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遊日記 絲連世界,繡美千禧年「錦繡文章」—紡染織繡工藝專題展等你來打卡~。

絲連世界,繡美千禧年「錦繡文章」—紡染織繡工藝專題展等你來打卡~。

近日,由文化及旅遊部、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百年百藝‧薪火相傳」中國傳統工藝邀請展-「錦繡文章」紡染織繡工藝專題展,在虹口區抱樸美術館正式開幕!

「錦繡文章」紡染織繡工藝專題展展出各民族優秀紡染織繡技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100項,由86位非遺傳承人創作的非遺作品155件,全面集中展示了近年來中國傳統工藝發展歷程及振興成果。

展覽分為四大繡、其它繡、各民族繡、紡染、織造五大展區,囊括了我國各民族傳統刺繡、印染、織造精品,配合各類互動、織繡工藝體驗等活動,讓非遺文化及非遺傳承更加深入人心。

一針一線,繡出人民之路

走進抱樸美術館,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隻滿身繁花綻放的花鹿。這是由非遺傳承工匠精心策劃設計和製作了絨繡藝術作品,名為《花鹿》。


上海絨繡《花鹿》

作品用了1000多種羊毛絨線線色,一針一線共計56萬餘針,繡製20餘張中外不同花卉為主題的絨繡花片,其中有:國花牡丹,有梵高的向日葵,鷲尾花……等。

工匠們把這些花片創意地有機拼接,立體化的觀感給人們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和美的享受,同時傳遞了祖國大地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歌頌了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光輝百年。

四大繡區

中國的刺繡工藝在秦漢時期便已達到較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其中,蘇繡、繡花、繡花、繡花、卻繡花、脩湘、繡花、繡花、繡花、繡花。我國的四大名繡,是中國刺繡的傑出代表。

此區域展示的作品為四大名繡中的精品代表,一起來感受刺繡藝人們手下精妙傳神的佳作吧!

作品介紹:此系列作品是姚建萍對中國刺繡藝術不斷的探索、實踐與累積的成果。看似粉畫、水彩畫,但又不同於此,巧妙運用光影、虛實結合,不同的針法與絲理的錯綜交疊,透過光線折射,呈現出不同的空間。

作品介紹:該作品捕捉成年熊貓和幼美獸幼熊貓一種慵懶放鬆的姿態依偎在母親懷中,對成年熊貓眼神的細致刻畫來凸顯母親的溫暖和愛護,讓母愛的光輝絢爛綻放。絲毛針多層疊加,逼真的表現出動物的皮毛質感,眼神上主要運用了參針和齊針,把動容的眼神表現得惟妙惟肖。

其它繡區

除了四大名繡之外,其它刺繡也極具特色。

例如:擅於繡製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傳統題材的汴繡;構思大膽、色彩濃艷,處處流露出楚風遺韻的漢繡;色彩絢麗豪華、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繡」美千年,百花齊放!

作品介紹:此作畫稿由畫家方楚雄設計,廣繡大師伍潔儀純手工刺繡而成,作品通過大小獅頭鵝、滴水蓮、野草等帶有傳統嶺南特色的物象,謳歌樸素自足的農家風情,贊美生機無限的人民生活。

「捆、灑、續、咬」是廣繡傳統針法的精華,伍潔儀在創作該作品過程中,運用上述針法,配合紋路、絲線粗細、顏色等的規律變化,將鵝身上羽毛的光澤、質感、層次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作品當中。幼鵝的施繡結合了當代美術的繪畫技法,逼真的毛理效果幾可亂真。

作品介紹:作品根據「阿房宮賦\'的記載而創作,畫面反映了秦朝統一天下後營造的阿房宮,規模覆壓幾百餘裡,秦朝帝王登臺祭天時瑞鶴呈祥的宏偉場面。臺樓閣的立體感、縱深感、遠近層次感,使畫面有一種連綿不斷延伸的感覺。用線最細處,將一根絲線分成七十多份,盡顯高超繡技和刺繡魅力。

作品介紹:作品圖案中的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包容、進取和獨立,龍是正義化身,炎黃子孫賦予龍諸多美好善良心性。龍可代表英雄,其形象幾乎活躍於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

此作品採用傳統題材,以真絲布料為底料,採用蠶絲線繡製而成,運用平針、套針等針法,整幅畫面色彩艷麗,構圖飽滿,寓意美好。

各民族繡區

各民族的刺繡都飽含著其獨有的民族特色。從刺繡風格中,我們便能一窺其民族文化之特色。可以說,各民族刺繡作品是其民族文化的縮影。

此展區中,我們可以透過充滿民族特色的花紋繡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作品介紹: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錦春圖》為傳世名畫,兩隻富有吉祥寓意的錦雞置於中國傳統水墨筆法的花卉奇石景緻中,益顯主題栩栩如生,悠閑自得之態傳達吉祥之氣,寄託人們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美好渴望。

