在屋頂之上,正是對黃公望《寫山水決》中「登樓望空闊處,看雲採,即是山頭景物」的引用與再創作。
內觀的園林與外在的自然景觀之間的互動,借鑒了“借景”“對景”等園林設計的具體手法,又因為立體空間維度的提升,大大超越了圖中二維的筆法。
室內的坡道延續著廊道的流線引導與停頓觀賞,突然又穿過一扇門,從室內展廳的幽暗處轉入前方豁然亮光,來到室外。
進去之後,發現裡面和在外面看到的場景完全不一樣,像傳統折子戲的方式一折一折,每一折就是冊頁當中的一張。冊頁的特徵是之間沒有連續性,形成了任意的效果。
建築實踐執著於匠作技藝,將移工澆築混凝土的技藝運用到美術館的牆面砌築之中。綿延百里的用竹子與混凝土澆築而成的灰色牆面構築出獨特的建築肌理。
博物館裡剛好在舉辦書畫展,沒事的話來看一下也是非常不錯。
在這組建築中,時間的流逝變得更緩慢,與週邊的環境相比,似乎屬於不同的時間單位。這種建築與景觀交融的空間經驗,是一件讓人沉浸於千年前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虛擬想像與當前實景的增強現實版的空間作品,在嘈雜的城市空間中,為人們造了一處可談笑鴻儒,可意居山中的桃園。彷若閒居山中,移步畫中。
黃公望隱居地
這裡是黃公望的隱居地也是富陽最具歷史和文化核心價值的地方,因為這裡出了一個最著名的畫家,70歲隱居這里八十一歲畫出了一幅驚天名畫。
他就是享譽海內外的《富春山居圖》,說起這幅畫,可是有好多的故事流傳著至今都讓人津津樂道最神奇的是他怎麼會分成兩半,一半在祖國的大陸一半在寶島的台灣,然後他又是怎麼有朝一日共同展出在同一個地方?
這裡的一汪池水清澈碧綠每逢夏天池的四周都會騰起水霧 看起來非常的仙。
來到了黃公望紀念館,這裡的展覽可以為你揭露當年那些塵封的往事。原來人可以這麼勵志,原來可以這麼戲劇性,原來終究能夠破鏡重圓。
《富春山居圖》為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
這裡展示的就是,富春山居圖的一半,真跡當然是藏在浙江省博物館。元黃公望 紙本水墨 前半卷-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院後半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屬國寶級文物。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約七百公分的長卷。黃公望並沒有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為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剩山圖從一座頂天立地渾厚大山開始拉開了序幕。圖畫上峰巒收斂鋒芒,渾圓敦厚,緩緩而向上的土堆,層層疊疊漸進堆砌著,又轉向左方慢慢傾斜,黃公望使用他最具獨特見長的“長披麻皴”筆法,用毛筆中鋒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畫面土壤厚實的質地,山嵐白色霧氣迷濛,展現江南山水濕潤的獨特氣候之特色。
這裡矗立著黃公望的雕像,也是個意氣風發的老爺子,昂首挺胸。
沿著山間的路繼續往前走,大概四、五公里的時候,終於來到了黃公望隱居的地方。輕推柴門,進入的就是一個神仙居住的地方就在這山坳裡,在溪水邊。在當年交通不發達的地方時候,能夠找到這麼一處地方,也算是世外桃源了。
這裡有兩棟房子,移動是生活所居大平屋裡,充滿著生活的氣息大堂進去沒有隔間,左邊是生活區,右邊是廚房,中間是客廳。而我們看到的另外一個房子就是,黃公望專門用來寫書畫的,單獨一個小房子稱為南樓。作為我們國寶的《富春山居圖》就是黃公望81歲在這裡創作完成的。
鬱達夫故居
認識鬱達夫也是一個蠻戲劇性的事情,緣於一個小故事,說鬱達夫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偷看房東女兒洗澡。好傢伙這就一下子記住了鬱達夫這種有別於另外文人,放蕩不羈的性格。當然在我們心目中最重要的還是為國家,抗日救國發聲的那個鬱達夫。
「 男主角暗戀客棧老闆的女兒,卻又不敢告白。後來偷看女人洗澡,妓院嫖娼等,每每做過便開始悔恨交加,可他無法控制自己,抵擋不了誘惑。」這細膩的小說描寫,出自於民國四大才子之一的鬱達夫,這也是他自己的寫照吧。
在浙江杭州富陽,美麗的富春江畔,有一個鬱達夫公園,公園的邊有一棟小樓。
目前這個碼頭在修繕,只有雙休日才可以買船票。這次非常的遺憾,不能夠泛舟富春江上去觀賞,黃公望畫中的富春山居實景。
這就是著名抗日鬥士,也是民國文壇大咖之一的鬱達夫塑像,後面就是他的故居。
