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路,在1902年-1943年之間稱為畢勛路(Route Pichon),曾經是上海法租界的一條街道。大體呈南北走向,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陽路,全長815公尺。
汾陽路是一條非常典型的上海風格的馬路,兩側高高的法國梧桐
汾陽路兩旁都是高大粗壯的法國梧桐,梧桐深處坐落著一幢幢花園別墅。住宅傳出悠揚的鋼琴聲、提琴聲歌聲,透過密密匝匝的青綠樹枝蕩漾在馬路上空。
汾陽路的記憶,遠一點的有賀綠汀、丁善德、周小燕,近一點的有創作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陳鋼、何佔豪,帶著合唱團唱神曲的金承志, strong>
洛秦寫過「世界上沒有哪一座城市的音樂及其歷史能像近代上海那樣復雜而又豐富,它是一座無與倫比的音樂富礦。」把範圍再縮小一點,上海的音樂大概有百分之五十融在汾陽路的上音和琴行裡,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它們就流落在離汾陽路不遠的上海交響樂團、蘭心劇院、上海愛樂樂團和人們心裡舊時光的上海的工部局樂隊、齊爾品和賀綠汀裡。
汾陽路不長,也不寬,路兩側的法國梧桐可以摸得著彼此。在815公尺裡,你能看到英國浪漫主義建築風格的海關俱樂部,看到鄔達克設計的副總稅務司官邸,還有「海上小白宮」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上海音樂學院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搬到汾陽路的,前幾年音樂學院擴建,為了保護這條街的風貌,同濟的設計師就把音樂學院外側的建築造成了黑白琴鍵式的,與周圍的街道、學校裡現有的建築形成良好的互融的關系。
走在汾陽路,琴房的琴聲傳來,大家抬頭望望,才發現,新的校舍就藏在老的上海猶太俱樂部邊上,竟然渾然一體,難分新舊。
彷彿有《梁祝》的旋律響起,這首奏響世界的名曲彼時就誕生在此。 《梁祝》的題材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在那之前,沒人想過越劇和長笛能融合在西方的交響樂裡。學越劇的何佔豪和學作曲的陳鋼及其他師生一起,在這條路上創作出了《梁祝》。越劇中的過門,被創造性地用在了交響樂裡,並在日後成了中國的一張名片。
有人說汾陽路是上海的“音樂之路”,《梁祝》之後,汾陽路又響起過肖白等人的《幸福河大合唱》、丁善德的交響樂《長徵》
這條路上的音樂遠不止這些。這幾年,這條路上的音樂人又試著用歌聲去記錄這個時代裡的點點滴滴,
每當我們每次走過汾陽路,心都有觸動,因為不知道沿街的琴房裡什麼時候會飄出李斯特或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