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賞春復興島公園。

賞春復興島公園。

上海的黃浦江在匯入長江之前,流速很是緩慢,漸漸的在水中間就淤積,後來在人工疏浚的過程中,就形成南北長3.4公里、平均寬427米、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月牙形人工島。為了紀念抗戰勝利,改名為復興島。

島上只有一條路縱向全島,名叫共青路。島的北端有海安路橋、南端有定海路橋通市區。而復興島公園幾乎在島的中間位置。

四月正是江南最美好的季節,草長鶯飛,各色花競相開放。考慮避開人潮滿滿,我們把週末踏青選擇到曾經被稱為上海最孤獨的公園——復興島公園。因為交通不方便,也因為知名度的問題,這裡面的人一直不多。其實這是一家很有故事的公園。而且它是難得的以日式景觀風格設計的公園。

櫻花林、日式庭院建築和精緻的植物組景,營造優美細緻的日式庭院景觀。

春風送暖,各式花兒都綻放出美麗。

在這個公園中還有一棟建築比較有名,那就是與“美廬”,“愛廬”齊名的複興島公園“白廬”。據說蔣先生離開大陸前,最後的時光在這裡面度過。

只有這頑強的藤上新吐的嫩芽,任然笑迎春天的到來

年久失修,已經破敗不堪。可是細節仍能看出它曾經的華貴。

據說是1949年蔣介石永久撤離大陸時停留的最後一站,今天我們不知道在1949年4月26日到5月7日的11天裡面具體發生了什麼故事,只留下這棟荒廢的樓,訴說著往事知多少的感慨。

公園旁的老廠房默默地用一墻的爬山虎守候春天的到來。

從定海橋這邊返回了陸地,右手轉彎就來到楊浦區最老的一串廠房。

這排舊廠房在定海路以南沿黃浦江。它就是原來大名鼎鼎的國棉十七廠,也有人叫它「十七棉」。國棉十七廠建於1921年,比它毗鄰的定海路橋還要大六歲。最早是日本大阪東洋株式會社開辦的裕豐紗廠,解放後收歸國有。國棉十七廠的廠房很有特色,是「鋸齒狀」的。為什麼是這個形狀呢?據說是因為需要天窗的採光,但又不能由直射陽光,所以造成這種形狀。有窗的一面是朝北的,既避免了陽光直射,又有充足的光線進入廠房,這樣的設計是獨具匠心的。而今天他們被改建成了商業地產,改名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開了不少服裝店和咖啡屋。

歷史上的國棉十七廠出過不少風雲人物,可如今隨著新的工業轉型,曾經有著8000多名工人的大廠煙消雲散,就像老人們說的,終歸是塵歸塵,土歸土。留下來的反而是這些建築。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