「家在嚴陵灘下住,秦時風物晉山川;碧桃三月花似錦,來往春江有釣船。鬱達夫故居位於浙江富陽鬱達夫公園內,磚木結構,三開間兩層樓房,鬱門「雙烈」出征於此,並在這兒度過了他們的童年,現保留著部分的遺物,1996年1 2月鬱達夫誕辰百年紀念日對外開放,是杭州市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全木製的2層小樓,樓上是三間朝南,都帶陽台,照現在的說法來是非常的通透。鬱氏上幾代多為中醫師,而中醫師大多有喜愛花木及中草藥的習慣。現在大家所在的院子基本上保持了鬱達夫孩提時代的原貌。櫻桃落葉遲冬,柚子常綠在西,樹下各設飼養金魚的大水缸。以前居民家門前常見儲水用,可澆花草樹木,又做消防用。
現在大家看到的一樓正中鬱達夫故居匾額,由廣東著名書法家黃苗所提。
早期:鬱達夫一共寫了《沉淪》《銀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議論雜文,表現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和見到滿目瘡痍的祖國後無限失望的感嘆,既有他對革命的前途感傷悲觀的思想,又有對革命慷慨激昂,疾聲吶喊的激進的理論。中期:是鬱達夫思想的一個低潮期。晚期:鬱達夫參加了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他用筆參加戰鬥,寫下了許多政論文章,用自己熱情的聲音來鼓舞人們戰鬥。
樓下廂房是鬱達夫的簡介和平生遺物陳列室,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鬱達夫是浙江富陽人,現在說起來也算是鄉賢,很有名望的鄉賢。原名鬱文,字達夫,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及東京帝國大學。鬱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 《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1936年鬱達夫應當時國民政府福建省陳儀之邀出任福建省參議及公報室主任。在福州,鬱達夫號召文化界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兼公報室主任,1936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寫了《懷魯迅》。抗日戰爭初期,鬱達夫任《福建民報》副刊主編。
1937年成立了「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 ,鬱達夫被公推為理事長。並與楊騷一起擔任《救亡文藝》主編。在47天內,鬱達夫發表的作品就有20篇他在光祿坊寓所為文學青年程力夫的題詞中寫道:我們這一代,應該為抗戰而犧牲。事後證明,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為國家為反抗法西斯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是他是還留給我們很多的文學作品。
這是樓上的主臥室,還有藤編的櫃子,可以用來放衣物或是書籍之類的,拿取也非常的方便。
這個大木箱子,裡面是可以裝東西的,平常也是丫鬟休息的地方,白天是箱子,晚上就是床。
樓梯間也是大人們常活動的地方,一般在這裡磨豆腐和維修工具,在這裡似乎也看到了鬱達夫快樂的童年。
重遊新沙島
這次我們行程當中,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渡輪,到江中間的新沙島,這也是一次非常期待的旅行,因為新沙島很久以前去過兩次,最遠的話已經是快10年了,那時候人坐渡輪的只要三塊錢,汽車渡江是15塊,因為物價在漲現在肯定是不夠了。
這是一個新建的碼頭看起來非常的敞亮
杭州雖然禁摩,但是對於富陽來說,卻是開放的,所以我們通常會比較羨慕有摩托車的人,來去自由,像風一樣快樂。如果是私家車的話,停車也很麻煩,各種交通規則。摩托車的屁股上還掛著一盒草莓,不知道到了以後會不會被烤熟了,但是充滿著生活的情趣。不得不說鄉村的生活,真是非常的舒服。左邊是鄉下右邊是城市,隨時隨地一擰油門說走就走。
這是一艘外型比較漂亮的滾裝船,這艘滾裝船是不能裝汽車的,但是它裡面可以裝摩托車和三輪車,下面一層是全空的,所以可以停摩托車助動車,兩側是椅子,最上面是觀光視野非常的開闊,雖然只是度個江,行程不是很長,但是坐上去看一眼,吹著江上吹來的風,看江中的船來來往往,也是非常的愜意。
船老大的左側的螢幕,可是衛星導航,可以確切的知道自己在哪裡,週邊有哪些船,這樣雖然路程短過個江只要七八分鐘,但是安全也是第一位的。
這是上次去的時候跟船長說好,讓我們也來擺弄一下,我可是也會開船的哦
島上的房子也是各個年代的都有具有百年曆史的老房子,當然更多是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那種構架的房子,所以在那邊可以讓我們看到好幾代歷史變遷的痕跡。
