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段時間就是端午了,說到端午就得提粽子。中國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經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日食物。
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盛行不衰,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各種風味和品種:北方的江米小棗兒粽、南到雲南的鮮花火腿粽、帝都的稻香村、星巴克的星冰粽…
到了上海,首推就是朱家角阿婆粽。
為什麼?什麼都爭一口氣,咱們首先從名氣上來說,朱家角阿婆粽的名氣絲毫不亞於五芳齋、王家沙等傳統老字號,每到端午,遠從外地或市區來批發的大有人在,你人來了不行,還得提前預訂。
再說歷史,朱家角的粽子是古鎮主要特產之一。這裡面的粽子與別處不同,都是細長的個頭,周身用稻草捆紮起來。
朱家角阿婆粽怎麼揚名的呢?據說古鎮剛剛重新開放的時候,許多遊客遊玩時便發現了古鎮上的一位阿婆和她包紮的特色粽。
再一嘗味道,煮好的粽子,沾點白糖,香甜軟糯,滿嘴粽香,讓人回味無窮,真真的是人間難得幾回食,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朱家角阿婆粽子」名聲大噪。
如今,這位阿婆已經去世,但「阿婆粽子」卻留了下來,現在去朱家角古鎮上轉一轉,一條街的「阿婆粽子」店,毫不誇張
(據說這個是阿婆粽本人原型)
朱家角粽子鋪多呈前店後坊的格局,門前高懸著隨阿婆姓氏的「某某阿婆粽」的杏黃色店招,隨風飄動。店門口照例有一位甚至三、四位阿婆在那裡照看著。
她們坐在一口冒著熱氣的大鍋前,鍋裡放滿了枕頭狀的粽子。人從店前走過,肉香、粽葉香交織著直往鼻子裡鉆。你去搭話,她們便操著一口朱家角當地方言,熱情地回應:
大肉粽就是蹄筋肉做的,蹄筋肉一條精一條肉,一定要肉膘做;五花肉粽是肋條肉做的;蛋黃粽也是一條油一條精,還要放個蛋黃,就是蛋黃粽的做法了;
包粽子要淘米,淘米要淘的干凈;煮粽子時加堿水,就是堿水粽;裝鍋要壓緊,煮出來才香。說完名氣、歷史,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當然有!按說上海四大名鎮哪沒有粽子賣,哪沒有阿婆呢?憑甚就你朱家角的阿婆粽這麼有名?
憑的什麼呢,憑的就是其嚴格的選料和細致的工序。粽子離不開米,朱家角阿婆粽對於米的選擇,第一看顏色要潔白瑩潤、第二是韌性好,第三得是長糯米;而阿婆粽的配料選擇也不含糊,就說肉吧,從肉店剛切下時就冷藏好,務求新鮮;而粽葉呢,得用新鮮光滑的,當粽子煮熟時,不會有米粒粘於粽葉上。再說裹粽,講究纏繞鬆緊適度;最後還有下鍋煨煮時,火候的控制一定要大家,才能確保粽子軟糯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