整幅作品均採用了細平繡、細亂針繡的表現手法,用時2個月匠心繡製。錦雞的頭部,從雞冠、雞嘴、雞頸,以及望向遠方的眼神,每一處的絲線過渡都非常流暢。選用了幾十種不同顏色的絲線,每種絲線幾乎都是用最細的十六分之一絲繡製。許多細節力求最逼真的效果,其中,錦雞的頭、羽毛、爪子,石頭的明暗顏色漸變,山坡虛實的表現,下方小花的顏色、立體感處理,靈芝的紋理刻畫呈現,都充分地體現出了作者的高超繡功。

作品介紹:聚居在貴州三都自治縣一帶的水族的特色藝術水族馬尾繡,是以馬尾為重要原材料,刺繡工藝獨特,承載了民族的文化歷史和記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師韋桃花在傳統技藝基礎上大膽的創新,集刺繡、加工、設計於一身,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製作的馬尾繡不但馬尾線搓得均勻,而且繡出的圖案立體性強,精美別致。其代表作《百鳥圖》在2018年完成,寓意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展現出生命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繁榮景象。

印染區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色、藍等色,織出有色條紋的毛巾。近幾年,國家把印染產業技術改造列入紡織業重點支援產業之一,我國印染產業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此展區中,主要展示各種紮染、印染技藝代表性作品,一起感受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更迭中,傳統紡織印染技藝發展至今帶來的美與震撼。

作品介紹:《百鳥朝鳳》運用民間工藝-灰纈的操作流程精製而成,以百鳥朝鳳的傳說為主題精細刻畫各類形態的禽鳥,創作藍印花布圖案,使方巾既有樸實的浙北藍印花布風格,又有藝術韻味。在傳統藍印花布圖案設計的基礎上進行藍印花布紋樣創作,將敘事性與實用性結合製作藍印花布方巾。

作品介紹:四川的自貢紮染是古稱蜀頡的紮染藝術,四川省的地方傳統手工藝術珍品,自貢更為主要的產地。自貢紮染工藝性強,以針代筆,無一雷同,色彩斑斕,款式多樣,紮痕耐久。

作品由國家級傳承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曉平設計,聯袂張氏紮染第五代傳人張穎一起製作,歷時3個月,作品以傳統紮纈技藝中“串扎」為主體技法,表現龍的剛勁威武。以中國傳統吉祥龍紋作為主要造型元素,以藍色染料為墨,用雲撮染色技法,展現龍騰藍天,樸實的民間手工藝術語言,表達對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求與祈福。

織布區

織布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西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能利用苧麻製成織物﹐西元前2700年就已生產絲織物﹐西元前200年就能生產織錦等大花紋織物。

此後,織造技藝不斷發展,形成了梭織織造和針織織造等方式。在機器化生產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人工織造尤為珍貴難得。

在此展區中,參觀者可以近距離觀賞傳統雲錦織機、緙絲織機及各類地毯、絲毯織造作品,感受非遺匠心傳承。

作品介紹:齊白石畫蝦用淡墨擲筆,繪成軀體, 其浸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細筆寫須、爪、大螯,剛柔並濟、凝練傳神,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

本作運用緙絲技藝來表現水墨書畫,完全掌握、再現了原作的墨色變化。更在須、足等細微處完美戧色運線,將五隻河蝦表現得靈動活潑,栩栩如生,神韻充盈。幅右織字:【三百石即富翁白石畫於京華城西太平橋外】,完美表現了字帶枯筆這一緙絲難點。使白石書體行筆雄健,精緻蒼勁,風格獨特,大氣磅礴的特點得到了很好體現。

作品介紹:作品取材自中國工筆畫大師陳之佛先生為1959年建國十週年獻禮創作的同名國畫。青草綠地上的十隻丹頂鶴健翮修翎、神采煥發、優雅多姿、錯落有致,其後青松蔥鬱,枝繁葉茂,象徵祖國的吉慶祥瑞,頌祝偉大祖國繁榮昌盛、萬古長青。

作品畫面莊重典雅、雄健清麗、意境深邃,運用雲錦獨特的妝花手工技藝,精選桑蠶絲和金線織成,雲錦意匠、織造工藝精湛,是一件現代雲錦精品。

作品介紹:天水絲毯以蠶絲為原料,經圖案設計、染色、雕刻等20多道工序純手工編織而成,因成品表面呈現特殊的質感被譽為“東方軟浮雕」。其多以地方名勝古跡、自然風光和名人字畫為題材。其編織技藝特色是以手工8字形打結栽絨方法,採用優質天然絲為原料。

作品由國家級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靜波設計,200道手工編織工藝製作,採用天然優質絹絲為原料,通過圖案設計、工藝圖設計、染色、捯線、織毯、平毯、雕刻、整理等20多道工序純手工精心製作,歷時5個多月而成。

本次展覽展期將持續至7月11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美術館每週六會增加夜場,夜場將開放至晚上10點,歡迎前來打卡參觀~

預約方式:抱樸美術館公眾號預約

展覽時間:2021年6月12日至7月11日(逢週一閉館,節日正常開放)

展覽地點:抱樸美術館(虹口區海平路58號)

交通方式:地鐵12號線提籃橋站(3/4號口)出站,步行約400公尺

停車場:美術館東側白金灣停車場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