島上居民不多,基本上都是會開個飯店或民宿什麼的。一排排的銀杏林讓人看得心曠神怡,只有眼睛看才能表達出自己心中的嚮往,其實在鏡頭裡已經是縮水了很多,這些秋色只有青知道方才能體會她的美。
這是秋收以後的稻田,已經割掉了,但是還有一些,鬱鬱蔥蔥,留在田裡這個是手扶拖拉機,用來犁地的後半部分應該拆掉了吧。
整個島上到處都是銀杏樹讓人看得心曠神怡在讚美秋天的同時,也在心傷,秋天那種淒涼的美,有來時有去時,四季輪迴,才是更好的享受,季節賦予你的那種交織感。
隨便拿起地上的一片秋葉就是你眼裡的光,也是夢想和希望豐收與滿足的顏色。
這是島上的一排水杉樹當時可能是用來防颱風,對島上的侵蝕。如今卻變成一個拍攝聖地。
島上還有各種露營的場地可以自駕過來,看星星看月亮. 也可以烤肉走起。畢竟現在我們過來已經是冬季了,所以,來玩的遊客會比較少,好吧,讓我們期待,明年的春暖花開,再上新沙島。
在盛夏的時候,這裡可是風吹麥浪,就像歌裡面唱的,陽光下湧動著美麗的麥浪…
當然也有農民收穫的喜悅,這裡種植的東西非常的多,更在陸地上一樣這是看到農民們在收紅頭蘿蔔,都是個大肥美,也是餐桌上的好伴侶。
在這個陌上桑牌坊的附近有很多木屋,可想到當年也是非常的流行戶外生活。
來島上拍一組藝術照也是非常不錯的想法,因為島上的景色確實非常的美。
達銀湖運動中心
富陽銀湖體育中心.亞運射擊場館。從杭州出發,走320國道,很快便能到達富陽銀湖街道。靠近九龍大道,「人」字型屋頂映入眼簾。
11月24日,2022年全國射擊錦標賽(飛碟項目)在富陽銀湖體育中心鳴槍。這是富陽第一次舉辦全國性射擊比賽,也是亞運場館富陽銀湖運動中心建成後承辦的首個全國性賽事。
幕牆上活靈活現的飛鳥和山川,飛簷上漂亮的夜景燈光,這就是富陽銀河體育中心,總建築面積約8.3萬平方,包括綜合館、飛碟比賽場、射箭比賽場、現代五場比賽場等幾大區塊,是杭州亞運射擊、射箭和現代五項三大賽事的比賽場地。
可行、可望、可遊、可比賽的富陽銀湖運動中心,從山水意境出發,無論是佈局、建築,還是景觀,都展現出濃鬱的「中國風」。
場館充分利用三面環山、一面對水的山水優勢,將建築隱藏在大自然中。回環曲折的廊道、綿延向上的台階、弧線優美的坡地,每一處都富有江南水鄉風格,也難怪在去年的亞運「十大場館」評選中,收穫文化底蘊獎。
場館設計從《富春山居圖》尾端的山形輪廓中取材;200米長的“江水燈帶”,漸變明暗,讓人彷彿置身於富春江畔;34000片百葉利用數位模擬、光影變幻,《富春山居圖》「動」起來了......
場館包括新射擊綜合館(射擊比賽、現代五項的擊劍比賽)、室外飛碟靶場、射箭場、現代五項的雷射跑和馬術場地、新聞媒體與保全中心、馬厩等設施,以及場館範圍內的道路、綠化、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杭州亞運會期間,這裡將舉行射擊、射箭和現代五項三大競賽,預計將產生47塊金牌(步手槍18塊、飛碟9塊、移動靶6塊、射箭10塊、現代五項4塊) 。
銀湖體育中心在保證重要運動賽事、競技訓練情況下,正式開放10片乒乓球場地、1片籃球場地、6片射箭場地,作為圍繞乒乓球、籃球、射箭等活動項目進行團建活動及家庭親子遊項目的場地。
射擊綜合館是體量最大、最具特色的。 「人」字型屋頂與週邊山體交相呼應,帶有屋簷的場館融合了江南水鄉民居風格,山水融合,開合有致。因為射擊選手必須精神高度集中,同時避免緊張情緒,所以射擊館內部選用白色、木色、藍色等自然系色彩,使人放鬆,保持情緒穩定。
在富陽銀湖體育中心的所有建築中,造型別緻的綜合館最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它的幕牆並不是一個平面,而是由幾萬片旋轉擺葉組成了一座座山川的圖案,遠遠望去,就像一幅濃淡相宜的風景畫。
外牆採用34000片鋁合金旋轉擺葉建構成《富春山居圖》,是依照15度到85度不等的角度,根據各個角度在自然光照射下就能形成一個動態的《富春山居圖》,首先對34000片(擺葉),每一片進行編號,編完號之後通過電腦編程,然後再現場拼裝,夜景是通過鋁合金旋轉擺葉的內嵌燈帶,通過電腦的編程發光照明。 ”
綜合館內,亞運特許商品店的吉祥物玩偶、亞運主題紀念幣、各種樣式的杯子……琳瑯滿目的亞運主題週邊,會讓你犯起了「選擇困難症」。
進去的大廳是販賣各種,亞運會特許商品,品種真的是非常的多,有各種徽章毛絨玩具,文具之類的,還有各種環保布袋,可以供選擇,這也是奧運結束以後,很多運動員都會帶回去的紀念品。
屋頂特別精緻的籃球場館在三樓
綜合館二樓還有一片射擊預賽場地,半開放的空間可以讓選手們的視線更清晰,這裡的立柱和部分天花板的表面用上了生態木。主要是為了防止流彈的反彈,流彈一旦射入生態木,它會直接嵌進去,而不會反彈,不會造成二次傷害。 2023年杭州亞運會,讓我們一起期待中國射擊健兒在富陽銀湖體育中心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